辨一佛多佛义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今采经论会诸文,通法济生令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唯愿慈悲垂加护。



缘起

一些声闻部派承认他方现在佛的存在,另一些——例如说一切有部和现在的南传上座部——则不承认。传统上,有关他方现在佛之有无的辩论,主要围绕一个各宗共许的类比:佛经中说,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出世,正如同一时间一四天下只会有一位转轮圣王一样。上座们,例如《顺正理论》的作者众贤论师,认为佛的智慧、慈悲等都是无边无碍的;因此,一尊佛就可以教化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同一时间不可能也没必要存在第二尊佛。反对者们,例如《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菩萨,则认为经文所说仅限一大千世界;在别的世界中,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别的佛——正如别的世界也可以有转轮圣王一样。

大乘经中提到,十方现在有无量诸佛。事实上,十方诸佛的存在,是使大乘中相当重要的净土教门能够成立的根本法义之一。因此,从《大智度论》到《瑜伽师地论》再到《成唯识论》等,一代代大乘论典都分析了上述转轮圣王的类比,并解释了十方诸佛决定存在的道理。

千余年来,在我国流传的佛法以大乘为主流。人们默认十方诸佛的存在,而对此鲜有专门的讨论。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不同佛法宗派交流的加深与学术研究的普及,一些人受影响而否认大乘、否认净土、认为绝对不存在他方现在佛,引发许多诤论。笔者对此情况感到痛心,故写作本文。

《入大乘论》等大乘论典中,援引了当时流传的声闻经典中对难胜佛等他方佛的明文记载。可惜,现存的声闻经中,已不存在相关记录了;另一方面,却也没有毫无余地的否认——否则就不会出现部派辩论了。有关转轮圣王喻,先贤已有充足的论述;本文将另辟蹊径。以下,正文部分将以引用现存声闻乘的经论为主,以逻辑推理串联,试图证明:他方现在诸佛,至少有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存在的可能性比绝对不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本文将采用两方对话的形式,其中「一」代表一位较为熟悉声闻乘中上座部的经论,而认为一切世界中,同一时间只会有一尊佛的人;「十」则代表认为十方诸佛可以共存的人。「十」的较为重要的部分(即本文所谓「另辟蹊径」的关键点)将用「★」标出。请注意:以下是一场友好的、互相启发式的讨论,而绝非分裂的辩论。

正文将分为七个小部分。
讨论的开端:
 (一)谦逊而严谨的态度;
两个类比:
 (二)独觉喻;
 (三)七佛喻;
三个问题:
 (四)空间;
 (五)时间;
 (六)八难;
讨论的结果:
 (七)放下成见。



正文

(一)谦逊而严谨的态度

十:
《增·六重品·第二经》记载:「
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可知他方现在诸佛是确实存在的。

一:
南传《论事·第二十一品·第六章(一切方论)》明确提到:「
言『一切方住诸佛』,乃大众部之邪执。」(元亨寺译本,下同)你所引用的《增一阿含经》,恐怕正是大众部所传。这段经文,说不定也是大众部的人擅自添加进去的。在我们最原始的圣典中,是没有这一段经文的。

十:
请你不要沉迷于千百年前的部执异见;请回忆起佛陀的四大教法。对于各部传承不同的说法,应当像《长·游行经》中佛陀教导的那样:「
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然后择善而从;不可盲从。 擅自改动经典是很严重的指责,并且是难以证伪的。你说大众部的人添加了经文,岂知不是上座部的人删减了经文呢?这样空口无凭的诤论是趋向分裂、远离和合、增长戏论、无益解脱的。

一:
惭愧。你说得对。



(二)独觉喻

十:
一佛出世,可以教化无量众生,令证声闻菩提,即阿罗汉果。那么辟支佛呢,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位辟支佛存在吗?

