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赞佛颂》发隐

前言

尊者摩咥里制吒所造的《一百五十赞佛颂》是佛教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部赞颂,并对古印度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尊者摩咥里制吒在佛世时曾是一只鸟,看见佛相好光明,不禁鸣叫赞叹。佛授记说,以此善根,此鸟会在佛灭度后不久,转生为人,辩才无碍,作颂赞佛。转生为人的尊者,一开始信仰大自在天;后来看见佛法中对自己的悬记,就转而在世尊的善说法律中出家,并作了两首著名的赞佛颂,分别有一百五十颂(即本赞)和四百颂(已佚)。

据记载,当时的许多佛教大德都曾为这两部赞颂作过注释或发扬。大众集会时,也常常请声音洪亮动听的人诵此二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刚出家未久,才学习完十戒,就要学此二赞。

学习、读诵这些赞颂,有六种利益:
(一)能知道佛具备深远的功德;
(二)能体会写作文章的框架、脉络、思路;
(三)能令舌根清净;
(四)能令呼吸顺畅;
(五)(因为归依佛陀、说诚实语而)能安处于众会之中,不会恐惧、担忧、或惊慌失措;
(六)能健康长寿。

可惜的是,《一百五十赞佛颂》只有唐朝义净三藏的一个中文译本,且没有任何中文注释等传世。以下将参考现存的梵本等,为此赞划分章节,并对文义不甚明朗之处作简要的解释。

本文有关此《赞》的文句义理的参考资料主要有三种。学术上,参考
The Śatapañcāśatka of Mātṛceṭa: Sanskrit Text, Tibetan Translation & Commentary,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D. R. Shackleton-Bailey, 1951) 一书——此书含有现存梵本、藏译本与注释、及英文注解。信仰上,参考 Mātṛceṭa's Hymn to the Buddha: an English Rendering of the Śatapañcāśatka (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 1995) 一书——此书是对梵本的意译,由两位斯里兰卡的法师(其中一位为澳大利亚裔)完成。此外,本文参考了义净三藏的其余译作,以确定一些用字、及典故的来源等。

义净三藏的翻译中,有些地方比现存梵本有更多或更深的含义,可能是因为参考了现已不存的《杂赞》、《糅杂赞》、及《四百赞》等。

我今发隐,若少参圣旨,则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请冥加授。



正文


序章 (一至九颂)


 世尊最殊勝,善斷諸惑種,
 無量勝功德,總集如來身。

 唯佛可歸依,可讚可承事,
 如理思惟者,宜應住此教。

 諸惡煩惱習,護世者已除,
 福智二俱圓,唯尊不退沒。

 縱生惡見者,於尊起嫌恨,
 伺求身語業,無能得瑕隙。

 記我得人身,聞法生歡喜,
 譬如巨海內,盲龜遇楂穴。

【注】楂
(chá): 水中的浮木。楂穴:木板上的孔洞。佛陀曾说了这么一个譬喻,说大海中有一只瞎眼的龟,与一块随处漂浮的木头。这龟每一百年探头一次。龟探出头,正好钻进木头上的小孔,这样渺茫的概率,却比众生死后能(再次)获得人身的概率更高。因此,经中说:「诸凡夫人,常开三恶道门;于三善道为客,于三恶处为家。

 忘念恒隨逐,惑業墮深坑,
 故我以言詞,歎佛實功德。

【注】上二颂义相连。此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受佛悬记、人身难得今已得的欢喜;二是对诸行无常的慨叹。出于这两种情感,作者决定珍惜并好好利用人身,作颂赞佛。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知道,凡是在五浊末法能够有幸接触到佛法、能生起信心、能尝试修行的人,一定都曾在过去生中见过佛并种过善根。换言之,我们都是符合「記我得人身,聞法生歡喜」的,应自庆慰、感恩、珍惜、精进。

