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record

整理者注: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或许该留学生的做法并不科学,但此事与女权不可能没有关系,女权主义所反对的是父权,而来自家长的,对子女的压迫正是父权。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本文对事件的梳理可参考,但观点有待商榷。

展开全文

前两周,一则“23岁中国女留学生嫌生活费少,发帖辱骂父亲”的聊天记录在网上爆火,让人大呼离谱。因其当事人本身比较有话题度的标签,消息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

相较于同时期的明星大瓜们,这几张聊天记录没有那么劲爆惹眼。但让这出闹剧野蛮发展、发酵至今的缘由,是以贴标签为“基本功”的社会舆论战。在围绕这一对父女的论战中,“女权”“留学生”等字眼被广泛使用,这些本合理积极的词汇被再度污名化。

##1.初始

事情的起因是几张父女对话的截图,两人因为生活费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可以看到,聊天记录中的女儿在西班牙留学,每月生活费超过一万元。

而正当她花四十多欧买生活用品,并抱怨吃饭营养不均衡时,父亲的晚饭只有白粥咸菜。

令人愤怒的是,女儿在争吵后将聊天记录发到了微信群里,并附上对亲生父亲的辱骂言论:

“用了50欧元就跟我大清早吵架,恶心的***。”

“老家伙,养不起本仙女当年就别生啊。”

这些言论以及其中包含的戾气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愤怒至极。网友们一边倒地发出了批评事件中女儿、心疼父亲的评论。有人说:生这么个玩意儿不如生块叉烧。有人说:新型啃老,正在蔓延。有人说,终于见识“富养”女儿有多可怕。

一周后,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女儿又表示“一切都是误会”,并发文说明“与父亲已经和解”。她说,当天会刷信用卡是因为父亲打的一万元生活费还没有到账,而父亲误以为她还想再要一万元。她也表示,平时一万元的生活费绰绰有余,很后悔做出辱骂父亲的事情。

至此,该事件只是一名父亲和叛逆女儿的家庭闹剧,也差不多该结束了。但随着各路网友的深入挖掘,这对父女被贴上了各种标签,魔幻剧情被进一步传播开来,令人大受震撼。

2发酵

网友挖出的父亲的身份是事情进一步发酵的重要原因。

这位父亲出生于农村,家境贫寒但奋发上进。1988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那个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毕业后,他前往广州打拼,从事金融媒体相关工作至今。根据女儿后来的“爆料”,他如今也是某头部金融媒体的编辑。

北大毕业、媒体从业多年,这位父亲拥有比同时期大部分人都要优秀的文化水平、知识经验、社会阅历等,却教育出了如此疯狂的女儿。

说她疯狂,是因为女儿的另一幅面目逐渐浮现,远超大家的想象。

此前流传的聊天记录远远不是她第一次辱骂父母。据爆料和媒体调查,这个女生以“魔法猪”的名号为网友熟知,这几年一直在网络上疯狂辱骂父母。

她把父母二人p成大字报,称不愿供自己读书,甚至在网络上出卖自己的隐私照片来让对方也来参与对她父母的辱骂。更过分的是,去年十月份,她在贴吧贴出自己父母的各项个人信息,要求网友对他们进行网暴。

而在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日常内容,也基本上都是不堪入目的软色情。

更加离谱的是,她竟然就是去年流传很广的那个“青岛一入境留学生拒绝隔离跳窗逃跑”事件的主人公。2020年3月,她从外国入境,为了逃避14天的隔离政策,直接跳车企图逃离,被医护人员狂奔追回。被强制隔离后,她还认为是中国政府针对她,可谓无知无畏无德,毫无责任心。

从跳窗到辱亲,“魔法猪”的一系列故事有些魔幻现实主义。而她,究竟为何如此?围绕这个问题,舆论场上的论战才真正开始,这是一场标签到处飞的唇舌战。

##3.舆论场

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做出如此行为?人们开始关注到故事的另一主人公——女孩父亲的教育方式上。毫无疑问,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在每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挪威TALK《说说那个辱骂父亲的女留学生》一文中提到,该女留学被全网骂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关注这段畸形亲子关系的另外一面。

这位父亲也承认曾经刚愎自用和暴烈的脾气伤害了女儿,小时候经常打骂,逼女儿学习,稍有不如意就容易暴脾气上来。再加上离异后对孩子陪伴缺失,才导致女儿走上这条道路。

根据女儿自己的说法,父亲曾经多次干预自己的学业选择,还曾“用暴力手段杀死”自己的宠物,在公众场合推倒自己。

回顾其成长道路与现状,我们很难说出来谁是错误的源头。在源头之争上,几个标签让舆论场上的正常辩论愈发混沌。

第一个标签,是“女权”。

最初的热度过后,我发现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的大家对此事的讨论都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父亲”和“女儿”的属性,而去关注两人“男性”和“女性”的属性,强行把家庭伦理问题改成两性关系甚至男女对立问题。

在豆瓣一条曝光度很高的帖子里,我看到了“女性厌父”的相关内容。在一些跟评者的言语中,这个女孩是一个“被父权逼疯的女性”;“她的厌父行为,是女权的体现”。

这是典型的胡乱套用性别矛盾解释问题,这事儿跟女权没啥关系。这个女孩为了让父母被“网暴”,不惜出卖身体,用隐私照片来交换网友的操作,这是哪门子女权,这连人权都不算啊。

但是,正是这样的标签让话题得到广泛关注。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去了解事情始末,盲目地将其与女权建立关系,污名化就是这么产生的。但凡批评一下事件女主就是“父权的走狗”,但凡讨论父亲本身也有问题就是“无脑女拳”,何其悲哀。

另外一个,是“留学生”。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送子女出国读书,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其中自然鱼龙混杂。

这几年,对留学生的报道有超过一半都是负面的,有关留学生的争论也越来越多。不谈是不是媒体正在进行议程设置而有意为之,但在印象的更新中,“留学生”越发与“富二代”“崇洋媚外”“巨婴”等刻板印象联系起来已经成为事实。

这些由部分个体推导出来的标签,正在使留学生整个群体被污名化,一些有志于出国深造或留学归来的人总是受到无由的压力。这就是标签的力量。

标签化,本来是指人们为了说明一件事物,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以共同认知的概念概括该事物,以便于人们快速的对事物的理解。它的起源,是祖先由于书写工具的不便,需咬文嚼字而减少刻字的体力,又因为文人的微言大义的矫情而保留下来的习惯。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标签化的传播力被无限放大。将简单了解到的人、事,刻板分类,固化判断:

“交通事故,原来是’女司机’啊”;

“你是北京人,家里一定好几套房吧”;

“学艺术的,文化课肯定跟不上吧”。

标签化思维下,人们轻率地根据个体的群体身份下定论,很容易使认知与现实出现偏差,也很容易树立敌意,伤害到对象群体。

环顾周围的舆论环境,标签化思维无孔不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做的,是尊重每一个个体,不要因为一些个例就将整个群体都贴上标签,不要因刻板印象而将负面形象施加给任何一人,不要让屁股决定脑子;也应该以撕下各种恶意标签为己任,平息无由的舆论战争。这也便是,少年智则国智。

参考资料: 

挪威TALK《说说那个辱骂父亲的女留学生》

猫哥《辱骂父亲的女留学生,北大毕业的传媒精英》

搜狐新闻《辱骂生父的女留学生,全网都在骂》

整理者注:本文来源于彭帅个人微博,原文已遭删除。尽管消息的真实性仍未确认,但中国政府高层如今在微博、豆瓣等平台的大规模消息封锁足以证明他们的心虚。

展开全文

我知道说不清楚,说了也没有用,但还是想说出来,我是多么的虚伪不堪,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很坏很坏的女孩,大概两三年前张高丽副总理你退休了,找天津网球中心的刘大夫再联系到我,约我打球,在北京的康铭大厦,上午打完球,你和妻子康洁一起带我去了你们家,然后把我带进你家的房间,和十多年前在天津时一样,要和我发生性关系,那天下午我很怕,根本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人在外帮守着,因为谁都不可能相信老婆会愿意,七年前我们发生过一次性关系,然后你升常委去北京就再没联系过我,为何还要回来找我,带我去你家逼我和你发生关系?是我没有证据,也根本不可能留下证据,后来你一直否认,可确是你先喜欢的我,否则我也不可能接触得到你。

那天下午我原本没有同意,一直哭,晚饭是和你还有康洁阿姨一起吃的,你说宇宙很大很大,地球就是宇宙的一粒沙,我们人类连一粒沙都没有,还说了很多很多,就是让我放下思想包袱,晚饭后我也并不愿意,你说恨我,又说你这七年从未忘记过我,会对我好等等......我又怕又慌带着七年前对你的情感同意了......是的就是我们发生性关系了。感情这东西很复杂,说不清,从那日后我再次打开了对你的爱,后来与你相处的日子里,单从你人相处你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对我也很好,我们从近代历史聊到远古时代,你同我讲万物的知识,再谈到经济哲学,聊不完的话题,一起下棋、唱歌、打乒乓球、桌球,包括网球,我们永远可以打得不亦乐乎,性格是那么的合得来,好像一切都很搭。

自小离家早,内心极度缺爱,面对发生这一切,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好女孩,我恨我自己,恨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经历这一劫,你同我说你爱我,很爱很爱,来生希望在你二十岁我十八岁时,我们就遇见,你说你很孤独,一个人很可怜,我们有聊不完的天,讲不完的话,你说你这个位置没有办法离婚,如果你在山东时认识,还可以离婚,可是现在没有办法,我想过默默无闻就这样陪着你,开始还好,可是日子久了慢慢的变了,太多的不公与侮辱,每次你让我去,背着你妻子对我说过多少难听侮辱的话,各种冷嘲热讽,我说喜欢吃鸭舌,康洁阿姨会冲着我说,真恶心;冬天北京雾霾我说有时候空气不太好,康洁阿姨会对我说,那是你们教区,我们这儿没感觉,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说了很多很多,你在时候他不这样说,好像和我们一样,两个人相处时是一个样,有旁人时你对我又是一个样。

我同你说过,这些话听多心里特别难受委屈,从认识你第一天到现在没用过你一分钱,更没通过你谋取过任何利益或者好处,可名分这东西真重要,这一切我活该,自取其辱,从头到尾你都是一直让我保密和你的一切关系,更不可以告诉我妈和你有男女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她送我去西什库教堂那儿,然后换你家的车才能进院里,她一直以为我是去打麻将打牌,去你家玩,我们在彼此的生活中都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透明人,你的妻子好像甄环传的皇后一样,而我无法形容自己多么的不堪,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自己还是一个人吗?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行尸走肉,装,每一天都在装,哪个我才是真的我?我不该来到这个世界,可又没有勇气去死,我好想可以活的简单点。

可事与愿违,30号那天晚上争议很大,你说2号下午再去你们家我们慢慢谈,今天中午打电话来说有事再联系,推讬一切,借口说改天再联系......,就这样和七年前一样‘消失了’,玩玩想不要就不要了,你说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易,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和钱、权力没有任何关系,可这三年的感情我无处安放,难以面对,你总怕我带什么录音器,留下证据什么的。

是的,除我以外我没留下证据证明,没有录音、没有录像、只有被扭曲的我的真实经历,我知道对于您位高权重的张高丽副总理来说,你说过你不怕,但即使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我,也会说出和你的事实,以你的智商谋略,你一定否认或者可以反扣给我,你可以如此玩世不恭,你总说希望你母亲在天可以保佑你,我是一个坏女孩不配为人母,你为人父也有儿有女,我问过你就算是你的养女你会逼她这么做吗?你今生做得这一切日后心安理得的去面对你的母亲吗?我们都很道貌岸然......。

