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容易被霸凌

#河北邯郸通报初中生被杀害案# 我强烈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少年儿童犯罪应跟成年人犯罪付出同等代价,年龄小不可以成为免除刑事责任的理由。而未成年罪犯的监护人,应对孩子犯罪行为所产生后果,负有无限连带的民事赔偿责任。

展开全文

从心理学上讲,反社会人格是在被抚养者恶劣对待形成的,尤其是婴幼儿期,使得其关于同理心的脑神经回路没有正常发育,对别人的痛苦没有感受能力,甚至在施虐中才能得到快感 —— 通过虐待别人,把自己婴幼儿时期被恶劣对待的痛苦感受,施加到别人身上,获得权力的快感。

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并不会因为被免于刑罚的宽容对待而消失,反而会成为对他未来继续犯罪的鼓励。事实上,几乎所有恶性反社会罪犯,在儿童期、青春期都有过恶意侵害他人或者小动物的行为,并且这些犯罪行为通常会一步步升级。对儿童罪犯进行监禁,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

把儿童罪犯关进监狱之后,我们才可能探讨如何对待儿童罪犯、如何治疗儿童反社会人格。放任儿童罪犯继续生活在使得他长成反社会的家庭环境中,最大的可能是继续犯罪,让更多无辜的人惨遭其毒手。

请大家转发呼吁!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欺辱和霸凌。

孩子被霸凌,最应该及时发现并保护孩子的人是父母。霸凌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孩子肯定表示过“不想上学,害怕”等等情绪,然而家长只希望孩子正常上学,直到悲剧发生。

评论里有人对“家长是第一监护责任人”这一点特别愤怒,可能这种人想的是:我生的孩子送去学校,就不是我的责任了。学校老师社会都欠我的,都应该替我完成一切监护责任。

有这样的家长,孩子最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一个孩子长期在学校被霸凌,一定是因为先在家被父母霸凌。父母看不见孩子,不信任孩子,不保护孩子,孩子才会在学校遭受霸凌。

孩子跟父母说老师欺负自己。父母说,老师严厉点是为你好,你不要不知好歹;

孩子说被同学欺负,害怕上学。父母说,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所以找借口,别人怎么专门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孩子说我痛苦想死,我不想再上学了。父母说,我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穿,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长此以往,孩子再也不想跟父母说什么。

孩子被霸凌致死,或者自杀,父母当然非常伤心和愤怒,但当他们对媒体表示自己平日里是多么关心爱护孩子,那倒不用信。

我们无意批评被欺凌孩子的家长,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疼痛,但是任何一个家长,都可以从这些让人愤怒的事情中多一些思考,从而尽可能地保护孩子,保护整个社会的和谐。

这篇旧文,再次和各位父母共勉。

原文《如何让孩子远离霸凌和性侵》

校园霸凌、来自老师的性侵丑闻屡见不鲜,让为人父母者忧心忡忡。校园霸凌、性侵作恶者选择谁下手,绝大多数情况下有迹可循。当孩子的人格力量足以建立心理边界,基本能免遭侵害。

今天这篇文章会有些长,我们从给侵害者做心理画像开始,分析内在动机,解读怎样的人格结构更容易成为受害对象,以及父母如何养育,能够保护孩子远离侵害。

01 霸凌、性侵孩子的人,是什么心理动机?

霸凌者的内心,都有这样一个童年关系模式:强大的可以欺负弱小的,弱小的就应该去死。

每个孩子最初面对父母,都是弱小的,而父母则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强者。正常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支持抚慰弱者,强者帮助弱者成长,而某些病态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就可以控制、强迫、欺凌弱者。童年被父母欺凌,这痛苦绝望的创伤记忆,埋藏在孩子潜意识中,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藏着“炸弹”的孩子,非常恐惧自己成为弱者,因为在自己家庭中弱者不会得到帮助和同情,弱就意味着绝望、无助和被凌辱。对成为弱者的恐惧会驱使孩子不断想要把弱者的感觉扔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霸凌别人,强化“我是强者“的自我感觉,获得虚幻的安全感、掌控感,和痛苦投射出去的快感。

网络上流传一个视频,一个外国妈妈因为女儿欺凌患癌同学,为表示惩戒而强行给女儿剃头。视频中女儿惊恐大叫,妈妈硬是强按着孩子把头发剃光。妈妈把孩子强行按住剃头,孩子则把患癌同学投射成弱者来欺凌,这视频很经典的呈现了内在关系模式的轮回:强大的可以欺凌弱小的,弱小的没有反抗之力。

所以说,霸凌者的内在其实极度懦弱,就是我们常说的“怂”,一旦无法成功地将弱者投射给别人,自己就立刻怂了。也就是说,当对方呈现出,我就不怕你,我比你还狠,霸凌者立刻会像老鼠一样灰溜溜逃掉。

当遭遇霸凌,老师或者家长试图和稀泥,让被侵害的人宽容谅解,都是在鼓励霸凌者继续施暴。在霸凌者眼中,宽容等于软弱,等于欢迎我欺辱你。必须让霸凌者看到,家长和老师,都有坚定的立场,绝不姑息容忍这种行为,没有人是软弱可欺的,霸凌者才能收手。

性侵孩子的成年人,内在动机会复杂一些,整体上跟霸凌者同一个模式。他们通常是生活中的Loser,极度自卑,通过性侵弱小的孩子追求绝对的掌控欲、权力欲,吸食“我很有力量”的幻觉。

02 霸凌和性侵者,如何选择受害人?

