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pedigree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曾经发布的《面对男人,女人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这篇文章,就会知道,女性和男性的体格在生理上的差异并非天生的。

事实上,在进入父权制之前,女性更加强壮。生活在7000年前的妇女,她们的手臂据说比如今优秀划艇队员的还要强壮11~16%。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后来两性的体型差异?饮食起着关键的作用。

饮食是我们的本能,「吃」是我们的天然欲望,食物本是没有任何象征的、只为满足口腹之欲的「死物」。但是,在父权社会食物也同时也是饱含符号意义的文化产品,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也带有性别歧视。

展开全文

男女体型差异被人为扩大的开始

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和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者进行的项目,研究了仰韶文化和东周时期两性的饮食结构和墓葬差异。

研究团队使用了5个仰韶文化和4个东周时期的遗址,利用其中的人类骨骼样本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推断当时人们的饮食来源。

结果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女性和男性的饮食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其主食都是小米和动物蛋白;但到了东周时期,女性的主要食物变成了小麦、大麦和植物蛋白。在当时,小麦、大麦和豆类主要是穷人和饥荒时期食用的食物,被视为地位低下的象征。女性对肉类的摄入在东周时期明显减少,男性的饮食结构却没有显著变化。

也是在这时期,女性的平均身高有了明显下降,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完整遗骸的骨骼长度,得出这一结论。

饮食营养不足不仅与女性较矮较瘦的体型有关,它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贫血,进一步可能导致眶顶板筛孔样病变(Cribra orbitalia)和多孔骨肥厚(Porotic hyperostosis),这两种症状出现在了东周时期许多女性遗骸上,发生率高于同时期的男性。

值得一提的是,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处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东周属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社会已经完全进入父系制度。

父权制下的东周时期,女性的职责就是成为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妇人之事,顺夫为首,从子为次」。她们需要从小学习礼仪、音乐、舞蹈、家务技能和打扮技巧,以便培养出温柔、恭顺、贤惠的性格,为以后服侍丈夫、照顾孩子做准备。

这时期两性地位的差距还体现在墓葬上。根据前面提到的研究,东周时期男性的墓葬更「华丽」,葬坑更大,棺椁和陪葬品更多。而在仰韶时期,两性的墓葬并没有出现这些差异,证明那时两性拥有较为平等的地位。

饮食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两性的体型差异过于显著也许并非天生,而是父权制选择的结果。女性被提供了更劣质的食物,这导致她们身体上羸弱的开始。

食物也分性别?

食物也分性别,听上去离谱,但这不是遥远古代特有的现象,对食物进行基于性别的选择持续至今。

如果你是女生,你一定听过「吃红枣红糖补血,吃藕粉美白,吃桂圆滋阴」这些话;而如果你是男生,你听到的版本会是「牛鞭壮阳,鸡肾补肾,韭菜、生蚝提升性能力」。

不管我们有没有相信这些话,有没有真的实践过,这都是许多人共有的生活经验,因为外界的声音就是如此告诉我们的。

当你在网上搜索「女性吃什么好」时,你会得到的答案无外乎是红枣、莲藕、桂圆、枸杞这些食物;而当你搜索「男性吃什么好」,答案中会多出许多肉和动物内脏,比如牛羊肉、深海鱼、虾、牡蛎、海参。

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基于性别的饮食禁忌,比如女性属阴,因此不能吃海鲜,女性不适合吃牛羊肉等等。

看出来了吗,原来食物也有自己的性别气质。这性别气质是人们附加的。

首先,基于一种「像生像(Like produces like)」的符号隐喻联想食物的功能,即食物与所喻对象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联系,就会被视为能对其产生作用,以形补形、以色补色。吃了动物的睾丸、腰子就觉得能增加性能力,吃了鱼子、鱼泡就认为能滋养子宫。

其次,根据性别的区分和两性生理构造的不同,再把拥有符号隐喻的食物分进各自的性别阵营。偏向女性的食物基本都关注气血、月经、子宫,偏向男性的食物则在乎性能力,最终指向的似乎都是生育能力。

经过以上过程,食物就「成为携带性别意义的符号,食物携带性别的生理意义,反而言之,食物就具有界定男女身体生物性差异的功能。」举个例子,红枣对健康的价值对两性来说没有区别,但它被认为是女性该吃的,当女性在食用红枣时,红枣也反过来成为界定女性身体的符号。

