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洗脑的基本原理

洗脑其实并不是一门多么高深莫测的技巧,本质上洗脑要做的就是用条件反射的手段让被洗脑者,以情绪的,而非逻辑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方式接受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的联系。

展开全文

习惯成自然

如果你接受它这个说法的话,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了。

例如,你接受了“民主自由”这个说法专门指代“境外势力”,后来这个说法就说成了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是让“民主自由”这个本来中性的词语与“境外势力”这个负性词语建立了联结,原本只是“境外势力”这个词会激活我们大脑里管理负性情绪的相应脑区(比如杏仁核和ACC),让我们产生厌恶或者恐惧等情绪感受。

这就好比巴甫洛夫的那只狗,一开始只有肉的出现会让它分泌唾液,当铃声与肉反复进行配对之后,只出现铃声就能让它分泌唾液。同样的方式,久而久之,原本作为中性刺激的“民主自由”成了负性刺激,提到它就让我们产生负性情绪反应,这是一种不需要经过意识的内隐反应。你听到某个词,身体会起不爽的反应,这个反应告诉你的大脑,哦,原来我是讨厌这个词的。其实,词是无辜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把我们对日本人的感受总是与烧杀抢掠的日本鬼子形象配对建立联结,把我们对西方人的感受总是与“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霸权主义将等形象配对;反过来呢,把我们对特定政治人物的感受与太阳、父亲形象配对,把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感受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一打褒义词配对。

进一步的,我们的很多经历加强了这些联结。比如,儿时的我们可能纯属好玩会喊出一句打倒某某某的口号,换来的是家长的批评甚至一巴掌,某某某是伟人,你怎么能打倒他?这一惩罚换来的是我们不再会喊这一的口号,同时强化了某某某很伟大的感受。再比如,你选择性地只去关注日本右翼的偏激行径,用它来证明你的态度是合理的,你自然会再爱你的态度多一点。

他怎么会讲科学呢? 他本身是反科学的,爱 “操纵” 概念。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当动物获得食物以后,按压杠杆的次数大大增加。

基本观点

1、把重点放在外显的行为之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机、需要的满足等内部心理方面; 2、强调环境条件和刺激,但并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

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这个过程是自发的,不能强迫,强迫会刺激被洗脑者学会反思。

于是,在我们尚未形成对很多事物的全面事实性认识之前,利用行为主义的两大手法(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我们已经被动地对很多事物形成了比较坚定的态度。这些态度要么完全不基于事实,要么基于有选择的事实甚至是伪造的事实。

当我们在相对更晚的人生阶段才(一定程度地)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时,要想更新这些态度相当困难,正如我们长大后很难克服从小因某些偶发事件造成的对老鼠、虫子、黑暗的极度恐惧。原先习得的厌恶/恐惧感愈甚,就愈加不容易消除这种厌恶/恐惧,即便你很理性地知道小虫子大多无毒无害,而黑暗里也没有妖魔鬼怪。

写到这里,我还能隐隐想起我在摒弃某些年少无知时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态度时内心的波澜起伏,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些什么。

这就是 “形成科学研究方法” 比知识重要无数倍的威力和魅力。这就是为什么把孩子当人看而不是当动物驯化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教小朋友区分事实和观点,为什么他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发表属于自己的观点。方法论是不分文化、国家和种族的,它不姓东也不姓西。

但为什么我国的教育从来不重视更不提倡这些方法论,也不把它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就回到了本文所展示的那些例子,官府和旧家长想把孩子洗脑成完全听他们话的家畜,数千年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