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佛教的性别观 (2) 净土与女性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有朋友分享了一个困惑。彼看见《药师经》中提到,药师佛所在的「净琉璃世界」没有女性;又说如果有女性厌恶女身,可以转女成男。[注1] 彼认为,这些语句看起来似乎是厌女的、是性别歧视。

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其实,这些文句并不厌女;它们表达了至少两层含义:
a) 佛教看见女性受到的苦、乃至一切基于性别的苦,并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一点);
b) 佛教支持跨性别人士(这将在之后的文章中讨论)。

正文将分为两大部分:
一、没有女性的净土;
二、有女性的净土。



正文

一、没有女性的净土

一些净土不存在女性。准确来说,是不存在性别。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性别是随着人类的堕落而出现、演变的;更高「维度」的地方,如色界和无色界,不存在性别。换言之,如果一个地方存在性别,那就意味着该地的居民往往具有更多的烦恼。


  • 净土到底是什么?

净土,本质上也还是一个世界,就像我们的世界一样。当然,也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已知的净土——如净琉璃世界、极乐世界、妙喜世界等——与我们目前所处的娑婆世界的区别,可以简单归纳为三方面。

A. 环境好,宜居,谁都可以舒适地生活。如《阿弥陀经》这样概括极乐世界:「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药师经》也提到,如果有人因为贫穷、疾病等缘故而受种种苦恼,药师佛会先帮彼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难题,让彼安隐快乐,然后再教彼佛法。

此外,净土的环境之好,也体现在那里适合修行。例如,极乐世界的鸟语花香,无不在以各自的方式宣流佛法,见闻之人「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与之相对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充满无量种苦,以及各种修行的障碍。在这里,光是活着就很累了,想要修行更是困难重重。

B. 居民烦恼少,心地善良,互帮互助。例如,妙喜世界的「一切众生,成就十善。……于贪瞋痴,皆悉微薄。……互相遵敬,起导师想。」不像此世界的许多人勾心斗角,乃至剥削、迫害等。因此,佛经常鼓励众生求生净土。用《阿弥陀经》中的话来说就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C. 有佛住世,而佛是最好的老师。不像此世界释迦牟尼佛已灭度,下一位弥勒佛还未出世,暂时无佛;虽然还有一些遗留的佛法,但信受奉行的人比较少。


  • 净土是怎么来的?

净土,可以近似理解为一个量身定做的夏令营。菩萨花很多时间来考察众生的情况,打造一个净土;成佛时,净土彻底成型,正式开班招生。

《维摩诘经》中提到:「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百花齐放的种种净土,都是为了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无障碍设施),及适应各种根机(≈兴趣方向和学习进度)。

《大般若经》中提到,一些菩萨在打造净土的时候:「如是严净佛土:谓彼土中恒不闻有三种恶趣,亦不闻有诸恶见趣,亦不闻有贪瞋痴毒,亦不闻有男女形相,亦不闻有无常苦等不如意事(后略)。」这些描述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没有烦恼,则不会造恶业、不会堕落,从而不会出现性别或三恶趣;没有苦,则不会引发烦恼;没有性别,也就釜底抽薪地杜绝了基于性别的不公正、迫害、剥削等,并杜绝了一切不公正等所引起的后续的烦恼、业、苦。[注2]


  • 说回《药师经》

《药师经》中提到,药师佛所在的净琉璃世界是:「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这与《大般若经》中所述颇为一致,只是比较简略。我们有理由认为,「无有女人」和「亦不闻有男女形相」根本就是一回事。只是在释迦牟尼佛说《药师经》的时候,把话说了一半、留了一半。毕竟,那是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不少听众们的接受能力相对有限。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净土没有女性」并非如其字面意思那样简单或「厌女」;恰恰相反,这是对女性乃至一切因人为规定的 (arbitrary) 性别系统而受苦的人的关怀——不存在性别,就消除了基于性别偏见等的苦;不存在胎生,就消除了生育相关的苦,等等。


二、有女性的净土

有些净土存在性别。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妙喜世界。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众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人无法一下子接受「没有性别」;有些人希望自己来世能成为某一特定性别的人(例如跨性别人士);也有一些人因为善根有限,暂时去不了没有性别的更高维度,等等——像妙喜这样的净土,就应运而生了。

一个现实的担忧是:生育的存在,已经使性别之间产生了不平等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不动如来使妙喜世界及其居民具备四个特质。

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个体都平等地享有近乎无限的财富。别说和一般的人道、天道相比了,就是和其它净土相比,妙喜世界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优渥的:「不动如来佛刹功德广大庄严,于无量佛刹中彼皆无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损人利己显得毫无意义。

B.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仅仅物质富足还不够。妙喜居民几乎没有烦恼:「于贪瞋痴皆悉微薄」;少欲知足,不会贪婪:「阿閦佛说法时,诸弟子便度于习欲。……不贪饮食,亦不贪衣钵,亦不贪众欲(后略)。」烦恼微薄、少欲知足的一个表现就是,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出家:「在家者少、出家者多。」乃至六欲天的魔众,都常常听法、护法、愿乐出家。换言之,大家都自然地不作恶、不故意欺压别的众生——不论是个体上还是社群上;并过一种极简的 (minimalist), 可持续的 (sustainable) 生活。这些守序善良的居民,使像此世界的源于贪婪或嫉妒等的剥削沦为天方夜谭。