整理者注:本文来自于互联网。在资本主义时代,无产者的工资高低,无非是把自己卖得价钱高低,而实际上无产者是除了自己的肉身外一无所有的。资本家欺骗无产者透支自己的生命,以换取所谓“高薪”的行为是可恶的,但无产者如果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也基本上已经是工贼了。本文的主人公事实上就相当于这种工贼。

展开全文

周明掀起上衣,露出腹部大约20厘米长的手术疤痕,形似一条大蜈蚣。「这可比纹身酷多了。」他笑笑自嘲说。

今年夏季,某一线城市大厂职员、80后周明在体检中发现罹患肝癌。他在手术切掉近四分之一的肝后,选择只请几天事假,拖着未愈合刀口继续上班,没告诉公司任何人。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全球癌症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中国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突破300万,这几个数据均为世界第一。

在中国互联网头部企业(以下简称大厂)中,像周明这样拼的中年人并非个例,虽然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加班熬夜频繁,但大厂不菲的薪酬和完善的福利及保险等也令他们对工作充满激情,即使患了癌症也不想放弃工作。

大厂节奏:经常熬夜到凌晨四点术后三个月,周明工作如常,每天日程排满,好在工作大多数网上完成,也不需外出耗费体力,每天还能坚持散步和室内健身。如果单从身体状态上判断,看不出他是一个切掉部分肝的癌症患者。表面上,他与办公楼内挂着工牌的其他员工没什么区别,未见消瘦、也没精神萎靡,只是腹部手术刀口有时会隐隐作痛。

肿瘤3cm*4cm,切掉了拳头大的肝,由于发现早,肿瘤包膜完整,不用做化疗。近期周明会再做术后复查,包括增强CT、甲胎蛋白等,虽然医生说五年生存率很高,但他知道肝脏「这块地」已被污染,这里就是「定时炸弹」。

周明也想不通为什么撞「狗屎运」,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平时饮食清淡、荤素搭配,坚持运动,家族中也没人患癌,自己怎么就患上了肝癌呢?

周明习惯熬夜,另外有「小三阳」,尽管多年来体检肝功都正常。有时为了写汇报邮件、整理报熬夜,要耗到凌晨四点才睡。

70后大厂资深员工芳芳,在今年初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肺里有两个磨玻璃结节,去多家三甲医院看,都诊断为恶性肿瘤,4月手术切除左肺下叶。

芳芳称自己平时性子比较急,工作中风风火火,一开会能讲二三个小时,不知疲倦,为完成海量工作也常熬夜,基本上没在半夜12点前睡过,有时熬一个通宵。

今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杨智,数年前曾在国内某顶尖互联网硬件大厂工作,从事手机系统研发。据他同学描述,杨智在学生时代,不但在学习上争强好胜,在体育锻炼方面也有股子狠劲儿,「当时他身体强壮到几乎是特种兵的素质。冬天洗冷水澡。夏天自带装备、给养徒步上百里爬长城回来后,第二天照常上课」。

由于素质突出,杨智毕业后顺利地被这家大厂录取,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加班生活,「几乎不怎么睡觉」。在超负荷的研发中,他突然发觉自己的腮腺开始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得知是患了腮腺癌,随后进行了手术切除。

杨智认为患癌与当时自己的心态有关,「想趁年轻努力搏一把,没想到透支了自己的健康」。

周明、芳芳和杨智也曾向医生询问为什么患上癌症,医生告诉他们,癌症原因比较复杂,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但不良作息尤其是长期熬夜会对健康带来伤害。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将熬夜(涉及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归为了2A类致癌因素。

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主治医师丁超告诉「偶尔治愈」,熬夜会增加致癌风险,一些长期值夜班的职业患癌几率更高,比如护士患乳腺癌的风险就大。熬夜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能抑制肿瘤的产生,长期夜间不睡觉还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细胞分裂、脱氧核糖核酸(DNA)修复。

周明是乙肝小三阳,这也是风险因素。据世卫组织官网资料,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以及某些类型的HPV分别会增加患肝癌和宫颈癌的风险。

硬扛癌痛,不想与公司两败俱伤

周明回忆,当被确诊是癌症时,他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不过一分钟后周明立马做出几项决定:一按医生意见马上手术,二向公司隐瞒消息,只请几天事假,三不告知大多数亲友。回家他跟妻子摊牌:你要离婚我没意见,不拖累你。痛哭后,妻子选择与他共同面对命运。

「休几个月病假,重回公司,原来岗位就没了,新岗位很大可能并不合适,在上级和HR、同事眼中等于宣告你不行了,逐渐边缘化,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周明硬扛癌症未耽误工作,也因不需住院,他也能忍住刀口疼痛不适。

周明不想因患癌失去工作,他需要这个年薪几十万的工作养家、还房贷,大公司也提供了完善福利和保险,尤其重疾险,让他十几万的手术费下来只自担了几千元。而如果离开了大厂,他不会再有这些保障,癌症患者也不能再买重疾险。

周明说,之所以他能在瞬间做出这样一个理性的决定,与他认识的另一位某头部大厂员工有关。

2015年,该大厂职员检查出甲状腺癌,经治疗后返回公司,却遭遇工作调整、被边缘化、被迫离职,最终该职员在公司内网发文维权,并向同事群发邮件,引发公司高层重视,虽然他最终获得一笔补偿金,但也带着被抛弃的伤痛离职。

此事未扩散至媒体端,但在业内广为传播,这让周明对互联网大厂内的行事逻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开始心有余悸。

其实患病员工与公司公开互撕的事屡见不鲜,周明不愿陷入与公司公开撕裂、维权甚至诉讼,「多年来公司对我不错,不想两败俱伤,维权更会严重伤害感情和影响病情」。

2019年11月,一名网易游戏策划的老员工「你的游戏我的心」公开发文揭露,在网易工作5年,被查出患扩张型心肌病,吃药只能缓减症状,唯一解救办法是心脏移植。他称患病后公司用各种手段逼其离职,没给补偿,甚至被保安驱逐出公司。

此事有多家媒体报道。网易两次发公告致歉,并表示双方已达成和解并处分4名涉事主管和1名员工、落实基层员工关怀政策等。患病员工也表示与网易达成和解:网易会全力协助他的治疗。

不到迫不得已,员工不愿陷入纠纷,也有患癌的大厂员工悄然离去,公司内没有几个人知道原因。

患癌后,杨智没想着怎么再跟公司提更多条件,「虽然当时上司表示挽留,但不想再拼命了,我承认已经㞞了」。他用最快的速度与公司协商离职,只拿了一笔公司通过商业保险赔付的经济补偿,数额不太满意,但可以去安心治疗了。

幸运的是,后来经治疗杨智癌症康复,多年未复发,他也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加班少、压力小,收入和福利与互联网大厂也差不多,「只是职业的天花板很低,他们不会把重要的岗位交给本土员工」。

10月中旬,芳芳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切除左肺下叶后,芳芳曾有两个月说不了话,医生说是手术碰到神经导致,术后肺部还漏过气,现在她呼吸要比正常人粗,走楼梯有点压力,但坚持每天步行锻炼,她也恢复到以前滔滔不绝说话的状态。

芳芳是闲不住的人,患癌歇了大半年,是她大学毕业后最长的休息,体会到另一种没工作压力、没绩效考核的生活状态。

现在芳芳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态,「人的命只有一条,健康是1,其它的所有都是0,没有健康的身体,别的都没有意义。」

而周明也对未来看得更开,他觉得与生死相比,很多事不重要了。他喜爱的东西,以前不舍得买,现在毫不犹豫下单。

不要谈癌色变,早期癌症术后可正常工作

很多人忌讳癌症,多位曾患癌的大厂员工拒绝了向「偶尔治愈」谈起此事,一位曾患过乳腺癌的大厂员工说,同事流动很大,患病与别人无关,没必要告诉别人,也不光彩。

周明也不愿被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对自己体格有自信,没基础病,只有肝是个短板,术后恢复起来很快,最近一次考核他还因绩效很好获得公司表彰。

杨智离开大厂后曾在几家外企工作,外企人事部门并不关注他是否患过大病,只看重他的工作能力和履历,当然他也很小心,患癌只有少数亲友才知道。

9个月病假即将过去,芳芳考虑返回职场,她觉得40多岁距离退休还早,她自己也一直在做心理建设,重回高强度、压力大的岗位,是个挑战。至于回公司的工作,还要跟公司和上级沟通。

周明和芳芳表示,大众对癌症有很多误解,一听谁得了癌症好像就是绝症,其实个体差别极大。每种癌症、每个患者千差万别。医生告诉他们,很多早期癌症患者是可能治好的,能活到他本来的寿命。

很多人谈癌色变,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主治医师丁超就在门诊遇到过一个不到30岁女士开请假条,她患良性卵巢肿瘤,但要求丁超把病往轻了写,尤其要回避肿瘤这个词。

丁超常在网上做肿瘤知识科普,不少人常问患癌后能否回归职场。他告诉「偶尔治愈」,其实早期癌症患者只要治疗结束,达到临床治愈,都可以参加工作。当然治疗结束后,短期内还是要注意休息。除非是切除器官后身体功能损伤比较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或需放化疗导致副作用太大、身体反应强烈无法工作。

丁超接触不少癌症患者都渴望重返职场,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注意保存患者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让他们出院后更好回归社会。

不同癌症活跃程度不一样,有些癌症长得很快,有的却很惰性,丁超认为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技术进步,各种更厉害的抗癌药不断发明出来,癌症会变得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不能根治但可以长期生存,人们要学会「与癌共舞」。

癌症确实正在逐渐成为慢性病,2018年的《全球癌症报告》曾公布数据,仅仅在2017年,美国就有170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美国已有1500万癌症幸存者,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癌症的生存率一直在不断升高,到2040年,估计幸存者人数将达到2600万人,其中有73%的患者将超过65岁,意味着很多人即使罹患癌症,依旧可以活到老年。

丁超提及了大众对癌症的恐惧和歧视性看法,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涂炯也关注到癌症被污名化的现状。

涂炯表示,要在整个社会层面让癌症去污名化,很多癌症可以带病生存很长时间,尤其雇主要在制度层面考虑,给予患癌员工更多的支持和保护,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和癌症发病率增高,每个人都面临着患上癌症或其他大病的危险,整个社会层面理应对患者更加包容,从制度上去保障他们患病后重返职场的权利。很多癌症相当于慢性病,不应把带病生存者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

涂炯认为,工作能让癌症幸存者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减少他们在群体中被异化、被隔绝的感觉。而反过来,这又影响到他们治疗、康复的效果。

年龄比癌症更让人焦虑周明告诉「偶尔治愈」,他硬扛癌症上班也是因为焦虑,互联网行业竞争压力大,每个人都不敢懈怠,自己驱动自己拼命,「我对癌症的焦虑没有对年龄的焦虑大,毕竟我得癌症不会马上死,但中年失业却跟死了一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周明也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竞争,从业者都会老,但互联网公司永远年轻。

虽然从没有互联网公司公开宣称要淘汰35岁员工,但业内一直在流传,一些互联网内部政策也对35岁以上员工不友好。尽管这并不合理而且涉嫌违反劳动法,但70、80后员工已感知了森森寒意。