 牟尼無量境,聖德無邊際,
 為求自利故,我今讚少分。

 敬禮無師智,希有眾事性,
 福慧及威光,誰能知數量。

【注】第二句指佛所成就的事业是〔质量〕希有而〔数量〕众多的。

 如來德無限,無等無能說,
 我今求福利,假讚以名言。


胜因赞第一 (一〇至二六颂)


 我智力微淺,佛德無涯際,
 唯願大慈悲,拯我無歸處。

【注】此颂前半与上一颂义相连。后半,梵本的字面意思是:佛自度疑惑,覆护苦世间;而义净三藏的翻译带有归依、祈求的意思。

 怨親悉平等,無緣起大悲,
 普於眾生界,恒作真善友。

 內財尚能捨,何況於外財,
 尊無悋惜心,求者滿其願。

 以身護彼身,以命贖他命,
 全軀救一鴿,歡喜無慳悋。

【注】第三句即「割肉喂鹰」的典故。见载于《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萨波达王本生》,及南传《小部·本生经·尸毗王本生谭》等。

 尊不畏惡道,亦不貪善趣,
 但為心澄潔,尸羅由此成。

【注】菩萨持戒是为了自净其意;既不是因为畏惧造恶业堕恶道,也不是因为贪爱善业感得善报。

 常離諸邪曲,恒親質直者,
 諸業本性空,唯居第一義。

 眾苦逼其身,尊能善安慮,
 正智斷諸惑,有過悉興悲。

 殉命濟他難,生無量歡喜,
 如死忽重蘇,此喜過於彼。

 怨對害其身,一切時恒惱,
 不觀其過惡,常起大悲心。

 正遍菩提種,心恒所珍玩,
 大雄難勝智,無有能及者。

 無等菩提果,苦行是其因,
 由此不顧身,勤修諸勝品。

 豪貴與貧賤,等引以大悲,
 於諸差別中,而無高下想。

 勝樂等持果,心無有貪著,
 普濟諸群生,大悲無間斷。

【注】等持,即定,音译为三昧/三摩地。菩萨虽然证得种种殊胜而安乐的禅定境界,但不贪著其中(尤其是不会因此而贪求生于高层天上);因为菩萨有大慈悲,会普遍地去(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帮助众生。

 尊雖遭極苦,於樂不悕求,
 妙智諸功德,殊勝無能共。

 染淨諸雜法,簡偽取其真,
 如清淨鵝王,飲乳棄其水。

【注】前半颂指菩萨透过纷杂的表相而了知实相。后半颂是一个譬喻,指菩萨取善言而舍无益言,行善法而舍非善法等。

 於無量億劫,勇猛趣菩提,
 於彼生生中,喪身求妙法。

 三僧祇數量,精勤無懈惓,
 持此為勝伴,以證妙菩提。



无比赞第二 (二七至四一颂)


 尊無嫉妬心,於劣除輕想,
 平等無乖諍,勝行悉圓成。

 尊唯重因行,非求果位圓,
 遍修諸勝業,眾德自成滿。

 勤修出離法,超昇眾行頂,
 坐臥經行處,無非勝福田。

 拔除眾過染,增長清淨德,
 斯由積行成,唯尊最無上。

 眾福皆圓滿,諸過悉蠲除,
 如來淨法身,塵習皆已斷。

 資糧集更集,功歸調御身,
 欲求於譬類,無能與佛等。

【注】「調御〔丈夫〕」,是佛的称号之一。「调
(tiáo)」指调教、训练;「御」指驾驭。「调御」是一个比喻,将众生的心念比作桀骜不驯的奔马;将佛对众生的教导、以及众生由此而对自己心念的训练比作调教马匹。

 遍觀諸世間,災橫多障惱,
 縱有少分善,易得為比對。

 遠離諸過患,湛然安不動,
 最勝諸善根,無能為譬喻。

【注】上二颂义相连。前一颂是说,世间有为法——包括善法——都是无常的、有限的;众生行有漏善法,其善根与善果也都是无常的、有限的。「易得為比對」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众生行善时总是挑简单的(易得);二是说世间有限的善法是可以描述的、容易以譬喻(比對)说明的。后一颂则是对比说,佛修集圆满无量无限的无漏善根,言辞譬喻说不能尽,一切世间无可比拟。

