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

intothinair

⭐️⭐️⭐️⭐️

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買了這本書,沒想到三天的晚上就看完。

Jon寫的阿拉斯加之死,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這類的冒險故事與極境/極地的描述,是很吸引我的一類書籍。這類書讓人感覺到身軀的渺小、靈魂的偉大,對自然的敬畏與欽羨,看見大地的壯麗與危險。有趣的這些壯觀又危險的環境,往往也會產生一些事件揭露出人類的最根本本質。這本書不僅提醒了我在親近自然時該有的態度,也一窺了真實的人性。

這本書1999年就已出版,過去也有中文翻譯 (當時書名為:巔峰),現在是再版且改了書名,且已有翻拍電影上映。它是一部山難紀實,書中有相當多的專業爬山 (mountaineering) 術語與描述,有很多的山景敘述與相關知識,但它不只是一部流水帳。書中更充滿自責與愧究、道德與理性判斷的拉扯、人類與山峰的互相競爭。

不同於其它小說的描述,這是一部真實發生的災難紀實。也因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沒有小說的錯綜複雜劇情與人物^1,只有客觀而赤裸的描述。因為心裡知道書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M在閱讀的過程中,曾兩度放下書本,靜靜的呼吸,整理情緒的波動,嚐試著理解剛才自己所看到的真實,思考若是我的話,會如何處理。

test.jpg

攀登聖母峰的歷史中,最嚴重的山難是在2014年4月18日,共16人罹難,第二嚴重的就是1996年5月,共8人罹難,本書就是1996年山難的紀實。1996年在眾多的探險隊中,令人意外的是被認為準備最安全,嚮導最有經驗的小隊,罹難人數最多。稀薄的空氣、暴雪的山峰、耗空的氧氣筒、鐵了的雙腳、積水的肺、積血的腦、不清的意識、不肯放棄的意志、想征服的心都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人類總以為,意志勝天人定勝天,但事實是不論我們多想征服一事,多想佔有一物,總有其極限,特別是自然界的事物。這次的事件,讓你了解到當聖母峰發怒時,它不管你是好人壞人、不管你的裝備多健全,它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摧毀你。多少的攻頂客抱著侵犯自然的心態要征服聖母峰,結局是斷了手腳,沒了鼻子,瞎了眼睛,或失去生命了。冒險這件事,難的從來都不是「征服」本身,而是征服背後的心態調整及征服後的不怠意志。以聖母峰為例,攻頂容易但下山難,多少人上了頂,但卻在下山途中命喪狂風白雪之中。這也提醒了我,努力向上過程中的正確心態,與達成目標後的持續堅忍意志,與向上爬的意志同等重要。

書的結構非常漂亮,隨著不斷上升的海拔高度,故事的發展也愈來愈緊湊,但也愈來愈令人不忍閱讀。一方面心裡知道會失去很多人,一方面又被故事深深吸引。內容雖然專業,但又不會讓非登山者無法了解。書中另外提出幾個山難事件的爭議,建議大約了解即可,無須影響閱讀本書的心情與看法,畢竟在大家的腦子都缺氧的情況下^2,誰能100%確定記憶是正確的呢?

[1]:
實際上人物是很複雜,但建議看書時不必要去記太多人物;
[2]:
缺氧到了一定程度,產生頭暈、頭痛、噁心、視力模糊、心跳過快、皮膚發熱、四肢、十指麻、刺痛,肌肉痙攣性收縮,最後失去知覺與腦部思維能力。有關高山缺氧,請見台灣高山症中心

#books #4star #intoThinAir


subscribe and contact @untsukonpi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