互联网变化越来越快,周明感到难以准确把握用户口味,经常判断不准。当然,年轻同事有很多创新,但也经常犯低级失误。年轻人也焦虑,但与老员工焦虑的方向不同。

互联网大公司意味着什么?高薪、优厚的福利、大企业光环、光鲜履历等等,另一面则是996、末位淘汰、激烈竞争和没有尽头的加班。

「25岁,工作一年,某大厂日常加班10-10-6,体检后已有:1.过敏性鼻炎(公司空气太……),2.前列腺钙化灶(久坐憋尿),3.甲状腺良性肿瘤(作息不规律,吃得不健康)。」这是今年1月一条在「脉脉职言」中的热门帖子,下面最热的评论说「你这个在互联网算健康身体」。

7月的另一条职言帖子说:「得了恶性肿瘤怎么办?以后不能太劳累,还能不能在互联网混?」在职言帖子中,很多互联网员工吐槽着压力大、精神状态不好、身体亚健康、焦虑以及患病,但同时又羡慕着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福利、其他职位的高薪。

「你看,在大厂,年轻人连得癌症都跟中年人抢,中年人还没能抢过年轻人。」周明自嘲说,「只有拿到丰厚的优秀员工年终奖,才会觉得豁出命的工作有意义。」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周明、芳芳、杨智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全球新增1930万癌症患者 [2]WHO,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3]IARC,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agents-classified-by-the-iarc/ [4]钱江晚报,网易前员工控诉公司暴力裁员 [5]丁香园,2018全球癌症数据报告

整理者注:本文来自互联网。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有形无形地塑造着我们,哪怕是口音这种“小事”也不例外。

展开全文

《1984》的作者、左翼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正式走上文学道路之前,一度混迹底层,想了解民间疾苦,获得社会经验。奥威尔本人出身于中产家庭,父亲是印度殖民政府的官员,夸张点说,奥威尔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了。 

为了尽可能跟打工人混成一片,他特意隐姓埋名,改变形象,留着工人那种平头发型,穿上工人常见的衬衫。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他跟一群流浪汉游荡伦敦街头,从一处收容站走到另一处收容站。乔治·奥威尔这个化名就是在底层摸爬打拼时取的,这名字不是他的本名。 即便如此细心乔装,还是有几次露馅,因为口音。奥威尔在英国顶级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念过书,说话带有伊顿特色的拖腔。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江湖,跟他聊几句,就能识破一一奥威尔不是咱工人阶级兄弟。 

冒充成穷人乞丐的奥威尔,住在一家济贫院,结果主管济贫院的官员,通过口音和其他特征,判断出他曾经属于“上等人”,可能是因家庭破产而流落街头的倒霉孩子,于是官员给了奥威尔特殊照顾,安排了一个轻松的活。 

对于中国人而言,英语似乎就只有一种,就是课堂听力考试的那种英语,“这条衬衫多少钱”,“衬衫的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但是,外国人日常生活里说的英语,比书本教材的英语要复杂得多。在留学生群体内部,有不少吐槽方言口音的逸闻。 知乎一个大V分享自己的留学经验,在得克萨斯州本硕连读了6年,研一暑假,他去加州实习,刚进公司聊了几句,就被加州人问,“你是不是来自得州”,因为听出口音了。相当于一个河南学生在北京工作学习,“俺寻思俺普通话挺标Zun的,你咋直道俺是河南的捏?” 英语内部分化极大,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同,英式英语又分出带有苏格兰、爱尔兰口音的品种,新西兰的留学生碰到过毛利口音的英语,仿佛另一种外星人语言。总体比较下来,留学生群体达成非官方共识:英国北部乡下方言最要命,也就是当年奥威尔曾经遇到的陌生语言。 

华人的职业选择可能与语言有着联系,华人当医生、IT 程序员多,但同为高薪的律师行业就少,大概是因为律师必须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不能只会书面上的语言。 口音是一大交流障碍,美国人南腔北调各有不同,在纽约这些大城市还好,到了中西部、南部某些地区的州立大学,很难听懂当地口音。所以网上别再问中国留学生为什么不能融入西方社会,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别说中国人,美国人自己都困扰于方言口音。《乡下人的悲歌》作者J.D. 万斯以亲身经历为例,他生在俄亥俄州,从小习惯了俄亥俄家乡方言,只在电视台里,听到新闻主持人标准的英语。直到有次母亲卷入一桩民事纠纷,他去法庭,听到法官、律师说话的时候,不带一丝方言土味。在现实生活里,第一次听到这种腔调。乡下孩子管法官、社会工作者和电视主持人说的标准英语称为“电视口音”。 这也是J.D. 万斯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阶级差异,亲戚们在法庭上穿的是运动裤、弹性裤和T恤,头发也是乱蓬蓬的,而律师和法官穿着正装,一丝不苟。后来J.D. 万斯考上大学,找到体面的白领工作,完成了阶级跨越。他的生活环境里再也听不到俄亥俄乡音,只剩下“电视口音”。 说话的口音能表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一个新入职的职员,跟同事聊天,相处久了,就能暴露他的阶级背景:他出身于哪一个阶级,接受过什么教育,往往可以从谈吐中判断出来。 美国内陆地区的一些年轻人,闯荡大城市,去光鲜亮丽的大公司、政府机构,要花很多力气才能融入,他们尽力洗去老家的泥土气,学说标准普通话,掩盖出身,防止被人看作乡巴佬。 电影《沉默的羔羊》也涉及到这点,汉尼拔第一次跟女主角会谈,就听出了她的西弗吉尼亚口音,露出了不屑的神情。 

不过,“电视口音”还只是普通中产的说话语音,真正的上流社会不说标准美式英语。美国最顶尖、最封闭的精英阶层是“波士顿婆罗门”(Boston,Brahmin),以波士顿为核心,势力范围遍及新英格兰地区(今天美国的东北部各州)。 

了解西方文化的都知道,世间还没美国的时候,就已经先有耶鲁,而耶鲁正是波士顿婆罗门的专属禁地。因为这个群体以血统自矜,很少接纳外人,圈子封闭,因此被外界比作印度婆罗门种姓,波士顿又是“五月花号”新教徒开荒后建的第一个大城市,悠久古老,历史传承了400多年。新英格兰的精英阶层作风文绉绉,说起话来也跟普通人不同。他们音色比较尖锐,发音按照英式英语一样吞“R”。 

从起源上,标准美式英语是一碗大杂烩,美国人来自英国各个地区。移民们抵达新大陆后,不同方言的英语使用者融合,随着西部开拓,语言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所以越往西,英语越规范,今天标准的美式英语基于伊利诺伊州以西到内布拉斯加州这一带的中西部口音。 由于人口流动,北美人的英语反倒比母国更统一。英格兰本土的英语非常多样,隔壁不同的郡就出现明显的口音差异,有点像中国的粤语,隔壁不同的城市,发音就不一样了。相互隔绝的不列颠方言在新大陆碰到一起来了,人们不得不互相沟通交谈,规范语法。 

在电视、收音机等现代传媒尚未出现的年代,语言肯定做不到完全统一。中西部和南部保留特色乡音,威斯康星州东南部的口音尤其特别,跟邻近地区不能沟通,仿佛传播过程中突然断层,被称作语言学意义上的“孤岛”。但是放到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美国“普通话”的普及程度相当高。 18世纪的旅行者发现北美民众说话很统一,不同阶层的人都说一模一样的英语,连种植园的黑人讲话都没有口音。约翰·威瑟斯庞牧师,从英国跨洋前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校长的职务,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语言学现象。 他指出:“美国老百姓说英语比英国老百姓地道,其原因是很明显的,即这里的人居住地点很不固定,经常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发音还是在用词方面,都不那么容易沾染地方色彩,英国一个郡和一个郡之间在方言上的差别,要比美国一个州和另一个州之间在方言上的差别大得多。” 有的政治家甚至觉得美式英语比母国的更加正宗,罗伯特·卡特注意英语的发音问题,给他的孩子请一个北美本地的家庭教师,而不愿要英格兰的家庭教师。 

不过总体上,美国人保持对英国的尊敬与崇尚,毕竟自己是个年轻的国家,古老的荣光来自大西洋对岸。19世纪,美国的精英热衷于去英国修学,工业家把女儿嫁给英国贵族,哪怕是早已落魄、负债累累的贵族,丘吉尔的母亲便来自美国富豪阶层。 

对英国文化的爱屋及乌,也表现在对英式口音的推崇。人们觉得英音高大上,听到英音,立马浮现出《唐顿庄园》里的气派生活。1990年代,新西兰的奥塔哥大学进行一次实验,请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和英国人大声读同一段文章,然后把录音播放给美国大学生听,询问学生们对这些说话人的第一印象,评估说话人的财富、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 

结果,学生一听到英音,就觉得那个人是高富帅无疑。而美式发音者获得的评价是:友善、幽默可亲。语言学家 Chi Luu 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英国上流社会口音会让说话者显得“受到更好的教育,更聪明、有能力、有魅力,整体来说社会经济阶层更高”。 大家看好莱坞电影、美剧,在非现实的虚构题材,也能从口音看出门道。

《权力的游戏》里,君临城的贵族们一口标准英音,尤其泰温老派贵族风范。北境斯塔克家族则插入了苏格兰腔调,而铁岛那群人讲的是乡下土话。 即便是反派角色,嘴唇一旦吐露起英式英语,气场明显不一样了,更加神秘莫测、邪恶而又优雅。这道理类似于“不怕反派坏,就怕反派帅”。 再加上文化差异,英国人偏向委婉含蓄,跟老美直爽、呆头呆脑的性格不一样。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跨国工作的精英,一个英国高管在美国上班,他评论某项提案“ That’s interesting. ”美国员工从字面上理解“有趣”这个词。然而,在英国文化里,这句话的意思是“某项提案就是一个垃圾。”英国人说话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的日常客套话:有空来我家吃饭。任务马上搞定。您可真会开玩笑。

所以美国人觉得英国文化既高雅,又虚伪做作。电影里英式反派也比较文绉绉,在阴谋实行之前,要念一段富有哲学思辨的宣言,模仿莎剧式的风格,一下子逼格上来了。 

漫威特意让英国演员汤姆·希德雷斯顿,也就是中国观众熟知的抖森来扮演洛基,让洛基显得气质高贵,而雷神演员则是澳大利亚人。结果搞得洛基和锤哥,明明是兄弟,一个家庭里养大的,却整出了两种不同的口音。 

漫威还试图让奇异博士的演员康伯巴奇来讲英式英语,让奇异博士显得更奇异,但康伯巴奇拒绝了,“奇异博士可是个美国人,他住在纽约”。 美国人潜意识里觉得英音高大上。甚至《狮子王》这种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也内藏玄机。语言学家 Calvin Gidney 看电影的时候,听出来主人公辛巴的爸爸木法沙操着美式英语,而木法沙的弟弟刀疤,本片大反派则一口英音。再仔细一听,刀疤手下的鬣狗们,则是美国黑人口音,或者西班牙语口音,正好对应了美国各族裔的身份地位。 

所以,《狮子王》表面上在讲动物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等级差异的真实写照。黑人口音听起来,要么是反派的小弟打手,要么是搞笑开心果,动画片经常找黑人演员来配喜剧角色,明星艾迪·墨菲配了《怪物史莱克》的驴子和《花木兰》的木须龙。 

