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十义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今采经论会诸文,通法济生令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不动如来应正等觉,甚为希有!
南无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善能说彼称赞法门!


缘起

善友二人,对坐清宵,论说法要,言及净土,广引经论,各申礼赞。如《大乘起信论》有言:「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种种赞叹已,一人曰:「愿我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一曰:「仁者所愿诚为善事,我深随喜。然我愿生妙喜国土,见阿閦佛。」前人未谙妙喜之旨,因致问焉。


一、因机施教


问:「阿閦」何谓?

答:从是东方过千世界,有佛刹名阿比罗提 (Abhirati), 此言妙喜,亦曰妙乐,亦曰可乐,亦曰欢喜。阿閦 (Akṣobhya) 如来,具足曰阿閦鞞,亦曰阿刍毗;此言无动,亦曰不动,亦曰无怒;今现在说法。

问:世尊偏赞极乐国土,处处经中劝诱往生。是故,古今大德无不倡导。汝是具缚凡夫,何以师心自用、标新立异?

答:《贤愚经》言:「随其有缘,余人不度。」《无量义经》言:「〔众生〕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言:「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是知众生根基不等、因缘非一;世尊慈悯,广宣赞叹十方国土,令诸众生闻已欢喜、随愿当生。非但极乐一土而已。

复次,玄奘三藏亲游西域,述彼行止:「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又如义净三藏所述《临终方诀》:「然称佛名,随病者心称其名号,勿称余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故知古今大德,非但倡导极乐一土。

复次,我诚凡夫,未敢自专。然诸大乘微妙经中,多说菩萨乐生妙喜,世尊与记皆当得生,乃至速证无上菩提。我闻欣乐,愿随彼学。

复次,我曾效仿圣者蕅益,作阄问佛:一曰极乐、一曰妙喜。频三拈之,皆得妙喜。故我意决,必愿当生。


问:其余诸土诸佛,但于一经二经,略赞叹耳;极乐国土,处处称扬,是乃为胜。

答:世尊殷勤赞叹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亦甚多矣;乃至多有菩萨从妙喜来此娑婆界,广度群品,接引往生。(后当广说。)而仁不闻,非如来咎。

复次,大乘经中广宣赞叹菩萨六度,一切难行苦行;比之专作净业求生他方现在佛土,百千倍也。若以多为胜者,仁何不学难行之道?

仁者!幸愿思念《法句经》言:「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若某众生于某佛有缘,下至闻一偈颂,或专持彼佛一句名号,皆必得度。

问:《大阿弥陀经》言:「闻阿弥陀佛声……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痴不解。」吾今观汝,于极乐国、阿弥陀佛,无信乐心,定是宿罪未消、善根未发。

答:我非不信,然极乐国非我心之所向。譬如仁者乐生极乐国土、不乐兜率,岂是于彼补处慈尊起乖诤耶?

复次,《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经》言:「
若人闻此功德称扬法门,闻已受持读诵通利,彼善男子等皆于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时皆已见闻,是故闻此法门即得信心清净。」又言:「除彼不退菩萨摩诃萨,所余菩萨于此世界,若不闻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者,皆为恶魔之所摄受。」如是观之,仁今不乐妙喜国土,岂是长夜不见如来、现为恶魔之所摄受?

复次,不动如来甚奇希有,乃至广说如经。我愿随学彼佛行愿,及愿当生妙喜净土——仁于此事宜生随喜,莫起诤论。所以者何?《大品经》言:「
若菩萨菩萨共诤斗,瞋恚骂詈,是时恶魔便大欢喜踊跃言:『两离萨婆若远。』

复次,我昔曾闻,清凉国师引总持教,谓毗卢遮那如来从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故知二佛平等。是故,仁者!慎莫执着一经、不信所余一切经法。我与仁者,宜相劝助,不应诤也。


二、摄受接引


问:贤首!汝言多有菩萨当生妙喜者,吾不曾闻,请试举一二。

答:善哉此问!世尊昔在耆闍崛山,说彼称赞法门,会中即有:「五千菩萨、六千比丘尼、八千优婆塞、十千优婆夷,及欲界中无量天子,于彼佛刹皆愿受生。如来是时皆与授记,于彼佛刹当获往生。若余有情当愿生者,如来亦当与记,生彼佛刹。

复次,我当赞说余大经中,菩萨生妙喜者。且举八会,令仁闻知,生欢喜意。
一者、华严会上,最胜菩萨。
二者、般若会上,三百比丘、金花菩萨。
三者、维摩会上,十四那由他人。
四者、密迹会上,密迹金刚。
五者,海龙王经,光耀海神。
六者,华手经中,选择童子。
七者、须赖经中,须赖菩萨。
八者、甚深法性回向经中,百千天人。


问:此等或是小菩萨众,未足为奇。

答:止,止!仁者!莫作此言,宜速悔过。所以者何?且如最胜菩萨,于此贤劫、娑婆国土,当成正觉,号师子威如来。如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群生,位邻于佛,其德难测。

问:但释迦牟尼一佛法中,有诸菩萨乐生妙喜耶?