一:
佛分别说也。辟支佛有两种:部行喻独觉(小辟支佛)、麟角喻独觉(大辟支佛)。部行喻独觉类似声闻,如《增·力品·第七经》提到,过去曾有五百位辟支佛住在仙人山中。麟角喻独觉则类似佛,同一时间只会有一位,如《大毗婆沙论》卷30言:「
麟角喻者,根极胜故,乐独出故。当知如佛,必无有二并出世间。如舍利子尚无并出,况麟角喻胜彼多倍。

十:★
《大毗婆沙论》卷99亦说:「
余世界中有麟角喻独觉出世,无理遮故。」 这么看来,虽然一世界中一时只会有一位麟角喻独觉,但别的世界也可以有。如果麟角喻独觉与佛类似的话,应许余世界中有佛出世。

一:
独觉的智慧、及所化的众生等,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佛为法主,所化无限,故不可直接用独觉来类推佛。 又,麟角喻独觉所化有限,尚许一界之中只有一位;佛化无限,为何不许十方一切世界中只有一位? 总之,你所说的不能让我信服。



(三)七佛喻

十:
且置现在。过去、未来,有多少佛?

一:
如《杂·第九四六经》言:「
未来佛者,如无量恒河沙。……过去世佛,亦如无量恒河沙数。

十:
于此无量恒河沙之过去、未来诸佛,释迦牟尼佛介绍了其中的多少尊?

一:
齐七,不过七。《增·不善品·第四经》中提到世尊之前的六佛,以毗婆尸佛为第一,乃至迦叶佛为第六,今释迦牟尼佛为第七佛;及提到未来六佛,以弥勒佛为第一,乃至宝光佛为第六。

十:
有无量恒河沙诸佛,为什么世尊只宣说了除自己之外的十二尊佛的名号?

一:
经中自说,此是如来常法,为声闻弟子「
但说七佛本末。

十:★
世尊只为声闻弟子介绍了十二尊过去未来的佛,但你相信有别的无量佛的存在。以理推之,应当也有十方诸佛的存在,只是世尊没有为声闻弟子宣说其名号罢了(或者没有留存下来)。

一:
这两者不一样,不可类推。总之,你所说的不能让我信服。


(四)空间的问题

十:
咱们先退一步吧。除了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之外,十方还有别的世界存在吗?

一:
有的。例如《长部·第二十经(大会经)》提到:「
十方世界之众多诸天,为见世尊及比丘众而集来。 」类似地,《相应部·一相应·第三十七经(诸天相应·沙睹罗巴天群品·会)》提到:「十世界之多数诸天,亦为谒见世尊及比丘众而会集。」《小部·譬喻经·佛陀品·佛陀之譬喻》也提到:「此世有十方,运行无限际,无论何方位,佛国不知数。」由此可知,他方世界是存在的。

十:★
《长部·第一九经(大典尊经)》言:「
实无理由,于一世界,同时出现二位阿罗汉、等正觉者。」类似地,《长部·第二八经(自欢喜经)》言:「于一世界,同时有二人应供、等正觉者之出现,实不可能有此机会、亦不可得期待也。』」 经藏中,像这样的文句有不少。如果在十方一切世界中,都不会同时出现两尊佛的话,这些经文何必要特意加上「于一世界」这个限定呢?

一:
因为佛出世,只会在此世界、此四天下、此瞻部洲的中印度。《大毗婆沙论》卷183言:「
四处定者,谓菩提树处、转法轮处、天上来下处、现大神变处。 二处不定者,谓佛生处、及般涅槃处。」一切诸佛都会在同一个地方成道、初转法轮、于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讫而下、现大神变降服外道。

十:
《大毗婆沙论》卷178也提到:「
当知此说释迦菩萨。若余菩萨随其所应。 」怎么可以说四处决定呢?

一:
你所引用的,只是在说诸佛二处不定,与四处定无关。如我前所引卷183明。

十:★
那我换个角度。如果一切诸佛都在此界同一处成道,岂不是说别的世界于过去未来无量劫中,都绝对不会有菩萨成道?此有大过。

一:
佛力无边,在哪成道都一样,都可以度无量世界的众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同一处呢?