① 特别不镇定的孩子,容易被霸凌

选择霸凌对象,通常不是一步到位,也就是说,极少会第一次侵害就下狠手,而是一步步的试探,确认对方害怕自己,面对自己是弱者。比如,最开始的试探性侵害行为,可能是取个羞辱性的外号,嘲笑对方的行为体貌,如果被侵害一方表现得非常不镇定:比如气急败坏、过度恐慌、过度愤怒等情绪反应,霸凌者会感到非常得意,享受到霸凌的快感:你看,这个家伙被我吓到啦,哈哈。然后进一步加大侵害力度。

因为不淡定的、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弱者的表现,就好比一头狮子靠近羚羊,羚羊肯定很不淡定。

面对霸凌,我不怕你,我也不允许你这样对我。如果你敢下狠手,我会比你更狠。即使体能上我确实打不过你,我也会找到能支持我的人,比如老师、家长或者朋友,绝不善罢甘休。有这种姿态和底气的孩子,霸凌者通常不会去惹。

② 总被父母要求听话的孩子,更容易被性侵

性侵孩子的老师,选择下手的对象,通常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或者虽然在身边,但是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比如孩子有了什么异常,例如伤心、恐惧,父母经常视而不见,觉得孩子被老师教训教训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孩子内心没有得到父母爱和支持的底气,很容易被恐吓住,不敢告诉别人。而那种底气十足的孩子,老师则怕事情败露,不敢下手。

对孩子的性侵,大部分来自孩子熟悉的人,而且经常是持续性的,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加身体问题比如阴道溃烂流血,或者性侵者败露,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也被性侵。

为何孩子能够被侵害者的恐吓控制住,长期忍受被侵害而不敢告诉别人?这样的孩子,从小深植在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是:我听话才能存活,才能免遭痛苦。也就是说,父母(或者主要养育者)养育孩子的方式是:你必须要听父母的话,否则父母就不爱你了,甚至惩罚你。比如孩子伤心大哭,父母说:不许哭,否则我把你扔门外,你再敢哭,我更狠地打你,打到你听话不哭为止。

这样孩子学会的生存策略是:我若想要避免被更加恶劣地对待,我就要听话,听强者的话。被这种策略捆绑住的孩子,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现实是,如果孩子反抗,不听性侵者的话,勇敢告诉父母或者老师,这样能够避免自己进一步被侵害。但是形成听话这种自我保护策略的孩子,会丧失现实检验能力,谁威胁他,他就听谁的话。

可以说,性侵者、霸凌者跟孩子形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关系模式的再现。

03 如何预防校园霸凌?

首先,父母不要霸凌自家孩子。

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园暴力,那些去霸凌别人、侵犯别人的人,下手不是没有选择性的,他们选择下手的都是心理能量弱的孩子,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家里也经常被父母侵犯界限。

如果父母在家里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的主体性就会非常强,这样的人会自带“强”的气场,在学校里、社会里都不会被那些变态选择为下手对象。

所以,想要保护你的孩子不受校园霸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里不去霸凌你的孩子。尊重孩子的边界,他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父母的情绪父母自己处理,不去说成“因为你今天做得不好,才让我有情绪”,因为这就是一种情感霸凌呀。

“被父母爱的孩子不会遭遇霸凌”,真相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遭遇了霸凌,其实根本的解药还是在家庭里。在家庭里,你能否透过这个事情去反思,为什么孩子的心理能量这么弱,我们平时是如何侵犯界限削弱他的能量的。

然后,从此去学习做一个有界限的父母,这是对孩子真正的创伤修复。

04 如何保护孩子远离性侵?

① 保护孩子的天然感受力,不要混淆爱和侵犯

大人经常用一些侵犯孩子身体界限的方式接近孩子,比如来家里串门的叔叔,突然抱起孩子用胡子扎,孩子感到害怕和难受,试图推开,父母却劝说:没事儿,叔叔喜欢你,跟你玩呢。

孩子的原始感受是身体界限被侵犯,而父母却告诉孩子,这是叔叔在表达喜爱,是好意,你应该接受。那么孩子天然的感受力被破坏了,未来遇到一些霸凌前兆:比如突然被推一下,揪下头发,然后对方嘻嘻哈哈走开。

孩子的脑子里很可能浮现内在父母的声音:他没有恶意,他想要亲近我,我不应该生气。这等于变相鼓励霸凌,将自己处在没有尊严,可以被欺辱的地位。而感受力没有被破坏的孩子,会严肃拒绝这种侵犯自己身体界限的行为,制止霸凌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保护孩子的天然感受力,尊重孩子的身体界限,需要父母平时留意观察孩子。比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专心玩游戏,这个时候你可能很想要拥抱孩子,那么不要直接一把抱起,这对孩子是种打扰和侵犯的能量。