答:是何言也!往昔诸佛法中,亦有菩萨已生于彼。且举三例。

一者、《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载,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法中,贤天菩萨往生妙喜,现在彼土修菩萨行,号曰德藏。

二者、《广普经》载,过去清净光佛法中,五百仙人、并一国王,闻佛说法,心开意解,往生妙喜。

三者、《大般涅槃经》载,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于此娑婆有佛出世,号欢喜增益如来。其佛末法中,有持戒比丘名曰觉德,护法国王名曰有德,具生妙喜,即过去迦叶、现在释迦二佛也。非但彼二,乃至国中人民,下至见闻国王护持正法生随喜者,皆得不退菩提之心,悉生妙喜。

是故,经言:「
舍利弗!东方一切世界诸刹土中,若菩萨乘人或声闻乘人,于此法门读诵通利者,其数甚多。彼诸菩萨及声闻人,由愿力故,于不动刹中,若已生、现生、当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不动如来于妙喜世界及他方刹土,在菩萨等乘中而为上首。

问:且置圣教。此土颇有先德,往生妙喜以不?

答:有隋圣者双惠。《三宝感应略要录》载:「隋开皇中,有释双惠,不知何处人,一生期不退转位。图阿閦佛像一十体;又造同像一十二体,长三尺、立像。专心祈请感应。梦感二人僧,一人自称日光、一人自称喜臂:『汝识阿閦佛本愿不?』答:『粗知。』二僧欢喜曰:『善哉如汝!在浊恶世中,归依阿閦佛。于一生中,入不退位,得生欢喜。』觉已弥念。临终启众曰:『我今往生欢喜国矣。』」

问:阿弥陀佛慈悲摄受,四十八愿接引群生,十方世界最为第一。汝言发愿当生妙喜,或有斯事然今犹疑:虽诸菩萨已正当生,或凡夫人无容得至,纵具信愿佛不摄引,枉失人身万劫难复,唐捐辛苦一何哀哉!

答:阿弥陀佛接引群生,诚如所言。然不动佛岂无慈悲?亦勤方便摄受接引;释迦如来亲为证明,乃至贤劫千佛、现在十方诸佛,皆亦证知。

言摄受护念者,经言:「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不动如来功德法门,善能受持读诵通利,愿生彼刹者,乃至命终,不动如来常为护念,不使诸魔及魔眷属退转其心。舍利弗!应知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之怖,亦无水火刀杖恶兽毒虫之所损害,亦不为人非人等之所怖畏。何以故?由不动如来常加护念,于彼佛刹当受生故。

言接引往生者,《拔济苦难陀罗尼经》言:「
临命终时,彼不动佛与诸菩萨来现其前,赞叹慰喻令其欢喜,复告之言:『今来迎汝,应随我往所从佛国。』彼命终已,决定往生不动如来清净佛土。」《称赞经》言:「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发增上心,我皆与记,于彼佛刹而得受生。

非但菩萨得生于彼,乃至:「
爱乐彼受天资具者,彼诸众生从余世界命终以后,皆得往生不动佛刹。」世尊悬记:「若余有情当愿生者,如来亦当与记,生彼佛刹。」如是种种,岂非慈悲摄受、方便接引?

问:《坛经》言:「迷人愿生东方西方,悟者所在处并皆一种。」汝今愿生妙喜,岂非迷愚?

答:若尔,仁者愿生极乐,亦是迷愚。是故应知,不可执理废事。

三、此方因缘


问:阿弥陀佛与此众生偏有因缘。如《无量寿经》言:「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未审不动如来并彼法门,亦于此土有因缘不?

答:善哉斯问!不动如来、称赞法门,于此众生诚有因缘——非但娑婆国土、南阎浮提;乃至于此震旦群生,亦大有缘。如玄奘三藏翻《般若》讫,欢喜告言:「此经于汉地有缘。」般若经中,佛为四众现妙喜国;处处赞叹不动如来、妙喜菩萨;亦赞余菩萨众,随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所行所学;亦说菩萨若闻般若有信解者,当于不动佛所广闻般若,如说修行,住不退转。

复次,震旦人民,初闻净土,即妙喜也。后汉桓帝建和元年,三藏支娄迦谶初抵洛阳,即于是岁出《阿閦佛国经》,备宣不动如来因地行愿,今现世界庄严善快,声闻菩萨清净学成,乃至泥洹感应之相,殷勤叮咛劝助往生。光和二年又出《道行般若》十卷,即小品也。于后百年,《无量寿经》方传此土。(更有余因缘,后当说。)


问:藏中现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同是三藏支谶所译,孰先孰后?

答:《阿閦佛国经》最初翻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是后出也。

复次,《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译者难明。仁谓三藏支谶译者,此是宋藏依吴录题。若据祐录,是晋武时,三藏法护译出。若据梁《高僧传》,乃是曹魏甘露年间,沙门帛延(一作白延)所译。法护、帛延,晚于支谶百年。


问:《开元录》载,后汉三藏安世高亦有一译,今佚亡,孰先孰后?

答:此说未足为信。所以者何?三藏世高有部出家,多阐声闻少涉大乘。又,古录不载故。

复次,准释道安经录,三藏世高以桓帝建和二年初始译经,出阿含、阿毗昙、及诸禅法。纵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此亦晚于三藏支谶。

复次,斯事微浅,何勤致问?若有余义,我当与论。


四、女身成佛


问:贤首!吾今粗识汝愿。未审最初发心,从何缘起?