「食物的划分和饮食的规定既加强了性别的生物性差异,又在文化规约的作用下,促进个体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同。」

所以男生几乎不喝红糖水,红糖水在文化塑造下具有浓烈的女性气质;女孩在吃韭菜时也不会想到加强自身性能力,因为偏向她们的食物不具备这个功能(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指出所谓“红枣补气血”“牛鞭壮阳”之类的完全是“以形补形”的巫术之说,并没有科学依据)。

一个极端而直观的例子来自中国台湾原住民兰屿的达悟人。

他们把鱼分为老人鱼、小孩鱼、男人鱼和女人鱼,并规定女人不能吃老人鱼和男人鱼,否则就会中毒甚至死亡。基于理性和科学,我们能判断出,没有哪种鱼是女性吃了会暴毙而男性吃了无事发生的。这样的规定只是为了隔绝、对立两性,让人们认可并服从于自己的社会性别。

而我们认定自己为女性/男性,并遵从女性/男性的方式生活,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分类构成的。它的影响很大,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让达悟女人们不敢食用部分鱼类,也让我们拒绝食用「不适合的」食品,从而失去了它带来的营养。

这也说明了,如果任何一种食物被宣传只有益于/有害于一种性别,那它一定别有目的。就像吃肉对女性不好,吃蔬菜才好,其实是父权社会人们想把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留给男人吃而编造的谎言。

男女生理确实存在差异,在生育功能上,女性不仅有产生卵细胞的能力,也有怀孕分娩的能力,而男性只有产生精子的能力。这导致了女性的身体结构为了更能适应怀孕、分娩所带来的巨大的能力消耗,在摄入量和男性同样大的情况下,会长出更多脂肪而不是肌肉。因此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还高度依赖人的肌肉力量的社会背景下,让男性摄入更多蛋白质,从而长出更多肌肉来从事生产劳动,的确更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但事实依然是,女性如果不能保证饮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不能摄入足够的肉蛋奶,依然会陷入营养不良中。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一万多年的父权社会里,女性要比男性承受更多营养不良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现象上看,女性和男性的饮食偏好的确出现了差异。

美国农业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男性比女性更频繁地食用肉类、乳制品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女性更倾向于食用蔬菜、水果、酸奶、咖啡、茶和低卡路里的碳酸饮料。

但是,鉴于公元前5000年时,女性和男性吃得一样好,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饮食偏好差异更多地来自父权文化观念的塑造。

节食瘦身、天生「小鸟胃」的魔咒

如果说在过去人力还是主要能源的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让男性多摄入营养尚且还算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话,那么如今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期,人力早就不是驱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能源,而是比人力强千百倍的化学能、核能,在这个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已经初步显露出抹平过度的男女体力差异的趋势的时代,继续坚持早已落户陈腐的父权文化又能带来什么呢?只会沦为全体女性和大部分男性头上的枷锁。

由于外界对女性身材的苛刻要求,「小鸟胃」成了女性的美德,意味着女性对自己要求严格,有掌控身材的能力。

于是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奇观:一口面包嚼30下的女明星被捧为自律达人,普通女孩早餐吃两个饼被嘲笑胃口太大。

其实,在婴儿和儿童期,两性有着相似的进食行为。差异出现在青春期,社会压力开始施加影响。电视剧、广告、杂志,所有我们能接触到的大众媒介,都让女生开始对自己的体型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超重,并开始一项可能为期一生的课题——减肥。超过75%的女性减肥的目的是改善外表,而不是为了健康。

减肥就意味着节食。在一项针对7~13岁青少年的研究中,37%的人已经尝试过节食瘦身,其中女性占比更大,事实上8岁以后,试图减肥的女孩就开始比男孩更多。

不吃东西的极端状况大概是患上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99%是女性,她们会经历体重过轻、闭经、体象障碍……约10%的患者死于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与之相反的是,吃得多是男性的美德。某些饭量小的男性仍然有可能受到社会的歧视,因其缺乏“男子气概”。

吃得多与少取决于人需要的卡路里,身高更高的、更胖的、肌肉含量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卡路里,它并不局限在性别上。

尽管从目前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来看,男性整体上的确会比女性吃得更多,但总有例外,有饭量大的女孩,也有饭量小的男孩。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不该由性别来区分。

营养学家Yvonne Bishop-Weston说从现象上看,男性的确更能被脂肪、肉类和蛋白质吸引,「这不是进化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男孩从小就被鼓励要有更大的胃口。但由于女性的激素作用,从生理上看,女性实际上会更渴望脂肪。」

