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record

讨厌小孩竟然变成了一股风潮。

最近,出现在韩国的“儿童禁入区”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

展开全文

从2012年韩国第一家“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诞生起,11年时间里,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立起了“no kids“的标志牌,拒绝孩子及其家长进入。

这些“无儿童区”是店家为顾客量身定制的专属空间,在这里能够确保环境安静,没有孩子哭闹、奔跑等带来的困扰。

有些咖啡馆甚至写明“ Yes Pets,No Kids”

而这种标识,似乎已经不只是韩国限定。

今年不少游客出门旅游时发现,在云南、青岛等地也出现了禁止儿童进入的标识。有些酒店的家庭套房,注意事项中却强调“该房型不可携带儿童入住”。

尽管不少人质疑这种“禁止儿童区”是一种新型歧视,但丝毫不影响大家对这种行为的支持。

根据智库济州研究院的估计,韩国大约有500个禁止儿童区域,民意调查公司韩泰研究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支持企业设立“无孩童区”,投出反对票的仅有18%。

在中文社交平台上,关于熊孩子的吐槽越积越多,呼吁设置儿童专属车厢、专属影厅、专属餐厅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设立“无儿童区”的声量也越来越大。

上个月才刚在愉快的氛围里庆祝了儿童节,这个月“厌童”却突然挤上热搜。

这样有些魔幻的现实,实在让人五味杂陈。

也让人忍不住想问:

有些人越来越讨厌小孩,到底为什么?

韩国春川的一家咖啡馆里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二楼为儿童禁区”

01 世上熊孩子,怎么就那么多?

中国年轻人,苦熊孩子久矣,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面前。

毕竟每个年轻人在踏上高铁之前,都会将车程时间精准细分:

20分钟读书,40分钟刷短视频,30分钟闭目养神。如果能拥有一个聊得来的陌生同桌,更是一场人生奇妙相遇。

而这一切chill的幻想,都会在一个“哭闹的孩子”面前彻底破碎。

在中国的高铁上,10个孩子有11个是熊孩子

熊孩子到底有多讨厌,年轻人可以一天输出成百上千条。这些内容对熊孩子的描述大体相似:不停哭闹,车厢里跑来跑去,父母完全不管不顾。

这种情景如同指甲挠黑板的声音一样,让每个成年人为之发狂,网友们对熊孩子的整治办法,则让人有种读爽文的畅快感。

整治熊孩子的100种方法

随着大家对熊孩子厌恶情绪的增长,也有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报道熊孩子事件。

“熊孩子大闹公共交通,熊家长不道歉反而出口谩骂护犊子”几乎成了一种惹人愤怒的稳定新闻类型。

这样的新闻出现频率之高,却越来越像流量密码,毕竟孩子乖巧不是新闻,孩子哭闹则可以迎合许多人对小孩的厌恶情绪和刻板印象。

这类新闻底下,鼓吹对“熊孩子”使用暴力,“家长不教育,我来教育”的威胁话语也时常出现。

与此同时,当你试图搜索“什么样的孩子不是熊孩子“时,却几乎找不到答案。

有网友这样描述对小朋友的期待:“喜欢聪明、可爱、听话的小孩,但是不喜欢熊孩子。”

图片

聪明、可爱、听话这三个词,就像小时候爸妈对我们的要求一样虚无又难实现,但却变成了一种对孩童的普遍要求。

与之对应的,是“熊孩子”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了。

02 为什么生了孩子,就像有罪一样?

“熊孩子”一词的使用泛滥化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让一个儿童正常表达情绪的声音,都变成了“吵闹”。

博主@苏小懒 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位网友带孩子出行的经历:

“儿子刚哼唧了两声,路过的乘务员便要求他们把孩子带到车厢连接处哄,‘会打扰别人休息。’”

高铁广播里也时常强调,带哭闹幼童到车厢连接处哄。

这一分享引起很多家长共鸣,认为现在的环境对带幼童出行的家长实在是过于苛刻。

五大三粗的大汉在高铁上高声打电话无人过问,闹觉的小孩却被反复提醒。

而另一边,厌恶熊孩子的年轻人则并不能理解:小朋友不能安静,难道家长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吗?为什么不立刻安抚小孩,让ta停止哭闹?

甚至有人会提议:给孩子喂点安眠药,下了飞机再叫醒……

世界已被一分为二。

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之间,仿佛出现了一道天堑,两拨人不同观点互不理解,在各自的立场上水火不容。

事实却是,真正的熊孩子家长不会在乎这些声音,这种“厌童”的氛围却给普通孩子家长,尤其是妈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我的同事张美丽,在最近两年里完成了结婚、生子,从一个自由自在的年轻人变成了2岁孩子的妈妈。

曾经的她也曾因公共场合的小孩哭闹声皱眉头,如今却理解了很多孩子的状态:

“一个22岁的毕业生都未必能理解你对他的工作要求并高效执行,一个2岁的小孩子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话虽如此,她每次乘坐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时,都感到精神压力巨大。

她一方面知道让2岁的小朋友像个成年人一样安静、懂事是种苛责,另一方面也怕自己没管住小孩打扰到别人,如果引发了矛盾会让她崩溃。

“之前有家长为了避免遭受飞机上其他乘客的指责和白眼,专门准备了礼物、耳塞等东西送给邻座的乘客。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也觉得她们很贴心,却又觉得压力山大,我必须妥帖到这种程度才能算合格吗?”

“怎么我生了孩子就像是有罪一样?”

和张美丽一样,每次带孩子出行都感到异常紧张的家长,生活中、互联网上不计其数。

为了避免成为大众讨厌的熊家长,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家讨厌的对象,

有些妈妈会加钱乘坐商务舱,希望更宽阔的环境能让孩子舒服些,安稳些。

但显然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有些家长别无他法,只能对孩子要求一高再高。

可是两三岁的小孩,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情绪控制更无从谈起,真的能如同大家设想的那样,身上装了一个哭闹按钮,说关就能关上吗?

03 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

当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火车上设立儿童车厢,支持咖啡馆、餐厅划出“无儿童区”。岂不皆大欢喜?

然而,将儿童与成人社会隔离开来,看似是一种两全其美之策,但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正是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幼儿才能逐渐内化社会规则,了解到应该如何与外界共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

而两边和解的发生场景仅限于:年轻人真的去生一个孩子。

很多人都分享过类似的经验:在自己还未婚育时,对于公共场所的“熊孩子”避之不及,在有了自己的宝宝之后,再看到那些对哭闹的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平添了几分同情与理解。

亲身经历过的人会明白,那些哄不好孩子的家长,未必就是“熊家长”——尤其是那些1~3岁的孩子的父母。

这个阶段是所谓的“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小朋友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无法准确表达自我,频繁地发脾气、哭闹,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

“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简直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即使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有时也会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除非他们是传说中的“天使宝宝”,否则要求这么大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哭不闹,实在难如登天。

争吵是从社会共识的消失开始的。

老一辈人会把“他还是个孩子”挂在嘴边,说明包容幼童,在过去是某种共识与政治正确。

但在今天的舆论场上,这一点显然已经被动摇了。

过去几十年,父母+独生子女的三人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传统大家庭,一代人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并不包含“如何与一名学龄前儿童相处”,因为他们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而这一代人长大,又迎来了低生育率的时代。

近几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到1.1的水平,隔壁韩国更是只有0.78。低生育率的结果之一,就是参加育儿的人口比例越来越低。

这种趋势的结果已经显现:社会对学龄前儿童的容忍程度正在日渐降低。

低生育率导致了厌童情绪的滋长,而厌童的氛围一旦加强,又有进一步压制生育意愿的危险。

04 从“无儿童区”到“无老人区”,我们还要走多远?

带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发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出现在公共场所感到不安、抱歉,言外之意就是,他们的小孩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但公众场合之所以被称为公众场合,就是因为对所有人平等地开放。

然而,弱势和少数群体的需求,很容易被强势群体挤占。

“无儿童区”的先行者韩国,目前的版本已经进化到了排斥老人。

在首尔街头,已经有咖啡店挂出了“谢绝60岁以上老人进入”的启事。媒体采访附近的居民,很多人表示支持,原因是老年人总是在店里聒噪、大声说话。

在这则告示上同时标明该店允许导盲犬进入,这下真的变成“狗可进,老年人不能进”了。

儿童和老人被厌恶的原因往往很相似:无节制地聒噪、影响他人。但不会有任何人会因为店里的成年顾客噪音太大,禁止所有成年顾客进入。

同样的,不会有成年人因为在火车上外放短视频或者在火锅店里吸烟而被划定为“特殊人群”。

——大家都清楚,那是个别没有素质的个人行为。

但是一个儿童,就会被无视年龄和个体差异,无差别地成为重点关照的对 象、社交网络上的流量密码。

但是两岁的孩子哭闹,和八岁的孩子调皮,真的能同日而语吗?

健全的成年人,是社会上的强势群体,并不意味着我们有独占公共设施的权利。

公共设施的含义,就是它应该服务于所有人。

厌恶儿童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个社会独创。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东京超过七成的市区町村收到过关于孩童噪音的投诉。不少社区搞起了“反对保育园”运动,抗议政府在自己的周围修保育园、幼儿园和托儿所,原因也只有一个——小孩子太吵了。

远在欧洲大陆的德国,也常收到儿童噪音的投诉,导致德国政府不得不出台一项议案,以法律的形式保护6岁以下儿童制造噪音的权利。

但正如韩国国家儿童权利中心主任所言:

“与孩子或老人在一起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每个人曾经是孩子,并且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将成为老年人。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他或她也可能受到歧视,他们在与他人打交道时自然会表现得很谨慎。”

谁不是从调皮的小孩一步一步成长为大人的?

谁又不会从青壮年慢慢变为老年人呢?

今日嫌弃他人的声量,也许会像一颗时空子弹,终有一日会正中自己的眉心。

况且,在总和生育率仅为1.1的情况下,还是珍惜每一个愿意生孩子的父母。

毕竟,以后你的养老金还要靠这些孩子来交呢。

(本文发布于2015年11月18日)

其实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条腿踩在拉美化陷阱里,另一条腿已经抬起来了,只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进陷阱中而已。    拉美化的几个重要标志,中国可谓全部中招,当然了,只要老爷不承认拉美化,那就永远没有拉美化。

展开全文

第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增长、轻分配。    拉美总人口30%的穷人获得国民收入的7.5%,占总人口5%的富人却获得了国民收入的25%。    中国顶端1%家庭占有全国30%的资产,底层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只占总量的1%。

第二,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拉美各国政府为了推动工业化建设,将大量资金投入城市。一方面,城市中出现的大量就业机会将农民吸引到城市;另一方面,农村不合理的、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制将无地农民推向城市。

中国这一条比拉美好一点,虽然中国农民都弃耕进城打工,但是中国目前的土地并没有高度集中,这也得感谢毛爷爷斗地主把土地又分到农民手中。至于今后土地会不会高度集中,目前有这个趋势,但并不明确,因为自古以来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大量失地流民引起的,政府在这一点上非常小心。

第三,人与自然得不到和谐发展。

这个不用说了,中国目前形势比拉美恶劣的多,拉美虽然国土没有中国大,但是人口少,人均土地资源很多。特别拉美拥有世界上40%的动植物和27%的水资源,热带雨林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第四,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各种群体事件,公交车爆炸,汽油自焚,血溅幼儿园之类的,此处省略很多字

第五,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本国市场

目前这一条中国比拉美好很多,至少很多大企业虽然亏损,但至少还控制在央妈或者某些家族手里

第六,大量城市贫民窟,贫民基本没有出头之日(足球天才除外)

这一条是拉美化后期的表现,中国目前只是一只脚踩在拉美化陷阱里,属于拉美化前期。中国因为房地产大开发也带来了好处,至少没有如同拉美那样破败的贫民窟,再穷的城市人,也能住一住电梯房,而且中国未来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房子。那些鬼城里无人问津的别墅和房子,在房地产大萧条之后,将会成为贫民窟。

另外,最近中国掀起足球热,莫非是要将来给贫民(中国罗纳尔多之类的足球天才少年)一条出人头地的路子??到时候政府可以说,谁叫你们这些贫民不努力,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你看那谁谁谁不是踢球赚了几个亿身家了吗??