答:十方净土少有女人,而彼妙喜兼具男女。然我尽菩提际愿为女身——愿以女身受菩提记、立不退转、化诸有缘,乃至当以女身成佛。故我乐生妙喜世界。

问:咄咄!贤首!莫作是语。所以者何?女是触毒,近便损害。是故,吾于长夜心希极乐,莲华化生无有女人,乃能尽寿净修梵行。贤首!汝今所愿,斯诚非善,且止勿言。

答:仁者!幸愿听我一言。仁意若谓女于梵行是损害者,则诸男子于梵行女亦是损害,亦应言:「男是触毒」、「男是梵行垢」。

复次,如来大师、尊重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虽数近女无由损害。下至沙弥未得道者,以生死身奉戒舍命,于净梵行无毫亏损。岂佛世尊独彼师耶?是故应知,有损害者,乃其自心未得解脱于淫怒痴,亦未勤修离欲之行,未善通达作不净观屏息淫情,乃至广说,非女过咎。

复次,妙喜世界诸男女等,薄淫怒痴,深解无我及无我所,法乐自娱。其佛国土尚无乐欲之声,况有以染垢心交通?设或男子未离欲者,「
至女人所以爱心视,须臾之间便离欲心,自生厌离,即便还去,寻得清净无垢三昧。以三昧力故,于诸魔缚而得解脱,更不复生恶欲之心。」如是彼土虽有男女之别,而非障碍,转益梵行。

问:女身垢秽,非是法器。欲以女身受菩提记,无容无处。

答:妙喜女人,胜于娑婆男子,千万亿倍,不可为比。经言:「其佛土女人具诸功德,譬如兜率天女。又,其中女人无诸臭秽;不两舌、悭、嫉妒。」若彼女人不得授记,此土一切皆不应得。

复次,垢在心,不在身。若言垢秽非法器者,我等五浊弊恶众生,岂是法器?又若女身非法器者,大爱道等诸比丘尼不应得证阿罗汉果,乃至法华会上不应受菩提记、当来作佛。

复次,仁今以轮回心,生分别见,不自知迷。声闻法中,尚不见实男女可得,何况大乘!如《杂阿含经》言:「
若于男女想,心不得俱离,彼即随魔说。」「女相无所作,唯意修禅定,观见于上法。若有男女相,可说于女人,于法无所能;若无男女相,云何生分别?」大乘法中,如《首楞严三昧经》言:「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者何?萨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别故有男有女。」《广普经》言:「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分别本无法,无有男女行。

问:虽然,以女成佛,实所未闻。

答:此诚圣教,莫疑如来不可思议大方便力。《涅槃经》中,如来自说:「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悯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广普经》中,亦说过去五十四亿恒河沙劫,计七十万二千亿女,不转女身而成佛道。

复次,《海龙王经》言:「
又如所云:『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无男无女。」《维摩诘经》言:「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仁既志乐大乘,幸愿善思此义。

五、依正庄严


问:天台举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碍、常寂光土。汝言妙喜国中有男女别,未审彼土是何净土?

答:一切净土皆具四种,妙喜亦尔,无异极乐。

问:且论华树宫池,男女小大所居之处,是何土耶?

答:是化土也,亦与极乐无有别异。

复次,且置国土严净,如极乐国有无量无边声闻众及菩萨众,非可算数,妙喜亦尔。


问:吾睹经中,广宣赞叹极乐国土无量庄严,难可得尽;无须弥山,亦无大海,况余杂秽?《维摩诘经》则载,妙喜国有「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以是观之,极乐为胜。

答:仁者!幸勿于此起分别意。所以者何?诸佛刹土悉皆平等。又复经言:「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妙喜国土无边庄严,元非此土眼所行境;维摩大士为度下劣,方便接取入此世界;以此众生罪垢重故,于清净土见为不净。又如《无量寿观经》言:「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此亦如是。

复次,《悲华经》言:「
菩萨四法懈怠。何等四?一者、愿取清净世界;二者、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施作佛事;三者、愿成佛已,不说声闻、辟支佛法;四者、愿成佛已,寿命无量。是名菩萨四法懈怠,是谓菩萨譬喻余华,非谓菩萨如分陀利。……菩萨有四法精进。何等四?一者、愿取不净世界;二者、于不净人中施作佛事;三者、成佛已,三乘说法;四者、成佛已,得中寿命,不长不短。是名菩萨四法精进,是谓菩萨如分陀利,非如余华,是名菩萨摩诃萨。」观此经意,若仁谓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及彼众生悉皆清净、光寿无量,过妙喜者,则不动佛为菩萨时勇猛精进,非阿弥陀佛所能及也。经中分明:「不动菩萨所被精进甲冑,无量千菩萨悉无与等。」是故,仁者!莫妄分别。(有余义,后当说。)

问:若如汝言,二土无别,汝见何利,愿生妙喜?