她认为,性别差异不在于人们如何饮食,而在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饮食。「女性对食物有更多的情感依赖——由于媒体的压力,她们对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有负罪感。」

用性别来定义饮食,只会导致每个人都充满压力。尤其是女性们,因为饮食的选择变得更矮小、瘦弱,深陷身材焦虑,饱受吃东西的负罪感的折磨。这并非鼓吹另一个极端,女生们吃得越多越好,只是希望大家能放下食物的符号意义,为健康而吃,吃出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开心地吃,吃得开心,为自己的真实营养需求而吃,不为陈腐的父权文化而吃。

-喋喋不羞-

笔者儿时的同伴里,有女孩家重男轻女,把肉都留给弟弟吃,女孩从小没怎么吃过肉,经过路边的肉铺闻到味都会觉得恶心;也有女孩在听到太多「你好胖」的评价后节食减肥,在最需要营养的青春期砍掉晚餐,节食影响了月经的稳定……

和父母不亲的人,反而会更加幸福。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另外一个问题:

在中国,和父母关系比较亲近的同时,还可能意味着什么。

展开全文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和父母亲近的孩子,往往会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心事。当他们在人生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第一时间选择向父母求助。同时,他们也会把父母放到自己的未来规划里,和父母的感情更好,也更加牢固。

但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在中国,和父母更加亲近的孩子,可能还会面临父母强行干涉自己的人生以及拖累自己人生的问题。

我有一位朋友,她是独生子女,出生在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环境。而且,她的父母都非常爱她,尽可能把自己能够给的都给了这个孩子。身边的人都觉得朋友很幸福,但是朋友私下里却经常跟我吐槽她的父母。她表示,父母总觉得是他们把她养大成人,所以也总是理所应当地干涉她的生活。

小时候,她想学古筝,但是却在妈妈的干涉下改学钢琴;高考填志愿时,她想学一门语言,但是父母却说选自动化更容易找工作。毕业后,她想先发展事业,不考虑那么早结婚,结果母亲却哭闹着逼她相亲。她曾经苦恼地对我说:“如果我和他们的关系没那么亲近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在乎他们的想法。可是,可悲的是,正因为我们关系亲近,我才会在乎他们的感受,而在他们眼中,这却成了理所应当的,而且还变本加厉。”

不过,朋友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她还生活在一个相对健康而完整的家庭中。

还有一些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打压、忽视、冷漠和暴力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真正摆脱这样的家庭。他们做不到父母那样冷漠,默默地履行着儿女的责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会被再一次伤害。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既无法真正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无法完全放下这种亲情上的羁绊。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阿德勒早就提出了解决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烦恼都和人际关系有关。因此,要解决自己的烦恼,首先要从人际关系下手。对此,阿德勒提出了著名的“课题分离”的理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所要面对的课题。

而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矛盾的起源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强行对别人的课题进行干涉,第二种是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那么,对于那些受到父母干涉而感到痛苦的子女来说,他们的痛苦来自第二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需进行课题分离,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高考报什么专业,毕业后做什么工作,都属于个人课题。也就是说,这是个体自身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即使是父母也不行。和父母关系比较亲近的子女,往往会把父母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作为参考。

一旦父母表现出不高兴或是反对,他们就会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怀疑。或者,他们明明知道父母这么做是不对的,但是却没有勇气对父母说“不”。那么,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应该提醒自己,自己人生的课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父母怎么看,怎么想,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子女没有义务为他们的情绪买单。

不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很多人可能无法搞清楚哪些课题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针对这个问题,阿德勒也提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判断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那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事情的结果究竟由谁来承担?比如,选专业、找工作、结婚、生孩子这些问题,就是个体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课题,父母能帮助他们做选择,但是却不能帮他们承担后果。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如果父母就是要强行干涉,那又应该怎么办呢?用近两年流行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断亲”。

“断亲”并不是说一定要和父母切断关系,而是说,在问题解决之前,要有意识地减少来自父母的干扰。或是在和父母接触时,尽可能不要提到这些问题,当父母主动提起时,就马上避开,或者主动与父母争吵而不是讨论问题。这样都可以有效减少或转移原本的冲突。在这种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是冷酷无情的,是“白眼狼”,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一个典型思维:在他们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他们的一个附属品。