 如來智深遠,無底無邊際,
 世事喻佛身,牛跡方大海。

【注】「牛跡」,指像牛的脚印那么小的一摊水。

 深仁荷一切,世間無有比,
 大地持重擔,喻此實為輕。

 愚癡闇已除,牟尼光普照,
 世智非能譬,如螢對日光。

 如來三業淨,秋月皎空池,
 世潔喻佛身,俱成塵濁性。

【注】清净明亮的秋月、晴空、清池,用来比喻佛无垢的身业、语业、意业;然而世间清净之物,比起佛的清净,还是显得秽浊了。

 如上諸所引,世中殊勝事,
 佛法逈超過,俗事可哀愍。

【注】逈
(jiǒng): 同「迥」,远。

 聖法珍寶聚,佛最居其頂,
 無上無比中,唯佛與佛等。

 如來聖智海,隨樂歎少分,
 鄙詞讚勝德,對此實多慚。



神迹赞第三 (四二至五一颂)


 時俗覩降魔,一切咸歸伏,
 觀彼同真性,我謂等輕毛。

【注】菩萨将成佛道之前,坐在菩提树下,降服魔王波旬。波旬是欲界最顶层的天王,有很大的神力。一般人看见菩萨降服天魔,都很惊叹,以为是很难得的事情;却不知菩萨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更为难得的。世间看见菩萨降服外在的天魔,却未必能注意到菩萨降服了另外三种更加可怕的魔:烦恼魔、五蕴魔、死魔。

 假令大戰陣,智勇能摧伏,
 聖德超世間,降彼非為喻。

 隣次降魔後,於夜後分中,
 斷諸煩惱習,勝德皆圓滿。

 聖智除眾闇,超過千日光,
 摧伏諸邪宗,希有無能比。

 三善根圓滿,永滅貪恚癡,
 種習悉已除,清淨無能喻。

 妙法尊恒讚,不正法恒非,
 於斯邪正處,心無有憎愛。

 於聖弟子眾,及外道師徒,
 於彼違順中,佛心初無二。

 於德情無著,德者亦非貪,
 善哉極無垢,聖智恒圓潔。

 諸根常湛寂,永離迷妄心,
 於諸境界中,現量由親覩。

【注】众生通过观察佛外在显现的「諸根常湛寂」的状态,即知佛内心清净、「永離迷妄心」。义净三藏翻译的后半颂,似乎还带有这么一层意思:因为佛智清净圆满,所以可以现观诸法而无挂碍。

 念慧窮真際,非凡愚所測,
 善安立語言,證彼亡言處。



妙色赞第四 (五二至五七颂)


 寂靜無礙光,皎潔逾輝映,
 妙色世希有,孰不懷敬心。

 若有暫初觀,或復恒瞻覩,
 妙相曾無二,前後悉同歡。

 最勝威德身,觀者心無厭,
 縱經無量劫,欣仰似初觀。

 所依之德體,能依之德心,
 性相二俱融,能所初無異。

 如斯善逝德,總集如來躬,
 離佛相好身,餘非所安處。

【注】躬,即身体。「善逝」是佛的称号之一。逝,即去;善逝,指佛成就殊胜之法而能很好地前往安隐的涅槃。又指佛善能断除贪瞋痴等烦恼——这些烦恼使人不能前往善处、而是前往恶处。

 我因先世福,幸遇調御師,
 仰讚功德山,遠酬尊所記。


慈悲赞第五 (五八至六六颂)


 一切有情類,皆因煩惱持,
 唯佛能善除,由悲久住世。

【注】一切众生因其烦恼而不断造业、不断轮回;佛菩萨虽久已降服烦恼,但并不早早地入涅槃,而是以大悲心故长久地利益众生。

 誰當先敬禮,唯佛大悲尊,
 聖德超世間,悲願處生死。

【注】此颂的字面意思是:大悲的佛陀呀!我应当先敬礼谁——是先礼佛,还是先礼那令菩萨不厌生死度脱众生的大慈悲心?