中国普通话群体对方言也有类似的印象,沪语口音的地位接近英式英语,使用者要么精致优雅,要么邪恶优雅。说上海话大致出现在两种场景:富人太太们搓麻将,以及民国青帮策划阴谋,“奈伊做特”。 但是,仔细深入了解,就能破除对英音的迷信幻想。英式英语并不全然高大上,都是跟休·格兰特、科林·费斯这些英国魅力帅哥配套,英国还有粗鄙聒噪的北部乡下方言,连首都“伦敦腔”也不高级,因为伦敦是一座工商业阶层的城市,底色为平头老百姓。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大侦探多次通过口音来判断对方的背景出身。

贵族教士阶层流连于牛津、伊顿公学,以及伦敦的西面一僻的富人区(贝尔格莱维亚等区)。包括丘吉尔在内的精英阶层,都是讲这种英式英语。 撒切尔夫人从政,进入保守党,一开始还不受待见。因为她来自北方林肯郡的商人家庭,跟老派保守党贵族们格格不入。政敌还会冷嘲热讽她嘶哑尖锐的林肯郡方言,开口发言活像“一只从黑板滑下的猫”。 不得已,高层聘请皇家国立剧场的话剧演员为撒切尔夫人进行训练,几年后她改掉了家乡话,会讲一口上层阶级的英音。考虑到当时撒切尔夫人已年过五十,非常不容易。 

今天英格兰一些工薪阶层子女,会从小练习口音。2018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理查德·里夫斯(Richard Reeves)讲了自己的故事,他出生于乡下的彼得伯勒,母亲为了提高阶级地位,要他上专门的演讲课,练习说话方式。里夫斯怕得要死,不肯去。后来考入牛津,在那里经过三年的生活,硬生生改变了口音,毫无乡下人的痕迹。“我妻子说我饮酒后口音又会跑出来,但她知道些什么呢——她是个美国人。” 不过,语言是双向交流的,底层也会向上流社会进行文化输出。披头士乐队成员来自蓝领工薪家庭,跟标准英音腔调不同;动物乐队的土话口音更重,他们唱歌带着北部纽卡斯尔的腔调,征服了音乐界。 经典电影《007》,选角也避开了标准英音,让观众感到亲和。第一任邦德演员找上了肖恩.康纳利,一个苏格兰人。后续几任邦德演员在口音上也是五花八门,其中还有一个爱尔兰人。爱尔兰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曾4次出演邦德。

在大众化的时代,顽固自守所谓口音正宗高贵的,越来越少。甚至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要与时俱进,以每年圣诞节的致辞演说为例,50年代到80年代,她都是说一口典型的英国王室口音。之后,转向“伦敦腔”,trap 一词的元音原本为/æ/,后来为[a],前者是贵族讲话腔调,后者则为平民。

 美国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前总统小布什原本是波士顿婆罗门的一员,为了打造亲民形象,他放弃了祖辈的口音,用得克萨斯腔调说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南方乡村牛仔。 今天,北上广的一些家长,给孩子报英语班,不惜花大价钱,练习正宗口音。其实没必要追寻正宗英语,因为英语一直在变化,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英语大国,2012年印度的英语使用人口达到1.25亿,按照这个趋势,有朝一日,印度成为英语头号大国。说不定,到时候,可能一口咖喱味的” Hinglish (印式英语) ”,变成了世界上最纯正的英语。

参考资料:

[1] 界面文化《反派为什么都说英式英语》

[2] 大象公会《口音与阶层》

[3] 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的历程》

[4] 加斯顿•多伦《人类语言的故事》

整理者注:本新闻转引自央视财经。隐私问题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些和个人真实身份息息相关的信息。

展开全文

8毛钱就能买到一张写有消费者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的快递面单照片?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你扔掉的快递面单可能正被不法分子以几毛或者几块钱一张的价格出售。

有犯罪嫌疑人交代倒卖快递面单,一天就能获利三四百。

快递面单被批量售卖,消费者姓名、住址、电话全在内

“双十一”来了,对于许多网购族来说,又到了迎接快递潮的时候。不过,随着快递量的增加,个人信息安全也可能面临泄露的风险。

在快递包裹上,都会贴有一张“快递面单”,主要用来记录发件人、收件人以及货物种类等相关信息,其中还包含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

最近,记者调查就发现,目前这些快递面单在网上被明码标价批量售卖,情况十分猖獗。

记者试着在百度贴吧输入“快递”“面单”等关键词之后,出现很多相关的分类群组,而为了逃避打击,不法分子都会使用一些暗语来代替,快递信息通常被称为“料”“菜”等简称。

在“快递吧”一个网名 os 开头的人打出了“收菜,来中介对接”的广告,并留下一个联系方式;另外还有人打出“工作室对接,出历史,可测试”的广告。

据记者了解,快递面单被收购者分为“实时”和“历史”两种,而实时面单也是最抢手的所谓货源。

网络安全专家万仁国称,实时面单就是这个面单是新鲜出炉的,比如今天刚出来的,这种面单时效性强;这些面单一旦被卖了,并且被联系过、处理过之后,那么它就叫历史面单。

记者通过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联系了多位卖家,其中一个叫“橘子”的人给记者报价,实时面单超过1000张每张价格3.5元,精品面单每张4元;而历史面单只收车载、童装童鞋、化妆品类的,每张1.5元。

另外一个叫“悟空”的卖家声称,自己手里有几十万历史快递面单,货源是一家物流“云仓”;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还给记者发了一份文档,里面按照化妆品、母婴、服装等进行分门别类,其中包括上百位消费者的姓名、所购商品、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等隐私信息,甚至还有商品的价格。

快递信息泄露,成为“网购理赔”类诈骗帮凶

据记者调查,诈骗分子在获取个人快递信息后,通常会冒充“电商客服”或“快递员”,使用的诈骗手法包括“发送退货链接,骗取银行账号信息”“快递遗失,商家理赔”等几类。其中“网购理赔类”是目前比较高发的诈骗类型。

9月23日,一位“UP主自述30分钟内被诈骗16万”登上热搜。据受害者讲述,她当天接到了一个自称申通快递员的电话,对方表示因为快件丢失需要进行理赔。

在冒充快递员的骗子一步步诱导下,受害者30分钟内被骗了16万元。

记者了解到,一张快递单背后其实可以延伸出很多个人信息,一个人的姓名、电话号码,而通过电话号码还可以找到微信、支付宝等账号,另外还有家庭或工作地址、消费习惯、经济能力等信息。 

不法者“卧底”快递公司,大量信息被售卖

快递面单上的个人信息是怎样被窃取和贩卖的呢?浙江宁波警方近日就侦破一个非法获取、倒卖快递面单信息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查获快递面单照片2万余张。

今年9月初,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一家进口外贸公司报警称,公司陆续收到消费者的投诉电话,称大量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有客户被诈骗。接报后,宁波警方立即展开侦查。

据警方了解,这个犯罪团伙为了获取快递包含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牟利,竟然通过临时应聘的方式进入快递公司,然后,他们再利用整理快递包裹之机,偷拍快递面单照片,汇总整理后在网上倒卖。

犯罪嫌疑人何某交代:多的时候,最高有一次差不多每张照片8角,上家说他那边的成交金额是每张照片1.2元左右。

犯罪嫌疑人李某交代:一般下午五六点钟去拍,拍一个多小时,7角一张,当天大概能赢利三四百元。 

在掌握大量线索后,宁波警方开展了抓捕行动,先后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查获快递面单照片2万余张。 

得知真相的网友直呼可怕,要求严惩不法分子。

大数据时代没有秘密?大众苦互联网套路久矣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套路几乎无处不在。近日,一段名为《互联网体检》的小品在社交媒体上爆红,引起了网友的巨大共鸣。

节目中,一名只想做入职体检的小哥,他一到前台就体验了一把人脸识别,瞬时被曝出身高体重和银行卡密码等私人信息。惊讶之余,护士姐姐“宽慰”说,大数据时代没有秘密。小品着眼于入职体检,但字字句句直指互联网行业存在的诸多乱象:个人隐私泄露、广告过长、恶意弹窗、诱导购买会员、强制下载软件、超前点播、限速下载、“卖惨式”直播带货……网友表示:

“杀疯了!” “每一秒都感同身受”

“过于真实”

“笑着笑着拳头硬了”

其实,从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杀熟等。

对于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特别规定了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如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等。  

整理者注:本文来自互联网。目前,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各类严重的无差别暴力犯罪,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些反抗也的确源于犯罪者所受的压迫。但是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那样,这些罪犯,将他们怒火对准了和他们一样弱小甚至更弱小的无辜路人,这种行为并不具有什么进步性。另外,电影《小丑》其实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现象,也许电影中主角的行为启发了某些犯罪分子,但认为《小丑》导致了他们的犯罪,无疑是因果倒置的。

展开全文

2019年10月,电影《小丑》在日本上映,反响极佳。

该片不仅在2个月内斩获了50亿日元的票房,还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一波不小的讨论。

许多日本网友都对片子里主角亚瑟的经历唏嘘不已,并感慨是“整个社会的挤压,让一个可怜人最终堕落成了无差别杀人犯——JOKER。”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两年后的今天,这个小丑,竟从银幕里的哥谭地铁,走进了现实里的东京列车。

2021年10月31日,万圣节,晚8时左右,东京京王线的一列列车上。   在一声猝不及防的炸响后,一名身穿小丑服装的男子,先在车上泼洒盐酸,然后点火引燃,接着在大火中挥刀刺向毫无防备的乘客们。

至少17人被砍伤,其中1人重伤。

而在犯罪后,这名24岁的犯罪者并没有逃离现场,而是平静地坐在车厢里,点起一支香烟,直到警察赶来。

一切都仿佛是电影《小丑》里桥段的复现,是一个魔怔的日本中二对虚构犯罪之王的血腥戏仿。

然而,如果你向前翻一翻日本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这是这两个多月里第三起发生在日本轨道交通上的无差别伤人事件。 

10月15日,东京的上野站某自动取款机旁,一名45岁的男子持刀砍人,造成两人受伤。

8月6日,东京小田急线上,一名36岁的男子用菜刀砍人,造成10人受伤,其中一名20多岁的女大学生被连砍7刀。

这确实有些反常。

要知道,日本向来都是一个治安相对良好的国家。

根据2020年的《犯罪白皮书》,日本去年的刑事案件数为战后最低,比2000年下降了近7成。

在全球最大的协作数据类网站Numbeo上,日本当前的安全指数为77.52,与之对比,美国的安全指数仅为52.03。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被集体秩序所牢牢保护起来的国度,也完全躲不开独狼式的随机性行凶。

翻翻之前的新闻,你会发现在进入千禧年后,无差别伤人事件就像一根悬在日本社会上方的尖针,每隔一段时间,就落下一次,然后深深地刺痛这个国家。

而“刺痛”的手段则异常简单,归根结底,跳不出“杀人放火”这四个字。

在日本,一个独狼型的犯罪者,要么,就是用商店买来的崭新刀具砍人,要么,就是在行凶场所点燃熊熊大火。

对于前者,典型代表是发生在2016年的相模原市的残疾人福利院杀人案。

2016年7月26日凌晨,24岁的植松圣趁着夜色,翻入该市的一家福利院,残忍虐杀19名残疾人,用匕首反复刺击他们的头和胸口,另有26名残疾人遭到重伤。

而对于后者,典型代表则是2年前,震惊全世界的京都动画纵火案。

2019年7月18日,京都,上午10时31分,一名叫青叶真司的43岁男子,突然冲进京都动画公司的第一工作室大楼,从自带的桶中倒出约10升汽油后点燃,引发火灾,造成36人死亡,35人受伤。

