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佛教的性别观 (7) 女性的能动性与自主权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本文是对本系列第一篇〈起源的传说〉的补充讨论。

本文中的「能动性
(agency)」指具有主观意识,及可以积极地作出选择、可以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自主权 (autonomy)」指具有主体性,及独立地作出决定的自由;尤指身体自主,即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享有充分的主权与决定权。


正文

一、能动性

  • 平等

佛陀时代,社会中普遍认为,人的出生对于其能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婆罗门可以获得解脱而首陀罗不能,男性可以修行圣道而女性不能,等等。佛教对这类见解有明确的批评,并指出:人虽有外表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故任何人都有充足的能力去作决定——不论善恶。

例如,南传《中部·婆私吒经》提到:
如是情状在人类,形相由生无种种。虽依于发或依头,虽依于耳或依眼……虽依于臀或依胸,虽依阴部或行淫……虽依于色或依声……人各于己身体中,各自人中无别异。


菩提比丘 (Bhikku Bodhi) 对这一段巴利经文的英译似乎更明确地展现了原文的含义:
With humans no differences of birth make a distinctive mark in them. Nor in the hair nor in the head, nor in the ears nor in the eyes, [...] nor in the buttocks or the breast, nor in the genitals or ways of mating, [...] nor in their color or voice. [...] In human bodies in themselves, nothing distinctive can be found. Distinction among human beings are purely verbal designations.


  • 作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记载了一个诸天出于感慨而作的偈颂:
未必诸事业,男子悉能为;
虽复是女人,有智驱狮子。


《大庄严论经》则记载,曾有一位宫女听闻比丘说法而证得初果。当时的国王听说后,深加赞赏。
王闻是已,于佛法中倍生敬心,而作是言:「呜呼佛法!大力世尊厌生死道。呜呼佛法!有信向者皆得解脱。何以知之?女人浅智,尚能解悟,过六师故。我今向阿耨多罗调御丈夫坊处,生归依心。南无救一切众生大悲者,开甘露法,男女长幼等同修行。」


  • 作恶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五则在对「断善根」的探讨中涉及了能动性,并且反驳了一种流行的观点:「男子造业胜,非女人;男子练根胜,非女人;男子意乐胜,非女人。——故知女人不能断善。
见行者,意乐坚固,于善恶业所作猛利。……于见行中,男子、女人俱能断善。……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栴酌迦婆罗门女,恶心谤佛,过诸丈夫。


肯定女性造作恶业的能动性,即是承认女性与男性无别的复杂性。这样的承认,避免了「神圣化」女性的过失,对于破除性别刻板印象、推广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自主权

另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女性依附于男性,而不能独立存在。这样的观点固然是基于对部分社会现状的观察,却并非固有的真理。亦即,是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不得不作为男性的附庸而生存;但这个现象并不意味着女性自然应当成为男性的附庸,或男性天然地应当享有女性。

《大毗婆沙论》卷九就记载了两个这种常见观点的形式,并将之斥为「欲邪行从痴生」,即由愚痴而导致男性对女性的性剥削。
云何〔欲邪行〕从痴生?谓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诸婆罗门应畜四妇,剎帝力三,吠舍应二,戍达罗一。婆罗门等数若未满,淫他妻室亦无有罪。」然彼淫时,起属他想。

又此西方有蔑戾车,名曰目迦,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母邑,皆如熟果、已办饮食、道路、桥、船、阶梯、臼等——法尔有情共所受用,是故于彼行欲无罪。」此等邪行,名从痴生。


由于时代的局限,此处没有明确指出,性剥削的根本在于权力。尽管如此,佛教出于对女性自主权的支持而反对父权制社会中流行的观点与剥削,确实是超越时代的。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集,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CBETA2020.Q4, T04, no. 201.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17, no. 80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23, no. 1442.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26, no. 1545.

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中部经典·婆私吒经([M98] Vāseṭṭhasutta)》
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小部经典·经集·婆私吒经([Sn3:9] Vāseṭṭhasutta)》

Nanamoli, Bhikkhu, and Bhikkhu Bodhi.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5): 499.

#佛法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