 尊居寂靜樂,處濁為群生,
 永劫久精勤,慈心為一切。

 從真還利俗,由悲所引生,
 如呪出潛龍,興雲注甘雨。

【注】就像咒师用神咒将潜龙从深潭中引出,而令其降雨一样;慈悲将佛从寂静远离的安乐中引出,令佛为众生降下甘露法雨。

 恒居勝定位,等觀以怨親,
 兇嶮倡聒人,投身歸聖德。

【注】聒
(guō): 喧哗。倡 (chāng) 聒:指唱歌演戏等的艺人,一说泛指心念散乱、掉举的人。

 神通師子吼,宣言三界尊,
 久已厭名聞,由悲自稱讚。

 常修利他行,曾無自利心,
 慈念遍眾生,於己偏無愛。

 悲願無邊際,逐器化群生,
 隨處皆饒益,猶如散祭食。

 深心念一切,恒不捨須臾,
 利彼反遭辱,由悲非佛咎。

【注】后半颂的意思是:遭到侮辱并非由于佛的恶业(非佛咎),而是因为佛慈悲〔不舍刚强难化的众生〕(由悲)。



梵音赞第六 (六七至八一颂)


 慈音演妙義,誠諦非虛說,
 廣略任機緣,半滿隨時轉。

【注】佛所说的法,兼具内容的深度与修辞的优美。不像世间之人,或谈论深义而晦涩枯燥,或文章锦绣却华而不实。「半满」指声闻教法与菩萨教法。

 若聞尊演說,孰不歎希奇,
 縱令懷惡心,有智咸歸信。

 義詞恒善巧,或復出麁言,
 利益悉不虛,故並成真妙。

【注】此颂与后一颂义相连。柔软,即善业、善报、善趣,正道、涅槃;粗犷,即恶业、恶报、恶趣,邪道、生死。佛因材施教,故号「调御丈夫」。

 柔軟及麁獷,隨事化眾生,
 聖智無礙心,一味皆平等。

【注】「一味」,如《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罗经》言:「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水咸,皆同一味。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是谓我正法律中第四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勝哉無垢業,善巧喻良工,
 成此微妙身,演斯珍寶句。

 覩者皆歡喜,聞說並心開,
 美顏宣妙詞,如月流甘露。

 慈雲灑法雨,能清染欲塵,
 如彼金翅王,吞滅諸龍毒。

 能殄無明闇,喻如千日光,
 摧碎我慢山,譬猶天帝杵。

 現證非虛謬,靜慮除亂心,
 如實善修行,三事皆圓滿。

【注】佛法具备三种功德、远离三种过失。第一、只要如法修行,就可以获得圣智而亲自证明,故无虚妄错谬。第二、以善法对治不善,广说乃至以禅定对治散乱,心得决定,故无疑惑。第三、容易理解、容易修行,谁都可以获得利益。如《法蕴论·证净品》言:「
谓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

 創聞佛所說,心喜已開明,
 從此善思惟,消除諸垢染。

【注】創,即(刚)开始。

 遭苦能安慰,放逸令生怖,
 著樂勸厭心,隨事皆開誘。

 上智證法喜,中根勝解生,
 淺劣發信心,尊言遍饒益。

 善拔諸邪見,引之趣涅槃,
 罪垢能洗除,由尊降法雨。

 一切智無礙,恒住正念中,
 如來所記莂,一向非虛謬。

 無非處非時,亦無非器轉,
 尊言不虛發,聞者悉勤修。



教诫赞第七 (八二至九一颂)