十:
恰恰因为佛力无边、在哪成道都一样,所以为什么非要在固定的一处不可呢?

一:
此非我所知。我只是复述本宗上座大德的论述。这个问题无法证伪,先搁置吧。

十:
此界坏已未成时,菩萨当于何处成道?

一:
若坏已未成,则是缘阙,无有菩萨此时成道。

十:
此界不存,有缘众生皆在他方——于彼成道,理有何妨?毕竟,佛不是为了某一个器世间,而是为了众生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大菩提、转妙法轮的呀。

一:
此非我所知。广说乃至搁置。

十:
此界从空而成,成已当坏,哪有恒常不变的「一处」?

一:
此亦非我所知。广说乃至搁置。

十:
三问三不知,你还要坚持己见吗?

一:
且慢。假如所有世界都有菩萨成道的话,那佛有什么希奇?哪怕是大乘经典,如《法华经》也说:「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华手经》也说:「佛灯出于世,万亿劫难值,如优昙钵华,时时乃一现。

十:
我不说所有世界同时都有佛;只是说每一个世界都有可能有菩萨成道(及转法轮等,下同)——这比一切诸佛都永远只会在此一界、一四天下的金刚座处成道更加合理。事实上,在任意时刻,确实绝大多数世界都没有佛,有佛的比较少;每一个世界中,也都是经过很久的时间才会有一位佛出世,无佛时多而有佛时少。

一:
你所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是一种可能性罢了。我不能信服。


(五)时间的问题

十:
他方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一样吗?

一:
不是的。如《大毗婆沙论》卷134言:「
问:何故一切世界不俱坏、俱成?答:以诸有情业不等故。

十:
如是,众生之业非一故,应许十方世界各各别异。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每个世界与其中的众生——哪怕仅讨论人道——在任意时刻,都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中?例如世界庄严、众生寿量等等。

一:
是的。

十:
每个世界的时间流速是一样的吗?

一:
这个问题有点古怪,我不曾思考过。

十:
那我们退一步。一个世界之中,五道之间,时间流速是相同的吗?

一:
不是的。如《增支部·八集·第四十二经(布萨品·广布萨)》言:「
人之五十年者,是四天王之一日一夜。人之百年者,是忉利天之一日一夜。……人之一千六百年者,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以彼彼众生,烦恼转轻、福转增故。类似地,《大毗婆沙论》卷134提到,众生行十恶业故,寿命转促,并有小三灾出现世间;又由行十善及起慈心故,渐增寿量。

十:
经中有关人间与天上时节的比较,或者只是为了换算的方便而说,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流速有不同呢?

一:
确实不同。有一个故事可以作为佐证。《增·听法品·第五经》提到,佛曾在三十三天说法。帝释想用饮食供养佛,就问佛:「
我今当以何食饭如来乎?为用人间之食,为用自然天食?……为用天上时节,为用人间时节?」佛告诉他,应当用人间的食物与人间的时节。这导致:「尔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我等今见如来竟日饭食。』」由此可以证明,人间一日在三十三天只是几分钟,时间流速不同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十:
由于业的不同,每个世界及其中众生所处情况(包括烦恼、福报等)都不同。是否可以认为,各个世界,哪怕单看人间,时间流速也都是不一样的?

一:
我实不曾从上座大德处听闻此义;同时,也找不出理由反对。

十:★
《长·典尊经》言:「
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时间流速不同的地方,恐怕就不能算「一时」了吧?一时唯有一佛的局限,只适用于一界之内,对别的时空不构成限制。 这就像法灭,只是依人间的情况而说,对兜率天等不构成限制。如《大毗婆沙论》卷183言:「释迦如来正法灭者,……虽天中犹有甘露界在,然依人中灭故名灭。」 经中说一时无二佛,应当也是这样的。

一:
我初次听闻这个道理,智慧微浅而无法反驳。尽管如此,我还是更倾向于相信本宗上座大德已经确立的法义。

十:
好的,那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一佛能化一切众生吗?

