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白瘦幼”和广义的“白瘦幼”
知乎用户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乱匠在回答白瘦幼审美到底是怎么兴起的?时指出了一种“白瘦幼”,这种“白瘦幼”风格的特点是成年女性却打扮得像十一二岁乃至更年轻的小女孩那样,他用虎扑女神举例,说明大部分普通男性的审美倾向都不是“白瘦幼”。这并不符合事实,尽管和答主定义的那种狭义的扮得像未成年,特别是初中生、小学生的审美倾向有很大差异,但这些女明星事实上也符合“白瘦幼”的标准。而主流舆论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就是“白瘦幼”。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白””“瘦”“幼”三个方面来分析。
展开全文
首先是“白”。虎扑女神的肤色确实很白,越白越好,白里透红,要“美白”。这种“美白”不仅仅意味着皮肤要白,也意味着皮肤要光滑“水嫩”,不能有瑕疵,比如雀斑、暗沉、黑头等等(皮肤白皙且顺滑这一点本身已包含“幼”的审美取向)。
然后是“瘦”。有人说虎扑网友不喜欢“竹竿”,但现实情况却恐怕不是这样。虎扑网友也许喜欢身材相对丰满的,但他们所欣赏的丰满整体上仍然偏瘦,只是在瘦的同时“前凸后翘”而已,也就是追求“胖”在固定的几个部位而已。现实情况是“36D”的同时还“杨柳腰”并不符合生物学原理,人的脂肪生长是全身性的,因此一个“丰乳肥臀”的女性往往体脂率也比较高,她不仅胸部臀部丰满,她全身都会丰满,但这种身材的女性被主流舆论嘲讽成什么呢?如果真的仅仅只让一个女性丰腴胸臀,而不让她在腰背上“长肥肉”,她基本就只能选择隆胸隆臀。不仅腰臀腹是这样,大腿小腿也是如此,大腿有肉丰腴,小腿也一般会偏胖,而大腿不够粗壮,小腿才会偏细。但主流审美却对女性的小腿纤细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有一些人喜欢大腿丰腴,小腿细长(不能有肌肉线条的那种纤细)的女性身材,但这种身材并不符合生物学原理,只能在修改过的照片上“欣赏到”;还有一些人偏好所谓的“漫画腿、筷子腿”,追求部分日本漫画里纤细少女的腿形,如果女性要有这样的这种身材倒是可以通过疯狂减肥和节食实现,但过度减肥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到内分泌。国内主流舆论里女性“以瘦为美”追求的几乎只有“瘦弱”,甚至还暗含了反对肌肉力量的内容。韩国女团的“瘦”与中国一些女性追求的病态“瘦”就有很大区别,韩国女团要唱跳,就注定了身材不会太纤细。在欧美国家等健身文化更发达的地方,女性身材的“瘦”也很少呈现纤细。但无论是否国内舆论对于女性身材“瘦”的追求是否比国外更加病态,也都只能说明在“瘦”这个大框架下,“瘦”到何种程度是个人爱好。
最后是“幼”。幼不能只包括狭义的类似于第二性征未发育的儿童的“幼”,就像之前的网红赛高酱、蔡萝莉、安妮等直播时呈现出的效果,还应该包括广义上的年轻。所谓的“可爱”与“性感”的“对立”,并没有跳出年轻女性的范畴。民国时期旗袍浓妆的女特务,与如今这些淡妆“清纯”的“少女”(非年龄意义上的),只是年轻女性妆容的两个不同方向罢了。与年轻真正形成对立的是年老,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言语或直接或委婉地谈论着年老的女性是如何没有价值的呢?什么“人老珠黄”,什么“女人四十一团麻”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只有一句话赤裸裸地指出了这种对女性崇尚年轻,蔑视年老的取向背后的真正含义“女人过了三十岁就不好生孩子”了。这种“幼”的审美偏好背后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反映出生育能力的高低外还剩下些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不服气,说什么女童不能生,但问题是,女童虽然还没有生育的能力,却会在长大后拥有,而老妪却已丧失生育能力。这种生育能力在封建社会到真的是生孩子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则直接异化为反生育的性的能力。当然,“幼”的审美并不只针对女性,比如受到“粉圈女孩”追捧的各路年轻帅哥偶像就体现了一部分舆论对男性之“幼”的追捧,这种对于男性的“幼”的追捧背后当然也是对年轻男性生育能力的追捧。但主流的文艺作品里30~60岁的男性可以为作为故事主角,充当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30~60岁的女性在作品里当主角的就很少,哪怕当了也主要是作为“妈妈”“家庭主妇”这种形象。