 一路勝方便,無雜可修學,
 初中後盡善,餘教所皆無。

 如斯一向善,狂愚起謗心,
 此教若生嫌,無怨與斯等。

【注】此处「斯」是指邪见。即,邪见的影响会使人不信甚至诽谤究竟圆满的佛法,世间没有比邪见更大的怨家了。

 歷劫為群迷,備經眾苦毒,
 此教縱非善,念佛尚應修。

 況能大饒益,復宣深妙義,
 縱使頭被焚,先應救此教。

【注】前半颂与上一颂义相连。佛为了众生而求正法,故于无量劫难行苦行,难忍能忍。就算此法不圆满,我们念及佛的恩德,尚且应当恭敬听闻〔不要让佛唐捐辛苦〕;何况佛法如此圆满,岂有不闻思修的道理!如《大悲经·以诸譬喻付嘱正法品》所言:「
阿难!若有众生起一念心,悲悯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本昔修行菩萨苦行,作如是言:『为我等故,具受无量种种苦痛、难为之事。』阿难!我说彼等一发心者,必定当得最后涅槃;何况我所种善根者!

 自在菩提樂,聖德恒淡然,
 皆由此教生,證彼亡言處。

 世雄真實教,邪宗聞悉驚,
 魔王懷惱心,人天生勝喜。

 大地無分別,平等普能持,
 聖教利群生,邪正俱蒙益。

 暫聞佛所說,金剛種已成,
 縱未出樊籠,終超死行處。

 聞法方思義,如實善修行,
 次第三慧圓,餘教皆無此。

 唯獨牛王仙,妙契真圓理,
 斯教不勤修,寧有怨過此。



利益赞第八 (九二至一〇一颂)


 暫聞除渴愛,邪見信心生,
 聽者發喜心,依斯具淨戒。

 誕應時咸喜,成長世皆歡,
 大化利群生,示滅興悲感。

 讚詠除眾毒,憶念招欣慶,
 尋求發慧明,解悟心圓潔。

 遇者令尊貴,恭侍勝心生,
 承事感福因,親奉除憂苦。

 尸羅具清潔,靜慮心澄寂,
 般若圓智融,恒沙福所集。

【注】「尸羅
(Śila)」可简单理解为戒,「靜慮 (Dhyāna)」可简单理解为定,「般若 (Prajñā)」可简单理解为慧。

 尊容及尊教,及尊所證法,
 見聞思覺中,此寶最殊勝。

【注】您的容颜是可见的珍宝,您的教诲是可听闻的珍宝,您所证的妙法是可思惟的珍宝;您就像一座矿藏,充满美德的珍宝。

 漂流作洲渚,害己恒為護,
 怖者作歸依,引之令解脫。

【注】渚
(zhǔ): 水中的小块陆地。第二句,梵本的字面意思是:佛为遭难而饱受折磨的众生提供救护。义净三藏采用「害己」的翻译,指明一切业果都是自作自受。

 淨戒成妙器,良田生勝果,
 善友能饒益,慧命由此成。

【注】此颂中的「妙器」、「良田」、「善友」都是指佛。「慧命」是譬喻,意为法身以智慧为寿命。

 行恩及和忍,見者咸欣悅,
 廣集仁慈心,功德無邊際。

 身口無過惡,愛敬由之生,
 吉祥眾義利,咸依善逝德。

【注】佛没有一切过失或罪恶,故被珍惜与怀念;具有殊胜的色身与言教,故可爱乐;促进一切众生的福祉,故富饶;是功德聚,故吉祥。



导师赞第九 (一〇二至一一二颂)


 導師能善誘,墮慢使翹勤,
 等持調曲心,迷途歸正道。

 善根成熟者,駕馭以三乘,
 𢤱悷不調人,由悲故暫捨。

【注】𢤱
(lǒng) 悷:指刚强难化。据萧旭考证,「𢤱悷」为「狼戾」的音转,「狼戾」为「狠戾」的形讹。

 於遭厄能救,安樂勸善修,
 悲愍苦眾生,利樂諸群品。

 違害興慈念,失行者生憂,
 暴虐起悲心,聖德無能讚。

 恩深於罔極,舉世所咸知,
 於此返生怨,尊恒起慈愍。

【注】罔
(wǎng) 極:指〔父母的恩德〕无穷无尽。典出《诗·小雅·蓼莪 (lù é)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亡身救一切,自事不生憂,
 於諸崩墮人,親能為援護。