② 无论孩子跟你说什么,学会不评判地倾听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对自己不敞开心,啥话都不跟父母说,问也问不出。孩子天然渴望跟父母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如果孩子对父母封闭,说明敞开的时候他受伤了。

比如女儿跟父母说,班里好几个男生喜欢我呢。父母立刻焦虑担心,开启教育模式:小小年纪,要专心学习,不要被这些事情分神,你得注意保护好自己…本来孩子想要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被这样评价,当然关上心门,闭嘴为妙。如此下去,如果有一天,女儿真的在关系里受委屈被侵扰,自然也不会告诉父母。

聪明的父母,首先学会闭嘴,单纯地倾听,保持跟孩子之间开放的交流通道。即使有担心有焦虑,不要立刻转化成行动,去评价、教育孩子。而是继续观察,只要孩子活得开心,没有被伤害被侵犯,少男少女之间萌动的爱恋不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流动吗,这些会内化成孩子人格中幸福美好的力量。

不被父母评价的孩子,能够保持自己天然的感受力,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说法所左右,有自己的主张,同时他也不会去评判别人招惹是非。这样的孩子,几乎不会被性侵者霸凌者选为下手对象。

很多父母在微博上留言说,自己践行爱和自由的养育方式,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痛快满足孩子的需要,不评价孩子,不教育孩子。结果养育出来的孩子活力四射,在同学中大受欢迎,对于那些经常欺辱、评价别人的同学,则是既不对抗也不接近,不会让自己陷入不舒服的关系里。这样的孩子,哪里可能被同学霸凌被老师性侵。

③ 被父母痛快满足的孩子,不会轻易为诱惑所动

有个妈妈一向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能力范围内,都痛快满足孩子。一次自己孩子跟一群孩子玩,妈妈看到有个老爷爷接近他们说:走,到我们家玩去,我家有巧克力、薯片、可乐…随便吃随便喝。妈妈观察这帮孩子,有的孩子眼睛都直了,很犹豫要不要跟老爷爷走,而自己的孩子则很清晰的说:我不去你家,我家里什么零食都有,我要吃啥妈妈都会买给我。

看到自己孩子这么淡定,妈妈放心了,而那些听到零食两个字眼睛就发直的孩子,这个妈妈也了解,都是平时被父母严格限制零食的孩子。这些孩子到自己家玩的时候,无法专心玩玩具,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多吃一些零食;而自己孩子则对零食兴趣不大,吃一点点就够了,专心研究怎么把玩具玩出新花样来。

对于孩子来说,零食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更象征着爱,象征着父母是否愿意痛快满足自己。零食被无限满足的孩子,孩子确认自己配得到、能得到,确认了这份满足感,也就对零食兴趣不大,很难被诱惑。

长期遭受性侵的孩子,经常是被威胁恐吓的同时,外加一些零钱零食诱惑。平时很少得到这些的孩子,自然更容易被欺骗。

我们经常评价一些女孩子不矜持,男人稍微给点小恩小惠就感动得不行,很容易献身。其实哪个女人不渴望被珍视呢,可是如果父母很不愿意满足自己,她没体验过什么是充分地被爱被珍视,只要男人稍微花言巧语的满足自己,就以为对方很爱自己,然后无以为报,只有献身。

总之,被爱灌注的孩子,自然生长不被评判的孩子,天然的就会去创造温暖有爱的关系,远离可能伤害自己的人。所以,为人父母,婴幼儿期看好孩子的安全,给孩子满满的爱,等他上学了,不用太担心焦虑,他自然会给自己创造安全舒适的关系圈。

05 写给已经成年的你

对于那些小时候因为父母疏于爱护而遭受过霸凌或性侵的痛苦、如今已经成年或者做了父母的人,我想对你们说:昨天发射的子弹无法打中今天的我,童年父母对我做的事情,也无法穿越时空伤到今天的我。

让今天的自己感受到痛苦的,只能是今天正在发生剧情幻想。

(幻想是反现实的,不符合客观物理现实的想法就是自恋幻想。所有烦恼都来自自恋幻想,诸如:妄图去掌控别人的情绪感受,妄想改变现实,妄想操控未来等等。)

这些剧情幻想,是在童年形成的,是童年父母逾越边界的言行,给孩子植入自恋幻想。这些自恋幻想,在被识破之前,就像电脑的木马程序一直在后台耗能运行,甚至成为有些人的主要驱动程序。

所以说,童年创伤并不能伤害人,伤害人的是当前依然在运行的,形成于童年的剧情幻想。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剧情幻想,重新回到现实,活在当下,那么效果等同于,童年创伤并没有发生过。

延展一点说,这一点也很符合量子力学的实验:当下对量子的观察,能够决定量子的过去。

所以,幸福的唯一必要条件,是从幻想回到现实,活在当下。

用比昂的话说:无欲无忆,终极现实。

愿这个世界没有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