一:
不是的。每尊佛都只化与其有缘的众生。否则的话,也不需要三世诸佛了。

十:
每尊佛都只教化一个世界的众生吗?

一:
不是的。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等都是没有边际的。因此,一佛能普遍教化无量世界的众生。只要有缘,哪怕在他方世界,佛也会去教化的。

十:
每一尊佛,都是度尽一切有缘众生,然后才入涅槃吗?

一:
是的。

十:
如果别的世界(或者至少在此界的高层天上)时间流速很慢,佛在彼处教化未竟,而此界涅槃时已到,怎么办?

一:
余界的或者是化佛,不是真佛,故无咎。

十:★
非也。如《大毗婆沙论》卷135言:「
问: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盘后住持说法?答:所应作者已究竟故。谓佛所应度皆已度讫,所未度者圣弟子度之。」 你怎么知道,此界示现涅槃的不是化佛,而余界说法的才是真佛呢? 又,声闻经中不言如来住大涅槃施作佛事,大乘乃说。 又,假如时间流速相差太大,余界化佛未灭,此界次佛已出,则你所执的又会自相矛盾了。

一:
我的智慧和辩才都很微浅,又不曾思考过这些问题,瞠目结舌而无法回答。我还是倾向于相信本宗上座大德已经确立的法义,这样比较保险一点。


(六)八难的问题

十:
现存的声闻三藏中,还保留着有关菩萨道的记载吗?

一:
是的。例如缅甸的三藏持者大长老明昆
(Bhaddanta Vicittasārābhivaṁsa, the Venerable Mingun Sayādaw) 曾整理出《南传菩萨道 (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 》一书。 《大毗婆沙论》卷178也记载:「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即宝髻,最后名然灯。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七千佛,最初即然灯,最后名胜观。

十:
阿僧企耶(旧译为阿僧祇)这个数字有多大?

一:
《大毗婆沙论》卷177给出了三种计算方法,其结果分别为:10^22 以上、10^(1.5×10^18+7) 以上、10^52.

十:★
按照这些数据,保守计算,释迦菩萨在 ≥ 10^22 个大劫中,遇到了 227,998 尊佛,约等于 2.28×10^5 尊佛。这意味着,如果一劫之中只有一尊佛出世,则菩萨平均每过 ≥ 4.38×10^16 个大劫才会遇到一尊佛。如果哪一劫中有不止一尊佛出世,或换一种阿僧企耶的计算方式,则菩萨实际上遇见两尊佛的间隔,就更加久远了。二十二万多尊佛看似很多,但放在三大阿僧企耶劫中,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这有很严重的过失:菩萨几乎见不到佛;而无法见佛属于「八难」之一。

一:
菩萨并不是完全没有见过佛呀,只是见得比较少罢了。这又有什么问题?

十:
若不见佛时甚多,则以菩萨三大阿僧企耶劫修行的善根,不能超越八难,此甚非理。何以故?《增·马王品·第五经》言:「
行慈心者……去离八难。……躬自见如来,承事诸佛。」《增·高幢品·第六经》言:「奉持八关斋法……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恒生佛前,自见佛,自闻法。……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如是,世间凡夫行慈,及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尚且可以远离八难、恒得见佛闻法;何况菩萨勤修无量善根,却不能超越八难、不能常常见佛吗?

一:
菩萨自以善根,或者可以超越三恶道等前七难;但佛不出世,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法尔如此,大约也没什么要紧的,照常修行就好了。

十:
哪有这样的话!之所以称为「八难」、「八无暇」、「不时不节」,就是因为它们对于修行而言是巨大的障碍。如《增·八难品·第一经》言:「
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长·十上经》言:「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 类似地,大乘的《佛藏经》也提到:「是劫过去后,六十劫无佛;尚无佛音声,况有得道者?」 又,菩萨如果不能世世恒常亲近诸佛,别说成佛了,连修行进步都未必;别说进步了,连获得和保持正见都未必。如《中·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言:「二因、二缘,而生正见。云何为二?一者、从他闻;二者、内自思惟。」如果不从佛闻法,怎能如理思惟呢?这哪里是不要紧的事情!