答:善哉斯问!仁者应知,妙喜化土,不宜称为「凡圣同居」。且如极乐,心劣凡夫生者,或五百岁居疑城中。又如中品中生,「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则需一劫,何况下品!彼佛国土虽有无量无边阿罗汉众及菩萨众,然亦多有凡夫及住学地补特伽罗,故称「凡圣同居」。

妙喜国土无有边地疑城,凡夫及学亦少。经中分明:「
当观其佛刹为阿罗汉刹、不为凡夫之刹也。所以者何?彼阿罗汉甚众多。」顺声闻意,名阿罗汉刹;若据实,应名菩萨刹、名为佛刹。

问:观汝所言,彼无学多而有学少,不应道理。

答:若据此界,初果之人经七返生方证无学,仁难则成。然妙喜国众生听法,不起于座即证无学;纵极劣根懈怠之辈,于初听法即证初果,二听二果,三听三果,第四听法即证无学。是故,彼国阿罗汉多、住学地少。经言:「如我此刹诸善男子获预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则无其数,于彼刹中证阿罗汉亦复如是。……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星宿犹有数量,彼一一会,无量有情得阿罗汉故,诸会声闻无有数量。

问:汝虽巧辩,谓妙喜土诸上善人之所充满。然窃闻之:不动如来寿十千劫,光明炎照三千大千;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十方诸佛悉皆无有,是为胜也。

答:仁者!一切诸佛,法性平等。仁今不应妄生分别,意谓此佛胜彼佛也,恐有谤佛之嫌,害自善根。所以者何?佛于化土示诸光寿,或容有量,皆是方便,不需疑也。仁若现得法身威力,即知一切诸佛所有光寿,悉皆无量,同一平等。

复次,仁谓不动如来寿十千劫,虽是圣教而非大法,乃是如来为小根人方便宣说。所以者何?《大般涅槃经》载,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即有觉德比丘、有德国王、及诸人民,往生妙喜。然不动如来今现住世,故知彼佛寿无量劫。此亦《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之义也。

复次,如我先言,清凉国师引总持教,谓毗卢遮那如来从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故知二佛平等,不应妄生戏论。

仁者!世尊于诸经中,处处哀劝莫妄称量出家在家男子女人,况诸佛耶!仁今应止如斯戏论,慎莫谓佛有胜劣也。


问:贤首!蒙汝殷勤劝诲,吾今始知不动如来功德广大。今欲更闻彼佛应身功德,愿为吾说。

答:善哉!诚如所言,不动如来成就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我今略示少分,幸可见微知著。

《称赞经》言:「
诸余菩萨被大甲冑,发趣无上菩提,无有如不动菩萨摩诃萨者。……彼不动如来于妙喜世界及他方刹土,在菩萨等乘中而为上首。」《称扬诸佛功德经》言:「十方诸佛为诸众生广说法时,皆先赞叹阿閦如来名号功德。众生听闻其功德者,终无厌足。」《不退转法轮经》言:「若欲见诸佛,阿閦为最上。」又如《阿弥陀经》中,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东方阿閦鞞佛最为先导。

问:何故略说?

答:非但我今略引圣教。称赞会上,舍利弗请佛广说,而佛亦但说少分。所以者何?彼佛乃至初发心时,所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难可具说。

复次,若广说者,或人心力微劣,不能受持。

复次,若广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以是种种因缘,故略说耳。


六、较量善根


问:《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以理推之,妙喜既是殊胜佛刹,吾辈凡愚岂得往生?

答:仁勿自轻、亦勿疑彼如来大悲愿力。少善根者,但心愿乐,亦当得生。《悲分陀利经》言:「有众生善根熟者,令彼华中化生;有少福德、未种善根,令彼胎生,尽诸业行。

问:胎生鄙恶,污秽苦痛,非吾所愿。

答:勿以凡情测度如来。《称赞经》言:「又彼怀孕之时、至于诞育,母子安适、亦无秽污。何以故?此皆不动如来本愿力故。

《悲分陀利经》言:「
男女处胎,身心受乐,譬如三十三天欢喜爱乐。使其佛土男女处胎,七日七夜,如是受乐;女人怀妊亦受是乐,譬如比丘入第二禅。彼处胎者不为不净胎垢所污;于七日旦,极香甚乐,而得出生。令彼女人不受苦痛,俱入池浴;令彼女人心即离欲,得净无尘三昧——以是三昧,令离魔事、常入三昧。

如是,众生生彼国者,纵少善根而受胎生,母子身心俱无诸苦,而受安乐,乃至获得法利——所谓殊胜三昧。


问:极乐众生一向化生,岂不乐哉?

答:胎生未必劣、化生未必胜也。前答已述其意,下更当说。

《无量寿经》言:「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此即疑城。据此,则不可谓「一向化生」也。

复次,阿弥陀佛虽有方便,接引下劣;然彼生者,闻法证果,有速有迟。此说何意?如《观经》言,上品中生,经宿花开,过七日已乃得不退;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花开,三七日后了了见佛,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生者,住声闻道;下品生者,速则十劫得入初地,迟则十二大劫方始花开闻法、发菩提心。

住声闻道补特伽罗,若欲回心,习大乘道,倍复迟钝。故诸行人,心希大乘,往生极乐,或善根胜而不广大,住于中品,反成障碍。《瑜伽师地论》言:「
回向菩提声闻……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