【注】对于那些徘徊在悬崖边的人、不在乎自身的福祉的人——即是自己的最大的怨敌的人——来说,您是提供安全保障的墙壁。

 二世行恩造,超過諸世間,
 於闇常照明,尊為慧燈炷。

【注】「二世」,一说为人间和天上,一说为今世和后世。

 人天所受用,隨類有差殊,
 唯尊正法味,平等無差別。

 不觀於氏族,色力及年華,
 隨有善根人,求者皆蒙遂。

 廣現諸希有,無緣起大慈,
 聖眾及人天,合掌咸親近。

 嗚呼生死畏,佛出乃光暉,
 饒益諸眾生,皆能滿其願。

【注】梵本的下半颂还有一层意思:佛在人间出生、得道、涅槃等,使诸天神灵羡慕人类。



难行赞第十 (一一三至一二三颂)


 惡人與共處,摧樂取憂危,
 謗惱害其身,猶如受勝德。

【注】佛没有选择独处,而是选择入众说法——处于恶人和愚人之间,却不以为苦。

 為物行勤苦,曾無染著心,
 世尊希有德,難以名言說。

 尊遊嶮惡道,馬麥及牛鏘,
 苦行經六年,安受心無退。

【注】第一句指佛为了众生而不回避吃苦。第二句有两个典故。「馬麥」指佛曾在饮食有限的情况下,于九十日中接受马粮作为食物。当时有出家人具有神通,可以去别的世界采取食物,但佛没有准许。这是因为佛已答应接受马粮的供养;也是为了后世没有神通的出家人在挨饿时不会受人讥笑。鏘
(qiāng): 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牛鏘:指土地坚硬;一说为牛群践踏使土地坚硬硌脚,一说地硬得牛走过去会发出铿锵的声音。佛为度有缘,曾夜宿城外牛鏘之地。注意:此处的「牛鏘」并非「金槍」或「木槍」之误。第三句指菩萨成道之前,曾示现六年苦行,比一切苦行者更精进,以向世间证明单纯的苦行是无益的、并不能导向解脱。

 尊居最勝位,悲愍化群生,
 縱遇輕賤人,身語逾謙敬。

【注】此处「輕賤人」的意思是「輕賤〔佛的〕人」,而不是「〔身份〕輕賤〔之〕人」

 或位尊貴主,曾無憍慢心,
 屈己事眾生,卑恭如僕使。

 機情億萬種,論難百千端,
 如來慈善音,一答疑皆斷。

 恩深過覆載,背德起深怨,
 尊觀怨極境,猶如極重恩。

【注】梵本此颂还有一层意思:佛帮助那些怨憎、敌对、甚至谋害佛的人,比一般人对自己亲友的帮助更多。

 怨於尊轉害,尊於怨轉親,
 彼恒求佛過,佛以彼為恩。

 邪宗妬心請,毒飯與火坑,
 悲願化清池,變毒成甘露。

【注】即德护长者(尸利毱多/尸利掘)缘。见《增一阿含经·马王品·第七经》等。

 以忍調恚怒,真言銷謗毀,
 慈力化魔怨,正智除邪毒。

 群迷從曠劫,習惡以性成,
 唯尊妙行圓,一念翻令善。

【注】如《大集经》:「
百年暗室,一灯能破。」世尊说法,启人智慧,以慧灯照除无始以来无明暗夜,以慧杵破碎身见高山,以慧水洗净烦恼,以慧日枯竭爱河;闭恶趣门、开人天路,乘八正车、至涅槃城。


方便赞第十一 (一二三至一三四颂)


