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佛教的性别观 (10) 夫妻之道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从古至今,信仰佛教的人中,选择出家的终究是少数。在家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组建家庭。怎样与伴侣相处,可以既承担自身的责任并享受居家的欢愉,同时又符合佛教的精神呢?佛陀在不同场合下对许多人开示过。本文将分析三篇涉及到伴侣相处模式的重要佛教经典。虽然经典受限于时代背景而只提到了传统的「夫妻」,但其中包含的平等、尊重的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多元家庭。

正文将根据这三篇经典而分为三段:
 一、《善生经》——相互的责任;
 二、《玉耶经》——对已婚女子的特殊教导;
 三、《密友书》——对已婚男子的普适教导。



正文

一、《善生经》

  • 背景

王舍城中,有一位名叫「尸迦罗越(意译为『善生』)」的婆罗门。他遵循父亲的遗嘱,每天早上洗漱干净后,向六个方向(东、南、西、北、下、上)跪拜行礼,以此向各个方向的众生展示尊重、并希望受到对方的尊重。有一天,佛陀在城中乞食时,路过礼拜六方的善生,询问他为何这样做。善生回答说,他虽日日礼拜,却不知道这行为背后有什么意义,只是不敢违背父亲的遗嘱;并且请教有智慧的佛陀,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佛陀告诉他,所谓「洗漱干净」,除了个人卫生之外,也是对提升道德修养的隐喻;「六方」代表六种重要的社会关系,「礼拜」代表尊重的精神;「展示尊重、并希望受到对方的尊重」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切实行动才能达到,并非简单的跪拜与口头承诺所能及。佛陀仔细地解释了一番,善生这才恍然大悟。

此经是佛陀对居家生活最全面的开示之一,在佛教中受到高度的重视,历代有多次翻译。现存四个古代的中译本与一个巴利文本。以下将引用其中三个译本的相关段落。一是最古老的《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推测翻译时间在西元 147—171 年之间,较为简略。二是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长部·教授尸伽罗越经》(对应中文《长阿含经·善生经》),部派传承属于分别说部。三是《中阿含经·善生经》(与单本《佛说善生子经》较为接近),部派传承属于说一切有部。


  • 相互的责任

六方中,东方代表亲子关系,南方代表师生关系,西方代表夫妻关系,北方代表朋友关系,下方代表雇佣关系,上方代表出家人与在家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一种关系,佛陀都开示了双方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或者说,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具体到夫妻之间相互的责任,《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样记载:

西向拜者,谓:

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侍御。


《教授尸伽罗越经》这样记载:
居士子!依五理由,夫婿应奉侍西方之妻女:依敬意、依礼仪、依不邪行、依与主权、提供装饰品。

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应依五理由爱护夫婿:妻女应善整理业务、亲切待遇婢仆、贞淑、保护财物、对所应为之事巧妙而勤勉为之。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应依此等五理由爱护夫婿。

如是西方受爱护,安稳而无怖畏。


《中阿含经·善生经》则这样记载: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

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

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待;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

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在措辞和语序等方面,这三段经文有不少出入;尽管如此,具体实行细节都一致地遵循三个方针。

A. 对等。夫妻双方都需要履行义务、理应享受权利。没有任何一方应当只履行义务或只享受权利。三段经文都提到,已婚男子应当尊敬、爱戴其伴侣:「
当敬于妇」、「依敬意、依礼仪」、「怜念妻子……不轻慢」。这样的教诲,在一个普遍视妇女为男子的附属品甚至所有物的父权制社会中,对于塑造平等的性别观,减少家暴,及提高妇女地位等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类似地,现代的慧律法师,常常公开劝阻家暴:「要用柔软心,态度要诚恳……赶快跟老婆说一声对不起。男孩子就是会打老婆是吧?现在不要啦,现在改变一下。」「有一对夫妻,她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直打她……都对她很不好。嫁到这种先生你就很惨了……后来她先生算夭寿早死。常常打太太的人一定早死的。」

