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经》随想 (2) 特重出家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缘起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第六》,为不动如来法门/妙喜法门最根本的经典。经中对此法门的正式称呼为「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故此经又可称为《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经》,简称《称赞经》。

本系列是笔者基于读经时一些细节处的随想与联想,略略翻查资料而作,并非严谨的论文。若少参圣旨,则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请冥加授。

正文

阿閦佛及其相关的法门,特别注重「出家」——这是阿閦菩萨的代表性愿行。以下举几个例子。

1. 阿閦菩萨往昔的愿行

世尊!我今如是发心回向,乃至未证无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则为违背一切诸佛

世尊!我今发此一切智心,乃至未得无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不节减食、再食不食、不持三衣、不着粪扫衣、不随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兰若、不安止树下、不露坐、不住冢间,则为欺诳一切诸佛。

——《称赞经》

2. 妙喜世界现在的情况

彼佛刹中诸菩萨众,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于彼如来说法之时,诸魔眷属常预听闻;闻已心净,于声闻众而生爱乐:『云何当得住于寂静、少欲、知足? 』彼诸魔众常起出家之心,而无障碍之想。

——《称赞经》

3. 释尊教导菩萨随学

佛告舍利弗:「菩萨复有一法不失所愿?何谓为一?于是开士当学追慕阿閦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志愿出家乐沙门行,世世所生不违本誓,乃能进至得如来号无所从生,是则菩萨第一之利用,舍家故得致十德:一者、无有贪欲放逸之态;二者、常好闲居不习愦閙;三者、常奉佛行舍远小节;四者、弃捐痴冥无益之法;五者、不慕妻子家居恩爱;六者、释置恶趣非法之患;七者、摄取安乐天上善处;八者、未曾违失宿命本德;九者、诸天爱敬常恋侍卫;十者、诸龙神王常拥护之,是为十德。若有菩萨不舍大乘、慕度众生,常当追乐出家之业,是为一法不失所愿,随志所好致何佛土,如意辄成严净佛国,是则菩萨第一善利。」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注:异译本《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4. 古德倡导随学

生生世世,凡见三有,皆生无益之心;而于解脱功德,即起夺意之念;在诸佛律中,愿得出家。既出家之时,于诸恶堕毫无所染,圆守禁戒,行至无极门中,得大菩提——愿如大比丘阿閦佛

——《极乐愿文》

5. 秘密教中的形象

东面阿閦如来,左手覆伸脐下把袈裟角外垂,右手扬掌,结加趺坐。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九

问: 何故说密教形象,不说显教? 答: 显教中阿閦佛的形象,即是一般的佛像,常见故,人易解故,无需多言。密教之中,虽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形象,然往往注重其身着「袈裟」这一细节,甚至以左手执袈裟角这一手势来突显其重要性,因为这是出家的标志、是三世诸佛的福田衣。(据说,藏传《瑜伽母密续》亦有类似的描述。)

6. 我国历史上往生妙喜的代表,即是出家比丘

隋开皇中,有释双惠,不知何处人,一生期不退转位。图阿閦佛像一十体;又造同像一十二体,长三尺,立像。专心祈请感应。梦感二人僧,一人自称日光、一人自称喜臂:『汝识阿閦佛本愿不?』答:『粗知。』二僧欢喜曰:『善哉如汝!在浊恶世中,归依阿閦佛。于一生中,入不退位,得生欢喜。』觉已弥念。临终启众曰:『我今往生欢喜国矣。』」

——《三宝感应略要录》卷第九

回向

我今思惟、流通,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

#妙喜法门 #称赞经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