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佛教的性别观 (6) 跨性别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过佛教对跨性别人士的看见;也提到性别不是固定的。本文将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跨性别」这个议题。

正文将分为两大部分:
一、「跨性别」的不同方面;
二、跨性别者与圣道。



正文

一、「跨性别」的不同方面

本段将分为三个小部分:
(一)性别认同;
(二)「跨」的动作;
(三)作为另一种性别而生活;
(四)。


(一)性别认同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被「指定」一个性别,通常是「女」或「男」的二选一。并且,社会和文化中存在基于指定性别的预期(如性别角色)。当一个人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或行为与彼被指定的性别预期不符时,一般称这个人为「跨性别者」。常见的跨性别者包括跨性別男性 (female-to-male)、跨性別女性 (male-to-female)、非二元性别者 (non-binary)等。

当我们对佛教中的「轮回」、「业」、「习气」等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很容易注意到:哪怕是在一个相对严格的二元顺性别模型中,跨性别的存在也是自然而合理的。下面是三个例子。[注1]

A. 曾经连续多生作为女性生活的人,假如此生作为男性而出生、成长,就容易对其现有的身体感到不对劲。彼可能会觉得:「我本来就是女孩,这个身体搞错了」,「我不喜欢自己的性征」,「被别人当作男性令我不适」等等。——这是「跨性别女性 (MtF)」的例子。

B. 我们这个世界处于三界中的欲界;而色界和无色界不存在性别。色界和无色界居民的寿命很长。曾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假如投生在欲界,就容易对「性别」及相关概念感到困惑或不适。彼可能会觉得:「人的特质不应当与性别绑定」,「我既不自我认同为女性,也不认同为男性」等等。——这是「无性别者 (agender)」的例子。

C. 也有可能,一个人在最近的若干生中,没有作为同一种指定性别而生活,也没有长期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换言之,彼的性别(及与性别相关的预期等)频繁地改变着。因此,彼对任何一种性别都没有与生俱来的习惯或偏好。一方面,彼有可能随遇而安地接受此生被指定的性别。另一方面,由于每一生的身体及遇到的性别预期都不尽相同,彼也有可能觉得:「我似乎同时具有两种性别」,「我的性别认同不断地变化,不是固定的」等等。——这是「双性别 (bigender)」与「性别流动 (genderfluid)」的例子。

另一种导致今生性别流动的可能性是,前世曾较长期地生活在天界中比较特殊的地方。比如,欲界第五层的乐变化天(旧译为化乐天),就是性别流动的典型。如《集异门论·三法品》这样描述:「
随所爱乐,化作种种男女等事,而自娱乐。谓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娱乐,若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娱乐。

除了前世性别的「转变
(transgender)」之外,「转易 (transtopia)」也是一种存在的情况,并有可能影响今生的认同。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六十华严卷第七、八十华严卷第十五)提到一种生活在欲界第二层的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上的生命形态。这种众生平时以类似大象的形相出现;一些时候,则会转变为天女或天子。如经:
释提桓因有象王,……
或时舍彼龙象身,化作天女极庄严,
威仪巧妙最无比,是名龙象自在力。

彼象或复舍本形,自化其身同诸天,
威仪进止悉齐等,有此变现神通力。


经中说:「行业果报不可思议」,唯有佛能彻底通达。我们由于自身的限制,不可能彻底理解跨性别的情况,所以不应当草率地评判 (judge) 任何一位跨性别者、或跨性别群体、或跨性别这件事情的存在等。《十住毗婆沙论》提到:「不应妄称量人。若称量者,则为自伤。唯佛智慧,乃能明了。」这是很中肯的劝告。


(二)「跨」的动作

「跨」(转变)这个动作,包括:改变身体的性征、改变性别表达、两者都有等情况。

我们知道,在轮回中,众生的性别是不断地改变着的。换言之,此生死后、在下一世投生为另一种性别,是非常自然而合理的。——这是「宏观」的生死;另有一种「微观」的生死,值得我们的注意。

宏观的生死很容易观察到:一段生命开始于投胎(生),结束于死亡(灭),从投胎到死亡之间的寿命看似稳定(住)。其实,身体也好、思想也好、生命也好,都是「
刹那不住」的。举例来说,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每一刹那都有细胞死亡、有新的细胞诞生;我们的脑中也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就像电影一样,一帧帧的静止画面快速地出现与消失,让我们产生了「连续」和「运动」的错觉。因此说,我们每个人、每个瞬间,都在不断地死—生—死—生……这就是微观的生死。如《说无垢称经》所言:「刹那刹那具生老死,即没即生。