B. 分工。必须承认,「男主外、女主内」式的性别分工,是十分保守的。但笔者认为,此经的意图并不在于鼓吹这种保守的性别角色,而是在描述「专务
(specialization)」。同时,经中提到的「当给与金银珠玑……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依与主权」、「于家中得自在……摄持作业」,都很明确地说明了,已婚女性对于家中包括财产的大小事务都应履行充分的、不可侵犯的话语权与决策权。这样的教诲,对于帮助已婚女性掌握财富,锻炼理财与管理等能力,及保障她们的决策权、提高她们的决策参与度等,从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C. 投入 (Commitment). 婚姻是一种牵涉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契约。为了避免财产、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佛陀鼓励所有已婚人士专注维系这段关系,并劝阻婚外情。至于细节,三段经文各有侧重。例如,《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劝阻已婚男性出轨、包养情人、或纳妾:「不得于外邪畜侍御」;《教授尸伽罗越经》劝阻一切不合理的性行为(包括婚内强奸等):「依不邪行」;《中阿含经·善生经》则注重夫妻感情的促进与培养:「念妻亲亲」。


二、《玉耶经》

  • 背景

给孤独长者是佛世时一位重要的居士,为佛陀和僧团布施了「给孤独园」,并且带领了许多人信佛学佛,在佛经中的出镜率很高。他聆听佛陀说法之后,证得三果。(《中阿含经·教化病经》、《杂阿含经》之〈第五九二经〉〈第一〇三〇经〉〈第一二四一经〉)长者有一位名叫「须摩提」的女儿,善根深厚,具有深广的智慧与无碍的辩才,曾以一己之力带动一城之人信奉佛教。(《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经》、《须摩提女经》)另一方面,儿子们却从小骄奢淫逸、作恶多端,让长者很是头疼。后来,长者想了个办法,以千两黄金为奖赏,诱导儿子们归依三宝、受持五戒,逐渐地改往修来,最终都证得初果。(《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虽然儿子们改邪归正了,但儿媳妇仍然让长者操碎了心。有一位名叫「玉耶」的儿媳妇,也是豪贵出身,同样骄奢淫逸;并且因为自己美貌出众而十分傲慢,待人接物很没有礼貌。长者虽然言传身教,但收效甚微。长者心想,如果语言无法教化,人们往往诉诸暴力,但暴力是不对的,家暴对于信佛之人来说是压根不存在的选项;又想,自己虽然没有能力教化,但佛陀一定有办法。于是,长者请佛来家中做客。佛来的时候,长者家中上下都很欢喜,争先恐后地来见佛;唯有玉耶躲在房里不肯见佛。于是佛展现神通,将房舍变得像水精一样透明,又放光明照亮玉耶的房间,玉耶这才不情愿地出来。佛为玉耶说法,先教她俗世间的礼貌与规矩,后讲说四圣谛的妙法。玉耶听了,感到很惭愧,当场洗心革面,并证得初果。——常常被人断章取义用作「女德」教材的一些经文片段,如「
女人身中有十恶事」等,正是出自《玉耶经》中佛对玉耶的因材施教。

有关玉耶的因缘的经文记载及异译本,主要有五种:
 (一)《佛说玉耶女经》,失译,西晋录(中原系统高丽藏本);
 (二)《玉耶女经》,失译,西晋录(南方系统);
 (三)《玉耶经》,东晋译;
 (四)《增一阿含经·非常品·第九经》,东晋译;
 (五)《佛说阿速达经》,刘宋译。


  • 佛对玉耶的独特教导

佛教很重视因材施教,而《玉耶经》正是佛陀对玉耶的独一无二的教诲。此经高度的定制性 (customization) 明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佛陀此次说法的契机,单纯是因为玉耶言行失范、引起家人不满,而与他人无关。其次,佛虽然是在给孤独长者家中半公开地说法,但直接的教化对象仅有玉耶一人;正式说法的全程都只有佛陀和玉耶的对话,没有别人参与。最后,法会的直接效果是,玉耶洗心革面并证得初果,而在场没有余人证果。