一:
菩萨证得宿住随念智证通(旧译为宿命通),及有菩提心和大愿护持,所以每一生都会回忆起之前所行,会自动地继续行菩萨道。

十:★
你这个说法,也有很严重的过失。首先,菩萨如果没有宿命通——尤其是初发心菩萨——该怎么办? 又,如果你的说法成立,则不应有菩萨退转。而实际上,发菩提心者多,能修行的少;修菩萨行者多,成佛的少。 又,如果菩萨于佛法能无师自通,则见佛无用。 又,若菩萨于无佛之世自知佛法而不为众生敷演,则无慈悲;若敷演过去诸佛所说之法,则法不灭尽。若言世有三灾,或言菩萨生于北拘卢洲无佛法处等,那还是在说菩萨修行不能超越八难,前已辨。

一:
或者一一诸佛皆住寿无量大劫,前后相续,未曾间断?

十:
这还是有过失。首先,这个说法意味着诸佛常常出世、众生常常见佛,与经相违。 又,经言佛寿与当时众生的寿命相似,则彼一切众生皆寿无量劫,不应道理。 又,佛寿无量劫者,是大乘经说,非声闻经。 总之,唯有承认他方诸佛的存在,才能避免这种种的过失。


(七)放下成见

一:
你花言巧语,我说不过你。不过,我所执的,是古昔圣者所立,代代相传,必无错谬。所以,我还是要坚执己见。

十:
你所执的,多有过失,违背正理。你应当知道,这虽然是古昔圣者所立,但只不过是为了化导一部分特定的众生的有余之说,并非究竟。我现在援引两个譬喻,希望能使你回心转意。

我曾听说:往昔有一位男子,吃饭很快,哪怕是很烫的饭也快速地吞下去。有人以为有什么特殊的奥秘,就去问他。他保密了好久,才说:「从我祖父以来,家里人吃饭都很快。我只是在效仿先祖罢了。」快速吞咽滚烫的食物,对人有害而无益,但他却执着传统而不肯舍离。你不肯转变成见,就像这个人一样啊。

复次,我曾听说:往昔有一位老媪,在树下休息。有一只熊靠近她,想要吃她。老媪绕着树躲避。熊靠近树,一只手抱着树,打算捉住她。老媪灵机一动,也环抱着树,用自己的两只手扣住熊的两只爪子,令熊无法动弹。此时有另一人路过,老媪对他说:「你来帮我抓住熊,我去杀了熊,咱们一起分。」这人相信了,就代替了老媪的位置。老媪立刻逃走了,而此人却陷入困境。你现在也是如此。古时声闻乘的圣者,向特定众生简单解释此义,既不作究竟说,也没有仔细展开,就取涅槃了。而你不能顺正法理,却死执有余之说,勉强试图解释,不达其意,反为其困。

一:
善哉,善哉!妙语,妙语!说来不好意思,其实我很早就已经信服;只是希望听闻更多的妙义,而不断地拉着你讨论。请你勿怪。

十:
随喜,随喜!咱们都是为了闻法;我亦从这场讨论中获益匪浅,感谢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怪你。



回向

大觉所行真妙义,唯随对法正理钩,
诸善逝子能证知,定非自执所迷者。

如来禅定及诸龙,行业果报不思议,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后记

笔者欲为祖母作福故,曾书写《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显无边佛土功德经》、《称扬诸佛功德经(抄)》等微妙经偈。写时,受到经文的启发,而产生了本文的灵感。

愿以依经思惟,及写作、解释、流通本文之福,资及我祖母。愿彼净除一切业障,增长一切善根,昼夜身心安隐;命终往生有佛世界,见佛闻法,预贤圣众。

#声闻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