父母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只能父母干涉孩子,父母的干涉叫爱,叫关心,孩子为自己反抗就是不孝,是大逆不道。所以很多时候,家长都会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自己,甚至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在这种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都是不幸福的,一方面,父母对他们生活的干涉让他们感到痛苦;而另一方面,他们被迫感激父母,被迫把父母当成最重要的人,被迫不舍得伤害父母。因为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父母的道德说教的虚伪性。于是,他们就在这样的痛苦中不断消耗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幸福。

其实,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无法改变父母,他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有些人明明不喜欢父母干涉自己,长大后却还是成为了一个干涉孩子的父母。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代际传递。因此,我们所说的分离其实并不等于逃离原生家庭,也不等于和父母断绝关系——这些都只是手段,还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尽最大努力消灭旧家庭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切。

把原来那个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我和现在努力做出改变的我分离开。努力自省,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去了解“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的原因,以及“我”要如何改变,然后付诸实践。只要从心智模式上发生最根本的转变,才能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一个全新的、健全的“我”。

  • The End -

常有留言评论:孩子不写作业,我真的忍不了。不说他,我就痛苦得无法忍受。

每次看到类似这种评论,我都感到悲伤。

因为我看到一个女人:她的全部世界,就是孩子。

她把自己的人生囚禁在铁笼里。她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探索,她没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去前进,她把生命的重量全都压在孩子身上,她当然无法忍受孩子一丁点不如她所愿。

什么样的人最爱鸡娃?

展开全文

01 寄托与传承

平庸之辈最热爱鸡娃。这个平庸,指的是精神力量的平庸。

平庸的父母,可能靠艰苦努力名校毕业,可能混进了大公司职位光鲜,但是灵魂的平庸与极致肤浅,让这样的父母看不到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刻,自己也不具备难以替代的原生创造力,当然也不会相信孩子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你看那些卓具才华的行业大拿,他们统一的特点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孩子想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父母只是尽力提供好的资源。因为他们太清楚:创造力不是鸡出来的,是生而自由的灵魂自带的。

他们不屑于去做鸡娃那么肤浅的事情。他们的生命有那么多广博的未知要去探索,有那么多的创造力要去发挥,怎么忍心把自己锁起来鸡娃呢,这不仅是糟蹋孩子,更是糟践自己啊。

越平庸,越鸡娃,娃越鸡,越平庸……平庸就是这样家族稳定遗传下去的。

02 被妈妈砍伐的神童

看“东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不禁浮现一个残忍的词:人彘。

魏永康是他妈妈一手制造的人彘,为了把儿子完全变成妈妈的自恋满足工具,她不允许儿子拥有任何活人的体验。

一个活生生的孩子,他渴望玩耍,要摸爬滚打尽情触碰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然而他从一岁就被“砍掉”了手脚,只能坐在那里,学习,扮演神童,满足妈妈渴望出人头地、被万众瞩目的自恋。

无法从中科院毕业的魏永康,不再是天才的魏永康,妈妈恨他恨得要逼他跳楼自杀。

所以魏永康其实早就死掉了。心脏在38岁停跳,只是精神死亡后肉体自然的败坏。

魏永康被废掉之后,妈妈还想把魔爪伸向魏永康年幼的两个孩子。说要自己负责抓教育,让儿媳负责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幸好儿媳妇拒绝,只想让孩子过平凡快乐的人生。

03 孩子为什么会埋怨你呢

读者问:我不想鸡娃,但是我担心孩子将来埋怨我,我怎么办?

李雪答:孩子永远不会埋怨父母自我负责发展自己。自己事业节节攀升,赚钱越来越多,孩子起跑线就比别人高。

这种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榜样,还不落埋怨的好事,为啥不去多做些?

04 有爸妈在,学校不能蚕食你

@无边落木53719:可是李雪老师,在公立小学上学就没法自由发展,这个和自由发展严重冲突啊,我也头疼,心疼自己孩子每天被作业和老师蚕食。

@李雪爱与自由:公立学校并不能蚕食孩子,只有父母才能蚕食孩子。如果父母完全守住边界,不去吸食孩子,完全不焦虑孩子的成绩和作业,那么老师是没有任何办法吸食孩子的。

孩子在体制内学校,只是每天被迫听一些逻辑智力破碎的人说话,身处在缺乏审美和逻辑的匮乏环境中,仅此而已。

但死循环是,严守边界的父母,通常逻辑智力正常,逻辑智力正常就会成为“人中龙凤”,很容易有很好的社会资源,能够让孩子接触更有审美的人,进入资源丰富的学校。

而没有边界吸食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能力也差,经常卡在无助感中,配合老师一起吸食孩子。