那么,拉美化后的中国是什么景象呢?我认为有四条    1.房地产冰火两重天    2.黑帮迎来大发展时期    3.贫民的上升通道只有从事体育运动,靠脚踏实地的做生意白手起家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幻想。    4.政府和民间左翼人事越来越多,政治也开始左倾,中产阶级大量消失,剩下富豪和贫民。

1.房地产冰火两重天    中国人对房产的偏爱古已有之,所谓成家立业,要想立业就得先成家,要想成家就得先盖房。这可能就是所谓“刚需”一词的来历,房子都没有,媳妇哪里来啊?    要谈中国未来房地产,我先来举两个例子    1、《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刘备一次批评许汜说到:“你素有国士之名,大家都把你看做国士,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正是需要你这样的国士出来为国家分忧,来平定天下的,可是你整天干什么呢?“求田问舍”,整天买地买房子”    2、日军占领时期的上海和北京,照样有房地产交易。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一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已经完全崩溃,中国陷入诸侯混战。另一个是日本侵华时期,国破家亡。由此可见,在非常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房地产交易照样存在,所谓房地产崩溃,无人买房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倒80万一平,无视经济规律,永远不会崩溃吗?也不尽然,我们还是回到拉美化的话题上   未来中国城市的情景画面,就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了。    假设一个大型城市有5环那么大,此城市的1环就是整个城市的金融中心,这里有大量的商业地产,既有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也有高档的别墅区,高官,律师,私人医生,土豪,黑帮首脑都居住在这里。这里治安良好,戒备森严,既有大量警察,也有无数的私人保安。奢侈品商店,高档酒店,私人学校,金碧辉煌的娱乐会所在这里都应有尽有。   2环和3环没有1环那么繁华,这里居住着大量融入城市的外来打工者和本地居民,所谓融入城市,是指这些人的收入可以在2~3环内勉强买房和生活。这里居住着普通公务员,公司白领,小生意人。这里有普通酒店,餐馆,KTV,天天平价的大超市,这里一切的商家都是针对工薪阶层的。

如果说1环是天堂的话,那么未来的5环和郊区就只能用地狱来形容,这里居住的都是无法融入城市的贫民,何谓无法融入城市?即这些人辛苦劳作一辈子,也买不起1环内的一套别墅。1环内高档酒楼的一桌饭菜,等于这些人一年的收入。他们居住在这所城市的边缘,郊区到1环内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对于这些人们来说却是天堂和地狱的距离,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逛一逛1环内的奢侈品商店。这里有因为经济大萧条导致的大量来不及规划拆除的城中村和一栋栋因为房地产大跃进而建设起来的高层电梯房。现在这些房子都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贫民窟,这里表面上看起来要比拉美贫民窟高上好几个档次,可是其本质都是一样,即贫民所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治安混乱,每天都有特警不停的巡逻,到处都是廉价的饭店和商品。有大量的游戏厅和暗中开设的赌场,黄赌毒泛滥,同时也是各个黑帮滋生的地方。贫民窟里的男孩子们大多从事一些酒店服务员和重体力活的岗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当足球明星或是在黑帮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贫民窟里的女孩子们,要赚钱只能做小姐,要想出人头地,那么只能参加选美大赛。

未来中国房地产就是这样,1环内的商业地产和别墅,由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价格飙升,某教授当年所说的80万一平的房子一定会实现。2~3环的房地产将会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成为唯一保值的东西。5环和郊区的那些房地产会变的一文不值,直接沦为贫民窟。有的人买了郊区的房子,可能会说,将来这里会修地铁,到市中心只要半个小时,房价一定会上涨。可就是这半个小时的距离却是天堂和地狱的距离,巴西的贫民窟走路到市中心只要20分钟,可它终究还是贫民窟。

在未来拉美化的过程中,投资大城市市中心写字楼和别墅的土豪们,财富将会与日俱增。而投资鬼城和郊区的人们,财富将会被斩尽杀绝,连打5折抛盘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奇特的中国房地产,有人崩溃,有人发财。

(本文来源天涯论坛,有删减,拉美化后的中国是什么景象?经济论坛天涯论坛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2036210-1.shtml)

PS: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我们的目的:活跃宏观经济学板块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78702&from^^uid=2325661 点赞 1点踩0

全部回复

xiaooppo 2015-11-18 16:49:14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点赞 0点踩0

routeman 2015-11-18 17:23:15 虽然从发展进程上说, 我们正处在所谓”拉美化”阶段. 但是拉美化是有特定条件的. 其中的许多条件我们不具备 – 当然也是不想具备的.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28:27 routeman 发表于 2015-11-18 17:23 虽然从发展进程上说, 我们正处在所谓”拉美化”阶段. 但是拉美化是有特定条件的. 其中的许多条件我们不具备 – ...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31:53 xiaooppo 发表于 2015-11-18 16:49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31:54 xiaooppo 发表于 2015-11-18 16:49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32:02 xiaooppo 发表于 2015-11-18 16:49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32:35 xiaooppo 发表于 2015-11-18 16:49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32:39 xiaooppo 发表于 2015-11-18 16:49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8 17:33:13 xiaooppo 发表于 2015-11-18 16:49 真的说的好带画面感,不过有些理由感觉太过了,不是说刚好匹配了这几条就拉美化了吧,有待商榷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点赞 0点踩0

1993110 2015-11-18 19:29:25

点赞 0点踩0

ydalbj 2015-11-18 20:27:15 师母已呆 点赞 0点踩0

ydalbj 2015-11-18 20:41:24 果然奖励了5个,赞~~~ 点赞 0点踩0

ch274883283 2015-11-18 21:02:01 我们基本上没有拉美化的可能,中国在十五年前都为走出收入中等陷阱,做了充分的工作和准备,高等教育、产业转型升级、贫富差距缩小改进,一带一路,强军计划等等。中国一定会走出去的。 点赞 0点踩0

ch274883283 2015-11-18 21:02:01 我们基本上没有拉美化的可能,中国在十五年前都为走出收入中等陷阱,做了充分的工作和准备,高等教育、产业转型升级、贫富差距缩小改进,一带一路,强军计划等等。中国一定会走出去的。 点赞 0点踩0

xiaooppo 2015-11-19 09:01:29 李攀 发表于 2015-11-18 17:33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哈哈,网速不好,一回好多条,,感谢盛情,目前没有能力啊。 点赞 0点踩0

routeman 2015-11-19 11:40:01 李攀 发表于 2015-11-18 17:28 如果有热心和激情,论坛交友,以文会友,可能的话,可以帮忙引荐做斑竹。 谢谢. 和版主您差老远了, 向您学习着.... 点赞 0点踩0

李攀 2015-11-19 12:13:24 routeman 发表于 2015-11-19 11:40 谢谢. 和版主您差老远了, 向您学习着.... 我一个人有限,想找版主活跃版版块 点赞 0点踩0

yuanjd0916 2015-11-19 16:00:45 感觉太悲观主义了 点赞 0点踩0

kiwi502 2015-11-20 07:55:54 是不是换个方式呢 点赞 0点踩0

2010517155lpq 2015-11-20 09:55:20 谢谢分享!{:0_248:} 点赞 0点踩0

2010517155lpq 2015-11-20 09:55:57 赞一个{:0_248:} 点赞 0点踩0

1993110 2015-11-20 12:25:31

点赞 0点踩0

奋斗de小强 2015-11-24 19:07:06 其实我觉得早就进入陷阱了 点赞 0点踩0

奋斗de小强 2015-11-24 19:07:52 原来是天涯的~ 点赞 0点踩0

amwjgzj 2016-1-17 12:57:15

点赞 0点踩0

amwjgzj 2016-1-17 12:58:16

点赞 0点踩0

香菜的微笑 2016-1-19 10:37:59 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确实是重大问题。但我认为贫民窟的问题在中国不会太严重,第一、因为中国目前产能过剩,即供给测丰富,生活物资紧缺在中国不是特别严重,远没有男盗女娼的地步;第二,义务教育制度(拉美国家有没有我不清楚)起码有大学这条路,根靠体育的拉美不一样;第三、只要政府还有控制力,黑帮就不会泛滥,尤其是中国这种一党制国家。第四、我认为贫民窟出现就是阶级性的壁垒的完全形成,即“上品无寒门”中国虽然分配不均,但是阶级壁垒没有完全形成,我认为以后也不会形成。 点赞 0点踩0

香菜的微笑 2016-1-19 10:42:38 我认为中国不至于出现贫民窟现象,九品中正制我倒认为能出现贫民窟,但是总过==中国改变命运的方式还是有很多的。例如,大学、投资。即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换取财富。 点赞 0点踩0

ning22047 2016-1-19 18:53:09 有这种迹象了 但又并非全部如此还要考虑到中国强势ZF的作用 点赞 0点踩0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跳至第 页

说点什么

说真的,我唯一想自称“过期儿童”的时刻,大概就是走进个别女装店的时候。 

那一溜儿巴掌大的上衣,我只敢拿到身前比一比。 

因为当场就能把我拉回小时候长身体,衣服总不合身的窘迫处境里。 

其实两年前就已经刮过一阵试穿优衣库童装的邪风了。 

但今年,女装低幼化愈演愈烈;另一边,童装也在逐渐成人化。

展开全文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审美

成人女装尺寸缩水、尺码却一再加大这事儿,我们没少聊。 它既像某品牌咖啡,只有中杯大杯超大杯。 

又像男士内裤,永远M码起步。 

到手一看,嚯,原来是新时代裹脚布。 

一位身高162,体重96斤的女博主,在网上美美购入一条L码的裙子。 

结果不仅她穿不下,连她的小外甥女也穿不下,只有她家十来斤的大白猫刚好适配。 

甚至还有一些女装品牌,已经连那些对身材高度要求的女明星都穿不下了。 

有人觉得商家们的这种行为,是在倒逼女生为身材焦虑; 有人觉得这类衣服只是一种风格,不喜欢的人并非没得选。 

我觉得吧,追求大众审美是人之常情。 但当整个市场都在极力推崇单一审美的时候,无形中就是会让非受众们感到压力。 

而在这场关于女装的争议中,我们又发现: 再看如今的一些童装,似乎已经跟成人女装毫无区别。 

甚至可以1:1套到成年女性身上。 

高度相似的青春甜美,让人一时分不清,究竟是谁效仿谁。 

这些童装的露肤面积不大,但看着似乎总有种不合时宜的成熟。 

你明显能感觉到,小朋友从穿衣打扮到神情动作,都散发着一股讨好成人审美的味儿。 

其实无论是吊带还是短裙,给小朋友穿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非要搭配时下流行的韩式卷发、性感俏皮的黑色choker,以及刻意营造的不属于孩童的慵懒感。 显然是在引导她们无限向成年女性靠拢。 

而一句像是玩笑话似的“老父亲不允许女儿穿的风格”,已经初见“性化儿童”的端倪。 

网上也出现了更病态的一种走向——奶辣风。 

我一直觉得,成人凝视孩童的身体就是一种危险信号。 

但却有母亲亲自给孩子穿上包裹感过强的衣服,疑似引导小朋友摆出意味不明的动作。 

俨然一个迷你版少妇。 

当你在一个女童身上看到“女人味”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不对劲。 

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成人世界里的那一套性缘关系法则: 总有人希望你具备熟女的气质,同时又保持幼女的稚嫩。 

而这种微妙的不适感,像极了我个人每次看到一段成人对话中,配着小孩的表情包。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觉得我反应过大。 

在童装成人化的讨论里,“穿衣自由”这四个字就被反复提起。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天天高喊穿衣自由,怎么到了小孩这儿,就没有自由了?” “小孩就该穿得像个小孩,不也是成年人的刻板印象吗?” 甚至有人猜测,因为大部分网友小时候没穿过漂亮衣服,所以嫉妒现在这些孩子。 

我承认这上面有一小部分穿搭是好看的,但那是符合成年人口味的好看。 

作为女性,我自己小时候也向往过大人的装扮。 

主要是带着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崇拜,回过头来,真正喜欢的还是小伙伴身上的亮片纱裙。 

正如波伏瓦在《第二性》里说的:“女人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 我不是否定了小朋友的穿衣自由,但前提是真的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而不是掌握着成人的话语权,打着“穿衣自由”的幌子,强势将她们的审美导向“成熟”。

穿衣自由不是“性化儿童”的借口

《洛丽塔》初代女主角说过,自己的毁灭就是从出演这部电影开始。 

“我14岁出演《洛丽塔》,15岁就成为了一种性符号。 我不认为一个满足成人幻想而走红的小女孩,未来还能走上坦途。” 

成人展示性魅力无可厚非,但是当儿童跟“性张力”共存的时候,就是一种罪恶。 

在她们一切尚未启蒙的年纪,往她们身上投射欲望,这不值得警惕吗? 某宝上的个别童装店,就喜欢用一些怪异的视角来拍摄模特照。 

不出意外地,问答区里出现了令人作呕的污言秽语。 

一问一答之间,两个阴暗的成年人默契地交换了自己变态的性幻想。 

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还会在商品首页放吸睛的儿童泳装照。 

但拉到详情页,你会发现卖的根本不是图上这款衣服。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路人皆知。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一种“儿童软色情”。 

某童装店老板就表示,他们平时根本不会让自家孩子穿成模特图里的样子。 

之所以这么拍,是因为有人喜欢。 

说到底,露背露腿不代表色情,穿吊带或V领也不代表色情。

色情不是某个符号,而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欲望。 

你会在场面盛大的少儿车模大赛中看到; 女童们穿着比基尼,像一件件精美的商品,被放上一条通往恶世界的传输带。 

你也会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窥见。 

各种AI生成的泳装萝莉插画下,意有所指的抖机灵式发言。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说,警惕“性化儿童”这件事,再敏感都不为过。 

不是反对儿童穿衣自由,也不是挤压全年龄段女性的生存空间。

因为荒谬的就在于:

5岁的幼女有穿衣自由,15岁的少女没有。15岁的李嫣分享泳装照,被痛批“早熟”、“不健康”、“心术不正”。 

14岁的黄多多化淡妆,穿了一件露肩的衣服,被指责“14岁就这样打扮,这要是到18岁还得了?” 