 溫柔降暴虐,惠施破慳貪,
 善語伏麁言,唯尊勝方便。

【注】一方面,佛以温柔应对来者的暴虐;另一方面,佛的教诲使暴虐者变得温柔。第二第三句同理。

 難提摧巨慢,鴦掘起慈心,
 難調能善調,誰不讚希有。

【注】准梵本,此颂中有三缘:一、佛弟难陀
(Nanda) 舍贪爱缘,见《大宝积经·入胎藏会》等;二、憍慢婆罗门 (Mānatthaddha) 舍傲慢缘,见《杂阿含经·第九二经》等;三、指鬘 (Aṅgulimālya) 舍瞋害缘,见《增一阿含经·力品·第六经》等。

 唯尊聖弟子,法味自怡神,
 草座以為安,金床非所貴。

 善知根欲性,攝化任機緣,
 或有待其請,或無問自說。

 初陳施戒等,漸次淨心生,
 後談真實法,究竟令圓證。

【注】佛陀说法总是有一定的次第。如《长阿含经·大本经》提到:「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

 怖畏漂流處,唯佛可歸依,
 勇猛大悲尊,拯濟諸群品。

 身雲遍法界,法雨灑塵方,
 應現各不同,隨機故有異。

 善淨無違諍,唯尊可承奉,
 廣利諸人天,咸應興供養。

 身口無起作,善化遍群方,
 所說妙相應,此德唯尊有。

【注】佛三业纯善,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这是很希有的特质。

 久修三業淨,妙瑞現無邊,
 普觀諸世間,曾無此勝德。

【注】梵本上半颂还有一层意思:以佛久远修行所成的清净三业,足以净化世间。如《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提到,就像太阳照亮昏暗、而不与昏暗合会一样;菩萨出于五浊,灭除众生的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

 況於極惡者,純行最上悲,
 廣利諸眾生,勇猛勤精進。


无债赞第十二 (一三五至一五〇颂)


 聲聞知法者,於尊恒奉事,
 設使證涅槃,終名為負債。

 彼等諸聖眾,為己而修學,
 由捨利生心,不名還債者。

 無明睡已覺,悲觀遍群方,
 荷負起翹勤,聖善宜親近。

【注】上半颂:佛无师自悟,并唤醒沉睡的众生/令众生从无明的昏睡中觉醒。《华严经·净行品》也提到:「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第三句,梵本带有这样一层意思:对于那些不用心的/懈怠的众生来说,佛是精勤而不忘念的益友。

 魔怨興惱害,佛力已能除,
 無畏功德中,斯但顯少分。

【注】净除诸罪障,照破魔妄境,教示生死过,开显无畏城。

 悲心化一切,聖意絕希求,
 利樂無不施,能事斯皆畢。

【注】所有能够广泛地利益众生的方法,都(已经、正在、将要)由佛开示了。假如佛不曾示道,那些出于慈悲而希望为一切众生谋求福祉之人该怎么办呢?

 如來勝妙法,若或可遷移,
 調達與善星,不應投此教。

【注】第四句的「投」字,此处意为抛弃,用法如「投笔从戎」、「停杯投箸不能食」。此颂是说,如果佛所证的妙法是可以直接转移的话,佛早就同一切众生分享了——包括破僧的提婆达多与谤法的善星。可惜,修行是各自的事情,不可替代、不可转移。

 無始流轉中,互為不饒益,
 由斯佛出世,開示化眾生。

【注】业果是自作自受的,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众生不理解业果运转的规律,无始轮回中互相伤害,沉沦无期。因此,佛出世说法教化。

 鹿苑度俱隣,堅林化須跋,
 此土根緣盡,更無餘債牽。

【注】「俱隣」即阿若憍陈如,五比丘之一,最先闻佛说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圣者。「須跋」则是佛涅槃之前,在双林树下化度的最后一位阿罗汉弟子。《佛临涅槃记法住经》等经中,佛自说:「
若诸有情我应度者,皆已度讫;诸未度者,皆亦为作得度因缘。