妙喜不尔。多善根者,于彼化生,寻得见佛;少善根者,纵入母胎,不过七日。又彼生者,昼夜闻法。声闻乘人,一坐听法,即证罗汉。至极下根、懈怠之人,第四闻法,必得罗汉,不如此间七返生也。又若行人志乐大乘,甫当生者,终无退转。《称赞经》言:「
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动如来佛刹中者,必不信住诸声闻地。何以故?彼行佛道常遇如来,天魔波旬不得其便,于二乘地永断相续,必定当得无上菩提,常在如来诸大集会。

复次,妙喜国中,胎生甚少、化生者多。何以知然?《称赞经》言:「
在家者少,出家者多。」《佛国经》言:「不以立淫欲乱意者得生彼佛刹。……阿閦佛说法时,诸弟子便度于习欲。」彼刹白衣尚离欲染,何况沙门!唯极钝根之辈,乍生未久,白衣居家,或容暂起一念爱心;然亦寻灭,得净无尘三昧,不复习欲。如是,彼刹女人怀胎及胎生者皆甚鲜少。

如是,极乐菩萨,纵阶上品,中生者则经宿花开、七日不退,下生者则二十九日乃得了了见佛、经三小劫方入初地,何况彼土一昼夜当此娑婆一大劫!妙喜菩萨,下根少福,住母胎中,不过七日,亦得见佛闻法、逮不退转。此中迟速,智者应思。


问:汝言极乐菩萨有行迟行,此甚非理。何以故?《阿弥陀经》言:「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答:如来说法,四种意趣,此当别时。何谓别时?如《摄大乘论释》言:「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极乐众生,中品中生,七日得初果、半劫得阿罗汉果;中品下生,一劫乃得阿罗汉果。若回心者,行菩萨道,望菩提果,亦长远矣。岂彼一切众生,甫生即成不退?

问:如汝先言:「莫妄称量。」现论二土菩萨胜劣,岂非称量、戏论于法?

答:我但依经称赞,不言胜劣,故无咎也。

复次,我诸议论,非己妄心发明;乃由闻思圣言,及诸古德言议,而得解了。且如「迟速」、「别时」之义,皆大乘基法师于《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中明也。


七、积功累德


问:妙喜菩萨行积功累,理应迟缓,不应言速。何以知之?《无量寿经》较量:「〔娑婆〕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妙喜净土,应知亦尔。

答:此谓浊世多诸障恼,行善为难,发心勇猛胜安乐国。虽然,此是较量有相福德,有量有限。菩萨生妙喜者,行无所得,「安住真实空性」,「所有言议,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彼功德,无量无限;况之行有所得菩萨斋戒、行善,不可为喻。

《大品经》言:「
若菩萨摩诃萨用有所得故……『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罗蜜。」又言:「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以方便力故,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经中分明:若有菩萨,于贤劫千佛所,广兴供养,便即出家,净修梵行;若余菩萨不动佛所,一生之中与波罗蜜相应——而前菩萨于后菩萨,所有善根,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如是,若此菩萨于千佛所,世世出家、尽寿梵行,尚不能及;何况白衣斋戒一日?


问:彼菩萨等,堕空无耶?

答:是何言也!彼诸菩萨,遍行波罗蜜,以不可得故。《小品经》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亦能具足方便力。」是诸菩萨,深达般若、善巧方便,如鸟双翼,翱翔虚空,无滞无堕。是故,经言:「彼佛刹中所有菩萨……皆行一行,所谓住如来行。

复次,《称赞经》言:「
彼刹天人植众善本……假令余界诸天及人,往彼刹中善男子善女人所,尽其天眼亦不得见。

问:贤首!此说何义?

答:如《华严经·十定品》中,普眼菩萨入十千阿僧祇三昧,周遍观察,而不能见普贤菩萨在彼道场众会之中,以其「住处甚深,不可说故。」是知妙喜菩萨种深善本、修深功德、行深三昧,余界少有。

复次,《僧伽吒经》中,莲花藏佛告一切勇菩萨言:「
无善根人,则不能得见此佛国。」《虚空藏经》言:「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现第一义谛无生庄严,诸天及人乃至八地菩萨皆当迷闷,无能见其境界行相。」妙喜人天余界不见,应知亦尔。

复次,如法华会上,文殊师利菩萨见妙音菩萨欲来之相,因问佛言:「
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称赞经》言:「彼诸菩萨行禅定行,愿当随学。」即此之谓。

问:善哉!彼诸菩萨既具如是殊妙功德,诸佛世尊颇称赞不?