这场大火不仅带走了数十名极其优秀的动画人,也将无数公司保存了多年的珍贵动画原稿付之一炬。

并且,虽然媒体用“随机”和“无差别”来定义这些独狼犯罪者的行凶目标,但过往的案例告诉我们,在这看似毫无规律的“狩猎”中,弱者依然更容易被这群恶魔所盯上。

就像学生这个群体。

2010年12月17日,日本茨城县取手市,27岁的斋藤勇太登上两辆巴士,用手中25厘米长的大菜刀劈砍车上的学生,最终造成13人受伤。

比这更恶性的事件,发生在2019年的5月28日的早上,面对17名小学生和2名成年人,51岁的岩崎隆一,手持两把长刀疯狂挥砍,致使一名11岁的女孩和一名39岁的家长当场丧命。

而不论是杀人、放火,还是两者兼有,抑或像2008年的秋叶原随机杀人事件那样——凶手先开货车碾死三人,随后又跳下车用刀杀死四人——所有这些日本的独狼式犯罪,都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共同点:

每一名凶手在行凶时,都不会遮挡自己的脸孔和身份。

而在被警方包围后,他们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慌张和恐惧,相反,有人在被抓后,直接表示自己就是希望坐牢或被执行死刑,而有人则在被抓指前,就把还沾着无辜者鲜血的尖刀对准自己,自尽身亡。

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凶手在接受审判的整个过程里,都没有表露出一丝一毫的悔意。

因而,在互联网上,这群独狼拥有了一个惊悚而又奇怪的绰号:

无敌之人(無敵の人)。

无敌之人,是日本匿名论坛2chan创始人西村博之于2008年,在自己的博客上所创造的互联网流行语。

其所指代的,就是一群“因为已经一无所有,失无可失,所以便不再有任何恐惧和束缚”的独狼犯罪者。

京都纵火的青叶,在犯案前曾对邻居自言自语道:“我已经没什么好失去的了。”

那这群所谓的无敌之人,又到底都失去了些什么呢?

翻看这些随机伤人犯高度相似的人生记录,我们会发现,最直观的,就是在犯案时,他们全都处在刚刚失业或长期待业的无职状态。

比如在巴士上砍学生的斋藤,就是一名始终居无定所的游民,而袭击小学生的岩崎,虽已年过五十,却依然是一个整天赖在叔叔家的家里蹲。

而造成这种无业现状的,则通常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杀残疾人的植松在工作中,因为总对客户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而被开除,另一位2001年在大阪杀了8名小学生的宅间,原本是个出租车司机,却因猥亵酒店的服务员而被强制辞退。

一言以蔽之,这些无敌之人,大多都缺乏与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他们基本上都性格孤僻古怪,不愿与人沟通,但反过来,在互联网上,他们的表达欲却异常旺盛。

在秋叶原杀人的加藤,在事发前三个月,总共在网络留言板上发了3000条诉苦的信息,而杀残疾人的植松,在杀人后,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微笑的照片,配文“希望世界和平,日本美丽!”。

这些年来,人们总想搞清楚,抛开那些先天性的缺陷,究竟社会是怎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无敌之人?

在日本,有专家把这一切归咎于1990~2000间,泡沫经济后的大衰退——股票大盘的市值,在短短一年里就蒸发了一半;昨天还拿着大捆钞票打车的上班族,今天却成了找不到工作,无家可归的街友。

1990之前建起的高楼大厦,在泡沫破裂之后也不会再高耸一米,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轰然倒塌。

长期不景气所带来的冲击,让那个年代走投无路的个体,最终选择报复社会。

然而,无敌之人的年纪横跨20~50岁,并不仅限在一个特定的年龄层。

在海外,有人则将其归咎于日本民族的二向极端性。所谓《菊与刀》,平时压抑得越紧,释放出来的就越狠。

但把这点套到其他国家的独狼伤人者身上,似乎也说得通。况且日本的“独狼”虽然凶残,但直到今天也仍算少数,仅一个“性格”极端并不能很好地解释。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上,无敌之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在我看来,他们所失去的,是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的正常连接。在犯案之前,他们就已经被关进了名为孤独的牢笼当中。

上世纪末,日本作家村上龙曾写过一本《寂寞国的杀人》,将日本描述成一个“所有国民都越来越寂寞”的国度。

而在2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已经如他所谶,成为一个充斥着孤独的国家。

在这里,平均每年有三万名老人选择“孤独死”——在无人注视的空屋里辞世;疫情的居家隔离,让日本去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了死于新冠的人数。

所以,当你听到日本今年初刚设立了“孤独大臣”,并设立了“孤独与孤立对策应对办公室”时,应该也不会惊讶了。

而那些无敌之人,则可以说是这种孤独的夸张放大。

追根溯源,这些杀人魔小的时候,往往都经历过学校的霸凌,或是家庭的虐待。

·京都纵火案的青叶真司,就在上中学时被同学疯狂霸凌

他们在一开始,就相当于和正常的人际切断了连接。

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国家,虽然人们挤在大都市黑压压的人流里,但个体的内心,却都是一座座封闭的孤岛。 

断掉的人际线,只会越飘越远。

所以,2018年,在新干线上随机杀人的小岛一朗只想坐牢,因为“一个人很难思考与生活”,而在秋叶原杀人的加藤则说:“(我)在网上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是孤独一人。”

孤独引发痛苦,痛苦招致憎恨。

所以,无敌之人所报复的,与其说是社会,不如说是社会里那些正常的,人与人的连接。

今年8月在小田急线上砍人的男子就表示:“看见很幸福样子的女性,就想宰了她们。”

所以,无敌之人才想与社会强行连接。

他们一定要在公共场合伤人,一定要镜头拍到自己的脸,以此来诉诸自己名为“表演式暴力”的罪行——用极端的罪证,来获得大众的某种承认。

可以说,把亚瑟变成小丑的,是欧美一整个社会的挤压,而把凡人变成无敌之人的,则是日本一个社会的疏离。

尽管在这个国度,合群已经刻进了群体性的文化基因里,学会“读空气”已经成了每个学生、社畜和家庭主妇的必备技。

但总有那么几个个体,会被这氛围上的一团和气所排挤,孤立,直至在某一天,可悲的无能之人,最终堕落成了可憎的“无敌之人”。

然后,他们将回到那一团和气里,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会带上一把刀,或是一只打火机。

整理者注:本文来自于互联网。印度的水热条件并不差,可耕地面积也并不少,但印度国内却有两亿人营养不良,其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印度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更是因为跨国垄断资本和印度本土的官僚买办资本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剥削。很难想象一个饥荒如此严重的国家还能大量出口粮食。

展开全文

当你还在纠结下一顿要吃啥的时候,世界上却仍有超过8亿人无法吃饱饭。而这些人中的四分之一,都在印度。

目前,印度有约2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是世界上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

饥饿,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常态。

据2021年全球饥饿指数(GHI)排名显示:印度在116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101位,比朝鲜、苏丹、马里等国家排名还靠后,属“重度饥饿”。是世界上饥饿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该指数从营养不良、五岁以下儿童消瘦率、发育迟缓率和死亡率四个指标上进行评估,有一定的权威性。饥饿的印度,面积不显著,但人口体量太巨大。

近年来,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然而饥饿问题却并未有所改善,人均卡路里和蛋白质的消费量也持续下降。印度为何会有如此严重的饥饿问题呢?

印度式饥饿

一般来说,饥饿可以分为因缺乏足够食物而无法满足生理需求的饥饿,以及因长期摄入营养量过少导致的慢性饥饿。而目前印度所面对的主要饥饿问题,是因营养摄入不均衡造成的营养不良。

人们日常所需的营养成分包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人体需要通过获取食物中的营养来维持身体机能,而营养的缺失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印度解决饥饿问题需要的就是提升饮食的多样性,而不仅关注对主食的消费。印度的贫富悬殊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穷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活下来。

作为目前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印度的人均食品支出从1993年到2010年的十七年间却只增长了0.2%,这一数字说明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并未因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过去,印度很多地方连学校和医院都没有,人们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穷人也想送孩子去上学,也想求医治病。这些支出无疑让他们被迫减少在食品上的消费来满足其他需求。

一些贫困地区的父母甚至故意让孩子不进食来减少对食物的消耗量。所以,印度有很大一部分穷人已经习惯了吃得更少和更单一,导致营养不良情况在印度愈演愈烈。可怜父母心,不是不想让孩子吃饱,而是在这种环境下,实在无能为力。

据201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印度发育不良的儿童比例高达39%,是世界上儿童发育不良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半以上的妇女和四分之三的儿童都患有贫血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也高于邻国尼泊尔和孟加拉国,每年有约100万儿童在出生的第一个月内就夭折。印度医疗条件,根本无力收治这么多的病儿,其中,有许多婴孩都来不及睁眼看这人世间。

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和大脑发育造成的损伤是无法恢复的。这些瘦骨嶙峋的孩子在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也比正常孩子高。

有资料显示,印度儿童营养不良情况与地区贫困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在较为贫穷的中央邦、比哈尔邦和恰尔肯德邦,儿童营养不良程度非常高。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找苦命人。

另一方面,糟糕的公共卫生环境也让印度的饥饿问题更加严重。很多印度人习惯在户外排便,排泄物会滋生寄生虫,造成蠕虫病等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让本就达不到健康标准的印度人更难正常吸收营养。饥饿横行,疾病肆虐,能否长大成人都是问题。

此外,印度女性较低的地位也加剧了饥饿问题。虽然在印度的自我饥饿报告统计中,饥饿人数占比从1983年的16.1%降至2011年的0.9%。从数据中看,印度家庭似乎都过的很不错。

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数据汇报多来自家庭中的男性。一些长期受男权主义影响的印度男人好面子,不愿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给家人提供充足的食物,这让印度家庭中的妇女和儿童成为营养不良的主要受害者。在印度父权主义和种姓观念影响下,印度妇女始终被沉重的枷锁禁锢着

在印度农村地区,有79%的妇女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但是她们在工资领取上却面临严重的性别歧视。收入微薄加之几乎没有土地所有权,妇女们在食物获取上的话语权也自然丧失。由于缺乏营养,印度很多处于哺乳期的妇女甚至都没有奶水喂养孩子。

对于很多印度穷人家庭来说,能有的吃就不错了,又何谈丰富呢?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才吃过了这顿,又开始愁下顿了。

印度的食物篮子

位于南亚的印度拥有1.7亿公顷的可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一,人均耕地面积也高于我国。印度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形成的大平原,南部沿海地带也分布着一些优良土地。南亚国家整体上(除了喜马拉雅山地国家)都有着相当高的可耕地比例,印度的可耕地比例就远高于中国。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作物能达到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可以说,在传统的谷物种植上,印度有较强的农业生产潜力。

2019年,印度粮食总产量达到2.97亿吨。这个数字虽然与我国同年6.63亿吨的总产量相比还相差不少,但也基本能满足民众的温饱。同时,连续2年获得丰收也让印度粮食库存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农民在能维持温饱的基础上,还能把多余的粮食通过政府收购换成现金。

