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留下的8个心理创伤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想问问大家,你结束高考多久了?关于高考,你最深刻的记忆什么?
展开全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可能都是 18 岁前最重要的、甚至唯一重要的事情。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等……
也正因为这种「重要性」,它在某些时候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心理创伤。
上周我们发起关于高考创伤的征集,收到了超过 300 份回答,我们发现:
▨ 高考的失败,几乎成为对一个人最致命的否定,会困住一个人很多很多年;
▨ 即使对「胜利者」而言,心理创伤也同样存在;
▨ 比起高考本身而言, 对孩子们伤害更大的可能是唯高考论背后的「耻辱教育」;
▨ 有些人在高考之后,才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怎么吃饭、怎么交朋友、怎么活着……
除此之外,还有挺多意外的发现,让我们一起回到 18 岁那年的夏天看看吧~
(温馨提示:如果你对高考还有强烈的情绪或应激反应,本文的部分素材可能引起你的不适)
01 高考失败后,我就被困在了那个夏天
@Yvonne
高考失败之后,导致自己后面做很多事情都失去了信心,变成了灾难化思维的人,一碰到事情都会预想最糟糕的结果。
@匿名
家里人都对我的高考给予了了很高的期望,但最后结果平平,被一所普通 211 录取。那个夏天以后我再也无法肯定自己了,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就算取得成绩也只是运气好,而我本身并没有那么好。并且无法容忍哪怕一丁点儿的被质疑,和别人正常的对话也会被我解读为对我的否定,对我的轻视。
@James
今年是我高考后的第十年,当时两次高考都失败,最后上了一个大专。十年间偶尔会梦见重回高中时代,数学没考好,物理也没学。梦里那种高考逼近的压迫感和紧张感,这十年间一直断断续续萦绕在我的潜意识里,高考的那段记忆就像影子跟随着我。
02 被困在那个夏天的,还有高考的「胜利者」
@柠檬茶
虽然在高考时超常发挥,进入了一所还不错的 211 院校。但高三一整年的高压状态,使得我进入大学后一直对学习提不起劲。本科那段时间,我翘课、挂科甚至收到了退学警告,浑浑噩噩地过完了四年。
@爱丽丝
虽然高考成功去了排名前几的大学又到了欧洲生活十年,不需要再拼命努力,社会福利好生活有保障,内心却仍然是那个十几岁的孩子,每天活在「不努力这辈子就完了」「成败在此一举」的巨大压力中。
@纯然
作为年级第一梯队选手,三年里都背负着巨大的期待,彼时彼日并不觉得夜以继日地实践「天道酬勤」存在什么问题。上大学以后,当期待的目光一下子消失了,很自然地失去努力的方向,而常常感到虚无;才懂得要求自己时刻自律的努力是一种「自我伤害」。于是,在痛苦中寻找出路,接纳自己,建立自我主体性,在这两年我才逐渐摆脱仰仗他人期待的活法,找到并坚定自己的赛道,自信自洽,懂得休息,懂得爱自己。
03 高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Daniel
让我曾经认为评价一个人的维度如此单一,而单一本身就是不够正确的。这是我的思维时至今日都无法摒弃的……
@木
直到现在每次谈恋爱都会问问对方学历,去查查那一年那个学校收分多少,我实际上知道高学历不能筛选人品,但是如果高学历真的会忍不住给他蒙上一层滤镜。
@小花
作为一个高考大省的河北考生,高考给我带来的创伤大概就是曲解了幸福的意义。高考的那种价值观让我很长一段时间(七八年)都觉得幸福必须要通过成就获得,考上 985、考上研究生、成为一个更加完美更加成功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匿名
对所有功利性的事情应激。班主任那句「多考一分,踩死千人」的话我现在都记得。我真的好厌恶非常功利的班主任。而且在高中班上的人际关系完全原子化,老师丝毫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树立「人人都是你的敌人」的竞争观念,周围同学也是这样,「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的恶性竞争完全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蒋蒋
我现在已经是大一了,但是我还保留着高中要求的习惯,比如走路很快很快,上楼梯一次迈两格,吃饭吃得很快,只为了节约时间。特别是高中老师给我们灌输的吸血鬼思想,他让我觉得我像父母的吸血鬼,一直花着父母的钱却甚至不能回报以很好成绩。因此即使家里人给的钱足够,我也会压抑自己的欲望,现在还是尽量吃食堂八元选三个菜的套餐。
@Joy
高考让我无法活在当下。想休息,想去旅游,想在傍晚的时候安心地欣赏晚霞。可是所有的事情,仿佛都要加一句,高考完了就好了。可是人困了就该睡觉,饿了就该吃饭,累了就该休息,这么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要排在高考后面。哪怕已经毕业 9 年,我现在依然会害怕休息太久会被淘汰,我不断地提醒自己活在当下,可是依然会在某个时刻焦虑,有钱了就好了,安定下来就好了。可是人生不是高考,事情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欲望也永远没有止境,人生是过程。
04 高考背后的「耻辱教育」
@Nichts
老师会拜高踩低,形成「文科普通班<文科实验班≤理科普通班<理科实验班<精英班」的鄙视链,而文科普通班的我在三年中都在经受老师的鄙视,和被自己内化了的评价体系的鄙视,觉得自己就是低人一等,连对自己的爱好也没有自信了。
@厚厚