答:如是如是,是诸菩萨十方谘嗟。《大品经》中,佛告须菩提言:「如我今说法时,自称扬宝相菩萨、尸弃菩萨;复有诸菩萨摩诃萨在阿閦佛国中,行般若波罗蜜,净修梵行,我亦称扬是菩萨名姓。

复次,若有众生现在娑婆,乐菩萨道情希妙喜,随学彼佛因地行愿,虽位凡夫诸佛亦叹。《小品经》言:「
未得阿毗跋致者,诸佛亦有称扬赞叹者。何者?是能随学阿閦佛为菩萨时所行道者。如是菩萨,虽未得阿毗跋致,亦为诸佛称扬赞叹。

问:何等菩萨,随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所行道者?吾不曾闻如是菩萨色类名号,愿为吾说。

答:多有其事,仁已熟诵,然未详之。我今示仁,令闻欢喜,当于佛所起净信心,增长善根。

《大佛顶首楞严经》言,超日月光佛以念佛三昧教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此即不动如来本所行道。何者?不动如来从初发心,「
举足下足,心常念佛」,乃至于一一语言,皆与念佛及一切智相应。

复次,「
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者,非但口诵,亦须心念——此即念佛三昧也。而此三昧具种种名:亦名般舟三昧,亦名诸佛悉在前立三昧,亦名一相三昧云云。此胜三昧虽行娑婆而学者甚少,妙喜菩萨则靡不学之。《华手经》言:「坚意!如来所说诸三昧门,为何者是?坚意!有一相三昧,有众相三昧。……坚意!是门能开八百法藏,于今现在阿閦佛土诸菩萨者,常用是门。

复次,非但忆佛、当来见佛。《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明:若以形接为见,则己佛有别、去佛远矣;若能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方是真念佛、真见佛也。


八、菩萨游履


问:极乐菩萨饶益有情,不可思议。如观音大士,游行娑婆,应身说法,救危济厄,号施无畏。妙喜菩萨颇亦饶益有情,乃至弘济娑婆若斯耶?

答:观音大士,诚大慈悲;然彼菩萨遍历十方,非但娑婆一土而已。〈普门品〉中分明:「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仁于何经中闻,观音大士唯于娑婆众生有深慈悯?

复次,娑婆化土现有五浊,十方菩萨多生厌离、少有欣乐。除观世音,仁颇亦闻余菩萨,从极乐来不?


问:此虽不闻;岂彼妙喜有诸菩萨,特为饶益娑婆众生,来此土耶?

答:然也。且为仁举六菩萨名。
《天王般若》贤德菩萨;
《维摩诘经》维摩诘菩萨;
《首楞严三昧经》现意菩萨;
《顺权方便经》转女身菩萨;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贤王菩萨;
《七佛所说神咒经》定自在王菩萨。


问:吾虽不闻余菩萨从极乐来此,然此是吾寡闻,以理推之亦应有也。所以者何?极乐菩萨神足无碍。如《阿弥陀经》言:「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日日成办如是广大微妙供养,甚奇希有。妙喜菩萨颇亦具如斯神足,乃能供养诸佛耶?

答:如是如是,妙喜菩萨成就神足,供养诸佛、惠施群生。经言:「见无量诸佛,种诸善根」,「见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复次,以花上佛,未足为贵。妙喜菩萨,以法供养诸佛如来、以法普施十方群生。经言:「
若彼菩萨自心欲乐往异佛土,举心便至,形服言音善同方俗。于彼如来礼拜供养,听闻正法,善为问难。能事已周,还归佛所。……随所听闻,即能领悟、受持、讽诵。……复能为无数百千众生演说法要,令诸众生增长善根。」此中礼拜,即事供养;听法、问法、持法、宣法,即以法施饶益有情、即法供养。

〈行愿品〉言:「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华手经》言:「于诸施中,法施第一;于诸求中,求法第一。」如是,妙喜菩萨成就神足、供养诸佛、法施群生,最为第一。

复次,如妙喜菩萨所具功德,极乐菩萨亦多具足。仁者!幸愿以法为贵,莫贵花也。


问:汝引经言:「见无量佛,听闻正法。」然吾于诸经中,未曾闻何菩萨从妙喜来,礼释迦牟尼佛,而听法要。

答:多有其事。今且举仁熟诵之经。《阿弥陀经》四大菩萨,「乾陀诃提」秦言香象,即于妙喜一生所系,次补成佛厥名金莲,号曰众佑度人无量,国土大众与不动佛等无有异。《无量寿经》十六开士,香象、宝英(新译宝幢)皆是妙喜上首菩萨。复有诸大菩萨,前已明者,此不备述。

问:《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咸云「乾陀诃提」是「不休息」。此云何通?

答:传闻滥真,此不必通。「乾陀 (gandha)」是香、「诃提 (hastin)」是象——秦梵音义,确尔难乖。「不休息」者,讹也。

问:或实是一,而有二名?

答:《维摩诘经》言:「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审知非一。

复次,仁必欲通者,香象菩萨随学不动,被精进甲精勤修行,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据此亦得名不休息。然固非本义。


九、法门相应


问:贤首!吾以汝故,今于不动佛所,初发信心。吾虽愿生极乐,然于不动菩萨昔所行道,亦欲少多学之。未审应读何经、习何法门?请为吾说。

答:三藏十二部教,遍应学;六度万行,遍应习也——斯谓菩萨。

问:众生之业不可思议。自有众生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且愿闻以何经为本?

