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佛教的性别观 (9) 翻身,但没有主人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在之前的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佛教的性别平等的观念与实践时,主要关注的方面是:女性乃至一切性别的人,都是并且应当是自主的 (autonomous), 与男性没有差别。此外,前文也涉及到:女性乃至一切性别的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机会(如出家)。一些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们认为,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与权力失衡,亦即结构性压迫。彼等认为,最重要的是根除渗透在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主宰 (domination) 」的思想;及重建社会体系,从而使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够凌驾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及物质欲望之上 (Hooks, 2000). [注1] 佛教思想中,是否有哪些部分可能与这种观点产生共鸣呢?本文将从「社会」和「个人」这两个层面作简要的分析。

(笔者注:下文中将涉及的佛教中「解脱」的概念可近似理解为「解放」,「自在」可近似理解为「自由」。)



正文

一、社会改造

  • 郁单曰洲:更优越的人间社会体系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人道众生主要居住在四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即「四洲」或「四天下」。一般认为,地球属于南洲(其名称音译为阎浮提、瞻部等)。而北洲(其名称音译为郁单越、郁单曰等)属于四洲中最殊胜的地方。那里的居民们具备四洲中最高尚的品质,拥有最发达的文明,享受最舒适的生活条件、最长的寿命。

北洲的社会体系十分松散,人民享受高度的自主与自由,不存在社会阶级,不存在婚姻关系,也不存在「主宰/支配」或「隶属/依从」的思想。如《大楼炭经》这样描述:

北方天下人,在下卧起,男女各异处。……若淫欲意起……至园观入中,共相娱乐,二日三日若至七日,各自随意罢去,不相属也

时北方天下人,悉入贤上园观中,游戏相娱乐,二日三日至七日已后,各自罢去随意,无所系属

无言我妇、无言我子……是故名『郁单曰』。

(笔者注:以上段落出自〈郁单曰品〉,以下出自〈忉利天品〉。)

阎浮利天下人,有三事胜郁单曰天下人。何等为三?一者、意勇猛在住,二者、意勇猛修梵行,三者、有勇猛意趣佛,是为三。

郁单曰天下人,有三事胜阎浮利天下人。何等为三?一者、无所系属,二者、不畜奴婢妇子,三者、寿千岁无所缺减,是为三。


可惜的是,由于四洲之间鲜有互动,北洲先进的思想难以对其余三洲产生有效的影响。并且,由于其余三洲居民的个体平均福报相对较低,其存活与发展不得不依赖某种建立在不公(说得好听一点也只不过是「必要之恶」)之上的社会体系。因此,试图在其余三洲推广北洲的体系几乎是不现实的。

此外,北洲的环境与居民也远非完美。北洲的生活条件优渥、且大家都具备高尚的品质。因此,北洲的生活充满欢乐,居民们很少体验痛苦。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世间的快乐并非绝对的好事、痛苦并非绝对的坏事。太多的快乐会让人不思进取,而适量的痛苦则可以使人警醒。北洲的居民们缺乏痛苦的鞭策,故难以厌离生死、欣求涅槃,难以种下顺解脱分善根、也难以发菩提心——而如果不具备这二者之任一,则往往很快地耗尽福报,然后投生到不那么好的环境中,受环境影响而造恶,再次长久地在三恶道中沉沦。既然北洲并不完美,人间有没有什么比北洲更好的地方呢?

  • 庄严净土:菩萨的社会重建之路

佛教中有一种改造社会的方式,其时间与空间的尺度都无比宏大——菩萨的「庄严净土」。般若经中提到菩萨在修行时,目睹并体会到种种社会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而受苦的众生,因而发出种种大愿(即改造的具体方向/目标)。如《大般若经·第二分》提到,菩萨致力于瓦解等级制度、消弭社会阶层、根除社会文化中的主从关系与主从思想,从而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世界:
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有四色类贵贱差别,谓刹帝利、婆罗门等。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无如是贵贱差别?』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得无如是四种色类、贵贱差别;一切有情同一色类,悉皆尊贵人趣所摄。』

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有下、中、上家族差别。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无如是下、中、上品家族差别?』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得无如是下、中、上品家族差别,一切有情皆同上品。』

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系属主宰,诸有所作不得自在。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得自在?』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诸有情类得无主宰,诸有所作皆得自在,乃至不见主宰形像,亦复不闻主宰名字;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以法统摄,名为法王。』


类似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中提到,菩萨希望所有众生:「功德、势力,皆同一类;无有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

上面两则经文,都是从「发心」的角度来描述的;那么,是否存在已经完成的社会改造的「结果」呢?事实上,佛经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案例;下面举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没有贫富、贵贱、种族等的差别;不仅不存在恶道,也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人道或天道。因为没有出生、财富、社会地位等外在的差别,所以不会存在像此世界这样的阶级、主宰等问题。《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提到:「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另一个例子是不动佛的妙喜世界,其中不存在主宰,也不存在某种围绕主宰而建立的社会体系,其社会结构(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与上面提到的北洲类似。在《阿閦佛国经·佛刹善快品》中,佛陀告诉舍利弗尊者:「譬如郁单越天下人民无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刹无有王。


二、个体解放

  • 初果的气势

有关个体解放,佛教提供的最彻底的方案是「证果」。佛教认为,除了外在的权力束缚,每个众生都被内在的烦恼所束缚。众生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将自己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从而永远地从生死轮回、无量苦恼中解放出来。修行是由内而外的过程,途中的副产品就包括个体在世间的阶段性的解放与自由。「果位」即是对修行与解放的量化描述,而「证果」就是指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声闻乘包括四个果位;其中最初的「初果」已能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对解放的需求。