佛提到的「
女人初生堕地,父母不喜……常畏夫婿,视其颜色……年老为儿孙所呵——从生至终,不得自在」等「恶事」,也并非出于厌女思想,而是有的放矢。首先,这是在如实、客观地描述当时社会中女性独受的苦。其次,这是在提醒玉耶应当珍惜、感恩——给孤独长者等家人们的性别平等观念是超越时代的,他们虽然对她出格的言行感到不满,但始终待她不薄,连一句重话都没讲过(遑论当时普遍的暴力)。再者,玉耶曾贪恋红尘;而描述世间的苦,则是为了引发玉耶对俗世的「厌心」和「出离心」,为接下来宣说胜法做准备。最后,这是在用严厉的话语折服玉耶的傲慢。这样,在佛陀一步步的教导下,玉耶如实了知了世间的苦,珍惜优渥的生活条件与难得的学习机会,惭愧自己往昔的错误,摆脱傲慢对心灵的强烈负面干扰,厌离俗世,欣慕妙法——最终,她用心地聆听与吸收法义,获得了切实的利益:证果。

  • 玉耶的选择

佛陀向玉耶描述了几种不同的夫妻相处模式:除了伴侣之外,有的更像母子,有的像兄弟姊妹,也有的像朋友等(也有冤家——不过那是反面教材)。[注1] 除了《佛说玉耶女经》(中原系统高丽藏本)之外的四个译本都提到,玉耶最终选择了「婢妇」,即像奴婢侍奉主人一样尊重自己的伴侣。这段记载往往被有心人引用,试图证明女性都应当采用「婢妇」的态度来对待其男性伴侣——而如果一个人仔细地观察这些经文,就会注意到三个重要的细节被忽视了。

首先,玉耶的伴侣,即给孤独长者的儿子之一,在当时已经证果,是一位值得人天尊敬的圣者。如《法蕴论·证净品》提到:「
佛弟子众,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应请、应屈、应恭敬,无上福田、世所应供。 」玉耶之所以选择如同奴婢那样恭敬的态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意识到自己的家人们所具备的德行。虽然圣者不会在意;但对玉耶来说,用粗鲁的态度冒犯圣者是十分不妥的。另一方面,持有「女德」类思想的人所试图教化的女性,她们的男性伴侣们或家人们大都只是凡夫(何况现在是末法时期,证果的比例越来越低)。假如要求她们都采用玉耶的态度,恐怕那些男性不配,即朱子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其次,佛陀提供了多种良性的/有益的伴侣相处模式,供玉耶随意选择。「
婢妇」是玉耶的选择;假如换一个人、换一种情况,恐怕别的选择会更加合适。事实上,《佛说玉耶女经》中记载,除了夫妻相处模式之外,佛陀还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选择:「汝今修行,可得至佛。……大乘教,无男无女;乐闻法者,随愿所得。」佛向玉耶称赞大乘佛法并鼓励她修行,但玉耶的回答却偏向世间层面:「世尊!其善妇者,当得何荣?其恶妇者,当得何咎?」佛陀遂根据她的选择,而开示了相对浅显的有关世间善恶报应的法。假如玉耶的情况足够代表所有女性的话,难道女性都只能学习世间善法,而不能修习大乘吗?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佛教重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用玉耶的选择来规训别的女性,是严重违背佛教的精神的。

此外,经中记载,玉耶闻法修行之后,证得初果。本系列的第九篇提到,证果者是有「
气势」的,可以不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外在权力的影响,而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如果玉耶在证果之后始终坚持「婢妇」的相处模式,那么这是她自主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要求广大未证果的女性都去实行「婢妇」模式,则是一种明显的规训,绝非自主选择。