一边操纵没有判断力的幼女,一边打压正在建立独立人格的少女。 

一边觉得把幼女打扮成大人模样是合理,一边以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发育为耻。 

一边指责成年女性的穿衣打扮、舞台动作都会“影响小孩”;

 一边又引导小朋友穿成人的衣服、做成人的妆发、摆成人的姿势,美其名曰“穿衣自由”。 

而这所谓的“穿衣自由”,或许就像《消费社会》讨论过的: 你以为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其实摆在面前的大多数都是既定选项。 

不管是几年前风靡的oversize,还是时下流行的BM风,都是上游市场替你做出的决定。 

主流审美如此,主流观念也是。 

成年人可能都很难意识到,有时候自己追求的穿衣自由,也是一种讨好。 

更别说毫无权利可言的幼童。 

最后,我们并不想干涉父母给孩子穿什么衣服。 

只希望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成人,不要往孩童的身上投去有利可图的欲望。

按:某种程度上说,狗头萝莉的故事反映了妇女解放的真实途径——劳动解放。

第一次在网上刷到“狗头萝莉”,是2023年2月初。这个微博粉丝高达200多万的网红,半夜在微博上发布遗书说要自杀,掀起网友整夜大搜救,甚至惊动警方大V,直到第二天,朋友在一栋江边废楼里找到了她。

没过几天,朋友替她在微博上晒出粉丝的关爱私信,向他们道谢。私信截屏里,鲜花和爱心密密麻麻,质疑她自杀作秀的声音并不占主流。

我刷了几下她的微博,明显动过的漂亮脸蛋,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巨乳细腰,“啊,一个炒作的小网红”。这么想着,我随手划走了。

几个月后的某天,我又刷到了这个小网红——这次她开始卖煎饼。

展开全文

“换了个花样啊。”我再次顺手划走。

大概是中了算法的魔咒,后来连知乎也向我推送了她——在“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的问题下,有人评论:“炒作罢了,要是能坚持半年,我打车去她煎饼摊前给她磕一个。”

这条内容得到狗头萝莉本人回复:“关注啦,到时候会叫你的。”

之后我开始搜索她的一切。她是个极有表达欲的人,写了很多长篇随笔。从这些自述里,我逐渐拼凑出一个“女主角在人生的每个节点都遭遇了坏人”的故事:

从小被生父猥亵,未成年时离家出走,从此和父母断绝联系;

和许多男人恋爱、被人包养,赚取生活费和周末的栖身之所;

成为主播,被直播平台欺骗,签下不公平合约,背负600万元外债;

因恋爱纠纷,前男友把她的不雅视频发到网上;

她留下遗书,投江未遂;

接着,她开启了摊煎饼事业……

这个女孩的人生经历中,“狗血”事件的浓度异乎寻常地高。现实中的她到底是怎样的人,“狗头萝莉”究竟何以成为“狗头萝莉”?

7月22日我来到宁波,在她的煎饼摊位上观察了6天,做了4天小工,与她进行5次对话,试图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01

晚上7点10分,一身绿色汉服,头上亮闪闪的发饰细碎晃动着,狗头萝莉出现在摊位上。有女粉丝在人海中小声惊叹:“她脸好小啊。”

她已27岁,却充满“幼齿”感。

身高不足160公分、体重却不到80斤;巴掌大的杏脸上,眼睛几乎占了一半的面积,戴上淡色美瞳,更添脆弱和楚楚可怜;还有完美符合二次元审美的巨乳细腰……

她左手舀面糊,右手推煎饼,木头推子旋转三圈,刚刚好。打上蛋、撒芝麻、拿长尺翻一面儿。面对顾客,她每时每刻都在笑,说话时,她双手握拳放在胸前,歪着头,小狗一样湿漉漉的眼睛,露出一脸依赖的表情微笑。

“谢谢你排这么久来买我的煎饼。”

“要拍照么?那要比心还是比耶?”

她摆好pose,用夹子音面对粉丝或镜头:“要一直一直喜欢我哦~”

狗头萝莉的煎饼摊名叫“煎饼狗子”,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和丰创意广场。

这片商业广场已经开业了十多年,直到“煎饼狗子”进驻,才一扫萧条之景——煎饼摊招牌一挂,“狗头萝莉来宁波”的消息就传遍了网络。“狗头萝莉”的线上流量迅速流到线下,涌向本地人印象里已经没落很久的夜市。几乎无人的小街一瞬间被塞满,夜市每晚人流汹涌。

溢出的人群顺便照顾了附近小店的生意。等煎饼的间隙,人们常常在隔壁咖啡店买杯咖啡润口。

这样的“盛况”已经持续了十多天。

无数手机和镜头对准狗头萝莉,哪怕是她弯腰整理垃圾袋,都被一一记录。摄影师、网络主播,挎着“长枪短炮”,在人群中穿来穿去,闪光灯不停。摊位旁边,专门被调拨过来的两名保安攥着扩音喇叭,不停提醒:“请大家向前走,不要站在中间,谢谢配合。”

煎饼摊从晚七点开始营业,一直到凌晨两点。摊前通常是左右两条队伍:女生排“老婆队”,男生排“老公队”。23岁的男粉丝小熠下午三点半就等在了“煎饼狗子”的摊外,没想到有人比他还早。他只排到了“老公队”的第二名。此前,他专程开车来过两次,但队伍太长,就离开了。

这是小熠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狗头萝莉”, “比网上看起来更温柔呢,笑得好甜哦。”轮到自己时,他点了7块钱的基础煎饼,另外再拍一张10块钱的拍立得合照,这几乎是煎饼狗子店最便宜的组合。

“老公”小熠选了比心,于是两人的手举起来,虚虚地比出个“心”的形状。拿相纸、写字、卷煎饼装袋、再次表达感谢挥手说再见……狗头萝莉一气呵成,送走小熠之后的短暂空隙,她小小喝了一口水,迅速地招呼下一位:“老婆老婆,快来。”

与“老公”们需要避嫌不一样,狗头萝莉和“老婆”们互动的场面十分甜腻。“哇老婆你好漂亮。”“狗子你真的好可爱哦。”她偶尔会请“老婆”帮忙把粘在脖子后的发丝拢一拢,或者把袖口再绑绑。这些小互动是“老婆”们的专属,她们可以和狗头萝莉贴脸拍照以及抱抱,甚至亲亲脸颊。

每当亲亲抱抱来一套,女生们往往会来一波小小的尖叫,在小街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闹。

和尖叫声一同出现的还有流言。

煎饼摊对面,两个附近烧烤店的小哥抱着传单看热闹。他们议论着市场监管,议论着狗头萝莉身上并不算暴露但很贴身的衣物。一个小哥望着雨中的长队,压低了声音,对我说起这里的都市传说:

“我跟你讲,听说这夜市老板花了200万一个月请她来的!”

事实上,煎饼摊的活儿,只凭南屿和狗头萝莉做不过来,他们每天都需要现场“抓壮丁”,只招女生。7月23日,南屿到“老婆队”旁扯着嗓子问:“有没有人愿意干活呀?”两三个人举手,最终,因为承诺“需要多久干多久”,我脱颖而出,成为壮丁。

壮丁的活儿并不复杂,只用站在狗头萝莉旁边砸鸡蛋,算每个煎蛋成本,并瞅空喂她喝一口水。

凌晨两点,人群散去,站完一整晚,我拿到一个免费的煎饼和一张拍立得作为报酬。收尾工作时刻,南屿转头对我说:今天谢谢姐姐了,姐姐你好强,一晚上只休息了10分钟哎。

我趁机提出采访申请。

“你是不是昨天来过?”南屿立刻反应过来。他看了一眼狗头萝莉,问了我一些基础问题,随后决定:“行吧,那你开始吧。”他飞快补充了一句:“我们以前从来没接受过采访,也就是你今天站了那么久,感觉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凌晨3点,我终于可以坐下来,和狗头萝莉聊聊天。第一个问题十分平淡:“狗子,你的真名是什么?”

02

在成为“狗头萝莉”之前,她叫夏凯旋。

1996年,夏家二女儿夏旭南在广东惠州出生,谐音“续男”。她并不是被期待的男孩。出生后她就和父母分开,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在她之后,夏家又生了2个女儿,直到生出了一个儿子。

小学的某一天,她指着挂历上的“凯旋”两个字,要求改名——这个细节仅存于家里人的口述中,她并不记得。但无论如何,“续男”改成了夏凯旋,这是她给自己选择的名字。

话题逐渐展开,我慢慢接近她自述中最耸人听闻的部分——她曾自曝小时候被生父猥亵数年。“关于你爸爸那件事。”我小心翼翼开口,“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她回忆,上小学开始,亲生父亲晚上推门进她的房间实施猥亵。

“那时候我还没有概念什么是猥亵,什么是性侵。我每天晚上都装睡,等他推门进来,等着事情开始然后结束。”她告诉我,这件事一直持续到高中住校之前。

数年里,她白天装作“父慈子孝”,晚上装作睡着,“我知道他明白我是装睡。因为每次他完事了,都会扔一条毛巾给我然后站起来就走了。”

她认为母亲也知情,但母亲始终保持沉默。她害怕那个总是沉默的母亲。她感觉自己是肮脏的:“很奇怪,在这件事里,我会觉得我也是坏人,我对不起我妈。”

她说任何人都帮不了自己,“假如我告诉老师,她会把我送到妇联么?妇联真的能保护我么?这层脸皮撕开后,我又怎么去面对我爸妈呢?那就不是我装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半年没有管父亲叫“爸爸”,是她最大的反抗。“然后我又是挨打。”

十多年后的深夜,她坐在煎饼摊后厨的小马扎上,身体前倾,发出一连串疑问:“反抗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吧?那当你知道你的反抗会换来变本加厉,为什么还要反抗呢?”

03

谈话时,她的情态总是开放而放松。

她时不时自称是“鸡”。在陈述噩梦般的经历时,像是讲杂志摊上读来的《故事会》。

“那童年有没有快乐的时候?”我问。

“有一天,我犯了错挨了他们(父母)的骂,后来我就找了一把旧菜刀,躲进家里的杂物间。”她的语气像是在讲一个躲猫猫的童话故事,“菜刀太钝没有割开手腕。但那个下午,杂物间黑黑的,然后透过门缝,我看到天亮变成天黑,一直没人来找我。所有人都把我忘记了。那时候我觉得特别好,我从那个家里隐身了,我觉得特别有安全感,特别放松。”她说。

夏凯旋慢慢长大,高二文理分科后她开始住校生活。

“感觉快乐极了,不用再每天演戏,我爸也不能来猥亵我。”

她有了人生第一台小灵通。从生活费里省下钱来,和朋友去网吧一起玩QQ炫舞。她在游戏里认识了一个男孩子,开始第一段恋爱。

她从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开始过一段恋爱,她说,网恋让自己感觉安全,“因为至少在一开始,男人们需要伪装斯文、展开追求,那是最甜蜜的时候”,“我觉得现实中认识的人,都知道我是个什么货色。”

高考一周前,父母发现了她早恋,要领她回家。刚刚拿到身份证的夏凯旋拒绝回家,并且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家。

高考后的夏天,17岁的夏凯旋开始在电子厂里打工,靠焊锡、排线赚到了自己第一年的大学学费。

她拿不到助学贷款,因为没有父母签字,她开始拼命找兼职,学校里的食堂、校门口的奶茶店……

“我那时候还卖过男鞋。”她不介意蹲下去帮客人换鞋时偶尔嗅到的微妙气味,“因为工资很高啊,一个月有四五千。”这是她还是“夏凯旋”时,挣钱最多的时候。

努力谋生的日子里,初夜的失去是一则黑暗的插曲。“当时在电子厂打工,8月下旬,马上就要结束、领工资了,我被组长把我骗到杂物间性侵。”此时夏凯旋第一个反应是,喔,原来这才是真的“做”过了。原来我之前还是处女。

她想过报警,但这念头只是一闪,“报警了又怎样?他们会让我父母来把我抓回去,那时候我还差一两个月满18岁。”

她放弃求助。

“要是被抓回去,我就永远都没办法出来了。”

04

截至目前,上述经历几乎只有夏凯旋单方面的讲述——由于情节过于离奇,许多人并不相信;但截至目前,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证伪这个血淋淋的故事。

“我爸那件事,我有证据的。我只是不想追究。”她戴着美瞳的大眼睛扑闪扑闪,背脊挺直,“电子厂我确实没有办法了,后来去找过,厂都已经不见了。那没办法,他们觉得我撒谎,那就当我撒谎好了。”

但人们又愿意相信另一部分她自己主动披露的内容——在大学期间,她曾周旋于多个男人之间,从一张床上流浪到另一张床上,只是为了周末能有地方可去;她曾经被人包养,至今她认为那个人救她于水火,称之为“恩人”。

“很多人骂我不知廉耻……可我要是一直有强烈的羞耻感,早就活不下去了。”狗头萝莉咯咯笑起来,伸手把一缕头发撩到耳后。

“他们不懂,没有爹妈签字我拿不到助学贷款。他们也不相信居然有大学周末两天不让学生住校……”她往后稍稍靠一靠,声音提高了一些,“每个人的遭遇是不一样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我又没有伤害到谁!”