答:根本经典,谓《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经》,即《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也,异译《阿閦佛国经》。若余经不能学者,此应熟读精思。

复次,若有余力,乐闻诸佛菩萨因地行愿,可学《大乘悲分陀利经》,异译《悲华经》。若不能都学,可以〈第九王子授记品〉为要。

复次,此法门是佛乘。《大佛顶首楞严经》言:「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若欲观佛,应以《涅槃经·金刚身品》及《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为指归。若不能观,但能读诵亦佳,乃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随喜云云,广说如经。

复次,应学般若。若不能都学,但能读诵《小品般若·见阿閦佛品》亦佳;乃至随喜。

复次,应学不退转法、诸三昧门。若不能都学,可以《华手经·不退转品》(说选择童子因缘等)及〈法门品〉(说阿字法门、一相三昧、众相三昧等)为要,乃至随喜亦佳。若学三昧,须就明师参询。

复次,应学《拔济苦难陀罗尼经》。此是如来方便,宜用其法以为佐助。(后更当说。)


问:汝所举经,甚深微妙,难解难入;所举菩萨,功德广大。然我等辈,现在五浊恶世、末法之中,恐难受行、随学,而获其利。

答:此等诸经及诸菩萨,纵不能学,但闻其名亦获大利。若有学者,随其所学,功不唐捐。即如《圆觉经》言:「譬如大海……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问:但闻其名,即获大利耶?

答:如是,如是。我今更引圣教,令仁闻知,生净信心。

《称赞经》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色类菩萨名者,于彼佛刹当得受生。

《维摩诘经》言:「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即为取一切智。

问:未审《称赞》一经,判属何教?

答:我所学者,唯一圆音,不别时分。

问:虽然,且愿闻于天台五时八教之判。

答:仁必欲闻者,权试论之。

有人言:「既部归宝积,应属方等。」此但寻题。虽不违文,未得佛意、未尽妙旨。

佛说此经,由声闻请,经中多有劝摄声闻之语,又复彼土阿罗汉多,故属阿含。复次,此经处处与深般若相应;又复,般若会上,佛数称赞彼佛、彼土、彼菩萨众,故属般若。复次,此经劝阿罗汉当生净土,又说声闻当得作佛,此是诸佛甚深秘藏,故属法华。复次,此经不坏假名而说实义,所谓如来常住法僧亦然,故属涅槃。复次,此经广宣不动如来因地行愿、果地功德,乃至涅槃一代所化;又明不动如来于一门中,开出八百法藏,乃至无量法藏,重重无尽,一多相摄,如是有众多义,故属华严。

八教之判,例此可知。


问:汝言此经,或属阿含、般若,此则易解;至若亦属法华、涅槃、华严,是事难信,请为说之。

答:我所申义,皆出圣教。今承仁问,且为引之。

  • 法华

《称赞经》言:「
住声闻地补特伽罗证无学者,闻彼刹土功德庄严,亦希瞻礼供养奉事。」此即劝阿罗汉当生净土。

又言:「
若声闻乘人闻此功德法门,受持读诵,为无上菩提及真如相应故精勤修习,彼于后身当得成就,或于二生补处、或复三生,终不超过,当成正觉。……菩萨声闻非无优劣,而于解脱则无有异。」此说声闻当得作佛,正当法华秘藏。复次,《涅槃经》中分明,过去觉德比丘、有德国王,往生妙喜,居声闻众;比丘成佛号曰迦叶,国王成佛号释迦文。此亦声闻成佛之证。

  • 涅槃

《称赞经》言:「
汝欲见彼如来者,今应且观上方。……我极观上方,皆空寂静。……彼不动如来诸声闻众及彼佛土,亦复如是,如见上方。」又言:「佛虽灭度,其说法声及庄严功德与佛在世等无有异。」正当《涅槃经》中「如来常住,法僧亦然」之义。

  • 华严

华严义广,具论则繁。今且依莲池法师十同分圆义,试略论之。

(一)无情说法同 《悲华经》言:「
常有微风吹菩提树,其树则出六波罗蜜、根、力、觉道微妙之声。若有众生闻此妙声,一切皆得离于欲心。……微风吹此金多罗树,出微妙声,所谓苦、空、无我、无常等声。闻是声者,皆得光明三昧;以三昧力故,得诸空定、甚深三昧。

复次,妙喜国中,无情说法,非局一国。如佛遣其千叶莲华,至无佛世称赞佛名;众生闻已,欢喜信乐,种诸善根,悉皆当生妙喜国中。

(二)一含无量同 不动如来大悲力故,于涅槃时碎金刚体成末舍利,「
所有舍利分分周圆,表里皆有吉祥之相。」此即于一毛端现诸佛也。如来灭度,碎身舍利犹有此瑞,何况住世而不能演华严境界?

复次,经言菩萨但行一行,谓如来行,即是一行摄一切行。又言:「
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即是一缘摄一切缘。又言诸法一相无相,即是一相摄一切相。

(三)不动周遍同 《称赞经》言:「
〔不动如来〕随所化现他方剎土,其金色花亦现于彼。」故知如来虽湛然常住,而影现十方。

复次,非但如来不动周遍,菩萨亦然。经言:「
若彼菩萨自心欲乐往异佛土,举心便至。」如是亲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及化无量有情。