综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此经中的教诲未必是普适的;而将此经作为某种「女德」的教材、无差别地推广,则更是不恰当的。


三、《密友书》

  • 背景

据义净三藏所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记载,龙树菩萨有一位朋友担任国王。菩萨曾给国王写过一封信,解释佛法的基本道理,俗称《密友书》。龙树菩萨对佛法造诣颇深,《密友书》也广泛引用了许多佛经,故被佛弟子们奉为圭臬,如佛亲口所说无异。此外,菩萨的写作水平也很高超。这份著作因其珍贵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在古印度广为传诵,甚至成为了广大学子的启蒙教材之一,古印度的僧俗都「莫不钦玩,用为师范」,流行的情况就像我国古代的《千字文》一样。

此文主要有三个中译本存世:
 (一)《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三藏求那跋摩译;
 (二)《劝发诸王要偈》,刘宋三藏僧伽跋摩译;
 (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唐三藏义净译。

此外,还有《宝行王正论》一卷,陈三藏真谛译,意旨与上三种相似,但行文差别较大,暂时不能确定是否为另一种流传的版本,有待进一步研究。


  • 对已婚男子的教导

《密友书》探讨了佛教对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其中明显引用了《善生经》,相对不甚明显地引用了《玉耶经》(或某部意趣相近而已失传的经文)。《书》中面向男性听众,提出应当远离三种无益的伴侣、亲近四种有益的伴侣。

一般认为整体翻译质量最高[注2] 的《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是这么翻译的:

若有妇人怀害心,如此之妻宜远离;
设有贞和爱敬夫,谦卑勤业若婢使,
恒为亲友姊母想,此宜尊敬如宅神。
我所说法正如是,王当日夜勤修行。


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文义更加明朗[注3] 的《龙树菩萨劝诫王颂》这样翻译:

禀性抱怨如杀者,欺轻夫主如男偶,
纵使片物必行偷,宜可弃兹三贼妇。
顺若姊妹慈如母,随从若婢伴犹亲,
如兹四妇宜应供,应知此室号天人。


《劝发诸王要偈》则与上二者略有不同:

自性结恨深,是名怨家妇,
傲慢不承顺,名为轻夫妇,
费用夫主财,是则名贼妇,
慎哉贤丈夫,宜远此三妇。
随顺为姊妹,爱乐为善友,
安慰则为母,随意为婢使,
此四贤良妻,则是夫眷属。


对比这三个译本,我们很容易发现三条规律。

A. 对态度的类比。《玉耶经》和《密友书》都用类比的方式描述了女性对待其男性伴侣的不同态度。对于一位男性而言,其伴侣既非真正的母亲或姊妹,显然也不是、且不应当是真正的奴婢。因此,一位女性如果选择「婢妇」的模式与其男性伴侣相处,或许在她的情况下是恰当的;但他如果因此而真的将她视为奴婢,则是不恰当的。

B. 对男性的教育。此书的受众是男性,并且也很明确地提出了对男性的教育与约束。「此宜尊敬如宅神」、「应知此室号天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者,这是用类比的修辞手法来教育男性:应当像尊敬天神那样尊敬妻子。二者,这不是修辞,而是如实的描述:佛经中提到,行善之人死后将会转生为天神(如《玉耶经》中描述的「善妇」),而男性面对这样的伴侣,应当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意识到她们是未来的天神,以尊敬而谦卑的心态搞好关系、乃至见贤思齐。

C. 对等的责任。就像前文对《善生经》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伴侣之间有对等的责任,任何一方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需要尽相应的责任。《密友书》中的这一段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教育男性善待乃至尊敬伴侣的同时,也指出应当远离那些无益的关系。并且,显然,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女性,即女性绝非天然应当为男性伴侣付出,而是只应当为言行思想配得上这份付出的男性付出,并在同时安心地享受对方的付出。