在和夏凯旋谈话的第三天夜里,我回到旅店,不停回想她的语气和状态,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句话:她像一只断尾的壁虎,切掉身体的一部分,以及尊严。

“如果不麻木,我要怎么活下去呢?”她说。

2016年,她开始当COSER(角色扮演),也在游戏里当陪玩挣钱。这积累了她的名气,也让她尝到被追捧的甜头。后来,夏凯旋在游戏里认识了女顾客肖兰(化名)。

“她花了1000块,只是让我陪她喝个咖啡。然后她还给我衣服,给我买零食。她还给我掏学费生活费。从来没有女生对我像她这么好过。”

等到对方提出要和她签约,让她做主播时,夏凯旋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同意了。

“狗头萝莉”的命运齿轮,往前转了一格。

当COSER和做主播,让她的名气迅速上涨。前所未有地,她开始从网络上感受到关注和喜爱。她渐渐明白,美貌和身材是一切的来源。

“只要我发图,就有很多人夸我。”谈话中,她坦荡地陈述自己主动在网络上发E杯“擦边”照片的原因,“我就是享受被追捧被喜欢的感觉。我就是爱慕虚荣。”

她曾在2023年4月7日发过一条朋友圈,至今被她置顶:“我不秀身材,就很痛苦。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听不到夸奖,感受不到爱,活着没价值。我秀身材,又很罪恶,我知道很多人嫌我脏,还会带坏别人。”

2019年1月到6月,她在虎牙当主播,每天穿着清凉,唱唱跳跳。“半年时间,我的直播收入流水差不多200万,是我所在的那家广州公会的最高。”第一个月,她收到五万多工资,但好光景未能一直维持,四月份,狗头萝莉人气下滑,“工会开始克扣工资,后来我自己都登不上我账号”。

她转身换了平台,2021年,她被签有独家合作协议的虎牙直播诉至法院,被判赔违约金超500万元。

虎牙事件让她元气大伤,她在其他平台也因为擦边等原因被封号。再加上后来的隐私视频事件,2021这一年,曾吃到流量红利的夏凯旋,被狠狠摔了下去。

##05

一切似乎都过去了,至少在“煎饼狗子”的现场。粉丝们的热情,驱走了笼罩着在狗头萝莉头顶的阴影。很多人千里迢迢来看她,有女孩子和她合照的时候感动到掉眼泪。

但很少有人知道粉丝狂热的背后一面——她曾经收到装了追踪器的礼物。对方定位了她的楼栋地址,不知怎么有了她的联系方式,给她发短信:“我在你楼下,下楼见一面好不好。”

有一次她收到一袋香蕉,转手给了南屿。南屿拿回家后发现,香蕉里面塞了一支录音笔。

煎饼摊上也有各种突发状况,比如恶意偷拍。比如某夜,一名拍摄者藏在人群里,专门抓拍她俯下身时的胸口并发到网上。

在广州摆摊时,有人搬板凳坐在煎饼摊面前,一骂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三个喝了酒的男性,跑来和狗头萝莉合照,拍了又拍,还想上手揽她。

和男性顾客之间该如何保持距离,是狗头萝莉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我对女顾客可以回报10分,对男顾客就只能3分,否则就会被人骂媚男。”她皱着眉说,“上次我喂大家吃西瓜,男生喂了10分钟,女生20分钟,结果被发到网上的全是喂男生的,然后说我卖骚擦边。”

有男顾客合影,因为机位原因,拍出来看上去似乎两人脸贴脸,也会招来一波网暴。不仅骂狗头萝莉,也骂所有男性顾客。“什么野鸡都去贴,脏死了。”“粉狗头萝莉的男人不能要。”

线下的粉丝们也各有想法。

7月26日凌晨00:30,收摊前,两名30多岁的女子走来,一边拍摄一边问:“你是不是最近很红的那个卖煎饼的?”夏凯旋一脸笑容,说是呀今天没有饼了对不起,要吃的话明天请早点来哦。

“他们都说你长得最好看。”一名女子笑嘻嘻地高声说,声音回荡在空空的街道里,“我看也不怎么样嘛!”

突如其来的尴尬让场面静默,只有南屿跳出来硬怼:“我看你也不咋地啊!”夏凯旋的笑脸没有一点变化。她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转头继续和最后等待的几个粉丝合影。

一名男顾客专门等到最后一个合影,掏出一张小卡片给她唱歌。男生说了许多情意绵绵的话,像是生日的时候也来看过她之类。夏凯旋突然就感动到掉眼泪,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男生拉到后厨,想要“回报”他一个拥抱。

南屿暴怒,从另一边冲过来,在两人接触还不到1秒钟的时候把男生拉开推出去。“你在搞什么!?”南屿吼夏凯旋,“那么多人看着,你找死啊?!”

夏凯旋整个人愣住了。南屿立刻结束当天所有营业,关上后厨门。半个小时后,“狗头萝莉被人强吻了”的消息就已经在网上传开。

不过,狗头萝莉不在乎这些。只要一站到摊前,顾客鳞次栉比前来合照,她就感觉自己被充电:“有时候我想,我是不是外星人放在地球上的一个小小机器人,别人的爱和喜欢就是我的太阳能。”

我问她:为什么你从来不生气,从来不疲惫?

“大家排着队来看我,他们喜欢我,夸我漂亮,还有那么多女孩子抱我亲我……”她双臂展开向上,用惊叹的语气强调:

“我真的想不出比摊煎饼更快乐的事情了!”

06

时针拨回半年前,夏凯旋并不“快乐”。

2023年2月4日深夜,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遗书”。短短200多字里,她写道:

回顾我这一生,很精彩,但如果写成小说,可能会有更多人相信

我就先走了,主要是我现在走,还是美丽幸福的,我可不想被封杀后再走,白白多承受几波伤害

不用难过,不用可怜我,自离家所有的故事都是自己选择,还好没交白卷,任命运摆弄我,我只是不太会做选择题而已,而且说不定下一张试卷更简单呢

写这封遗书前,夏凯旋的网恋男友葛某曾因为分手纠纷,把她的隐私照片和视频发到网络上。“16分钟视频V我你懂的”至今仍在各个和她有关的帖子里出现。擦边女、福利姬、女菩萨……诸多暧昧的标签贴在她身上。

对她而言,这是又一场“社会性死亡”。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21年10月21日就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判处葛某有期徒刑八个月。

“他牢都坐完出来了,我还在承受视频泄露的后果。”夏凯旋说,虎牙的诉讼叠加隐私视频事件的影响,她连续被多个漫展“封杀”——不但去不了上海、重庆的漫展,连“去徐州这种小小的小小的地方”,也不可以。

在被徐州漫展拒绝之后,她在微博上发布了那则遗书,关机失联。

朋友们报了警。南屿翻出一个她的苹果备用机,发现了她的位置。2月5日上午,夏凯旋在徐州一座江边废楼的角落里被发现,已经冻得僵硬。

她是真的绝望?还是自导自演了一幕荒诞剧?人们至今争论不休。无论如何,她活了下来。在派出所做完笔录,离开时,南屿带着她与警官在门口合影。

那个派出所叫——新生派出所。

回程后,夏凯旋在微博后台发现:很多人试图在那个自杀未遂的夜晚打捞她。他们说,要带她去吃好吃的,要带她去逛家乡的景点,要给她订好看的花……

这些善意拯救了她。很快,一度觉得自己“没有出路”的夏凯旋找到了新的出路。

“那时候网上流行‘卧底’摆摊的视频,我觉得有意思,就想跟风做一个。”她看了一圈,觉得开煎饼摊最适合自己。因为没有油烟,不伤皮肤。

她果断花4000多元去一家职业技术学校报了班。一个多月后,她拿回了一张:摊煎饼果子技术结业证书。

##07

7月27日是狗头萝莉在和丰创意广场的最后一个晚上。

她穿着黄色的短裙,肉色的静脉曲张袜悄悄露了出来。这一夜,她站立营业7个小时,喝水半杯,像往常一样,没有上过一次厕所。

她在宁波逗留了21天,除了眼睛麦粒肿中途休息过一次外,风雨无阻。 南屿拿着手机开始盘算当天的营业收入,流水一共3000多元,去掉成本,净收入只有300块左右。“赚钱的都是酸梅汤和拍立得,卖饼完全不赚,甚至还亏。”他说道。

“可是我想不到比卖煎饼更好的事了!”夏凯旋又一次夸张地举起双手,满足地喟叹。

“原来我不用秀身材,不用贩卖性感,也能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喜欢!”

尽管很多人在一开始唱衰“煎饼狗子”,三个月过去,许多人开始感到被“打脸”——著名擦边网黄狗头萝莉,竟然能每天站上七八个小时,只摊煎饼,不开直播,也没带货。

“我很能吃苦的。”她有点骄傲,双手握拳歪着头,“我可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人。”

凌晨两点半,“煎饼狗子”送走了最后一位顾客。夏凯旋第一次露出疲惫的神色,她决定要离开宁波了。一场台风正在慢慢靠近这座城市,但这并不是她离开的主要原因。

两天前,她像往日一样赴夜市出摊,远远看到队伍比前些日子短了许多。

“不能再待了。”她心想。

在我们数天的对话中,无数问题都曾翻来覆去提起,只有一个问题,她给出了前后不一样的答案。

“万一你不红了,要做什么呢?40、50、60岁的时候。”

之前她的答案是:“做个普普通通的煎饼摊老板。”

但此刻,她声音哑哑的,一边脱下腿上的静脉曲张袜,一边说:

“其实都是胡说八道。我没有想过以后。”

“我知道我现在是最高点了,我能做的,只是拼命延缓掉落的速度和角度。”

凌晨3点半,夏凯旋举着“没有饼了”的牌子,在宁波的摊位前拍下告别视频。她即将奔赴另一个城市。微博里,网友追问她:狗头,你下一站去哪里?

图片

我曾问过狗头萝莉的下一站。她说她将要走遍全中国,但唯一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我没法想象我爸妈突然出现在我摊子前,然后我妈似笑非笑看着我的样子。”

“天啊,简直是修罗场。”她双手捂着嘴,“哈哈”笑起来。

很快,人们在洛阳的洛城中街再次看见“煎饼狗子”的踪影。涌来的粉丝再次里三层外三层,紧紧拥住她。她创下今年五月以来的单日开摊记录,8月6日这一天,狗头萝莉连续工作超过12个小时,摊了240个饼,营业到凌晨六点。

网友探店拍下她摊饼的视频,很容易点赞过万。视频里,她穿着紧紧裹住身体的店服、汉服或旗袍,画着精致的妆容,微笑、摊饼、合影。她像小狗一样略带无辜地瞪大眼睛,用夹子音送别光顾的客人们:

“要一直一直喜欢我喔。”她说。

按:约“嘴友”是如今日益贫困的年轻人在生存压力和求偶本能之间的一种消极逃避和妥协,其行为无助于改善这些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反而和传统的卖淫一样会传播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故而请批判阅读本文。

最近,一项独特的「交友行动」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这是一种只接吻,不恋爱,也不睡觉的朋友关系,纯粹却不单纯。

对上「找嘴友」的暗号,你就能收获几小时无负担的亲密体验。

抱着一半想探究,一半想打啵儿的心态,我们的编辑大红红,加入这场行动,找了个嘴友。

以下,是她的经历和发现。

展开全文

作为一个日常网上冲浪、寻找选题的新媒体编辑,我的小红书、微博,最近几乎都被满屏的“kisskiss”占领。

无数年轻人大方地公开自己的坐标和身材指标,在线征「嘴友」。

需求明确又直给,仿佛撒下饵后,焦急等待陌生人上钩的渔夫。

这唤起了我体内对肌肤亲密接触的渴望,同时又带来了更多疑惑——

真的会有人只想止步于亲亲吗?打啵儿的魔力,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完全享受独处生活的女性,我能理解这背后的动机。

就像曾经流行过的只睡不做的“素炮”一样,以低成本、更安全的方式,满足对亲密接触的需求。

同时,又能免于复杂的恋爱程序,似乎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也在降级。

不需要付出高昂的磨合代价,也无须承担感情的消磨。

于是,我决定约个嘴友试试。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去做了功课,想看看大家如何来吸引“嘴友”的关注。

有人想用亲嘴治感冒,不过是一些诡计多端的小把戏罢了;

有人异想天开,想要用接吻来“减肥”,利用唾液来交换易瘦体质,差点把我忽悠住;

还有人似乎想找个“旅友”,势必要亲遍祖国大好河山。

我翻遍了手机上所有的社交软件,试图找到一个独属于“嘴友”的社群,在豆瓣上偶然看到一个名为“当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吻”的情感小组。

始于2008年,但如今组长已经注销。

里面的帖子寥寥无几,大多是几年前的了,仿佛宣布这场集体浪漫行动的失败。

看来,我需要主动出击了。

我打开了微博,快速敲下几行经过夸张修饰的文字,便于钓鱼。

附上定位,打开同城显示,最后发送。

就这样,我的私信里,陆续跳出了几个男人。

有的也是闻所未闻,甚至求教于我。

我看这可不行啊,我得找个有经验的,懂得一些分寸和规则的。

Z在此时出现在我的视野。他曾经在今年7月份时,约过一次嘴友,当时我就决定了,就他了!

我们互换了微信,具体聊了聊约见面的事。

在多数人眼里,「找嘴友」仍旧属于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

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既进步又封建的拧巴行为,无异于在性自由的草原上,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标牌。

但Z给我的感觉是,他把“亲吻”这件事看得重要而必要。

虽然嘴友的目的明确,但他也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安排了一场约会。

Z找了一个可以先喝一杯聊天的地方,地处热闹的商圈。

还会事先询问我喜欢的亲亲风格,确保不会让我讨厌。

我们还询问了彼此的身高,还交换了喜欢的异性穿搭风格,为这个嘴友之夜做足了准备。

在清吧,我们玩了几把小游戏,开始聊天。

我问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如果吻到起了生理反应怎么办?

他说,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不走肾是他做嘴友的原则,即使有了生理反应,也不会做什么的。

我还是有点存疑,不过安心了不少。

浅喝了一杯后,我们打算转场去干正事了!