但实际上,印度粮食的土地产出率并不高。目前印度小麦和大米的亩产比国际标准低近10 – 30%,较高粮食总产量的背后是资源密集的低效生产模式。据统计,印度农民中82%都为小自耕农,机械化程度弱,很多印度农民干着苦力活,同时还要向中间商缴纳不少的服务费用。靠这种人力模式想要实现粮食稳定自给自足,风险是很大的,也说明了印度的农业自动化程度不足,及第二第三产业的规模没法提供更多劳动岗位。

此外,作为维生素的主要获取来源,水果和蔬菜在人们的日常食谱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20年间,印度富人的果蔬人均消费量迅速增长。而因为果蔬价格高于谷物,所以印度穷人的饮食仍以谷物为主。在印度这种还保留种姓制度的伪现代国家,不同阶级的差距更大,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

果蔬高价的背后是存在于运输途中的巨大损失。在印度,由于从农场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系统和冷链存储存在很大缺陷,果蔬在运输途中浪费比率极高。资料显示,印度约有40%的蔬果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就已腐烂。比如芒果获得率为34%,土豆获得率则少到仅有16%。水果也是分层级的,小果坏果也有其目标客户。

另一方面,牛奶、豆类和鸡蛋等食品是人们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产国,印每年能生产约1.6亿吨牛奶。印度本地牛奶的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然而,这些高质量的牛奶大部分却被用于出口,印度供给国内的牛奶和奶制品仍存在较大供需缺口。优质牛奶当然要拿去换钱呀,在意饮用的牛奶品质的人,不会是养牛人。

作为全球牛奶生产的领军者,印度的畜牧业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印度的草地面积并不多,该国的大部分牛奶由小农户和无地劳动者生产。粗放的经营模式,被迫征用的牧场等都制约着印度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去田间地头放好这两头牛。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豆类生产国(占全球的25%)和世界最大的豆类消费国(占全球的27%),印度人均豆类食用量却从1961年的每日约69克降至2013年的每日约43克。2015年6月以来,印度红豆、绿豆和黑豆等主要豆类的市场价均在每公斤150卢比(约12.7元)以上,迫使无法负担的穷人减少富含蛋白质的豆类消费。

由于2021-22年度的降雨不稳定,有机构预测豆类产量可能会同比大幅下降,那穷人的豆类消费也将随之下降。

营养不良的下一代能让印度实现强国之梦吗?显然不能。面对如何丰富人民食物结构的难题,印度政府也想了不少法子。

饥饿仍将持续

为解决民众基本饮食问题,印度政府运用分布在各邦的50多万家平价商店网络,每年向大约1.6亿家庭分销价值超过80亿卢比的商品。例如在恰蒂斯加尔邦,80%以上的家庭能获取到稳定的商品补贴。就印度现在的贫富差距程度来看,也只能通过福利粮等制度给穷人一条活路了。

面对儿童的蛋白质摄入危机,印度也早就采取了行动。1995年,印度推出“午膳计划”(the Mid-Day Meal Scheme)。该计划在上学日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不少于300千卡和8-12克蛋白质的营养膳食。例如泰米尔纳德邦就将鸡蛋纳入儿童午餐计划来保障孩子们的蛋白质摄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碍于国情和各邦财政,能让每个孩子吃咖喱饭吃饱就不错了。

目前计划已累计为1.2亿名儿童提供食物,提高了贫困家庭儿童的入学率,也给当地的妇女提供了不少工作机会。不过该计划并非万全,食品质量无法保障和不完善的问责制度,导致2013年印度比哈尔邦发生悲剧,23名儿童因食用政府所提供的食物而中毒死亡。除了吃的,还有喝的,饮水更是个大问题,不解决用水困难,恐怕还有更多孩子遭罪。

在畜牧业发展上,印度政府于1970年开始推行“洪水行动”,经过三阶段实施,该行动让印度从一个牛奶短缺的国家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产国。2018年,印度牛奶生产量占全球产量的约22.29%。

另外,印度政府还采用企业社会责任体制(CSR)对乳品生产进行管理。该体制通过协调国家畜牧部门、乳品合作社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建设牛奶冷链设备,建立屠宰场和增加牲畜保险覆盖范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共同保障印度畜牧业的未来发展。

政府主导进行资源整合,可利于提高产量保证品质,也避免私企体量过大后形成市场垄断。

这些食品政策和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人营养单一的问题。但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数月的封锁又加剧了印度的饥饿问题。尽管莫迪政府推行了粮食安全计划,计划规定给持有配给卡的家庭每人免费提供5公斤大米(小麦)和1公斤豆类。

但由于有缺陷的公共分配系统和政府对于粮食补贴的漠视,导致很多没有分配卡的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分配,有的甚至被活活饿死。据报道,中央邦、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和北阿坎德邦能分发到粮食的人口数不足该邦人口总数的3%。

可以说,低效的生产,混乱的分配体系以及长期的政治腐败是造成印度人口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已有的营养保障措施,对于长期笼罩在缺乏食物阴霾下的底层贫民来说,远远不够。

连人民基本的营养健康都无法保障,印度又如何自诩为世界强国呢?

一个还困在温饱中的国家,调门再高又如何?

参考文献:

  1. Saxena, N. C. (2018). Hunger, under-nutri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India. In Poverty, chronic poverty and poverty dynamics (pp. 55-92). Springer, Singapore.

  2. Krishnakumare, B., Niranjan, S., & Palanichamy, N. V. State Hunger Index: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unger Across Indian States. INDiAN FARmER, 183, 112.

  3.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1/9/6/india-poor-ration-card-food-grains-pds-poverty

  4. https://www.fao.org/india/fao-in-india/india-at-a-glance/en/

  5. Rao, N., & Swaminathan, M. S. (2017). A farmer-led approach to achieving a malnutrition-free India. Agricultural Research, 6(1), 1-7.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_Flood#Phase_III

整理者注: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全文共3000字,阅读大约7分钟。本文对于对待吸毒人员的看法值得参考。从社会改造的角度讲,对待吸毒者的态度应当有别于贩毒者,但剥削阶级社会的惩罚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阶级的统治,被惩罚者是否能回归社会并不重要。另要注意本文的改良主义立场。

展开全文

在三年吸毒禁演之后,歌手宋冬野经过审批的演出,被举报后取消,他在微博发长文喊冤,随后,其微博被封禁。由此,引发舆论的讨论。那么,该如何对待戒毒人员的就业?显然,答案不在网友中的情绪中,而应去法律与政策中寻找。

一、法律对吸毒人员的定位

首先要厘清的是,吸毒是违法行为,但并不是犯罪行为。违法行为,指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法处罚。

吸毒会被处以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对违法行为(注意不是犯罪)的惩罚,刑事拘留,则是针对的涉嫌犯罪的人。行政拘留作为行政处罚的一种,不进入人事档案的,只在公安内部有拘留的记载。针对吸毒的行政处罚,最严重的是处15日以下且罚款2000元,最轻的仅罚款500元。甚至根据《禁毒法》的规定,对自愿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对其原吸毒行为不予处罚。

所以,简单的说,行政拘留意味着小事情,刑事拘留意味着大事情。在公共场合,口角打架、违规逃票、扰乱公共秩序,都可能被行政拘留。所以,在法律上,吸毒跟这类行为的程度,是差不多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低一些。

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公安机关会对其强制隔离戒毒。需要指出的是,强制戒毒虽然带有人身强制性,但目的是为了戒毒,并不是一种惩罚。

二、政策对吸毒人员的定位

政策是法律的延续,与法律有逻辑上的自洽。网上不难查到相关政策的官方叙述:就吸毒行为本身而言,吸毒者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医学角度,还是病人。要正确地对待吸毒者,既不要把吸毒者看作是犯罪分子,也不要歧视他们。

而且,要帮助他们。

根据《禁毒法》第五十二条,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戒毒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这就是法律、官方语境下的吸毒者、戒毒后的人的定性与定位。这是一切讨论,以及各行各业,各层级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逻辑起点,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吸毒人员应该为贩毒分子的行为负责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吸毒人员可能会有其他犯罪行为,比如以贩养吸、抢劫盗窃,那么,行为性质就完全变了,是刑法打击的对象,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晚清的时候,很多中国人抽鸦片,但这些中国老百姓是受害者,从来没有人说这些中国老百姓用自己的钱买了鸦片,给英国人造了子弹,射向了中国士兵。

受害者从来都是犯罪链条的最后一环,从来都是整个犯罪链条的资金来源。但是,受害者是受害的一环,而不是同谋的一环,更不是加害的一环。比如,老百姓被电信诈骗了,这些钱会被犯罪分子拿去买设备,升级技术,吸引更多人参与,然后诈骗更多的人。但是,绝不能说被诈骗的受害者,要对此负责。

四、吸毒者与缉毒警察的关系

从法律与政策就不难看出,吸毒者是人民内部的犯错者,不是过街老鼠,更不是敌我矛盾,所以,缉毒警察与吸毒者,自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

缉毒警察是崇高的,他们牺牲是伟大的。逻辑上,缉毒警察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是为了保护吸毒者。他们的关系,是人民内部,保护者与犯错者的关系。

缉毒警察会希望消灭犯罪,惩罚犯罪分子,但对于吸毒者,理论上,逻辑上,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吸毒者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社会人,重返社会,绝不会希望消灭他们,或者让他们背负上终生的污点。

警察是人民警察,是国家法律的忠实执行者,他们崇高的职业目标,必然在法律与政策逻辑之内,而不会额外施加任何私仇,或者某种群体对群体的仇恨。宋东野告诉他,有警察告诉他,吸毒者是受害者。这位警察的政策水平很高,是位好警察。

所以,把吸毒者与贩毒者联系起来,并与缉毒警察对立起来,逻辑上是不严谨的、断裂的,也违背国家政策。更重要的是,这种逻辑,对缉毒警察这个职业的崇高目标缺乏正确认识,那么,也就无法真正尊重他们的牺牲。

五,何为回归正常生活?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可以送外卖、做骑手、打工,但不能抛头露面。

吸毒者成功戒毒、不复吸的一个关键,就是回归正常生活。所谓正常,就是回归原本的生活,而每个人的正常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国家会帮助地震、水灾中的人,一视同仁的给钱给物,那怕有些受灾家庭本身已经很富裕了。因为帮助的目的,是帮助人回复正常、原本的生活。

作为演艺人员,其技能、生活都是演出,禁止他们从事原来的职业,就是仍然把他们驱离正常生活,这是一种长久的持续性的惩罚。

中国是法治国家,政策制定者是讲法治、讲政治、讲逻辑、讲专业性的,所以,国家政策不歧视戒毒者,而是帮助他们戒毒,帮助他们就业,帮助他们回归原本的生活。所以,作为这个大政策原则之下的行业政策,演出行业的相关规定,也是禁演三年,而不是永久。

六、法外施罚的危害

禁止演出,但可以送外卖、做骑手、打工,但不能抛头露面,这种法外施罚的信号释放到社会,会产生一系列的滑坡:不能成为明星,不能出现在公众面前,不能出现在单位重要岗位,不能出现在接待岗位,不能获得财富,不能成功,不能拥有公共账号。

这等于告诉那些吸毒者,一旦吸毒,必将终生背负上沉重的污点,不可自拔。如果不能回归正常生活,永远要被人指指点点,那会严重打击吸毒者戒毒的意愿与意志,甚至进一步在犯罪道路上滑下去。这将对中国的禁毒事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我相信,这也是那些牺牲的戒毒警察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对中国禁毒事业最好的支持,就是在对待吸毒者的就业、生活上,严格的执行国家政策,尊重国家政策的精神内核,不施加法外之罚、政策之外的惩罚。

这个滑坡不仅如此。根据法律与政策,吸毒的恶性程度,其实是低于扰乱公共秩序、把人牙齿打掉、酒驾、醉驾,偷拍,吵架中辱骂他人,拆开他人的信件、无证驾驶、嫖娼、在微信中传黄色视频、网上看了不该看的、打麻将超500元等等行为的。如果吸毒者要背负上终生污点。那这些人呢?——滑坡的意思就是,从一点点开始,最后,整个山体都移动了。

每个人际遇不同,可能会犯不同的错,天下没有人是洁白无瑕的道德楷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一面。宽容与善待他人才是真正的解决违法犯罪的方法。

七、听流量的,还是听政策的?