C. 女性主导生育,且无负担。就算没有主观恶意,假如生育本身会给母体带来沉重负担的话,也会造成客观的不平等。有鉴于此,妙喜的生育,全程都不会给母体带来任何伤害、不便、或负担。首先,妙喜居民不会像此世界的人一样性交,甚至不存在不恰当的身体接触:「男子不与女人触身行欲」——这就杜绝了一切非自愿的性行为。假如一位女性产生了淫欲心,主动去看一眼她喜欢的人,不需要有肢体接触,就会怀孕。与此同时,她也会获得「净无尘三昧」(一种宝贵的禅定境界),并永离淫欲之心。 换言之,一位女性一生最多怀孕一次、且完全由她主导。从怀孕到分娩只有七天,比起彼等漫长无涯的生命只是一瞬,不会像此世界那么耽误事情。在此期间,母亲不仅没有痛苦,反而像进入色界的第二禅定一样,身心安乐。胎儿处胎、出生,也没有痛苦,而是和母亲一样安乐。此外,妙喜居民都具有神通,并有不动如来的加持,因此,生育也不会影响母亲的学习、工作、乃至去别的世界旅游等事务。[注3] 更别提,因为妙喜世界的绝大部分众生都自然远离淫欲,所以生育方式以化生为主,只有极少部分是胎生的——换言之,绝大部分女性都无需担心怀孕等事情。

D. 自愿投生。所有出生在妙喜的众生,都是自愿来的、都是在知情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渴望来的。因此,母亲与孩子之间不会存在像「凭什么未经我的同意就擅自把我生下来」这种矛盾。

简要地说,极乐、净琉璃等世界不存在性别,是为了适应一部分众生的情况;并且为了避免性别相关的苦、烦恼、业。妙喜等世界存在性别,则是为了适应另一部分众生的情况;且虽然有性别,却不像此世界这样充满性别相关的苦、烦恼、业。因此说,净土有关性别的「设定」不是厌女,而是诸佛菩萨看见女性受到的苦、乃至一切基于性别的苦,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诸佛菩萨所发的愿虽不尽相同,但其慈悲是没有差别的。

用《维摩诘经》中的话来总结,那就是: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汝见诸佛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释疑

1. 问:《药师经》中提到,净琉璃世界的居民们都具有三十二相。这岂不是说彼都是男身么?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的基本前提是一个常见误会:「三十二相 = 男身」。其实,三十二相并非男性的专利;相本身是中性的。这在《金光明经》卷五有明文证据:「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后略)。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误会,是因为我们最熟悉的、具有三十二相的人——释迦牟尼佛——是男身。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示现男身,是为了度化特定的众生,而非彼一定是男性。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菩萨观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该身说法。

须知:佛也好、相也好,并不是和性别绑定的。高层的天人,尚且是超越性别的存在,何况佛菩萨呢!我们与其纠结佛菩萨的性别,不如多读读《金刚经》:「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 问:你说妙喜的女性,「看一眼就怀孕」,会不会太轻率了?

答: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背景知识:三界众生,都是怎样性交的?

我们人道处于三界中最低的欲界,普遍的性交方式是身体/性器官接触。欲界中比我们稍微「高维度/高层次」一点的,有六层天。越往上,淫欲心越淡,性交的方式也越「清水」:「赡部洲人,形交成淫……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夜摩天,相抱成淫;覩史多天,执手成淫;乐变化天,欢笑成淫;他化自在天,相顾眄成淫。」再往上的色界和无色界,则既没有性别,也没有性交这回事了:「自上诸天,无复男女……无复淫欲。

由此可知,妙喜世界所谓「看一眼就怀孕」,是指:
a) 那里的居民,淫欲心都很淡;
b) 一生一次的性交的方式是很高维度的。


3. 问:一生只做一次,岂不是很可惜?

答:恰恰相反。高维度的地方看似清水,其所能体验到的喜乐却是低维度的百千万亿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觉得鱼水交欢很快乐,欲界天却不那么喜欢身体接触,而是觉得「神交」更快乐;色界天觉得身体接触味同嚼蜡,还是禅定比较快乐;无色界天干脆抛弃了形体。证圣果的人,则彻底脱离三界中一切低级趣味,并且如实了知:「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

妙喜的居民,用看似「清水」的方式做爱,其喜乐却比我们高出无数倍。做完之后,彼等也从此断除淫欲,达到更深层次的「爱尽」之乐。


脚注

[注1]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注2] 根本逻辑就是由「十二因缘」所揭示的「烦恼—业—苦」轮转:因烦恼而造业,因业而受苦,苦会带来更多的苦,并且因苦而产生更多的烦恼……这是一个永无止尽的正反馈环 (positive feedback loop).

[注3]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菩萨众品》:
若在家菩萨摩诃萨,虽不系念于法会中;随在方所,若坐、若立,以佛神力,皆能听闻、领悟、受持、读诵、通利。……诸在异方,乃至讽诵无别。


若彼菩萨自心欲乐往异佛土,举心便至,形服言音善同方俗;于彼如来礼拜供养,听闻正法,善为问难;能事已周,还归佛所。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长阿含经》,后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CBETA2019.Q4, T01, no. 1.
《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CBETA2019.Q4, T02, no. 99.
《大乘悲分陀利经》,失译,CBETA 2019.Q4, T03, no. 15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会),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 2019.Q4, T07, no. 22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 2019.Q4, T08, no. 235.
《大宝积经》,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CBETA 2019.Q4, T11, no. 310.
《阿閦佛国经》,后汉三藏法师支娄迦谶译,CBETA 2019.Q4, T11, no. 313.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CBETA 2019.Q4, T12, no. 360.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 2019.Q4, T12, no. 366.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 2019.Q4, T14, no. 450.
《维摩诘所说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 2019.Q4, T14, no. 475.
《金光明最胜王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 2019.Q4, T16, no. 665.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 2019.Q4, T17, no. 801.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 2019.Q4, T26, no. 1545.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尊者众贤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 2019.Q4, T29, no. 1562.

#佛法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