关于场地,既要保证私密性,又要保证女生的安全,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私人影院。

私人影院还有一个好处是,很有氛围感,即使把灯全关了,占了整面墙的大屏幕是个很好的照明灯,不亮不暗,刚刚好。

安顿好之后,我们并排坐下,选了个最近新出的爱情片,靠在一起边聊边看。

当看到有亲热镜头时,我们同时回头,然后自然而然吻了下去。

吻到动情处,自然会有些身体触碰。

但Z依旧保持着当初跟我说的那样,拿捏好分寸。所有的亲吻范围,仅限于肩部以上。

电影结束后,没有过多的缠绵,我们站在路边,最后一个吻落下,相继坐上回家的车。

第二天,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保持着低频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场短暂的「嘴友奔现」,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

这让我想起以爱为思想基础的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对「接吻」的极高评价:

爱情和情欲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层,它们一个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另一个属于卡萨诺瓦式的肉体;

而接吻,弥补了精神和肉体之间的断层,它是纯爱的象征,却又不失身体的欲望。

它是个纯粹的瞬间,无关双方的身份、地位、性别、过去与未来,在此时此刻发生,又在此时此刻结束。

或许正是因为接吻的美好和纯粹,嘴友不断变换着名号,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流行。

我发现10年前,百度贴吧早有“吻友吧”。

在那个年代,它还只是小圈层的狂欢,时至今日也只有100多位关注,200多个帖子,很容易就翻到头。

最早公开流行约嘴友的地方,是从不缺奇葩新闻的岛国日本。

据说12%的中学生,都拥有纯粹接吻的朋友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磨练吻技。

这种长期保持纯洁接吻的朋友关系,在日本新时代女性中也蔚为流行,她们觉得这种关系像精神恋爱般浪漫。

其实类似于“吻友”的关系还有很多,比如“睡友”。

2016年的一档日本节目,对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的陪睡朋友做了调查,他们还具体观察了一对睡友的夜晚是如何度过的,发现还真的就是单纯的睡觉而已。

这对睡友双双表示,如果有肉体关系就要负责,要变成恋人,这样就不能轻轻松松地一起度过了。

多数人觉得,这种关系给人可以随时抽离的安全感,又能填满空白零碎时间。

比嘴友更流行的,或许是年轻人日益增长的压抑和孤独。

大多数的人工作日会正常工作,下班还能和同事一起聚餐,但一到周末,突然不知如何支配,就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躺了两天,又接着去上班。

一切都能在线上完成的快节奏生活,似乎少了些现实生活的充实感,更少了些慢慢了解另一个人的精力。

但每个人又不是立地成佛,依旧需要来自异性的陪伴。

Z说,自己需要几个小时的情感陪伴,但又无力且无暇恋爱:“如果我没有信心投入很多时间成本,去经营一段恋爱,那必是无疾而终。”

许多人都在说,确定关系前的朦胧暧昧,是整个恋爱阶段最美好的事。

在我看来,嘴友更像是对恋爱前奏的不断练习,是亲密关系平替之一。

它也确实是一种逃避,不愿接纳一段需要责任的关系。

但生活里有太多压力,逃避一次也没什么错。

对嘴友们来说,在情感补给站完成一次充能,续航成功后,就拥有了有面对第二天的能量。

正如《吻的历史》中写到的那样:

「因为有了吻,我们更懂得包容,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开放的性。或许,吻已经不再与反抗、逾矩画上等号,而是一种我们可以享受的浪漫行为。」

不过,出于安全考虑,我还是建议大家多多注意嘴友的筛选:

▌可以向对方要照片,因为双方都在找嘴友,所以算不上冒犯;

▌见面的地点尽量和住址保持一定距离,且在人多的地方,住址可以模煳地说出所在区域即可;

▌明确和对方事先说明自己的原则,不能接受的行为等等;

▌即使是喝酒聊天,也不要喝上头,微醺即可停止;

▌接吻地点不要在过于私密和隔音的空间,例如酒店、对方家里、偏僻的小巷等;

▌吻同样有健康风险。一次接吻可传播8000万个细菌,其中包括了有害细菌,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有洁癖或是担忧,建议不要约嘴友。

人们的生活方式本就不止一种。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我的体验好,但并不等同于它是绝对的正确。

对于约嘴友,我只展示,并不是在向大家推荐这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恰好需要这样一次充电,不要害怕,前期做好筛选,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你拒绝甚至厌恶它,无需追赶流行,但也不必急于审判他人。

整理者: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青年男女没有忘记他们的本能,依然渴望着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但他们却视真实的异性为仇敌,只在虚拟的作品中“找糖”。

展开全文

刚刚过去的520,是阿熏近期最开心的一天。

临近中午,“男友”带了一束白玫瑰,开着帕萨特来到阿熏家楼下,接她去吃午餐。

一切都如此浪漫,只不过,这位名为“陆沉”的男友,是阿熏付费找来的,更准确的说,是付费请女生扮演的。而“陆沉”,则是她正在玩的一款女性向游戏中的角色,用圈内人的话来说,是阿熏的纸片人老公。

这种受顾客委托,扮演特定人物与顾客相处的消费,被称为“委托cos”。当下,不少沉迷纸片人的年轻女孩,选择通过“委托cos”的形式,与自己的二次元老公来一场“限时”约会。

委托cos提供的究竟是何种体验?“买卖双方”又抱着什么样的心理完成一次线下交易?

如是生活找到几位女孩,想要了解她们口中的“跨次元爱情”。

纸片人老公,走进三次元

阿熏永远记得,第一次线下委托,coser站在地铁口等自己的模样,“感觉另一个次元的人跨越了时光,终于来到我身边”。

去年秋天,她通过豆瓣帖子,接触到“线下委托”的概念。发帖人描述道,“一场毕生难忘的体验”“有小鹿乱撞的感觉”。这样的形容,让阿熏的好奇心无法压抑地冒出来。她很快决定,自己也找个线下委托试试。

“因为我真的很寂寞,也真的很好奇。”

阿熏刚毕业一年,在事业单位工作,和同事们有着不小的年龄差距。她难以加入同事们的闲聊,两个小时的午休长得有些难捱,于是下载了《光与夜之恋》(以下简称“光夜”),“本来是想打发时间,结果沉迷了。”

起初,阿熏不懂“为什么有人花钱买纸片”,直到有次她在单位受了委屈,回家路上刷游戏剧情时,耳机里传来低沉的男声,“兔子小姐,怎么了?”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那一刻,觉得是有人在关心我的。”

原本鲜少氪金的阿熏成了“无情的抽卡机器”,反反复复地听卡面剧情语音。“知道有coser能接线下委托后,我就心动了。”

游戏剧情已经被设定好,线下委托却不是。阿熏很好奇,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陆沉”,他会是什么样子,又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在单位没什么朋友,一个人吃饭逛街,所以很想体验一下,有人陪我玩,关心我的感觉。”

根据豆瓣帖子的“教程”,阿熏在闲鱼看中几位提供线下委托服务的coser。但是,她看着coser们在详情页列出的一长串“可出角色”,总觉得有“流水线作业”的感觉。

“其实单看照片还是挺还原的,但能出这么多角色,感觉更多是形似吧。我希望能找到一个了解陆沉,最好自己也是玩家的coser来接我的委托。” 舍弃了闲鱼,阿熏又在超话里“蹲”了很久,终于得偿所愿。对方和她一样,是个陆推(即喜欢陆沉的玩家)。

“她说可以叫她小六。”添加微信后,阿熏和小六确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我让她称呼我兔子小姐,最好以陆沉的口吻和我说话,如果做不到也不强求。必须要有的是,戴金丝细框眼镜,穿西装,打酒红色领带。”

小六比阿熏小一些,还是在校学生。做线下委托不只是为了赚钱,也“好奇自己能不能扮演好另一个人”。

两人一起去了游乐园,车费自理,门票以及当日开支由阿熏承担。此外,阿熏支付小六30元/小时的委托费。

回忆起这场包括吃饭在内,花费800多元的游乐园之旅,阿熏觉得,像做梦一样。

她很满意小六的造型还原程度,在游乐园的互动细节,也让她“心跳加速”:

游乐园的石子路不太平,小六扶她时会绅士手,这和她想象中的陆沉一模一样;说话前,小六会先推一下眼镜,然后看着她的眼睛开口,“她一这样,我就疯狂心跳,根本不敢看她”。

一起坐过山车,阿熏忍不住大声尖叫,小六却不会。她能感觉到小六手臂绷紧,“但就是没出声,我觉得陆沉就会是这样”。从过山车下来,小六还不忘夸夸她,“兔子小姐真勇敢”。

温柔之外,陆沉也“有点腹黑,甚至颇具压迫感”。尽管说不出具体的场景和举止,但阿熏觉得,相处期间,小六恰到好处地呈现出陆沉的这一面。因此,分别时,除了约定好的费用,阿熏另转了一个红包。

“不过小六没收,她说,兔子小姐已经让我得到很多了。”说完这句话,小六揉了揉阿熏的头,说过再见,转身向地铁站走去。

“像在拍电视剧,拍到大结局,板一打灯一亮,一切又回到现实。”

良好的线下委托体验,让阿熏有些上瘾。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太害羞了,没能开口和小六拍一张合照吧。”

可惜的是,小六准备考研,忙于学业,不再接线下委托。阿熏后来约到的coser,价格更贵(50元一小时)不说,也没有小六那般“打破次元壁”的感觉。

“可能是‘初恋情结’。也可能线下委托火了以后,入行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连剧情都不熟悉就跑来接委托,我觉得很不可。”

尽管无法复刻初体验,但压力较大或工作不顺心时,线下委托依旧是阿熏最好的安慰剂,“毕竟我花了钱,对方比较照顾我的心情,也会哄我。所以,哪怕有些ooc(Out Of Character,即与设定不符),但总体体验还是很好的。”

做一天“理想恋人”

“线下委托,就像陪单主做一场和理想恋人约会的梦。”coser小西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或许是为了强化沉浸感,乙游男主的设定多为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对照的角色,如总裁、警察、侦探、律师等。乍一看,他们的造型较为常见、不算繁复,但想要打破次元壁,却也并不容易。

身高是第一关。根据官方设定,乙游男主的身高大多在180cm之上,为了还原,也为了“身高差”,coser们通常会垫增高垫、穿厚底鞋。小西的身高有173cm,她很庆幸,“我不用太费力,就能垫到一米八”。

妆发造型,同样要花不少心思。因为买来的假发不尽人意,“有的太假,有的不服帖”,为了更好地还原角色,小西在B站找了教程,学习如何打理假发,修剪刘海、贴发缝、做造型……全都不在话下。 

“我跟着视频学了挺久,不过感觉自己还是很有天赋的,改出来的假毛都很不错。”

小西形容自己是“老二次元了”,之前也经常cos自己喜欢的角色。去年年底,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到“线上委托”。 线上委托,即coser根据单主的需求cos角色,做出指定动作拍照,或与单主视频聊天。“比如单主喜欢夏鸣星,希望小夏可以举着牌子说爱她,那我就会扮成小夏,举一个写着‘我爱你’的牌子,拍照给她。”

“做了一阵子线上,朋友说,也可以试试线下委托。我想了想,感觉能面对面地接触单主也很有意思,后边就开始接线下委托了”。她在自己的账号后加上了“接委托版”的后缀,并在置顶笔记中写明了自己的身高、接单费用、空闲时间等信息。

得益于此前积累的经验,小西“转型”并不困难。她目前还在读书,并不依赖委托赚钱,佛系接单,“到目前为止,五月已经接了8单,完成了2单”。

出的角色大多是她比较熟悉的,比如《光夜》中的夏鸣星和萧逸、Vtuber luca(虚拟主播)等。即便了解角色,小西还是会认真准备,“委托日期的前几天,会再看看直播、过过剧情,要给单主好的体验”。

见面时,小西会提前到一会儿,“哪有让女孩子等的道理”。即使地铁口人来人往,她还是能够凭借小配饰和约定的暗号认出单主,“我会小跑过去抱住她,说‘终于见到你了’,然后把小礼物递给她。”

有些单主会指定礼物,如果单主没有要求,小西会认真写一封手写信,再附上一条手链,“约会就是要有礼物啊”。

小西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委托时的单主。刚见面时,两个人都很害羞,打车去目的地,“座位中间隔了个太平洋”。或许是从分享午饭开始,局促的两个人慢慢放松下来,可以牵着手逛街,也会分享同一根签子上的草莓。

“她把草莓递过来的时候,可能是想我接过签子,但我就着她的手,直接把草莓吃掉了。”小西补充,“这样做也没什么奇怪的,那一刻我不是小西,是她的爱人。”

和单主外出约会,顶着假发的小西难免会被路人打量,尤其是在地铁上。但她并不在意,“我本身就是不在乎外界评价的类型,而且线下委托时,我是以角色的身份和单主约会,我们就是普通情侣,没什么好尴尬的。”

比起异样的眼光,小西更在意单主的情绪。

她回忆起第一次委托的最后时刻,“约会快结束的时候,我抱住单主和她说再见,她眼眶红红的,不说话,看起来很难过。有一种从旁观者视角,看到单主和爱人告别的感觉。”

与单主分别时,小西会给她们一个长长的拥抱,叮嘱单主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在她看来,这个动作充满了仪式感,也像是关闭次元大门的咒语。

不过,“也并非所有委托都是恋爱向”。小西补充,虽然许多人会觉得,线下委托相当于找“一日恋人”,但也有把角色视为孩子或弟弟的“妈粉”消费,比如《光夜》的夏鸣星就有不少妈粉,“这类委托,陪单主一起玩就可以了。”

至于委托结束后如何和单主相处,coser们各有想法。

小西觉得,即使委托结束,不以角色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和单主做朋友。她会和单主聊天,偶尔分享日常,只是这一次,她的身份是大学生小西,而不再是理想男友。

“哪有爱情不受伤”

浏览线下委托相关内容,不难发现,这届女生,只愿意找同性约会。单主和coser们发布的笔记或视频中,会注明“只找女生”,还会加粗或加上几个感叹号,以示强调。

男coser阿城坦言,眼看线下委托爆火,也动过“做一日男友”的念头,甚至拜托女友给自己科普一番,了解几款热门乙游的剧情走向和男主人设。但他发布的帖子几乎无人问津,即便有留言,也是语气不甚友好的,“男宝别蹭”。

女孩们的警惕,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

“本质是和陌生人线下见面,怎么想都是同性比较安全”,几位单主和coser想法一致。

“我承认,比如身高,男coser扮乙游男主肯定更贴。但线下委托和出cos不一样,是线下约会的性质。原本陌生的一男一女,一起玩一天,总觉得太不安全了。”阿熏说。

而且,女生往往更细心,体验自然也会更好。“比如穿高跟鞋上下楼,coser们都会扶一下,还会关心你走路久了累不累。如果大姨妈来了,她们也会在点单时问你,要不要喝点热的。”

不过,约过几次线下委托后,柠宁决定,不再“花钱买爱情”。

“接委托的coser变多了”,柠宁吐槽,许多云玩家入局,有些人对角色并不了解,仅凭着刻板印象,就想扮演二次元老公。

“我喜欢齐司礼,游戏前几章,他确实有点嘴臭,还有pua我的嫌疑。但随着剧情推进,狐狸很温柔了,但我约的coser还是延续最初的人设。”

