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罗提」、「阿閦」释名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正文
吴译《佛说维摩诘经》:「阿閦者汉言无怒。阿维罗提者妙乐也。」
一、释佛刹名
(一)释「阿比罗提」义
《佛国经》:「东方去是千佛刹,有世界名阿比罗提。」其中,「阿比罗提」即是梵文 Abhirati (अभिरति) 的音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部分:abhi 和 rati.
Abhi 一词,亦即「阿毗达摩」的「阿毗」,含有许多意思,笔者粗略分为三大类: (1)「对」,包括 ①朝向,②关于; (2)「大」,包括 ③大,④无比,⑤殊妙; (3)「胜」,即觉音尊者的解释,具有 ⑥「超越 (atireka अतिरेक)」和 ⑦「有别于 (viśeṣa विशेष)」二义。
Rati 一词,通常翻译为「喜」或「乐」,主要也有三类含义: (a)欲乐:性爱,欢愉,爱情,女根,淫舍; (b)休息; (c)法乐。
由此,「阿比罗提」一词也可以有三种理解: (3-a)超越欲乐,有别于欲乐,如经:「无有淫欲相应」; (3-b)不休息,如经:「被精进甲」; (1-c & 2-c)朝向/关于法乐,殊妙无比的法乐——即对应常见的意译「妙喜」或「妙乐」,如经:「彼诸人等唯受法乐」。
值得注意的是,「阿比罗提」并非简单的对欲乐的否定,而是超越。即如《维摩诘经》所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在欲而行禅」等,又如《理趣经》所说:「大欲得清净」等。
(二)与「极乐世界」之「乐」的对比
另一经中常见的佛刹名「极乐」,对应梵文 Sukhāvatī (सुखावती),直译为「愉快充满」,即指此世界遍满安乐,是肯定式的表述,不像「妙喜」的 3-a 和 3-b 的含义为否定式的表述。
二、释佛名
(一)释「阿閦」义
「阿閦」即是梵文 Akṣobhya (अक्षोभ्य) 的音译,为否定前缀 a- 加上 kṣobha 的形容词形式 kṣobhya 构成。
Kṣobha 含有两层含义,即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动摇。 (1)物理上:颤抖,摇晃,颠簸; (2)心理上:恼怒,焦虑,不安。
因此,古德将 Akṣobhya 这一名号翻译为「不动」、「无动」、「无怒」,对应经中所描述的:「不为瞋等之所摇动」,「身心不动」,「有大势力,不可摇动,永无退转」等。
(二)与「不动明王」之「不动」的对比
另一常见的「不动」名号,是不动明王,对应梵文 Acala (अचल)。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词)稳定的,固定的,恒定的,不可移动的;(名词)石,山,静止。亦即,「不动如来」是「不摇动」的、古井无波的、海不扬波的;「不动明王」则是「不移动」的、巍然屹立的。《大日经》中描述不动明王的形象,有「坐于石上」一句,亦与 Acala 一词的「石头」的含义巧妙呼应。《大日经疏》解释道:「镇其重障盘石使不复动。成净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盘石也。」
回向
大圣涅槃三千载,结集传译流布难;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我今思惟、流通,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