如果你正好处在转折点,自己经常卡在无助感中,又希望能够保护孩子,那就从严守边界、不吸食孩子开始吧。

—— 把精力收到自己身上,学习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样你的孩子已经比99%的孩子幸运了。

@俊凯921凯莉:为孩子而战,老师把我拉黑了。

结果是,我家儿子四年级,上课可听可不听,作业可交可不交。孩子成绩也好,全校有名,老师也不再多管了。

05 鸡娃:人生的高利贷

张一得的父亲,在孩子自杀后说了一句: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句话好可怕,孩子自杀,那是有选择吗?但凡有选择的孩子怎么会自杀?是一点希望活路也没有了,才会自杀。

就跟毕节曾经有留守儿童住垃圾箱,从垃圾堆里翻找食物一样,这是孩子们选择吃垃圾吗?

每个生命来到世界上,都有很强的求生欲。只有实在走进了绝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才会自杀。

张一得的父亲就是孩子的绝路,这个父亲完全没有除了孩子以外的自己的生活,孩子生命的每一个缝隙都要钻进去操控和吸食。

连做顿饭都要趁机教育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被父亲盯着教育纠正。

孩子即便出国了也看不到逃生的希望。

最可怕的是,这个事情是无解的:他的父亲还成了网红,是育儿的典范,备受追捧。

如果张一得的父亲的做法有违“常理”,是被人诟病的,那么,张一得反而不会死。因为他会知道:我要反抗,我要逃离。

但是父亲是“完美的”,而自己依然过得如此痛苦,那还有什么出路呢,只能自杀了。

杀死一个孩子的,不仅仅是水蛭般的父母,还有整个社会的认知,都在支持这种父母。

面对鸡娃,很多人误解,觉得孩子特别优秀只能是鸡出来的。不鸡娃就得接受孩子平庸的结果。

而事实正好相反。

爱和自由养育的孩子能量爆棚,创造力是超出父母的想象力极限的,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无一不是自由发展的结果。

这样的孩子会以自己的节奏而不是父母想象的方式发展自己,可能正好符合大众认可的优秀,也可能不符合。但一辈子就会源源不断的热爱生活,专注投入自己的创造。

被鸡的孩子的优秀,只是提前透支了生命能量,符合了父母的想象,供父母吸食。

就好比同样起点的两个年青人,一个人疯狂借高利贷,超前消费,一个人一直在默默积攒自己的资源。前者看着会比后者光鲜很多,然而当后者起飞时,前者已经因为债彻底还不上而自杀了。

是不是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看看我们老X家的孩子多聪明!”

“我天天起早贪黑伺候你们老X家,给你生儿育女。。。”

“我们老X家哪对不起你了?你凭啥不给我儿子做饭?”

也会听到有些年轻的妈妈对老公撒娇:

”本来不想买,是你儿子非要买。。。“

”你儿子饿了,快给他冲奶“”你闺女渴了,快给她喝水“等等。

展开全文

01 老X家的人

有个妈妈在家带俩娃,爸爸主要在外面赚钱。她说:孩子是自己想要的,又有男人给钱给资源,一点也不辛苦,反而好幸福呀。

结果她被一堆“女权”骂:女人带娃就是辛苦,就是牺牲,生育就是让渡利益给男人!必须做受害者!

有些“女权”跟疯魔了一样,但凡有女人说抚育孩子很幸福,对家庭婚姻都满意,就有人跟复读机似的冲过去问:孩子跟谁姓?

反问,孩子如果不跟自己的姓,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是给男人家生的?不跟自己的姓,孩子就不能爱了,家庭就不能幸福了?