“当时真的很生气,跟她讲‘别和我说话,做哑巴男友算了’。那单的委托费我也没全结,她还在小圈子里挂过我。”

不同于普通cos,线下委托基于对角色的爱,单主的需求通常会更具体。有些单主不仅会看coser的超话等级,还会看氪条(即游戏累计充值金额)。

也正是因为爱,甚至存在“假戏真做”的可能。

关于这点,小西并不担心,“单主喜欢的是角色,我并不是那个角色本身”。尽管分别时,单主们会很难过,有些单主甚至会哭,但她觉得,那些眼泪并非为她而流,而是暂时的“移情”。

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单主分享自己的“戒断反应”,而当下的不舍,往往会被时间抚平。

不过,感情并不是一直听从于理性。柠宁的朋友对coser“过度上头”,是她不愿再找线下委托的另一个原因。

柠宁的朋友生落落还在读大学,也是一位乙游玩家,她一度沉迷线下委托,“频率高达两周一次”,而后,喜欢上了扮演纸片人男友的女生。

“那个coser神态语气什么的都很还原,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找她的玩家还挺多的。”为了成为“最不一样的存在”,落落开始在委托之余,时不时地请奶茶、发红包,给coser送礼物。

“感觉她们那个圈子里,几个单主都是这样的,暗自较劲,看谁花钱更多。”只是,疯狂花钱的落落或许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到底是纸片老公,还是扮演老公的那个人。

“她的生活费根本经不住这么花,还找我们借过,后来因为信用卡套现还是怎样,被人打电话到家里,现在家人管得很严,我也挺久没联系到她了。”

朋友的故事让柠宁心有戚戚,她也说不准,自己会不会在某次线下委托中“沦陷”。

“怎么说呢?线下委托火了以后,有些人可能只是想体验一下,主要是为了发朋友圈。但我们这类经常复购的,可能比较寂寞又缺爱吧,所以我也不知道,如果有的coser很还原我推(自己喜欢的角色),我会不会走上朋友的老路。”

00后甚至10后走上社交舞台后,许多新的消费方式应运而生。而究其内核,不过是一代人有人一代人的造梦方式罢了。总有人会醒来,也总有人愿意再梦一场:

5月21日的约会中,小西扮作夏鸣星的模样,陪单主试了婚纱。她单膝跪地,亲吻单主的手背,为她织就一场绚丽的梦,“谁说二次元的爱情不能照进现实了?”

(文中均为化名)

整理者:大萧条的时代正在到来,是墨守陈规,被动应对,还是主动出击,打破常识呢?

展开全文

任何行业,蛋糕不断做大,从业者工资稳定增长,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

然而种种信号显示,当下普通人面临的生存处境越来越艰难了,我们正在迎来全面降薪时代。

把近段时间发生的几件事合在一起看,很难让人不悲观。

第一便是网约车饱和。

4月以来,广东东莞、山东济南、四川遂宁、湖南长沙、海南三亚等十余城市发布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预警,提醒年轻人网约车已经过了“好赚”时代,不宜盲目入行。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289.1万本、车辆运输证112万本。2020年12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8.1亿单。而2023年4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本、车辆运输证230.0万本,4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06亿单。

2年零4个月,全国网约车驾驶员新增251.5万人,车辆新增118万辆,但订单却减少了1.04亿。这是典型的“僧多粥少”,其结果是网约车司机收入大幅下降。

以东莞为例,今年4月份,单车日均订单量减少到不足10单,15单日均营收只有320元,2022年10单营收就超过400元了。

开网约车月入过万就更难了,在广州早7晚10,一天的纯收入也只有400元左右,一个月一天不休也才勉强挣一万二。用有4年网约车经验的王师傅的话说,我们都是拿命在开车,这种跑法不知道身体还能扛几年。

虽然该行业已经卷成麻花,每单利润大幅下降,司机收入锐减,但仍然无法阻挡新司机入行:今年1-4月,新核发网约车驾驶员证31.6万本,其中,4月17.7万本,增速进一步加快。

关于网约车司机,有调查显示,7成是专职,另外3成是兼职,而兼职司机大多数是失业后临时过渡。像今年这种行情,新增的司机多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但偏偏又遭遇失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

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部门在交通通信的平均支出是3195元,增加13%。另2022出行报告显示,网约车市场规模突破2500亿,且近六成用户打车频次增加。

问题来了,网约车行业还在稳步增长,钱到底被谁赚走了呢?

平台经济,本就是靠资本蛮力发展起来的,所以最后的利润势必都会流向头部资本。不管行业如何内卷,本质上最后受伤的都是司机和乘客。

第二,外卖员暴增。

和网约车平台一样,外卖行业也大量接纳了失业人员。事实上,当下外卖行业“僧多粥少”的处境,远比网约车更严重。

3月份网络上流传的“外卖员首次招满”的说法虽然不合实际,但这两年外卖员暴增却是真。2022年美团一家平台骑手新增97万,增幅高达18.4%。

另外,美团2020年发布的骑手学历调查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24.7%,照此计算,2022年美团一个平台新增大学生外卖骑手就高达24万。

对于高人员流动的骑手行业,招满的状态永远是暂时的。但平台却会根据订单增减情况,调整配送单价。据悉,美团外卖从去年每单9元已降到6元,今年年初降到5元,五一后很多地方已经降到4元,部分跑单奖励也取消了。

一边是不断涌入的新骑手,另一边则是进入淡季的外卖行业,此消彼长的结果只能是“僧多粥少”,网络上“找不到工作就去跑外卖”、“送外卖轻松过万”等说法,也被现实击得粉碎。

跑外卖为什么越来越难赚钱了?一是供不应求,人比单多;二是外卖需求早已被开发完毕。2022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增长率为19.80%,距2018年、2019年的55.05%、35.97%都相差甚远。

五一前后,外卖骑手的收入更是断崖式下跌。有人介绍,自己做了7年众包,骑手账号等级已升至最高,但现在每天的收入也只有100元左右,不及往年半天。

也有人表示,往年淡季里自己在午高峰最多可接12单,大包小包地挂满电动车,现在只有4、5单左右。

外卖骑手暴增,一方面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订单流失,用工减少,很多行业都在裁员收缩有关。

以地产行业为例,据可研智库数据,2019-2022年三年时间,地产开发从业人员减少了40万,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减少约600万个岗位。2022年是百强地产减员最多的一年,大概85%的百强房企都在精简人员,裁员总量超过10万人。

与此同时,减薪也成为不少房企面对行业困境时的必备动作。数据显示,2022年降薪百强房企中,有72家降薪幅度超过30%,22家超过40%,6家超过50%。

另一方面和大学毕业生激增有关,前面数据说到了,每5个外卖员中有一个是大学生。那么大学生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送外卖呢?

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件事:青年失业率已经飙升至20.4%。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今年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有人会说,这个年龄段的人不都是在读书吗?统计这个指标有何意义?失业的前提是先就业,所以这个指标并不包括在读书的学生。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已就业年轻人的失业情况。

再科普一下,世界上多数国家一般采用两种失业统计方法,一是行政登记失业率,二是劳动力抽样调查失业率。我们采用的是前者,也就是说,公布的失业率和真实失业率有很大偏差。

说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08年12月中科院通过抽样调查,得出城镇失业率攀升到9.4%了,已超过7%的国际警戒线,但人保部公布的数据只有4.2%。

有人说,没必要按着这个数据一顿锤,现在的00后家境普遍优渥,就业没那么迫切,没合适工作自然不会将就,他们不像80后、90后,没工作家里会崩。

我不这么认为,我反倒觉得,青年失业率飙升本质上是整个社会体系迎来了“降薪”,更是就业降级的体现。

去年以来,大厂、大公司都在降薪、裁员、缩招,这些企业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都去哪了?顶着大厂工作经验的,去中小型企业内卷了,而中小型企业被裁的员工,又去了更小的或新创企业内卷了,一层一层向下竞争。其结果是,整体降薪,且青年失业率一路上升。

前些年,大公司都喜欢培养应届生,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企业首要任务是提高利润、优化资产负债表,开源节流。尤其是在招聘时,更会优先考虑性价比——在用工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招立刻就能上手的老员工,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找工作自然更难。

大家记住,艰难时期,所有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自保,裁员也不是因为你技术不好,而是因为你太贵,而社会上恰好有大把技术更好又便宜的人才。学历贬值、自愿内卷,就是这么来的。

那为什么很多工厂还招不到人?核心是岗位和人员不匹配,不匹配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专业型人才严重缺失,二是人家瞧不上这个工作。

综上所述,不管是网约车饱和还是外卖员暴增,亦或是青年失业率飙升,都说明了一个现实问题:多数普通人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这点大家应该有共识,今年以来,大部分居民家庭的收入是原地踏步或者减少的,即降薪时代来袭。

再加上全国80%的家庭都被房地产绑架了——砸锅卖铁买房,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三十年的消费能力。

这种情况显然是支撑不起消费市场的,因为收入和收入的预期才是消费的基础。口袋里没钱,怎么敢消费呢?难道吃了上顿不顾下顿?更何况,多数家庭还有房贷要还,孩子要养,老人要照顾。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收入快速增长起来呢?这是解决当下所以矛盾的焦点。正如文章开头所言,很多人可能面临房贷高,孩子教育投入大,家里人生病等各种问题,但如果自己公司的蛋糕还在做大,工资收入还在上升,这些问题还是可能解决的。否则就只能各种问题累积爆发,最后造成家庭破产。

过去半年,国家层面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从扶持民营企业,到以工代赈,再到救房地产,还有加大基建投资,各种手段都用了,效果不咋理想。

个人觉得,这是大势使然,全球经济衰退,我们也很难独善其身,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无解。这种背景下,帮助民众守住生存成本边界线,是头等大事。从收入降低到万物飞涨,我们正身处一个奇怪的时代,对于多数人来说,顺应时代变化,不要被动应对,才是抵御未知风险的明智之举。

4月11日,海南海口举行了2023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浪之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子女也是消费品,是长周期的消费品。

你们以为专家是在劝说吗?不,他们其实是在陈述一件已经发生了很久很久的事实。

展开全文

子女确实是一个耐用消费品。如你长得漂亮和帅气,也许会在夜场被消费。你生得聪明,可能在企业996被消费。你出在穷苦家庭,基本只能进厂被消费。每种人都有自己的消费点。

你说这和父母子女有什么关系?没有吗?问问自己,在企业996的员工是谁家的孩子?工厂没日没夜的工人是谁家孩子?夜场里的女孩们又是谁家的孩子?企业的法人是谁家父母的?工厂拥有者是谁家父母的?夜场的主人是谁家父母的?人们现在意识到了,现行规则下,成为父母的代价是什么。是去消费别人家的孩子,还要礼尚往来,自己也得生一个去给别人消费。

否则你会听到:你不生孩子,老了没人陪,没人理,没人养,你的人生不完整,会被人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就像他们灌输给你的那样,不快点找个人陪着你,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有道理吗?也许有道理,只是这些有道理的话都是用来掩盖背后的目的的。

用一分的真,遮盖九分的假。为了能多生产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供市场消费,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剧本,一次又一次的宣传着这些价值。同时也是变相承认所谓的“人口红利”,本质是人力成本低廉的“消费人口”,即是消费品又是消费者,互相榨取价值。人们用近乎自绝的方式对抗着这种价值,不选择“父母”这种消费者的身份,而是一直保持消费品的身份。

最重要的是,既然是消费品,那么每个消费品都是交易品,消耗品,都有其对应的价码。生命无价岂不是在放屁?年轻人看着自己走过的路,看着“老消费品”们到今天还要被消费的模样。想到既是消费品,又是消费者,不经他同意就生下他,还要把他当做消费品的“父母”。 想到把人,把生命当做消费品的世界。他们不想如此,不想被人控制,也不想控制别人。

借用一篇段落形容他们:

“这里到处是利益,交易和腐败,每个人都困在自己无解的人生里,谁还有心情在意一具生命的价值?”

鲁迅没说错,翻开历史一看满眼都是仁义道德,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而有的人就爱用历史上的一些闪光点来试图摘掉这个帽子。

人畜有别,不可语冰。

最后想到一个法律上的案例。

如果取出一个流浪汉的器官,分别移植到五个病人体内,可以救活五个人。但若流浪汉不同意,这五个人就必须接受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

所以,如果年轻人不想生,经济就崩溃了,那么你们只能接受崩溃的事实。别人家的子女没有任何义务为你们造成的窟窿买单。因为他们是消费品,是被消耗的一方,只有你们有能力消费,也只有你们能享受这种消费,不是吗?

“经济学家”们,你们又是谁的父母呢?