宏观的生死与微观的生死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如果在宏观的死后投生为另一种性别是自然而合理的,那么在此世的任何一个瞬间改变性别同样是自然而合理的。

事实上,佛教中对于「现世改变性别」的情况,多有记载。例如,本系列第五篇中提到,《法华经》中记载的龙女,就是「
忽然之间,变成男子」,从女身转变为男身。再比如《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记载的一位名叫如意宝光耀的天女,也是一瞬间「即转女身,作梵天身」,从女身转变为无性别身。


(三)作为另一种性别而生活

「跨性别」不是一种突发奇想的决定、尝鲜、或潮流。对于许多跨性别者们来说,「跨性别」意味着一种生活状态,而非一个瞬时的动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有一位我们相当熟悉的菩萨,可以被称为跨性别的代表:观世音菩萨。

三千年前曾经出现在古印度、并被记录在佛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是一名男子。然而,观音信仰传入我国之后,菩萨的形象却变成了女性。菩萨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事实上,在千余年间的大量感应记载中,观世音菩萨都是以女身示人的。例如,据民国的印光法师说:「于梦中所现,多为老太婆身。」(当然了,也会示现其余各种形象,例如天、龙等,广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说。)



二、跨性别者与圣道

相当多的跨性别者们,对世间种种苦的体会都很深刻。例如:

– 乍然投生在一个不熟悉的身体或世界中,是「生苦」;
– 开始使用激素等性别确认手段越晚,往往改变越有限,是「老苦」;
– 高发的抑郁、焦虑等情况(尤其是源于社会压力等),是「病苦」;
– 生活中伴随着暴力与死亡威胁,是「死苦」;
– 时时刻刻和一具不对劲的躯壳相伴,和不支持自己的人一起生活,甚至被送去危险的地方「矫正」等,是「怨憎会苦」;
– 同伴已经很难得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欺侮、被送去「矫正」、被杀害或自杀,是「爱别离苦」;
– 很难做自已,很难作为自己而被看见、被平等地尊重等,是「所求不得苦」。

那些对苦有切身而深刻的体会的人中,有一些是有希死念虑的。按照佛教的看法,真正一劳永逸「消失」的办法是涅槃,而不是自杀。因为自杀者由其自身的烦恼和业牵引(集谛),还会继续投生,这是非常令人绝望的事情(苦谛)。只有按照恰当的方法去断除烦恼(道谛),才能真正断除一切痛苦,才能达到究竟而永远的解脱(灭谛)。如《未曾有因缘经》卷二说:

譬如车牛,厌患车故,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扼其项领——罪未毕故。人亦如是,纵令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

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改恶修善,速得解脱。


如果一位跨性别者对苦深有体会、对世间感到厌烦、对生命不抱期待等,一旦遇到善知识引导、为彼解释四圣谛法,就很容易发起声闻乘的顺解脱分善根;最快的情况,在三生之内就能证得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因为顺解脱分善根与心的关系很大。如《大毗婆沙论》卷七提到:
若有增上意乐,欣求涅盘、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极速者,要经三生:谓初生中种此种子,第二生中令其成熟,第三生中即能解脱。


或者,有可能,一位跨性别者推己及人,注意到一切众生沉沦生死,受无量种苦,因苦而起烦恼、因烦恼而造业、因业而继续受苦……永无止境。彼因此而悟入因缘法门、发起辟支佛乘的顺解脱分善根;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而发菩提心。

甚至,有可能,会有跨性别者以性别议题为缘,从「非男非女」的角度,入不二法门,远离虚妄分别,发无上心。就像《首楞严三昧经》卷一所言:

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者何?萨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别故,有男、有女。



脚注

[注1]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例子是简化后的结果,是基于二元顺性别模型的。笔者举这些例子只是为了使人便于理解,绝非宣称它们一定代表真实情况。实际上,业是非常复杂的;跨性别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且存在个体差异。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中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法师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 2020.Q4, T01, no. 26.
《妙法莲华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 2020.Q4, T09, no. 262.
《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CBETA 2020.Q4, T09,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CBETA 2020.Q4, T10, no. 279.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CBETA 2020.Q4, T12, no. 360.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CBETA 2020.Q4, T12, no. 384.
《说无垢称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 2020.Q4, T14, no. 476.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 2020.Q4, T15, no. 642.
《金光明最胜王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 2020.Q4, T16, no. 665.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萧齐沙门释昙景译,CBETA 2020.Q4, T17, no. 754.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 2020.Q4, T17, no. 801.
《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 2020.Q4, T26, no. 1521.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尊者舍利子说,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19.Q4, T26, no. 1536.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26, no. 1545.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95页,〈复易思厚居士书〉。

#佛法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