就现在的情况来说,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的男性都有可以作为故事主角,而对于女性,年龄就是一道分界线,只有年轻的才可以有比较多的社会身份,年纪大的就几乎固定作为家庭主妇的形象。而那些充满了传奇色彩,主要表现的也是各种变了形的阶级斗争和人与自然的斗争且往往较少表现家庭生活的幻想作品里,虽然也少不了女性主角,但一定很难见到中年、老年的女性主角。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生化危机》系列里,男主角从二十出头的“小鲜肉”长到胡子拉茬的大叔了,他身边的爱达王还是年轻美艳,没有什么皱纹。男主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变老,女主却不变老,这很诡异,却符合主流审美。
“白瘦幼”审美并不是最近这几年才出现的,最近这几年出现的仅仅是病态到了极致的只追求所谓的“少女感”“纤细”的“白瘦幼”,这不能说明那些追求“性感”的审美取向就不“白瘦幼”。事实上“白瘦幼”审美早已经病态了很多年,伴随着过度膨胀的美妆业和医美业,但这种审美取向并不符合女性的发展需要,它只是作为一套审美标准,用以筛选出那些最符合资本主义父权制审美需要的“花瓶”,用靠出卖色相乃至出卖肉体,向权贵谄媚,在满足了权贵的变态权力欲望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落后的普通男性的父权幻想,并让这部分“花瓶”从权贵那里得到些许残羹冷炙,然后“躺赢”那些真的愿意提高学识,提高自身劳动能力的普通女性,至于这些花瓶年迈色衰以后该如何,是吸收了足够多的资本也变成权贵?还是被权贵“玩剩下”沦为弃妇?就是后话了。
对于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女性来说,她们有的天生肤色偏暗黄,偏黑,有人就是天生的容易胖,甚至有的在露天环境下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如果要让她们瘦得像竹竿一样,她们就只能天天都没法正常吃饭,别说“变美”了,连正常参与劳动都无法做到。而且她们在辛苦工作之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健身。让她们花费更多时间打扮,以适应“ 白瘦幼”的审美,本就是强人所难,削足适履。如果她们不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或者有别的压力,她们一定不会花费大量空闲时间用于梳妆打扮。事实上除了那些天生畸形的人外,很少有人能完美符合所谓主流审美,但是他们未必不看着亲切可爱。如果他们脸上有黑头有痘那很正常啊,头发像乱草说明他们天生发质硬,肿眼泡塌鼻梁也在中国汉族人里很常见,这本来谈不上丑。他们的瞳色也只是普通的褐色,认为五颜六色的美瞳比褐色的更好看并没有什么依据。但“白瘦幼”的审美要求让他们不得不美颜,不得不化妆,乃至不得不整容,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样貌去适应一个固化的审美标准。
真正令她们浪费大量时间梳妆打扮的原因藏在“年龄焦虑”里。那些制造“年龄焦虑”的声音声称:女人“人老珠黄了,男人就不爱了,就会抛弃你”,所以“你得注意保养”(跟保护健康不同),得每天浪费大量时间金钱去保养外表,而不是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劳动技能。虽然这种论调本身毫无疑问是漏洞百出的,但为什么这些相信这种论调的女性会害怕自己没“男人”要,害怕自己年老了被“男人”抛弃呢?不是说好了,要成为独立女性,自食其力,不依靠任何人吗?在人类的社会劳动依然过于倚重体力的当下,男性的劳动能力的确高于女性,从前文科还火热的时候,社会舆论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理科生比文科生赚得多,社会上又散布着“女生更适合学文科”的谣言。在生产领域,重化工业的从业者多为男性,而轻工业的从业者女性比例就要高出不少。这些现象仿佛在说,女性相比于男性就是用来承接落后产能的。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向女性开放,一个女性劳动者如果想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后继续向上发展,走嫁人成为“家庭主妇”或“半家庭主妇”的老路,走出卖肉体的邪路,要比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正路要容易得多。人本来就会变老,医美手段、化妆品再厉害,也无法阻止人变老,变成浑身老年斑皮肉松弛的样子,衰老本来也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已,只有把女性的生育价值作为她的第一价值甚至是唯一价值的社会环境下,才会如此盛行“年龄焦虑”。而“胖瘦”问题所反映的身材焦虑也差不多是生育价值的反映“你不能再胖了,再胖就没男人要了!”