《大庄严论经》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古印度种性制度森严,每个家族都世袭一份工作,这种社会分工几乎无法改变。有一家人,世代都从事刽子手的工作。有一位刽子手,以及他七个孩子中的六人都证得初果,而绝对不会去做杀生等事。哪怕受到国王亲口班宣的命令,哪怕国王以其生命为威胁,这七人都十分坦然地拒绝了杀人的工作,宁折不弯。至于最后一个孩子,由于还是凡夫,而无法承受来自社会、权力、或生命危险的压力。

我昔曾闻:有一罪人应就刑法,时旃陀罗次当刑人。彼旃陀罗是学优婆塞,得见谛道,不肯杀人。典刑戮者极生瞋忿,而语之言:「汝今欲违王宪法耶?」优婆塞语典刑戮者言:「汝甚无智。王今何必苦我杀人?虽复色身属王,作旃陀罗;圣种中生,名曰法身,不属于王,非所制也。

时王语言:「汝若不杀,自命不全。」此优婆塞见谛气势,便于王所抗对不难,而作是言:「此身随王,王于我身极得自在;如我意者,虽帝释教,我犹不随。」王闻此语,极大瞋忿,敕令使杀。彼旃陀罗父、兄弟七人,尽不肯杀。王遂杀之。有二人在。至第六者,敕使杀之,亦不肯杀,王又杀之;至第七者,又不肯杀,王复杀之。

大王应当知,六子皆见谛,悉是佛真子,决定不作恶,是故我不畏。今此第七子,犹是凡夫人,脱为身命逼,造作诸恶业。


气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气魄、气场、底气。世间的人们,往往因为地位、财富、名望、人脉、民族、家庭、美貌、健康、年轻、知识等从外界获取的东西,而产生底气。但这些外在的东西都属于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并不可靠。因此,当情况有变时,人们就会失去底气。另一方面,圣者的底气则是内在的。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任何众生都可以亲眼见证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缘起),从而发生圣智、断除烦恼。这种内在的底气是不会被任何外界的力量所影响的,并且是一旦获取就绝对不会失去的。如《杂阿含经·第八三三经》中,佛说:「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我说彼多闻圣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法蕴论·证净品》也提到:「诸有地界,水、火、风界,是四大种容可改易;若有成就此四证净诸圣弟子,必无改易。

  • 女性的初果者

「证果」对于弱势个体的解放,有独特的意义。例如,古印度的妇女大都从事家庭工作,并受到来自男性家庭成员的禁制/管辖,处处不自在。当一位女性证果时,她就获得了充足的底气与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男性配偶或岳父等都无法影响其决定。以下举两个经典案例。

《贤愚经·摩诃斯那优婆夷品》记载了一位名叫摩诃斯那的在家女性佛教徒,其男性配偶与四个儿子的道德水平都比较低,并且总是试图行使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亲眷的权力。她证果的气势使他们无法影响她。

优婆夷言:「我又更有希有奇特。我有四子,皆恶邪见;我夫恶邪,又亦尤甚,于佛法僧,不识不敬。我若供养三宝,及给贫穷,便生嫉恚,咸言:『我等劳勤家业,而乃作此无益之用。』虽有此说,我于道心、修善布施,终无退缩,亦不恚恨。

舍利弗言:「妇人之法,一切时中,常不自在——少小则父母护,壮时则其夫护,老时则子护。而汝不为夫子所制,随意修善。


《须摩提女经》记载了一位名叫须摩提的女性。她的夫家信奉当地流行的一种宗教。当她的岳父满财在公开场合中命令她向该宗教的神职人员跪拜行礼时,她从容地拒绝了,并且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些尸位素餐的神职人员。

〔满财〕大请群师,宽庭列会,命须摩提女为诸师作礼。须摩提言:「我虽女人,志刚不可屈。此梵志之徒,无异牛犊——丑陋五形,贪嗜美味,无惭无耻,与畜生何别?我宁形毁五兀,不能为是作礼。」


诚然,这些案例的主角们并没有在社会层面消灭「主宰」的思想。尽管如此,在个人层面,证果使她们能够不受任何外在的「主宰」的影响,充分实现了个人的解放与自由。一方面,修行属于一种自我发展的形式;另一方面,修行的阶段性成果也使修行者们能够超脱特定环境中意识形态与财富等的束缚,更加自由地追求自我发展。



脚注

[注1] “Many feminist radicals now know that neither a feminism that focuses on woman as an autonomous human being worthy of personal freedom nor one that focuses on the attainment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with men can rid society of sexism and male domination. Feminism is a struggle to end sexist op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ily a struggle to eradicate the ideology of domination that permeates Western culture on various levels as well as a commitment to reorganizing society so that the self-development of people can take precedence over imperialism, economic expansion, and material desires. Defined in this way, it is unlikely that women would join feminist movement simply because we are biologically the same. A commitment to feminism so defined would demand that each individual participant acquire a critical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ideas and beliefs.”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大楼炭经》,西晋沙门法立共法炬译,CBETA2020.Q4, T01, no. 23.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集,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CBETA2020.Q4, T04, no. 201.
《贤愚经》,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CBETA2020.Q4, T04, no. 202.
《大般若经》(第 401 — 第 600 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07, no. 220.
《阿閦佛国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CBETA2020.Q4, T11, no. 313.

Hooks, B. (2000).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Pluto Press.

#佛法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