(四)见闻获益同 众生生妙喜国土者,见闻觉知一切境界,无不获利,此上「无情说法」已明。

复次,妙喜国中虽有男女,然无杂秽,转互饶益。如前已明。

(五)八难顿超同 众生生妙喜国土者,永离八难及诸魔事,此事易明。

复次,非但人天得生彼国。《称赞经》言:「
若余有情当愿生者,如来亦当与记,生彼佛刹。

复次,即如阿弥陀佛度脱地狱苦恼众生,不动如来亦尔。经言:「
化身分布一切世界,于地狱中说诸妙法,以法调伏无量有情,皆当证得阿罗汉果。

(六)出生无尽同 国土庄严未足为奇;演说妙法开无量义,乃为希有。经言菩萨行一相三昧,以此三昧开八百法藏,从此辗转复开无量一切法藏;又言菩萨所有言议皆与般若相应,而一切善法悉皆从般若流出,此即出生无尽。

复次,既知一含无量(如上已明),则知法法辗转、重重涉入、出生无尽。

(七)双垂两相同 不动如来为度劣机众生,示寿十千劫等,然彼如来实寿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八)教主法身同 清凉国师引总持教,谓毗卢遮那如来从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故知平等。

(九)不可思议同 《称赞经》言:「
〔不动菩萨〕住初发心被精进甲,成就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初发心既尔,何况彼菩萨已证菩提。是故,经言:「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诸业果报不可思议。

复次,经言若闻不动如来名号,魔不得便,必至菩提;乃至闻诸菩萨名号,或闻金花说法,皆当得生。此亦不可思议。

复次,经言声闻作佛,复言如来常住,皆是诸佛甚深秘藏,不可思议。审知《称赞》诸经,并是圆顿大乘。

(十)顿齐佛境同 经言,不动菩萨初发心时即成广大功德,等彼释迦菩萨坐道场时所获功德。又诸菩萨甫生妙喜,所摄功德亦等余界坐道场者。

复次,《称赞经》言:「
不动如来……虽在遥远,能与他界诸菩萨众而作光明。」我辈忆佛念佛,佛皆知之,常为护念、殷勤摄受、接引往生。

复次,不动如来为菩萨时,一一语言皆与念佛及一切智相应。经中又言,以三随念所成善根,三宝随转。如是,我辈随彼佛学,即心作佛,顿齐佛境。


问:观汝所言,判教成立,都无决定。

答:如是,如是。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毕竟无有决定相故。

问:贤首!且置斯事,难解了故。吾更问汝:汝向所说,为乘自力、为是佛力?

答:非我自知。所以者何?我是凡夫,无有智慧。但由读诵思惟圣言,及览古德言议,妄心取解。

复次,我亦不敢言是佛力。所以者何?《小品经》言:「
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我今未达诸法实相,或违佛意。

十、往生之要


问:贤首!更置斯事。但为吾说:若愿当生妙喜世界,应行何法?

答:大矣,斯问!我今承仁者问,略示其要。

发愿当生者,应行二门:一者、通门;二者、别门。

通门者,所谓随行者所乐一切净土,皆当行此以为方便。就此门中复开二门:一者、不作大罪门——以此诸罪,随作其一,往生难期故;二者、植诸善根门——如《大品经》言:「
以善根所护故,常不离真知识,所谓诸佛、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能赞叹佛法众者。

别门者,所谓若行者愿生妙喜世界,应专修此以为方便。就此门中复开二门:一者、行愿门;二者、佐助门。

大罪者,谓五根本极重罪(《萨遮经》卷四)。复次,大罪者,谓根本波罗夷罪,国王五、大臣五、声闻五、菩萨八,烧燃善根(《虚空孕经》)。复次,大罪者,谓十二自烧、四种堕落(《法律三昧经》)。复次,大罪者,谓四上品障(《金光明经·灭业障品》、《十七地论》卷七九)。翻此即名不作。此复有二:一者、毕竟不作;二者、发露忏悔。如《大方广十轮经》言:「
于我法中说有二种得无所犯:一者、本不作恶;二者、作已能悔。是二种人俱获清净。」后当广说。

善根者,所谓三善根:一者、无贪善根;二者、无瞋善根;三者、无痴善根。复有三:一者、顺福分善根;二者、顺解脱分善根;三者、顺决择分善根。复有三:一者、佛随念善根;二者、法随念善根;三者、僧随念善根。复有五:谓信等五根。复有一:谓发菩提心。复有一:谓学般若波罗蜜。此一一善根聚,皆摄无量善法。此复有二:一者、声闻善根;二者、菩萨善根。后当广说。

行愿者,谓随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行愿,发菩提心、被精进甲,离瞋、出家、念佛、遍行诸波罗蜜云云,广说如经。然不动菩萨勇猛精进过诸余菩萨,难可具学。是故,《称赞经》举七门行愿——所修一切善根,回向不动如来;愿当作佛,所摄国土大众,亦如彼佛云云,广说如经。于此七门,随学其一,皆必当生。此复有二:一者、随学多分;二者、随学少分。后当广说。

佐助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速灭一切极恶重罪,必引行人趣彼佛土,即真言门也。此复有二:一者、不动如来自说神咒令众诵念,接引往生;二者、三世诸佛共宣神咒,依法持诵当生妙喜。后当广说。

仁者!我已随力所能,略述其义。


回向

如来行深不思议,难解难入叵言诠,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不动如来甚希有,国土大众皆严好,
世尊慈哀善敷演,德号僧那并照明。
我今依经申赞扬,于德海中唯一渧,
回斯福聚施群生,皆愿速证菩提果。

南无不动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南无不动如来海会大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妙喜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