中国传统默认孩子跟男方姓,就是老X家的人。这是物化孩子,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作自己私产。那是千年陋习。

现代“女权”依然高呼支持这种陋习,一样把孩子当私产,一样觉得生孩子是让渡了自己的利益给男人家。孩子如果姓了男人家的姓,就是人家的人。所以“女权”必须争孩子姓氏,让孩子当我老×家的人。

何时文明之光才能照进这些食古不化的男男女女的脑子里,真正看见:孩子不是你的利益,孩子是一个生命,是要监护人去负起养育责任的生命。

孩子回馈给父母的,不是利益,不是“老×家的人”,而是一个生命给你的饱满的无条件的爱。谁对孩子爱得更多,谁获得孩子的爱也越多。

孩子姓什么,结婚前就商量好,别生了之后来场姓氏争夺战。

孩子无论姓什么,都不是你老×家的人,而是孩子他、她自己。

02 智慧,就是知因果

孩子不应是任何人的利益,抚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要付出金钱和精力的法定责任。

是谁的孩子,意味着谁要负法定责任,而不是谁收获了利益。

抚养孩子的收获是来自孩子无条件的爱。前提是:你也会去无条件地爱孩子,也就是人格基本正常,或者,父母知道自己匮乏爱,严守边界也可以。

父母哪一方人格更正常,更守得住边界,孩子就更爱谁。

无论有几个孩子,自己把自己的养老安排好,别把孩子当投资,别想着等自己老了好一把赚回来。

等你老了,孩子愿意不愿意回来看看你,一样取决于你的人格水平:越自我负责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眼巴巴地盼着孩子回来,孩子就越愿意跟你相聚。

生养孩子就是这样纯粹的、无关利益只关乎感情的生命体验,而且绝对公平:谁越有爱的能力,谁越收获爱。

03 古代人的现实,现代人的现实

孩子是老×家的人,是×家的利益,这是农耕时代的现实。

农耕时代,养育子女成本很低,添双筷子的事儿,而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人很小就能做家务,十来岁就能下地干活了,而且所有劳动收益归家族所有。

孩子,尤其是壮劳力男孩,价值跟头牛差不多。说白了,是对孩子的名正言顺的劳动价值剥削。

所以那个年代冠姓权很重要,就跟现在牛耳朵上挂的标牌一样,标志着财产归属权。

而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养孩子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讲,大概率是赔本买卖。只有极少数孩子未来大富大贵,丰厚回馈年老的父母,这几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绝大多数情况是,是父母花费大半辈子积蓄养育孩子,孩子将来能独立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就不错了。所以现代社会养孩子,是爱的原则,因为爱所以愿意承担责任,而且法律也约束父母必须承担责任。

依然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利益,看重冠姓权的人,绝大多数是社会底层,穷且不打算为孩子奋斗,就等着多生几个万一哪个有出息了回报自己。或者就算收入算不上穷,但是脑子穷,匮乏爱的能力,只会物化孩子。

女人如果真的觉醒,就不会去跟物化孩子的男性结婚生子然后上演冠姓权争夺战。而是谨慎的为孩子选择有爱的能力的爸爸。

就好比狗爱抢屎吃,你作为人,是要绕开啃屎的狗,还是趴下去跟狗争夺屎?还美其名曰我这是追求平等的啃屎权?

孩子根本不在乎自己姓个啥,孩子只在乎父母是否无条件地爱自己。

短视频上刷到一位妈妈,带女儿坐火车,特地给她买无座车票。

火车过道狭窄拥挤,小女孩屈着腿靠在座椅旁,吃饭时端着泡面坐在行李箱上,还要时不时避让路过的乘客,看上去有些窘迫。

这位家长的视频配文是——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显然,小女孩吃的苦,倒不是因为坐了一趟无座慢车有多辛苦,而是家长刻意“创造”出来的苦。

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完成的旅途,却被打造成了一次吃苦教育的实践。

在这段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一厢情愿的家长,和一个心怀不满的孩子。

而这,恰恰正是无数中式家庭吃苦教育现状的缩影。

展开全文

那些刻意让孩子吃苦的家长们

中国家长对吃苦教育,一直有种莫名的迷恋。

似乎很多人都相信,孩子吃的苦越多,承受能力就越强;现在多吃苦,是为了以后少吃苦。

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家都以让孩子“吃苦”为重任。

没有苦,就要千方百计创造苦。

家里条件不好的,担心孩子太脆弱,承受不了太多苦。

于是一到暑假,就催着孩子去餐厅、去工厂找一份暑假工,美其名曰“积累社会经验”。

知乎上有位爸爸提问,如何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什么样的“心”呢?原来是让小升初的儿子每天做两个小时公交车上学,这是他心目中“宝贵的锻炼”。

而家里条件好的,家长也担心孩子太娇惯,吃不了苦。

于是一到暑假,争相把孩子送去各种“军训夏令营”“军事夏令营”“拉练夏令营”......