脚注

[注1] 五个译本对有益和无益的相处模式的描述不尽相同。归纳如下,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佛说玉耶女经》只提到五种有益关系,而没有像其余译本那样提到无益关系。此经很明显地侧重于、或者说鼓励「
夫妇之道」,而不是玉耶最终选择的「婢妇」。
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

「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踈,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之道。」


《玉耶女经》提到七种关系,包括五种有益的和两种无益的。此经的上下文显示,佛陀整体上推荐有益关系、不推荐无益关系;对于几种有益关系,则没有明显的偏好。
佛语玉耶:「世间下有七辈妇,为汝说之,一心善听。一者、母妇,二者、妹妇,三者、知识妇,四者、妇妇,五者、婢妇,六者、怨家妇,七者、夺命妇。汝今解不?」

玉耶答言:「不及此义。」

佛言:「善听,吾今解之。何等母妇?爱念夫主,如母爱子,昼夜长养,不失时宜,心常怜念,无有厌患——念夫如子,是为母妇。何等妹妇?承事夫壻,尽其敬诚,如兄如弟,同气分形,骨血至亲,无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为妹妇。何等知识妇?奉事夫婿,敬顺恳至,依依恋恋,不能相远,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如善知识——是为知识妇。何等妇妇?供养大人,竭情尽行,无有一二,净修妇礼,终不废阙,进不犯义,退不失礼,常和为贵——是名妇妇。何等婢妇?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尽节,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礼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幸,不得憍慢,若得杖捶,敬承奉受,及见骂辱,默然无辞,甘身苦乐,无有二心,募修妇道,不择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毁辱亲里,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妇。何等夺命妇?昼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远离之,欲与毒药,恐人觉之,心外情通,雇人害之,复遣傍夫,伺而贼之,夫死更嫁,适我愿之——是名夺命妇。」


《玉耶经》与《玉耶女经》大同小异。
佛告玉耶:「世间有七辈妇:一、妇如母,二、妇如妹,三、妇如善知识,四、妇如妇,五、妇如婢,六、妇如怨家,七、妇如夺命,是为七辈妇,汝岂解乎?」

玉耶白佛:「不知七妇尽何所施行?愿佛为解之。」

佛告玉耶:「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后略)


《增一阿含经·非常品·第九经》只提到了四种关系,其中三种有益、一种无益。
尔时,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长者女当知,夫为妇人有四事。云何为四?有妇如似母,有妇似亲亲,有妇似贼,有妇似婢。

「汝今当知,妇似母者,随时瞻视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养。尔时,诸天便复将护,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谓,长者女!此名妇人似母者也。

「彼云何有妇似亲亲者?于是,长者妇见夫已,无有增减之心,同其苦乐,是谓其人似亲亲者也。

「彼云何名为妇如似贼?于是,女人若见夫已,便怀瞋恚,憎嫉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礼拜,见辄欲害,心在他所。夫不亲妇,妇不亲夫,不为人所爱敬,诸天不拥护,恶鬼侵害,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谓斯人如似贼也。

「彼云何名为妇人如似婢?于是,贤良之妇见夫主随时瞻视,忍其言语,终不还报;忍其寒苦,恒有慈心,于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以此之事,诸天拥护,若人、非人皆悉爱念,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长者女!有此四妇,汝今为在何条?」

时彼女人闻世尊说此语已,前礼佛足,白世尊言:「唯,世尊!我今改往修来,更不敢为。自今已后,当行礼法,如似婢也。」


《佛说阿速达经》提到七种关系,其中三种无益、四种有益。这样的排列顺序也和其余译本不同。
佛言:「汝为人作妇,用何事夫婿?」

玉耶言:「当以身事夫。」

佛言:「妇人事夫有三恶四善。何等为三恶?一恶者,如与惰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二恶者,如与怨家共居,不持一心向夫,不愿夫善,不愿夫成就,当愿夫死。三恶者,如与偷盗共居,不惜夫物,但念欺夫,常欲自好,不顺子孙,但念淫泆。如是死者,展转恶道中无有出时,是为三恶。