超载入刑、人贩子一律死刑、父母意外让孩子死亡应该判刑,网上这类喧哗很多,以后也还会有。很多国人是重刑主义者,同时又不在乎法治,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更严厉的管起来,或者执行终生惩罚制度,至于有不有法律与政策根据,他们并不在乎。流量就是他们的依据。

但是,对于违法犯罪的惩罚,并不是越严越好。这一点要讲专业、数据,国家法律与政策的制定者,不会比网民更蠢。

网上有些人,永远无法说服,那怕他们不断鹦鹉学舌那么一句逻辑断裂的话。但是,换一个角度提问,会简单明了一些:“管理社会,到底是应该听专业的、综合考虑的、全面权衡的法律与政策制定者的,还是听平均文化不到高中的网民的?各行各业的政策,是应该听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还是那几个做自媒体的年轻人的?

八、正确理解榜样

宋东野回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形成错误的示范。

对于榜样,需要正确的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失足人员因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回归社会,成为榜样的例子很多。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古人有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前不久,金正恩也接见和勉励失足青年。这些“曾落伍的年轻人”曾因犯罪行为而受到法律处罚,但最后也成为榜样。美国人詹姆斯·艾略特19岁时因吸毒和抢劫被捕入狱,6年的监禁生活中,他悔过自新,最后成为了美国两年制大学优等生荣誉联合会的新一任国际主席。这不是一个山寨组织,是美国高等教育组织中最大的荣誉社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三百万会员,入会标准非常高。

难道睿智的中国古人,代代相传的故事,是想鼓励年轻人:去犯错吧,犯罪还可以再来?显然,这些故事,不会刺激人去犯错,而是鼓励犯错的人自新,是用“可以获得新生”“可以成功”激励那些犯过错的人,摆脱过去。

只要改了,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公民。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吴京也曾醉酒驾车被拘留,虽然现在网上说那是谣传,但还能搜到2006年法治晚报的报道,以及相关视频。2006年,酒驾新规尚未施行,所以,醉酒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不能说因为交警有牺牲的,吴京就不能演电影。

九、政策要有尊严

自媒体,自媒体的“自”字的意思,就是小、自己,非官方,一个人干所有人的活,把撰写、校队、审稿,一审、二审、三审的工作都做了。这样是高效的,对于个人言论,这么做问题不大,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几个单位里新来的搞新媒体的年轻人,为了粉丝与流量,就实质性违背国家政策,然后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一些重大政策。这样做的风险很大。

我们不能要求老百姓都有很高的政策水平,但很多自媒体,却需要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讲政治、讲政策,而不是讲情绪。公示、通报等功能,讲究快速,但那些存在不确定的流量议题,还是留给传统的行业报纸去做。他们有更多的专业资深人士,也更严谨。

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应该保持自己的严肃性与尊严,不能轻易在众声喧哗中低头。

整理者注:转自第一财经。

展开全文

“太难了,我早就不开车上班了,而是改坐公交。政府应该出手控制汽油价格,再这么下去,大家都要卖掉自己的车了。”巴弗萨(AnkitaBhavsar)如此向印度媒体抱怨道。

巴弗萨是居住在印度经济中心孟买郊外的居民,以往每日自己开车往返于市区,特别在疫情期间,这样做还能降低染疫的风险。不过今年以来,印度汽柴油价格节节攀升,上涨幅度超过25%,让她每天不得不冒着风险去挤公交车。

目前,印度的机动车油价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

记者在印度石油公司网站上查询到,在10月27日,孟买每升汽油的价格为113.8卢比(约合9.69元人民币),柴油104.75卢比(约合8.92元人民币),价格要比当前中国的零售价高出约20%。考虑到印度的收入水平,这一价格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印度今年的季风雨季遭遇多轮强降雨,雨季过后近期的降水也超过往年。图为7月14日,车辆在印度新德里积水的街道上行进。新华社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对记者表示,印度在能源资源方面相对匮乏,需要大量进口。在莫迪政府早期,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原油价格低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如今国际油价的上涨,使得印度整体经济环境在疫情后的恢复中再次遭受考验。

油价普涨,放弃私家车,改挤公共交通,巴弗萨并不是孤例。

生活在首都新德里的印度车主阿伦向央视财经表示:“现在的日子不好过,我们一周只能开两次车了,一周有4天乘坐轨道交通,有时候甚至5天都乘坐轨道交通(避免开车)。如果油价再上涨10卢比,或20卢比,我就会卖掉我的车。”

没钱加油并不是市民发泄怨气的言辞,而是有实际的数据支撑。在有亚洲“硅谷”之称的印度城市班加罗尔,运营城市公交系统的班加罗尔都市运输公司(BMTC)透露,相比9月,他们在10月已经多售出了5000至6000张公交月票。公司表示:“由于汽油价格上涨,我们认为还会有更多的人转向公共交通体系。”

面对高企的油价,印度民众苦中作乐,在网上编了很多段子,而印度反对党国大党的领导人拉胡尔·甘地(RahulGandhi)在10月21日也加入了进来,把它推到了新的高度。当天,他在推特上发帖写道:“Fillionnaire(加油富翁):是指在印度,加得起满满一车油的人。”

他巧妙地将Fill(加油)和Millionaire(百万富翁)两个词合二为一,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在当前油价下,普通印度人已经很难付得起油钱了。

油价为什么贵?

印度汽柴油价格高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国际油价大涨。受益于疫情好转,全球能源需求大增,而全球原油供应并没有增加。受此影响,截至上周,国际油价已创下2015年以来最长周度涨势,连涨9周。

印度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快就传导至国内。印度80%的原油、50%的天然气、大约30%的煤炭,需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口。国际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上涨势必将影响到印度国内的批发和零售价格。

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官员卡普尔(TarunKapoor)在上周表示,印度正在组建一个团体,让国有和私营炼油商抱团,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谈判能力,以寻求达成更好的原油进口交易,应对油价飙升。卡普尔还表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应该提高产量,以压低全球油价。

除国际油价的因素外,印度政府对汽柴油征收高额税费也是印度油价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据印度媒体计算,当前汽油价格中,有54%是印度各级政府征收的税费,而柴油中的税费比例为48%。

在疫情后的2020年5月,为了应对财政收入减少而支出扩大,印度政府还再次上调了汽柴油的消费税,其中汽油增加13卢比(约合1.11元人民币),柴油增加16卢比(约合1.36元人民币)。

面对价格上涨,民众要求政府减税降低油价。不过印度官员大多持反对观点。

10月21日,印度北方邦邦务部长蒂瓦里(UpendraTiwari)甚至表示,汽油价格上涨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95%的印度人根本不需要汽油,因为只有少数人使用四轮汽车。这一言论目前已在印度网民之间成为笑谈。

相比蒂瓦里的怪论,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普里(HardeepSinghPuri)的回应要严肃得多。他在10月22日表示,在当前情况下,降低汽柴油税费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说,印度刚刚在21日完成了10亿支疫苗的接种,而在过去一年,政府为9亿人提供三餐补助,为9000万人免费提供做饭使用的液化燃气。他表示政府之所以能提供这么多社会支持,离不开汽柴油的征税,所以这些税费万万不可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宗义表示油价切实涉及到民生,不仅仅对工业生产有着巨大影响,对农业的影响也十分重大。油价高企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他还补充道,在此前的几轮疫情冲击下,印度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如今他们的生计将更加艰难。

由于燃油价格上涨、运费增加,再加上近期降雨过多,导致蔬菜减产,今年德里市场上的西红柿售价从每公斤25~30卢比(约合2.1~2.6元人民币),涨到了每公斤60卢比(约合5.1元人民币)。土豆、萝卜、茄子等蔬菜的价格也都上涨了1倍到1.5倍。

洋葱的价格也在不断抬升,洋葱是印度人每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在印度被称为“政治蔬菜”。印度政府为此已经建立了创纪录的20万吨洋葱储备,以应对洋葱价格可能飙升的问题。

2021年印度整体经济在缓慢恢复。亚洲开发银行(ADB)9月22日公布的最新亚洲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印度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10%,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7.5%。刘宗义表示,看似较高的增长率主要是由于2020年基数较低。

疫情后,不少人遭到减薪或失业在家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人家都在缩减开支,以对抗通胀。

印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印度8月的通胀率是5.3%。

印度经济学家分析,石油和液化气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正在向各个领域传导。与此同时,煤电企业又面临电煤供应不足,煤价大幅上涨的压力,而电煤价格上涨的结果最终一旦传导到电价,将更进一步加剧通胀。

对此,印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10月22日对燃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发出警告。印度政府也在11日表示,原油、食用油和金属制品价格波动给印度经济带来隐忧。

印度央行10月8日宣布将回购利率维持在4%不变,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印度央行行长达斯表示,印度央行当前的优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对印度经济复苏前景构成威胁。

印度经济学家指出,通胀水平加剧,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印度经济主要依靠私人消费推动,私人消费的不振,就成了印度经济前景的最大隐忧。

转载者注:本文来自互联网。

展开全文

“菜比肉贵”,成了目前社会热议的话题。大型的连锁超市里,一边是跌破10元的猪肉价格,一边是均价在8元以上的各类蔬菜。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以来,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的19种蔬菜平均价格已上涨 27%。据了解,本次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与最近的寒冷天气和汛情导致供应短缺有关。有业内人士预计,待11月南方冬季蔬菜大量上市后,蔬菜价格将回落到正常水平。

民以食为天。凡是与吃有关的社会话题,不论国界,都会引起全球人民的关注。比如最近邻国韩国一公斤牛肉1090元的民生事件,便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成了互联网关注的焦点。

食品价格变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农产品整体供不应求、今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之外,还有油价和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飞涨。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并非只有韩国人——在全球物流供应链危机的影响下,各国肉菜价格出现了疯涨、短缺的情况。

在这之前,全世界大多数人都不太关心食物从哪里来、运送了多少食物或如何收集食物。但当类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上演的时候,全世界已经得到了一个痛苦的教训——相隔万里的经济体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以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延误和短缺都会波及到几乎所有地方。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一公斤牛肉的价格,竟会以登上热搜的方式引发整个互联网关注。

10月19日,韩国《国民日报》援引该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公布的数据称,韩国本土牛肉(韩牛)里脊肉每100克的价格从14679韩元,上涨到17274韩元,上涨18%。韩国本土五花肉每100克的零售价,也升至2700韩元左右,较去年上涨近30%。

而在首尔的超市,据央视《今日亚洲》节目报道,一公斤韩牛里脊肉售价大概需要20万韩元。按照现时人民币兑韩元的汇率,要想从超市里买走一公斤韩牛里脊肉,至少需要花费1090元人民币。