注: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0935116/answer/2426847494

展开全文

所有人都看着我沉下去 就干看着

不得不佩服知乎的大数据,刚刚放出来就推给我,亲身经历给你回答一波。

首先不完全同意高赞的回答,每个监狱的情况不一样,但是大同小异,高赞那个说的可能像是河南的监狱,现在情况也变了不少。最新的情况我跟你具体讲讲:

1.不要考虑带任何东西,包括内衣内裤袜子钱,这些通通进不去,能带的只有你的判决书,看守所期间寄给你的照片和信件。其他的不要想。进去的时候py都要掰开检查一遍。眼镜一定要配好,疫情期间里面配眼镜一年可能只有一次,监狱会委托银行给你办理银行卡,办理好了把卡号通知家人给你打钱。

2.入监队期间跟高赞说的一样,一两个月的训练忍耐下来,分到其他监区后生活就会好很多。

3.分到其他监区后你会在新犯组继续受苦,直到一两个月后下一批新犯把你顶出来。当然了有可能去的新犯没那么多,这时候如果你劳动和改造表现好的话,新犯组的组长老哥有可能跟民警打报告将你提前分出新犯组。所以跟老犯搞好关系很重要,他们是民警和大班犯之间沟通的桥梁。

4.刚到监狱你的业务大概率是踩电子缝纫机,现在全国大部分监狱都在做服装,箱包,鞋子,女性内衣,口罩防护服以及铁路公交制服.身体不好和年纪大的人会分配到烫工烫衣服。如果工序有的选,做衣服不要选挖口袋,做裤子不要选上腰,这两个工序俗称挖坟和上坟,一天干到晚一口气都没得喘。

5.每年可以买两次书,没有玄幻小说,但是庆余年赘婿三体这种还是有的,你能想到的世界名著全部都有,甚至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各类建筑美术做菜等工具书,如果想看黄色内容可以买一套渡边淳一的书集,这种书为啥能在监狱买得到我也一直没搞懂,至于我本人订的都是杂志健身的《健与美》时事新闻《Vista看天下》军事《舰船知识》经济《第一财经》旅游《孤独星球》电影《环球银幕》,一次可订一年。监狱是个让你静下心来阅读的地方。书选的好出来以后跟社会基本不脱节,甚至网上各种梗都很清楚。

6.如果可以的话就健身吧,坐牢并不能给你和家人带来什么好处,但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好的身体,我进去之前身高180体重116,现在体重150,胸肌巨大6块腹肌只用了一年半。买东西多买牛奶少买零食。

7.伙食很差,一周一顿红烧肉,一次鸡翅根(每人两个),一次鱼(全是碎肉鱼刺和汤)一周2到3个煮鸡蛋,但是可以跟别人合伙买包装熟食菜,比如烤鸭,牛肉等等,25一袋,每袋两个人合伙吃,每人买个4袋两个人可以一个月改善8次伙食。

8.监狱每年都会组织好多次高中本科或者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参加成人高考,对你没看错,研究生也可以报名成人高考,这个纯属自愿,我在一年半的监狱生涯里考了三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民警带你去其他监区的考点考试,路上十几分钟的车程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9.虽然知乎人均百万是tree new be但是你既然能玩知乎就超过了监狱90%以上的人,里边九成人是不玩这玩意的,最多玩过B站,推测你是大学生好了,基本上大学生进去待遇还算不错,很多不需要参加劳动的岗位都需要大学生做,比如报道组长和政文组长这类,别人出工你可以在厂房用电脑做台账,登记统计各类罪犯的信息,完成民警交给你的任务。学过医的可以去发药,还可以做统计员统计一天的产量,还有机修工等等,还可以做质检员。这些都不需要体力上的劳动不需要做衣服,按能力上岗,这些岗位每月考核分最高,有改积分子名额优先考虑这部分人,不得不说大学学历真的救了我,记住一定要好好改造混个岗位。

10.每周日周一是休息日学习日,不用干活,周日可以看电影,你能想到的最新电影都可以看,而且都是高清资源,我在里面看过包括《华尔街之狼》(这片这么黄都可以看)《自杀小队》《毒液2》《007无暇赴死》《蜘蛛侠英雄无归》等等等等,但是没有《海贼王》《进击的巨人》《鬼灭之刃》等等。好好混,混成分监区T1集团的骨干,基本上可以实现电影定制,民警一般都会和我们一起看大片,因为他们也不能明着玩手机,只有一台万年前的安卓工作机。大厅里有70寸壁挂电视,不爱在大厅看电影可以在寝室聊天下棋看书,周一学习日也可以看书。

还有人怀疑《毒液2》和《英雄无归》国内没上映怎么看的,有种东西叫海外超清+野生字幕组,《沙丘》这种的也老早就看了,监狱民警很多都是小年轻,找这种资源很简单。

11.关于民警,里面的民警除了极个别特别坏的人以外其他的都非常好,他们也只是上班的,大家相安无事最重要,基本上你只要不去打架,很少管你们,对各种小违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平稳的改造秩序。不能打架是底线,动手前请三思。

12.疫情期间他们的上班机制基本上是14+14,在里面上班14天在外隔离14天。里面一个管事情的民警(如年轻的管教和年轻生产队长以及年长的指导员)带着四个退居二线的老民警上班,老民警们啥事情都不管,都是唯一在里面的领导管,管生产的很少抓改造,管改造的很少抓生产。所以生产队长在的班改造上可能拉胯一点,比如周日的时候很多人躺床上睡大觉没人管,管教在的班生产会拉胯一点,大家都是完成个基本任务就行,毕竟管教不懂生产。也没人会问你明明不让看的玄幻小说是哪里来的。

13.面对民警态度要好,有的监狱要求称警官,有的称干部,打报告时要正式,尤其是外面领导来检查的时候。要让民警觉得嗯你这个人不错,请记住正式场合他们代表的是背后的人民政府。私下场合我们也爱跟他们开玩笑,称呼都是某sir某老板,他们也不在意,里面生活太无聊了,有的民警可能会无聊到跟你们下棋,当然犯人坐牢太久了,能下得过犯人的民警属实不多。他们有时还会偷着把吃不掉的包子茶叶蛋等给犯人吃,虽然这是违反规定的,但是很暖心,某次我们饭不够我没吃饱,管教一边啃包子一边把剩下的仨都给了我,有被感动到。

14.江浙沪的监狱全面禁烟,其他地方的不戒,过年的时候可以用葡萄干泡可乐酿9,当然要看你所在监区管理弹性大不大,我们那边基本没事。

15.里面发的衣服基本不合身,但是没关系,因为你学的就是做衣服,你可以拿别人不要的衣服拆掉重新裁剪自己做一身,但是不要去私自加个口袋加层内衬,这属于私改囚服,抓到要处理,你只要做一身合身的,穿起来舒服干净板板正正那一般没问题。

16.私自做囚服属于干私活,明面规定是不可以,如果你生产任务干的确实是好,干到自己都没活干,那私下里做点也没事,我的内裤都是自己做的,用的布料好,比外面买的穿着都舒服,见过最狠的一个判死缓的大佬,一年到头没干多少公家活,鞋垫做了过几千双,分销到各分监区。

17.出工一般在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收工之后除了看半个小时新闻联播之外就是自己的时间,看电视看书健身自己安排。

18.如果身体不好,在外面要提前开好病历,这个可以带进去,有些药里面没有,把病历给里面的医生看,可以通过分监区审批把外面的药寄进去。

19.在里面洗冷水澡,冬天零下的时候也一样。你不怕脏或者年纪大可以不洗,大部分人天天洗。冬天晚上的室外,一桶冷水从头浇到尾,所见之处每个人都在冒烟,真真切切的洗刷灵魂之感。

20.里面一切待遇都是跟着分级处遇来,分为ABC级,D和E是在里面打架违规犯错误享受的降级待遇。刚去的时候你是C级罪犯,一个月可以买总共200块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每月1次亲情电话。半年左右是B级,一个月300,电话2次,拿到年度改造积极分子一个月500,电话3次。通信对象跟高赞所说相同

21.想尽办法拿改积,拿到年度改积你就是A级,条件是在1月份到12月份期间不能有扣分违规且表现较好,所犯的罪没有从严,你的罪名就不属于从严类型。而且经罪犯和民警投票评选,200个罪犯里大约每年有20个改积名额,改积除了可以提高购物额度,最大的用处就是减刑假释,法官会优先给改积分子减假。所以这个是必须争取的。

22.拿分数和表扬情况跟高赞所说一致,不一一赘述。一定要顺从民警和各类骨干犯。如果有问题解决不了就求助民警,不要与他人起冲突,吵架和打架都有可能扣分,扣分有可能导致表扬失效影响减刑假释。千万不要跟民警顶嘴,要有礼貌,不要主动违规,一般不是故意造成的违规大多数民警都会放你一马,但是你跟民警关系不好就另说了。我有过2次要扣分的情况,一次是胸卡丢失,一次是同犯打架我没拉住。都是民警放了我一马,就是因为我平时表现好,而且事情不严重,民警于心不忍没扣我的分。

23.现在监狱的假释政策很好,当然2021年更好,21年的时候只要你符合条件监狱强行给你报假释,我们监区有人提前两年多出去,有的判过缓刑的也假释出去,有的退赔和罚金没有交完的也假释出去,那时候政策好到有点看不懂。22年假释收紧了,但是政策每年都会变,我在监狱的一年半里就变了两次。

24.大体说说假释政策,没有从严的情形(涉黑涉恶涉枪以及十年以上暴力犯),不是累犯,没有吸毒史都可以假释。当然你有履行能力却没交完罚金和退赔还是不给你假释的。如果你确实没有履行能力,那么控制好你的消费,每月不要花超过150,卡上余额从不超过300,依然可以假释。而且最后不要有前科,有一次酒驾前科或者一次赌博史前科问题不大,但不能有吸毒史,不能有两次以上前科。

25.看你还能用知乎有可能是取保候审,对你有利的消息是你有足够的时间去监狱拿表扬,然后减刑假释早日出来,很多判三四年的人由于在看守所期间羁押了一两年,没时间拿表扬,只好坐满。看你的情况,进去4年,刑期过半两年,隔一个月呈报耗时一个月,呈报上假释到下达裁定三个月,你可能只需要坐两年四个月就出来了,至于我本人,判三年半假释一年两个多月,做了两年三个月多一点。

26.疫情之下很多服装企业发展不好,订单比较少,我所在的地方有很多分监区一周就出工两天,出工也是坐在工位上发呆,没办法实在没有订单。我所在的分监区有固定客户,订单没断过,因为生产效益好隔三差五加餐吃肉,劳动报酬人均每个月150,这意味着你带进去的钱大概率花不完。

27.在里面学到的最多的就是法律知识,出来之后刑法基本能摸透,见过有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污染环境判3年的,也见过有人在微信卖黄色小视频,获利1000块出售淫秽物品获利坐三年的。90%的人说他在外面混的有多好都是吹NB,但是玩游艇玩表玩手办的大佬也真的有,毕竟wyf这种也在里边。跟着人家见见世面也好,有些有实力的老哥出来互相帮扶一把也有,鱼龙混杂,自己分辨。

28.说一下打架,打架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可能我所在的分监区秩序较差,所以每个月都有,打架的后果就是扣10分以上,严重的送到严管队矫治,相当于重回入监队,另外现在一次性扣10分基本上表扬就废掉了,如果需要表扬报减刑假释那就完蛋了。很多人不在乎打架是因为他们余刑较短,还剩两三个月就出去的人当然无所顾忌,见到这些余刑短又爱找事情的人绕道走,重复一遍,不能打架是底线,你跟别人吵起来骂的再脏都有可能不被处理,打架不行,有监控在,指挥中心一个电话打来民警也盖不住。

写这些是想告诉你,既然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害怕去坐牢,里面没有高墙外的自由,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看到很多评论都在骂你,不要在意,错了就是错了,这些也都是你该承受的,好好赎罪好好改造,你我都是男人,犯错没什么大不了,别人看不起你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把该受的罚受了,出来以后好好生活合法挣钱。我进去的时候24今年出来27,跟你差不多,好好努力还有机会。

从进去到出来,学点技能还是有用的,虽然我出来以后不会做服装行业,但是一件衣服拿到手上马上就能通过工艺看出这件衣服怎么样,属于什么档次,线毛多不多,拼缝规整不规整,缝线针距大不大领口正不正等等,我们做的是外贸单,大多数衣服都是出口欧美非洲东南亚,有很多衣服都是售价2k美元以上,所以你能清楚的分辨某宝和拼夕夕给你卖的都是些什么破烂玩意。

另外很多人说里面的条件比外面好,伙食方面我展开说一下,除了上面提到的荤菜和奖励加餐,能吃到的大部分都是水煮菜,水煮萝卜水煮胡萝卜水煮包心菜水煮白菜水煮洋葱等等,里面加点盐,飘着几朵油花,拿水煮包心菜举例,一大铁桶包心菜,最底下是烧糊的,最上面是翠绿的生的,就这,味道可想而知。米饭管够。红烧肉七肥三瘦,肉皮带着猪毛,还有一些嚼不烂的淋巴,还有猪咪咪 各位看了还想进去吗?

困了,码起来明天继续。

有人问吴签在里面会怎样,首先吴签现在在看守所,还没被判刑,如果判了刑到了监狱混的肯定比大多数劳改犯要好,监狱里有句话是有钱钱改造,没钱人改造。钱多到一定程度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即使在最公正廉明的监狱也一样适用。

还有人问评论区东北某985码农怎么进去的,他罪名是开设赌场罪,干的事情是开发赌博软件。

卧槽,都收藏起来是怎么个情况,老哥们虽然现在形势不好但是千万不要走极端啊,不考虑良心道德也要考虑考虑自己的家人啊。

过去的经历不太想讲,好奇我咋进去的私信我就行了,写在这里有种被人扒光了看的感觉。

你们怎么回事?想干嘛?卷到监狱里去吗?搞得我像推荐大家进去坐牢,是我的表述有什么问题吗?