高三的时候,学校把高三年级按成绩分了 ABC 班,我在中等的 B 班,闺蜜在成绩最好的 A 班,恰好她的班主任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我们教室也在同一层楼,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趴在过道栏杆上聊天。每次她的班主任路过,那短短的几秒钟时间里,总是递给她很惋惜的眼神,接着用嫌弃的目光打量我,每次如此,没有话语却默默把我和她分隔在他价值观里优秀与耻辱的两头。
@自信
高考结束后,读了个三本,我表哥考上 211 大学。我舅舅当时说读三本没用,不如去读大专,读三本出来也不好找工作,三本给我留下耻辱的印记。我现在很清楚地记得那个夏天我在父母面前哭的很伤心,觉得自己抬不起头,这个伤疤一直到现在都是我的隐疾,即便我现在有了不错的工作,也总是羞于启齿自己的学校。每次想起当时舅舅生硬、难听、所谓耿直的话,我现在也会觉得难过,甚至会眼眶发红。
@匿名
高考给我留下的心理创伤主要来自与亲人的关系,当时的分数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爸不能接受,以至于后来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涯都在督促我学习,好像这个不是我的遗憾而是他的遗憾,不断地用高考成绩打压我,久而久之连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了。
@香香软软小馒头
我记得高一那年很痛苦,外加我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本就不稳定的情绪再加上当时令人窒息的作息时间安排,整个人的状态完全失去平衡。「别人可以你就不行吗?」诸如此类的话语,甚至矫情、废物一类带有贬低性的词语从父母的口中说出,变成尖刀刺向自己,学业家庭是我的全部然而那时我已经无法正常上课学习,同时也没有最重要的家庭的包容和接纳,一向积极乐观的我有了严重的抑郁倾向。
05 除了做题,我什么也不会
@迷路的小心
我来自于农村,整个求学生涯中,高考的存在使得除了提高成绩以外的其他事情都显得微不足道。如今作为一个只身闯入大城市的大学生,我面临太多我曾经因为高考而搁置的课题,其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跟异性一直是我难以逾越的一关。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我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越来越迷茫,我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如何跟他人建立关系。我越来越自卑与敏感,想要改变却总是畏畏缩缩。
@悦悦
高考给我留下最严重的心理创伤是:一切都要给高考让步。睡眠可以压缩,吃饭时间也可以压缩,家务可以不做,朋友可以不交,课外书可以不看,兴趣爱好浪费时间也要丢掉,总之跟高考无关的事情统统都是不务正业。可是当我完成了高考这件事以后,发现自己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没有精神寄托,就只能寄托在一些无聊的低级快乐上。
@梨花
应试教育磨去了我的灵气,让我不得不放弃了在「正科」以外的特长,最终泯然众人矣。高考结束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大脑瞬间有种被清零的感觉,仿佛学过的东西什么都没有留下,问自己、除了读书,我还会做什么?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去玩」,「玩什么」,并曾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
@小桐
在我的前 18 年人生里,高考对我来说像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和终极目标。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高考之外的人生体验是多么的缺失,我不知道怎么做饭炒菜,不知道怎么娱乐自洽,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人生是无限的可能而不是既定的轨迹。没有设定好的高考目标,我开始觉得人生无意义,内耗自责,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有自我。大学四年和熟人聊天,最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工作,我没有喜欢的东西」。
06 高考让我开始质疑学习的意义
@江雾去
对书本有恐惧和厌恶,表现为高考结束以后,每次翻开课本都非常抗拒,讨厌听到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会莫名的焦虑。没有处理,无法面对,现在也不再学习。所以大学挂科,延毕,肄业。可是我明明从小就非常非常喜欢读书啊。
高三会有一轮二轮复习,每轮复习其实就是过一遍书本,没有新知识。那段时间怎么形容?每天每节课,讲题,重复。每一个课间,午休,下午五点半到七点的自由活动,七点到十点的自习,十点到十二点的出租屋,做题,重复再重复。好像活着的我被关起来了,心里知道自己明明需要的是另一种方式来学习,但我不能。一旦今天没有亲自做完这些题,第二天上课就跟不上节奏,课堂全部是讲题,还要抽查讲解,抽到做不出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贬低。好像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怀疑学习和读书其实并没有作用。这就是学习吗?不能生产,不能创新,毫无价值。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机器,输入题目,吐出答案。好像那些我还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就这样从世界上消失了。我不想去上学,不想做题,但是被学校制度,社会风气,亲人殷切期待高度约束的我,麻木且平静。