这种“白瘦幼”的审美不仅从外部规训女性, 也借由家庭、学校、社会、传媒方方面面影响到她们的价值观,并且也诱导普通男性也参与规训。对于没有系统接受过科学的唯物的美学教育的普通男性,面对这种首先满足了他们的父权幻想的“白幼瘦”的审美,很难主动去反对,其中更有甚者会主动支持;而对于普通女性,她们对美的认识是更是自小接触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的过程中受外界影响形成的,她们只知道迪士尼公主、魔法少女是美的,却不知道这种美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尽管这种美经不起推敲,哪怕她不系统学习了美学知识,只是多看几部价值观和美学取向差异大的作品与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对比,就能发现端倪。但这些端倪不是当时的她能发现的,因为她当时只能接触到那种审美取向的作品。她们中有的人宣称自己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自己的自由,却不去思考一个问题:她们是如何喜欢上她们喜欢的东西的,难道还能少了外力因素吗?她们早已被资本主义的宣传洗脑了。
这种白瘦幼的审美不是这些女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逐步发展出来的,她们接受这种畸形审美的过程是被动的,并且被动地利用这套审美规则来向有权势的男性谄媚。当然,跟在这些有权势的男性后面的,还有一大批无权也无聊的底层男性,他们对各种女性的照片指手画脚,说腿粗,说太胖。
被洗脑的群众要么在预设的“白瘦幼”框架内寻求改良,比如前文提到的“丰满”之于“瘦弱”,“性感”之于“可爱”等等。这种局部改良的做法注定是没法让女性从“美役”中解放出来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直接抹杀性征的做法,她们认为使得女人被奴役的是因为“女色”,要女人“温淑贤良”“清心寡欲”,也最好不要打扮。他们要用各种办法抹杀男女天然的性征差异,仿佛没了性征差异,就不存在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不平等了。
女权主义虽然有很多很多变种,但基本上都还偏离不了反抗父权制压迫,为女性争取权益这一点,但诸多女权主义里却出现了所谓的伊斯兰女权主义,这些伊斯兰女权主义号称,女性戴头巾是对她们的保护,因为戴了头巾,无论长相如何的女性都不必参与“颜值”的竞争,而用“颜值”衡量女性的地位,是父权制的压迫。伊斯兰女权主义的这种主张好像真的有道理,如果不是看在伊斯兰教国家妇女地位是如何低下,伊斯兰教教义里面充斥着各种压迫女性的内容的话,围观者也许就真的相信了。无独有偶,这种抹杀第二性征的做法也出现在了封建礼教一度十分发达的我国,我国初高中的麻袋式校服,看似男生女生穿着都一样,看似男女平等了,却也一样抹杀了他们的性征差异。但事实上真的平等了吗?有的只是男生主要学理科,女生主要学文科,然后理科大学很少有女生,文科大学很少有男生,等毕业后,他们所学学科对应的行业也维持了畸形的性别比。然后,这些曾经的男生不知道女生到底在想什么,女生不知道男生到底在想什么,于是他们就很容易被煽动起来搞男女对立。
这种抹杀性征的审美事实上也消灭不了性征,因为性征是生物属性,是物质的,抹杀性征的审美既消灭不了性征也不能让人丧失性欲,因为人的性欲是人的动物性的第二属性,第一属性是生存,第二属性是繁衍,人这个种群和其他动物种群一样都要生存和繁衍,难道不受任何性欲趋势,反而由各种各样乱七八砸的所谓责任强迫实现的人口繁衍会更好吗?抹杀性征的审美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掩盖问题。况且抹杀性征这种行为本身也很难称得上是对女性的解放与发展,让女人不能表现出明显的第二性征,甚至不能有性欲,这本来就是已经被打倒的规训女性的封建思想罢了。
无论是过度强调性征,特别是把性征方面的审美限定在“白瘦幼”的框架内,还是直接抹杀性征不承认问题,都不是正确解决审美方面的男女平等的方向。正确的解决方向往往不能从审美本身入手,要从现实的物质关系上着手。大部分普通女性被迫在“白瘦幼”的框架内进行美妆内卷,是因为她们无权掌握自己的劳动生产过程,无权决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只能被迫听从压迫她们的社会规训;大部分普通男性也同样受到社会规训的束缚,尽管他们未必会主动推动“白瘦幼”审美的进一步泛化和畸形,但如果不主动反对,到头来他们自己也将被“白瘦幼”审美规训。历史上,古希腊奴隶主对成年男子爱慕美少年十分推崇,这美少年都是“白幼瘦”的,而在我们的邻国——韩国,美妆内卷的风潮也早已蔓延向男性群体。如果普通男性不主动反对这种“白瘦幼”的审美风格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基础,他们最后也将成为这种风潮的受害者。
无论是普通女性也好,普通男性也罢,他们需要的是夺回对“美”的定义权,这有赖于他们首先夺回舆论的话语权,为了夺回舆论话语权,他们需要联合起来推翻一切让他们变得无权的势力。
然后我们其实应该说的是,女人和男人一样,都能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夺回对自我的定义权,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真正符合他们利益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