破逼乎果然乙烷

编者按:

1、从外卖公司(美/饿)到站点(承包商)再到外卖员,通过层层分包转移阶级压迫带来的劳资纠纷。劳动者失去了应有的劳动保障被强加上个体经营从业者身份。由此可见赵国用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法纯粹是一纸空谈,只有先锋队引领的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才能让人民做自己和国家的人主人不再被资产阶级榨干最后一滴血泪。

2、社会实践决定我们的认识。实实在在的工作经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极大的帮助。到工作一线去,去真正了解工人阶级的现状,去切身体会工人阶级的不易。

3、阶级压迫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而承认这些阶级压迫的存在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有承认组织和革命,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是合格的先进无产阶级。

展开全文

笔者本人在离开工厂后,去到了北京这个赵氏帝国的心脏,帝都脚下去讨生活,这里生活成本高哇,震撼我一辈子呀。在底层生存各种压迫下选择了外卖这一看起来比工厂“自由 ” 的工作,现在还有不少人抱着这样的幻想,“ 被轻轻松松月入过万” 迷惑,或有不少小资何不食肉糜“996太难受不如去送外卖 ” 是这么简单的吗?笔者那用亲身经历给大伙儿讲讲故事。

外卖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相对自由的外卖员,这类外卖员的自由体现在干一单算一单,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有很多厌烦厂里约束的人就做这个工作,也有想赚更多的钱的人,一般电动车是自己的,属于个体经营。另一类是时间不自由的外卖员,和在工厂上班差不多,有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请假需要批准,车一般不是自己的在一个电动车站点租的,属于无产者,下面介绍的就是笔者的亲身经历。

一、入职流程:

去那签合同是十分便捷的,都不是直接跟外卖平台签直属劳动合同。这样就不用负担五险一金,也不用负法律责任,就找到承包商,然后签个劳务合同(劳务合同和劳动合同有所不同,劳务合同更容易撇清责任,法律上就不存在劳务关系。咱就是“个体户 ”,出了事儿一推四五六,认识你是谁啊? )然后买个衣服(就一个印logo 的破马甲50块)、头盔(盔壁薄的不行内衬也也硌得你难受110块)、箱子(大概有50cm 长、40cm宽、40cm 高,150块)、工牌(就一条常见的麻布带子和塑料壳子套一张废纸30块)大概340,雨衣70块,一共410块。去站长那报个名这事就算成了。

二、每月固定支出:

1、生产工具:

再找个专门租电瓶车的门店租个车750一个月,押金200,再给你留下身份证号,下载个App,有整个城市的固定换电站,非常大的一排的换电柜有12个空,都放在公园和小区的犄角旮旯里。一般5km 就一处换电点。但基本在北京五环里,二环也很难找大概10km 以上有一处,朝阳、海淀密密麻麻的,一般到地儿不是给人用完了,就是还充电呢。出五环就搂着点儿速度,防止没电。没电就推着吧,累死你!有一次就跑到大兴去跑着尽兴呢,咔!没电了,推着一百多公斤的大电动车花3个多小时走了快20km,累死个人,幸亏那时候没单子不然就倒扣200多呐。

(1)小故事二则:

还有一回在路上跑着,一大爷和我并排着走,不知道是我车别了他一下还是他自己跟地上滑到了,恍惚间扑腾的趴在地下,我赶紧把车支地下小跑过去,看那老大爷,在地上挣扎,爬不起来。我在旁边担忧的看着他跟他说话,怕他起不来了,幸亏缓了大概30分钟,大爷要起来了,我赶紧给人掺起来,留一电话。我是提心吊胆的害怕讹我笔钱,更怕老爷子别缓不过劲儿。

还有一起,我骑车有点疲劳了,恍惚间给一个人车漆面刮一道;呀,下来就开始给我讲道理要我赔钱,不然要交警处理我,我当时还有单子,不能给他多纠缠就把手机的800块全给他了,怎么着就自认倒霉吧!

一块儿电池跟盒饭差不多,大概有36V10AH一次换两块儿大概就走个40km (初来乍到,没有多余的钱买车 ,先靠租车)。你打算长干就买个车皮,大概一千多,买一块儿48V10AH、50V75AH的锂电池或盐酸电池,大概1、2到3千块。

2、住宿:

在南三环丰台区大红门的一个小城中村里,一样的长长的贯通的街道,被各式各样并不廉价的餐饮店、服装店与菜店填满。裸露的红色水管与黑色电线像骨骼与血管一样缠绕在天空中,把天空切割成一片一片组织碎片。 干道的周围是一片片蜘蛛网一样的小巷子,分隔开了两层或三层在平房上搭建起来的小楼,私搭乱建的二楼就是租房中介口中的“二层小洋房”。前面里边挨公厕那一条胡同有家迎春面馆,中间的一条胡同走50m 有个公厕,再往里走50m 有个小超市,斜对过就是一处院落。两片铁框红木门,里边的院子很窄是一栋五层的老旧楼房,我在一间20平米的小房间。门口有个洗衣机和一个小水池,摆着四个铁架子床,睡着三个人。一个五六十的大叔、一个三十多的大哥还有我挤在一起,只有一个床板的自由空间,被褥什么的自己买,一套得150块,洗漱用品咋的7、80块,里面倒有间独立卫生间,没事儿可以去里边洗洗澡啥的。一个月550块,房东是一个一口儿京片子的五十多的大妈,脑满肠肥的,说话急吼吼的。

3、饮食:

由于上班时间都和正常作息时间完全错开的,在宿舍也没有做饭的灶台和条件,只能在外面吃,早餐5元,午饭15元,晚饭12元(都属于高油高盐高辣的快餐食品),每天一大瓶矿泉水5块,还有些零食,一个月大约在1500元左右。有时候泡点便宜的茶叶,还有话费,接打电话、用流量接单子一个月100都够呛,下班了放点视频娱乐娱乐就一天过完了。 这些固定支出加起来2000多,快3000。 4、其他情况要花的钱:

包括生病,出车祸;抚养孩子,老人不计入内,再加上房贷、车贷一个月就小六千搭进去,这是正常中年人的负担。 我那时候一个月还有1750的贷款也差不多是差不多多是六千多(关于这笔贷款是在想在网上学习技术,签了两年三万的贷款,一个月1250,又欠了花呗五六千块,一个月还500块)

三、具体上班流程:

1、上班的第一天会有一个组长先带你熟悉下流程:

(1)收单:你不需要自己抢,系统会自动给你发,发出你就接下来 (2)到店:接单之后,看地图到取餐点 (3)取餐:等待餐品出来 (4)送达:将餐送到顾客手里。

另外也会教你一些和我总结的省时小技巧:

(1)送17楼的,你可以按17,18,19三个键,然后出电梯按”下“你送完餐就顺路可以下楼了。 (2)送学校一些进不去的地方,在某个红绿灯口等车的时候打电话给他,你到了他也就到校门口了。 (3)送写字楼什么的是最方便的虽然层数高但都有电梯直达,门牌号也清楚比较好找,到门口往货架一堆就跑。 (4)蛋糕、鲜花、酒水什么的能不送就不送都是易碎品一般不便宜但占地大,一个东西的尺寸能放好几个餐盒。 (5)多看手机导航、多问路、拿餐的时候计算下剩下的路程。 (6)富人区或高档的的小区不让你骑电动车进去,小区结构极为负责楼号极为隐蔽,得花好多时间在找楼号上

四、外卖员的日程:

9:30-10:00早起(有时候吃早饭有时来不及就不吃直接上工) 10:00-14:00规定送餐时间(11:00以后是高峰期) 14:00-17:00休息(想多赚钱就多干会儿) 17:00-21:00规定送餐时间

午班想要多送就必须在午间休息的时候送,这个时候单量少了,但一般的外卖员都休息了,还是有单可接的,不过长时间骑着车容易疲劳,而晚上视线不好,又不能提前下线,很容易出交通事故。(这时间表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取决于自己想不想多搞) 五、外卖员的收入:

我入职的平台是闪送和一般外卖不同地方专职闪送员是按照固定单价16元+距离补贴+重量补贴,其中固定单价会随着你送的越多,有着几块钱的提升: 1、一般5km 起送距离补贴大还有小于3km小于5kg 的一般就13块钱。 2、3-20公里每增加1km,加收2元;3、20公里后每增加1km,加收3元;25km 就不是电瓶车够得着的了(给我派的单一般是5km 到15km 的,人家瞧不上的,我跟老手抢单是抢不过的)。 3、补重量补贴:5-20公斤每增加1kg,加收2元,超出20kg后,每增加1kg,加收5元;不过我跑半年就遇到几回5km 超5kg 的一单大概快40块(这是我从官网扒的数据)

还有就是一般App 显示的具体位置和显示距离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的单子看卫星地图是显示的是5km ,把地名导入专用的导航App 就与实地距离一般要差上5-10km ,而这中间的差价就给平台薅走了,所以有经验的外卖员就把卫星距离和实地距离相比对,差的 不多就送。还有如果在路途下一个地区与这段路途相重合,也会先前把下一个单子拿下。 4、送达时效:

3公里内,送达时间45分钟;3-5公里,送达时间+15分钟;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送达时间+30分钟。

与其他种类的外卖订单相比,这个也有好处,比如不需要抢单,且近距离的订单按13元计价。不好的地方就是长距离最多也就24块(我甚至经常被派5-15km的单),上班时间太固定,上早晚班还要和站长搞好关系(早晚班赚的多),下雨天不能请假。

专送外卖员平均的话每人一天8-10单,加上距离等补贴,一天能赚200多到400多,一个月休息4天,也就是5000多。当然也有每天跑10-20单(月收入6500以上)的外卖员,这一部分占比较小,不足十分之一。我宿舍的大哥就是一天起码跑个5、600块钱。 六、外卖员的罚款

罚款是顾客投诉才要罚款,主要是:

(1)自身造成的差评50块一个 (2)提前点送达200块一个 (3)因自身原因取消订单250块一个 (4)旷工300块一次 (5)每天都要把装备准备齐全,有固定的时间拍照上传,忘记拍摄罚500块,少一件装备罚100块,疫情期间每次上工还得把头盔和口罩戴全,每次测量体温在App上填写完才可以正常上工。

差评率在每天在千分之一的样子,一个站点每天1-3个。 其他的情况发生比较少,扣钱对骑手来说是损失一笔巨款,所以骑手一般会注意避免被扣款。

为了减少罚款,导致骑手要十分注意顾客的态度,以至于有时候明明是顾客的错误,骑手也要去假装赔礼道歉,站长也经常谆谆教导骑手,不要在线上,手机里留下辱骂顾客的痕迹,要骂就在站点群,小组群里骂。

七、外卖员的困难:

对于新手外卖员来说,熟悉地点特别重要,有的地方有好几个类似的名字,xx别苑,xx西苑,xx东苑,这类地名走错了特别耗时间,因为许多小区是不能骑车进出的,所以要走进去,意味着要花几分钟进去,进去之后才发现走错了,又要走出去,十分钟就过去了,一个单最长37分钟内要送达。

这个靠多走便能解决。有能力的也可以在空闲时多琢磨一下地图。

送餐时间消耗:行驶过程中,一般来说只要没有交警是不考虑红绿灯的,由于电动车动力有限,最高时速也只能到四十五,假如不下雨我一般是开在四十以上的,可以做到一公里两分钟不到,五公里我也只需要十分钟。

(1) 送餐最耗时间的并非是骑行,而是等餐和下车送到顾客手里那段时间,由于某一些店的效率比较低,以及点餐的人特别多等原因,出餐特别慢,极端点的,时间都快超了,还没出来;有的小区不让电动车进入,所以你要走路进去,有的客户住址在小区最里面,你要走不少时间;另外等电梯也是个大难题,在办公楼,吃饭点送餐就撞上了吃饭的点,许多人会用到电梯,这时候你的小技巧就用不了了,最长上下电梯我等过十分钟。

如果因为自身原因导致超时,顾客还可能会给差评。

(2) 下雨天禁止请假!下雨天路滑,容易淋湿,这会导致部分非专送骑手选择不去跑单(但是下雨天有补贴);而又由于下雨,很多人也会选择点外卖,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之后自然就会迫使一部分外卖员不能够请假。

(3) 下雨天除了单量增加这一个好处以外就都是坏处了,但单量多意味着要加快速度,风险变高;下雨容易淋湿身体;没有补贴。经常有外卖员吐槽,没下雨闲的死,下雨了忙的死。

面对很多外卖员不想下雨天跑单的状况,站长就以扣钱为威慑手段,下雨天不上线的扣200块,后面变成了500;还说什么“大家都在跑单,你一个人不来了,导致别人单量增加,要快点跑,就很容易出意外,做人不要怎么自私”之类的道德绑架,“我当初辛辛苦苦,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当了站长”之类的心灵鸡汤。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不能请假。

八、做外卖员心理压力:

是十分大的,计件收费导致你必须在限定时间跑更多的单,又要时时刻刻担心差评等一些处罚。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就崩溃了。

有很多错误明明不是外卖员的责任,甚至是系统,顾客的责任,但外卖员害怕顾客给差评,一边不得不做出额外的劳动,一边还要和顾客好言相劝。导致外卖员的表现与内在相背离,造成心理负担。

九、个人小结: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工作下来,我的同行们和我出身相同农民工一样,大部分都是一群淳朴、热情大方的可爱的人们:当你在到了快超时的订单的小区单元楼门口时,前脚下来的小哥会为你把门倚住节省你开门的时间;当你在运送途中电动车没电时,顺路的他们会载上你帮你送达目的地;当你找不到方向时,他们会为你热情的指路;当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来不及躲避时,顶着强风往前冲或躲在立交桥底下待雨小些,和总是匆匆路过的同行交流些经验;大雪天把自己裹得厚厚的,小心翼翼得在光滑的路面行进,唯恐摔倒而倒地的第一个动作是掀开保温箱的盖子检查东西是否损坏……

绝大多数外卖员的社会身份,是在城市谋生的农民工,外卖骑手的遭遇,只是农民工权益问题在新就业形态下和劳动条件的直观展示,与一直以来农民工讨薪问题一脉相承。

外卖行业在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将会一直持上升阶段,所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数量也将不断扩大,可随之而来的各位骑手们的关心的收入水平、工作保障待遇能否提高得到完善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或许也可以说因为这个工作本身的灵活性、暂时性等特点使它本就难以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逐渐完善的工作也未尝不可。

十、总论:

骑手的主观诉求透露出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掌握工作时间主权来获得劳动自由的美好愿望,其背后映射的是该群体在崇尚自由的个体化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然而,就当下的劳动环境来看,劳动时间不仅没有为工人所真正掌握,反而成为资方加快获取和加深掩饰利润的重要源泉。这也许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平台经济下新的劳动模式需要呼唤什么样的劳动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