物以稀为贵的韩牛,在韩国价格是进口牛肉的数倍,是无数韩国社畜工作一年之后能吃上的最好的幸福餐。如果以现时韩国最低时薪标准8590韩元(约合人民币46.84元)来计算,韩国打工仔们想每周买上一块一斤装的韩牛里脊肉带回家做成烤肉,得至少花掉其中一天的工资。

价格疯涨的并不只是本土自产的五花肉和牛肉。在超市里,牛奶开始悄悄加价,50元人民币一盒的鸡蛋比比皆是,甚至13年没涨过价的方便面,今年8月以来也涨了超过10%。

“除了工资,所有东西都在暴涨。”有韩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

有韩媒用“蛋白质膨胀”(蛋白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近期韩国肉蛋奶的价格暴涨。/视觉中国

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并非只有韩国人。印度的批发市场里,原本每公斤卖25—30卢比(约合人民币2.1—2.6元)的西红柿,因为连番降水和受燃料价格波动影响,批发价已经翻了一番;而以玉米制作的玉米饼为主食的墨西哥人,最近也因玉米涨价30%而愁眉苦脸。

食品价格变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农产品整体供不应求、今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之外,还有油价和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飞涨。

但最近,日本肯德基无薯条可卖、美国炸鸡翅短缺、多国的奶制品价格水涨船高……这些原本几乎不可能成为热搜话题的内容,在全球物流供应链危机影响下,统统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一个什么都缺货的世界”

贵,但有货,那还可以忍一忍、咬一咬牙关,买少一点。

起码走进超市里,还能见到货架上“有东西”,也能让来购物的顾客产生心理安慰。

蔬果区里,成堆的胡萝卜已经到货,在一排空货架中鹤立鸡群;另一边的芦笋也“不甘示弱”,一捆捆绑好的包装芦笋,让饱受货物短缺的英国人很是欣喜。

只不过,当走近这些满满当当的货架前,原本欣喜若狂的表情很快“被泼了冷水”,最后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新段子:“嗯,芦笋的照片真美味。”

尽管后来这些超市出面解释称,这种以假乱真的“行为艺术”已经使用了好几个月,但面对肉眼可见的商品短缺困境,显然和最近英国的货运人员短缺和物流运输困难脱不了干系。

而另一边,因为无骨鸡肉供应不足,美国肯德基今年9月开始不得不暂时取消该产品的广告宣传;而以“炸鸡翅”闻名全美的快餐店Wingstop,因鸡翅大量缺货,只得开发新的鸡腿产品加以替代。

与炸鸡搭配的可乐,最近也因为原材料供应不上而面临加价。百事可乐最近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11.6%和5.06%,高于市场预期,但由于分销和营销支出增加,成本上涨超过了10%。涨价的原因,是生产可乐时用到的易拉罐和塑胶瓶“跟不上供应了”。

因为饮料瓶、易拉罐等原材料迅速出现短缺,用三块钱就能买到的快乐也要成为回忆了。/图虫创意

食品之外的货品供应,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运送无铅汽油和柴油的运油车司机短缺,英国近1/3的油站不得不关停;民众在加油站前排队加油的场面,成了当时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个什么都缺货的世界。”《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的标题这样写道。

但世界之所以变得“缺货”,并不是因为物品生产不出来,而是因为物品迟迟进不来。

劳动力,太缺了

百事可乐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还指出,除原材料短缺外,劳动力短缺、航空或其他商业运输的可用性降低、港口受疫情影响关闭或边境限制,同样对供应链造成了不利影响。

财报列出的四点因素里,劳动力短缺,是影响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无论是原材料生产、加工,还是通过海陆空进行运输,甚至材料到埠之后的货品分发,都需要靠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来维持运作。

而在当下,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码头上没有装卸工,公路上没有卡车司机,仓库里没有仓储工人。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缺,最缺的是工人”。

码头上没有装卸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被集装箱填满了的码头、仓库里一路堆到了天花板的货物,以及港口外绵延上百里的、等待泊位的、浩浩荡荡的集装箱船队,以及船队上超过20万个满载货物的集装箱。

集装箱围城如临大敌。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最大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开始“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甚至还考虑部署国民警卫队员去填补关键岗位,以缓解集装箱带来的供应链压力。

但只缓解集装箱压力显然远远不够。根据美国卡车运输协会的统计数据,按照重量来计算,全美约有72.5%的货物通过卡车运输;而目前,美国卡车司机的缺口就从2015年的4.8万名翻了一倍,增长到超过8万名。在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国,目前也存在10万名卡车司机缺口。

没有足够的货车司机,就算把港口的集装箱都清掉了,也无济于事。由于缺人,牛奶无法及时被装奶车取走,英国的不少奶农不得不将放在牧场的牛奶倒掉。

而因为这个缺口实在是太大,以至于在当下想要接上中间断掉的供应链,有商家甚至开出了比企业高管还要高的年薪来招聘卡车司机。

为了赶快把货物运出去,有超市开出了5.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9.26万)的年薪来招募卡车司机。

但即便如此,因为英国脱欧、美国提升关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能够弥补上这个巨大的缺口,靠优厚的薪资显然是杯水车薪。

在缺口时时弥补不上的尴尬场面之下,反馈到终端,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需要承受又贵又少的商品的消费者,也就有了前面“一个什么都缺的世界”的场景。

而这种“什么都缺”的情况,也反过来严重影响食品供应链,食品和饮料制造商也不得不为此买单。外媒报道称,随着西方国家传统假期的临近,从人造圣诞树、体育用品,到感恩节餐桌上必备的火鸡,各种商品都将出现短缺和价格上涨。更有零售商警告称,包括厕纸在内的基本生活用品可能会再次出现供应短缺。

海运物流体系“在变得更加脆弱”

英国《周刊》网站认为,在疫情暴发之前,全球供应链便已经受英国脱欧和贸易战所影响。而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是将本已脆弱的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

航运是解释全球经济出了什么问题的核心所在——毕竟,全世界有超过八成的贸易活动都是通过海上进行。

最开始,因为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多个世界级的货运港口出现疫情感染,不少码头工人需要隔离,而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为了严防境外输入,对所有入港的船舶及船员进行严格的强制检疫。双重叠加之下,大量货船要么被迫滞留在港口,要么漂流在海面长达数月,没法正常通行。

货轮到了,但还只能飘在海上,岸上的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疫情大流行之下,居家生活成为了主流。被困在家里的人们无法将可支配收入用于外出,因而将赚来的钱转而购买各种各样耐用的消费品。诸如更高清的大屏电视、应对网课和居家办公所需的平板设备,以及能够解放双手的洗碗机,成了不少人居家消费的首选。

有平台统计,去年疫情期间,假发、家居、玩具、电子消费等用品的全球销量涨幅均超过了40%,而国产智能电视的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00倍,在俄罗斯更是录得同比暴涨220倍的纪录。

但随着疫情开始逐渐缓和,世界各地对各类商品的需求不降反增。突然间猛增如此多的订单,一时间让航运业无所适从。在当时,许多人曾认为,几个月后工厂生产会赶上需求,货船也会把积压下来的货物运完——但事实上,这种场面不仅没有发生,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今年3月底运载1.8万个集装箱的巨型货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上搁浅的事件印象深刻。搁浅的几天里,造成的代价不仅是一天烧掉多少亿美元那么简单,还有堵在南北两端的400余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以及装在上面的运往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货物。

尽管最后成功脱险,但“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上卡了几天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慢慢波及各个领域。最要命的当属装载货物的集装箱。这些被迫滞留在欧洲和美洲的集装箱,无法返回到亚洲主要生产市场装货,从而导致供应一直处在紧张的地位,价格也比数年前翻了两三倍。

加上美国港口现在还有20万个集装箱还在缓慢卸货清理,最终受到影响的,就是不得不承担翻倍的收货时间和附加费的大大小小的买家。

美国的一家厨房用品店里,店主科尔丝藤·杰斯达尔(Kirsten Gjesdal)最近刚收到一个她八个月前就下了订单的锅盖。每当有顾客问她什么时候有更多的餐具垫的时候,她只能无奈地摇头,然后默默地给送来的商品支付高昂的附加费。

供应链危机,啥时候才到头

美国所造成的物流体系陷入混乱,也让全球不得不跟着一起买单。

有韩媒认为,韩国肉价普遍上涨是全球供应链危机造成的。由于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国——美国的物流体系陷入混乱,导致海上运费也跟着一起飞涨。

韩国的普通家庭,日常以食用进口肉为主。但因为运费实在是高得离谱,从外国进口肉类数量大减,市场上的进口肉价也随之飙升。

而韩国的烤肉店,已经承担不起如此高昂的肉价。随之而来的是,餐饮店在涨价,不涨价的店也在悄悄减少肉的分量。

根据韩国企划财政部等主要经济部门的数据,韩国10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升率预计将超3%。按照国际惯例,CPI超过3%就可定义为通货膨胀。而韩国自2012年2月开始的10年间,还未出现过单月物价上涨超过3%的情况。

放眼全球,不少国家都处在通货膨胀带来的水深火热之中。德国9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也升至4.1%,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水平;据英媒报道,英格兰银行预测,到今年年底,通货膨胀率将超过4%。而此前疯狂印钞票的美国,在过去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2%,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0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5.9%。报告形容全球经济“举步维艰,复苏进程受阻”,处于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的国家暴发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时间比预期持续的更长,并在众多国家推升了通胀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IMF警告称,如果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得到解决,通货膨胀将在明年中期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但若供应链危机持续时间和影响超过预期,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或将加剧,可能导致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从而抑制经济复苏。

互联网上,预测供应链危机什么时候解除的讨论,众说纷纭。《财富》杂志援引某全球大型物流集团的CEO称,全球供应链危机可能会持续到明年春节年之后,而“在开始缓解之前,还将进一步恶化”。

更多的分析师则认为,这种预测“还是显得太过于乐观”。“我们有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所有的人类本能反应,让问题变得更糟,”哈佛商学院国际贸易专家史兆威(Willy C. Shih)接受外媒采访时认为,至少到明年年底前,供应链危机都不会完全消除。

但可以肯定的是,要保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需要各国、各文明圈以开放的心态相互理解和容纳,而不是用嫁祸于人的方式将其演变成一个更为棘手的世界性危机。

正如《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所说的那样,全世界已经得到了一个痛苦的教训:“相隔万里的经济体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以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延误和短缺都会波及到几乎所有地方。”

每次压垮骆驼的稻草不尽相同。这是现代社会的脆弱,也是人类社会要正视、警醒的教训。

[1] 全球供应链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0-26 [2] 全球供应链噩梦,中国能否独善? 观察者网. 2021-10-26 [3] 高德胜:透视供应链危机,压倒美国经济的“又一根稻草”是什么?观察者网. 2021-10-26 [4] 都是供应链惹的祸:奶粉持续涨价仍遭抢购,英国奶农却面临“毁灭性”打击. 时代周报. 2021-10-14 [5] 这辈子永远三块钱的可乐,要涨价了?中国新闻网. 2021-10-10 [6] 英国卡车司机薪酬大涨超过高管,年入5万英镑,为何仍有10万人缺口?第一财经. 2021-9-11 [7] 苏伊士运河通了,除了小挖掘机谁都高兴不起来. 新周刊. 2021-4-3 [8] The supply-chain crisis: what’s going on? THE WEEK. 2021-10-12 [9] How the supply chain crisis is affecting six big economies. the Guardian. 2021-10-2[10] Why your food prices keep going up.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9-15[11] The World Is Still Short of Everything. Get Used to It. New York Times. 202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