这类夏令营通常也被称之为“吃苦夏令营”,其特色就在于一个“苦”字。

但“苦”的尺度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虐待。

2021年,从河北“石家庄军尚少年军校基地”传出的三张求救纸条令人触目惊心,在为期两周的军事夏令营里,多名未成年人遭到教官的暴力殴打,严重的甚至被打到吐血。

今年暑假,长沙一军事夏令营也被爆出存在虐娃嫌疑,一名7岁的小男孩在烈日下暴晒,他的双手被绑在铁柱上,因为身高不够,只能吃力地踮着脚尖维持平衡。

家长在他的手臂上发现了被绳子勒青的明显淤痕,但该夏令营的负责人却表示,捆绑是培训课程的正常环节,勒痕只是过敏。

“熊孩子进,好孩子出”,是这类“吃苦夏令营”最爱标榜的宣传语,也揭示了家长们对吃苦教育寄予的深厚期望。

对任何吃苦教育的成功案例,家长都趋之若鹜

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一时,书中刘亦婷母亲为了锻炼孩子意志力,提到了每天让她手握冰柱半小时的训练方法,结果引发众多父母的跟风效仿;

湖南卫视推出的爆款综艺《变形记》从2006年一直拍到2014年,不少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要送你去《变形记》改造一下”。

很多家长相信,只要吃吃苦,孩子就能变得焕然一新。

于是小孩说不喜欢上学,就把她扔到齐腰深的泥塘里,逼着她下地干活。

孩子抱怨一句读书苦,就使唤他去在泔水桶捡面条。

孩子爸辅导作业崩溃,觉得小孩学习不认真,就甩给她一个塑料袋,赶她出门去捡垃圾。

在教育的过程中,明显伴随着精神控制与施压。

充分展示家长权威的父母,完全陶醉于“不吃读书的苦,就吃生活的苦”这一吃苦叙事中,他们借此表露着自己伟大的良苦用心。

然而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是试图用一种“苦”去对抗和消解另一种“苦”,而不是陪孩子一起面对“苦”,一起克服具体的“苦”。

事实上,吃苦教育也好,挫折教育也罢,其重点永远都不是吃苦、不是制造挫折,而是通过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孩子一种面对挫折、面对苦难的能力。

那些从吃苦教育中长大的小孩

遗憾的是,大部分崇尚吃苦教育的家长,对吃苦教育的理解和实践,都仅仅停留在“吃苦”的阶段——“为了吃苦而吃苦”。

因而对很多小孩来说,吃苦教育,“教育”效果不好说,但“苦”确实没少吃。

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至今都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作为当年最为畅销的教育类书籍,刘亦婷手握冰块的故事大火后,不少父母开始照本宣科,试图通过让孩子吃苦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的意志。

网友@章鱼烧 说自己小时候被家长逼着捏冰块,那时她才几岁,每天捏冰块捏到哭,捏到整个手失去知觉......

有的家长则照猫画虎,网友@开部落比我更重要吗 小时候虽然躲过了捏冰,却没能躲过另一类磨练意志的办法——“冬天洗冷水澡”“夏天不准开空调”“生病不许请假,只能强撑着参加长跑测试,跑到喉咙吐血昏倒在操场”......

她的回忆如此沉重:“但其实我觉得这并没有锻炼我的意志,只是在以前训练了我对她的绝对服从和恐惧,还有怨恨......”

吃苦教育,在年轻一代身上留下的另一烙印,就是享受羞耻症。

脱口秀演员@张踩铃 说自己从小接受的“吃苦”教育,就是妈妈会让自己一直穿打补丁的衣服,为此她经常被同学笑话。

这导致她长大后觉得在打扮上花钱很可耻,也完全没有办法享受购物的快乐。

网友@寻西 说妈妈是一位典型的“吃苦教”信徒,小时候她甚至不敢带同学来家里玩,因为妈妈每天都在找活干,而她干活的时候,小孩不能玩乐,必须帮她一起干活。

她感觉自己的人生被施加了一个魔咒——“谁也别想开始享受,一旦享受,则代表堕落。”

传统观念认为,“享乐是罪恶,吃苦是光荣”,“居安”永远都要“思危”。

我们被教导要多吃苦、吃亏是福,但没有人教我们该如何享受快乐。

这导致大家似乎总是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快乐,无法摆脱一种莫名其妙却又挥之不去的负罪感。