「何等为四善?一善者,妇见夫从外来,当如母见子;夫有急缓,常欲身代之。二善者,妇事夫当如弟见兄,上下相承事,夫恶不以为恶;不念淫泆,常随夫语。三善者,妇事夫当如朋友,相见辄相念;夫从他方来,当如见父兄,心中欢喜,和颜向之,妇持心当如是。四善者,妇事夫当如婢,夫大骂亦不以为恶,捶击亦不以为剧,走使亦不以为劳苦;夫虽恶,常念事善,当顾子孙。如是死者当生天上,亦于天上饶侍者,好衣、珍宝常在身上。」

佛言:「三恶四善,汝欲持何所事夫?」

玉耶言:「妇人事夫不可用三恶;四善者可与共居。从今以去,请如婢事大夫子。」


[注2] 「整体翻译质量最高」这个评价的依据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师编写的《阅藏知津》(卷第一、卷第四十一)。他将《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列为三个译本之首,并说明:「今选取译之巧者,一本为主,其余重译即列于后。俾不能遍阅者,但阅其一,即可得旨。若能遍阅者,连阅多译,便知巧拙之得失也。」义净三藏的译本,对于翻译的目标语言的受众而言,有一个白璧微瑕的方面: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而没有拘泥于每句的字数。求那跋摩的译本通篇七言,僧伽跋摩的译本通篇五言,而义净译本则是「五七言杂」。这样的处理,是义净三藏的翻译特色之一,历代罕见。另一个著名的「五七言杂」的例子是他翻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之中的偈颂。

[注3] 「文义更加明朗」这个评价的依据是义净三藏翻译时添加的脚注。他提到:「此书已先译;神州处藏,人多不见,遂令妙语不得详知。为此更定本文,冀使流通罔滞。」(笔者注:另一种断句方式也说得通:「此书已先译神州,处藏人多不见,遂令妙语不得详知。为此更定本文,冀使流通罔滞。」此处「处藏」即指收录在大藏经——或者其雏形的经录——之中,而没有在坊间流通。)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CBETA2020.Q4, T01, no. 1.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CBETA2020.Q4, T01, no. 16.
《善生子经》,西晋沙门支法度译,CBETA2020.Q4, T01, no. 17.
《中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2020.Q4, T01, no. 26.
《杂阿含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CBETA2020.Q4, T02, no. 99.
《增一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2020.Q4, T02, no. 125.
《须摩提女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CBETA2020.Q4, T02, no. 128a.
《须摩提女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CBETA2020.Q4, T02, no. 128b.
《阿那邠邸化七子》,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CBETA2020.Q4, T02, no. 140.
《佛说阿速达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CBETA2020.Q4, T02, no. 141.
《佛说玉耶女经》,西晋录失译,CBETA2020.Q4, T02, no. 142a.
《玉耶女经》,西晋录失译,CBETA2020.Q4, T02, no. 142b.
《玉耶经》,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CBETA2020.Q4, T02, no. 143.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17, no. 801.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尊者大目乾连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26, no. 1537.
《宝行王正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CBETA2020.Q4, T32, no. 1656.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摩译,CBETA2020.Q4, T32, no. 1672.
《劝发诸王要偈》,刘宋三藏法师僧伽跋摩译,CBETA2020.Q4, T32, no. 1673.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32, no. 1674.
《南海寄归内法传》,唐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CBETA2020.Q4, T54, no. 2125.

《阅藏知津》,明北天目沙门释智旭编次,CBETA2020.Q4, J31–32, no. B271.

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长部经典·教授尸伽罗越经 ([M98] Siṅgālasuttaṃ)

Rev. Punnaji, H. (20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āli “Siṅgālovāda Suttanta” with its Four Chinese Versions. [Master's thesis, Yuan Kuang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佛法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