07「我们所有人的青春,都在那一瞬间苍老了一点」
@路过的风
可能也不算是心理创伤吧。高考前不久的周一,和往常一样在大广场升旗仪式,那天朝阳从雾蒙蒙的白里升起来,照得整个操场都是朦朦胧胧的晨光。我站在班级队列里,突然听到同学和学习委员说诶,你这里长了一根白头发诶。时至今日我已经忘了那个女生的名字,她是朴素又努力的一个女孩子,写字工工整整,学习一丝不苟,每天都早早来教室,晚上也学到很晚才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成绩却总是只在中上游。那天我转过头也看到了她的那根白头发,昏黄的晨光照在她的白发上,好像我们所有人的青春,都在那一瞬间苍老了一点。
@叽里咕噜叽
18 岁以前的高考,就像一场盛大的集中营。在高考前,我作为人的身份是被剥夺的,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在坐牢,比如从来没有享受过假期和周末,在这里你不需要有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时间,你只需要刚刚好的睡眠以保证你不会死亡,任何和学习无关的事情都会被清除,你的同学就是你的狱友,可以说,高考前后是两个世界,高考后你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时装,有旅游,有朋友欢聚这些给人的东西。18 岁前你的名字是准考证号码,18 岁后你才是你自己,才可以发展人格,才能说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08 当 ta 们慢慢走出高考带来的伤害……
@郑淑芳
离开大学校园这十多年里,我无数次梦到考试场景: 考试铃声响起还在找考场,考证忘带,考试题目大片不会,一次次补考……总之,和考试相关的梦都是噩梦。有了孩子后,为了更好和孩子相处,去学习了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成长了自己。很神奇的是,在最近一次考试的梦里:我坐在考场写不出答案,正难过的时候,突然一个念头蹦出来:我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放弃也没什么不好。那一刻,我在梦里释怀了。
@Thierrrrry
高考地狱省份的复读生,这个身份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噩梦了。好在结果是好的,一年后成绩提高了近七十分,然而这一年对我人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上大学以后,我变得跟高中时候完全不一样,对自己有着无限高的要求,卷绩点自不用多说,从入学开始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大四拿到了我们专业最好的公司的 offer,工作之后继续卷雅思,准备出国。一切的一切都要计划得很好,终于这始于高四长达数年的高压生活在离职出国前夕压垮了我,我确诊了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开始了漫长的治疗。
本以为这个疾病可能会伴随我一生,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在我离职去到英国读研之后,它们奇迹般地消失了。大概是我们学校包容的氛围和旷野的美丽治愈了我。老师曾告诉我说:「我教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你们很优秀,非常努力,但是看起来都很累很不开心,我们学校的毕业证只有通过和不通过,考满分和 50 分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多享受一下学习的过程呢?」
他的话着实点醒了我,我开始学着老外一样,在天气好的时候在草坪上躺着晒太阳,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在屋里泡一杯热茶,每天好好吃饭,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多去学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生活轻松了起来,成绩居然也比以前更好了,我渐渐走出了高考那片唯分数论、卷生卷死的阴霾。毕业多年,尽管偶尔还会做噩梦重回考场,梦到作文写不完,梦到三角函数已经完全背不过,梦到电核在磁场里无限旋转,但醒来之后不再焦虑和恐惧,记忆里那片无垠的绿野成了我的心理避风港。
📜📜📜
感谢这些真诚分享的朋友,也感谢你看到这里。我们并非否定高考制度,而是希望背后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能够被命名、被表达。
最后,想分享一位读者读者(@有感而发)的留言——
「其实高考本身只是一场考试,留下心理创伤的是十多年来的窒息感,精神紧绷的竭力感,非生必死的自我判决和对目标的极端执着,更有甚至影响终生的价值观。高考过去整整 10 年了,凭着自己的挣扎和努力,才一点点、一步步走出那些年积压在头顶的乌云。但是极端的生存也炼就了自己极高的忍耐力,适应力模式和决心毅力。但当自己脱离这样的环境,再遇到新的挑战时,曾经的生存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就好像过度拉伸到极致而失去弹性的皮筋,更难实现改变和调节。
年长的人总说,在人口众多的国家,高考是最合理最公平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有合理之处。出身小城市普通家庭的自己,靠着多年的苦读和优异的成绩给自己带来了学业和工作的小小成就。但它是不是最合理最公平的,我不认为,也希望未来能有更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教育考核模式,这个空间永远存在,也应该存在。」
无论如何,18 岁之后,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