 法輪久已轉,覺悟諸群迷,
 恒沙受學人,皆能利三有。

【注】梵本上二颂位置相反。据理无妨。梵本的逻辑是,佛已说法化度了所有有缘的众生,没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了,故入涅槃。中译本的逻辑是,佛陀为世间留下微妙的法与律,以及靠谱的僧团,使一切众生能依之修习、辗转开化。这样留下保障后,佛才入涅槃。

 以勝金剛定,自碎堅牢身,
 不捨於大悲,自化猶分布。

【注】佛的法身与色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存在的。佛弟子闻法获益,辗转开化,代代流传,则是法身不断、令众生离苦得乐。佛就算入涅槃,也要碎金刚身为八万四千舍利,留住世间,令众生供养获福。《大庄严论》中记载了这么一个譬喻。说过去有一位比丘,得到国王的敬重。比丘向国王乞求一块地,用来建造僧坊。国王答应了,说你尽管往外走,能走多远走多远,所走过的地方我全都布施给僧众。于是,这位比丘拼命地行走,哪怕很疲惫也绝不休息。后来,他实在走不动了,倒在地上,但仍然挣扎着向前爬。再过一会儿,连爬都爬不动了,他就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前掷出手中的拐杖,说:「乃至这根拐杖所到的地方,都是我为僧众争取来的国王的布施。」就像这位比丘,虽疲劳而行走不止;佛陀不顾疲倦地说法度生。就像比丘累得倒在地上;佛陀度众生已,卧在娑罗双树间。就像比丘哪怕倒在地上也要向前爬;佛陀哪怕卧在涅槃处,也还要为拘尸罗城的力士们,及须跋等人说法。就像比丘到爬不动时,用尽力气掷出拐杖;佛陀说法完毕,入般涅槃,也还要留下碎身舍利,令后世的一切众生瞻礼获福、乃至起顺解脱分善根。

 二利行已滿,色法兩身圓,
 救攝一闡提,雙林顯佛性。

 悲心貫三有,色像應群方,
 粟粒以分身,爾乃居圓寂。

 善哉奇特行,希有功德身,
 大覺諸法門,世所未曾有。

 流恩遍含識,身語恒寂然,
 凡愚背聖恩,於尊興謗怒。

【注】就算是三业清净、普度众生、与世无争的佛陀,也会有人对其怀有敌意。看啊(注意/警惕/可叹的意思)!这刚强猛烈的愚痴!

 法聚寶藏真無際,德源福海實難量,
 若有眾生曾禮尊,禮彼亦名為善禮。

 聖德神功無有盡,我今智劣喻微塵,
 欲讚如來功德山,望崖怯退由斯止。

【注】您的德行是无尽的,我的辩才却是有限的。我虽然还想继续赞叹,可惜力有未逮。

 無量無數無邊境,難思難見難證理,
 唯佛聖智獨了知,豈是凡愚所能讚。

 一毫一相充法界,一行一德遍心源,
 清淨廣大喻芳池,能療眾生煩惱渴。

【注】我尚且没有赞叹出您功德的一小部分,而我的内心已经充满喜悦。就像一座巨大的湖泊,取用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些水,就足以解除众生的热渴。


 我讚牟尼功德海,憑斯善業趣菩提,
 普願含生發勝心,永離凡愚虛妄識。



回向

佛德深广叹无穷,尊者造颂传有年,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如来智海无边际,一切人天共测量,
假使千万亿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
我今略赞佛功德,于德海中唯一滴,
回斯福聚施群生,皆愿速证菩提果。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备注

三宝弟子親天校正
校正記:
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proofread
全文: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text


鸣谢

感谢鳗鱼朋友找到 The Śatapañcāśatka of Mātṛceṭa 一书的电子版,促进本文的完成。谨与彼分享此文的功德,愿彼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乃至究竟解脱。

#一百五十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