上学时,好不容易放假休息几天,多半不是收获了快乐,而是今天没有学习的内疚;

上班时,周末玩两天手机都负罪感满满,感觉自己虚度光阴;

裸辞时,好不容易有了喘息的时间,但真正空闲下来又开始焦虑不安。

除了很难享受快乐,我们甚至还很难向父母“诉苦”。

“元旦不想加班,我妈说我不能吃苦。”

“天天熬夜干活,跟爸妈说不想干了,他们说你怎么就这点苦也吃不了。”

“跟爸妈吐槽自己全月无休,还没有加班费,结果我妈说我一点不如意就会沮丧,我爸说这都是磨练。”

“得了抑郁症,我妈说是因为我生活过得太好了,不知道什么叫吃苦,让我回农村插秧......”

一代有一代人的吃苦叙事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父母好像永远都没办法理解自己的辛苦。

哪怕因为工作让自己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在他们眼里也只是故作矫情,一切都可以归因于“吃不了苦”“吃的苦不够多”。

但什么才叫“苦”呢?

不同时代背景的人,显然对“苦”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对老一辈来说,身体上的苦才算吃苦。

工地搬砖是吃苦,下地干活是吃苦,但吹着空调坐办公室就不能叫吃苦了。

然而跟上一代相比,年轻一代的劳动形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多的是坐在办公室,每天996、007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娱乐时间,年纪轻轻就发际线堪忧,难道不是一种苦吗?

贾樟柯在《贾想》中批评过一种“苦难霸权”的现象,他曾经遇到过一些所谓的艺术大佬,大谈年轻时候吃过什么苦头,在这些大佬看来,“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这样的苦才算苦,后面的年轻人都没真正苦过,所以拍不出好电影。

似乎定义“苦”,也变成了获得话语权力的一种资本。

「因此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

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对于那些试图霸占“苦”的定义权的人来说,他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是——

一代有一代的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吃苦叙事。

环境变了,吃的苦变了,吃苦带来的结果变了,关于吃苦的看法与态度自然也随之改变了。

老一辈们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田地、事业,也许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吃苦获得极大的正反馈,因而他们对埋头吃苦必然造就成功的因果关系深信不疑。

但在如今卷生卷死的环境里,这一套叙事显然完全丧失了它的蛊惑力。

看到宣扬吃苦精神的新闻,大家更认同的观点变成了反思如何让苦少一点。

比如前段时间一个工人高温劳作的视频,留言高赞是——

“他很辛苦,所以要给他高温补贴,高工资,防中暑物资,不拖欠工资,而不是来教育我们不要抱怨生活。”

我们也开始反思,为何要吃苦?吃苦到底有何意义?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苦难的崇拜和顶礼由来已久。

从前人们总以为,似乎所有伟人都是从苦难这所大学毕业的。

司马迁因为遭受宫刑才写下彪炳史册的《史记》,曹雪芹因为家道中落才留下传世之作《红楼梦》......

但所有这些苦难的伟大和崇高,显然只是一种事后的追认。

梁晓声曾在文章里批评“苦行文化”,他说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且是在贫病交加之际,就着冻高粱米饭团完成的,但如果曹雪芹的苦少一点,有条件讲究一点饮食营养,多活几年,说不定除了《红楼梦》,还能为后世留下更多文化遗产。

可见苦难就是苦难,吃苦并没有什么意义,贫病交加和冻高粱米饭团构成的人生,与世界名著之间也并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另一种认为人要吃苦的观点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先不论因果关系,这句话本身的价值取向其实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个人人都想成为人上人的世界难道不是很可怕吗?

笔者记得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有一位女学生,曾站在演讲台上大喊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上人。”

这也正是年轻一代对吃苦叙事的一种改写。

我们不要成为什么“人上人”,我们希望人人都能成为自己,人人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人人都能少吃一点苦。

“有一个使命我们不该遗忘,我们生于这片土地,并非为了承受苦难,我们是为了幸福而生。”

说真的,现在还没刷到过一笑倾城和秀才的人,可能已经被互联网抛弃了。

这两位,一个是中年男人的白月光,一个是中年女人的朱砂痣。

看看这庞大的粉丝量和恐怖的互动数,一句顶流可能都不足以概括其火爆程度。

不只数据做得好,寂寞中年人给他们砸的真金白银也够实诚。俩人随便一场连麦,在线人气就超过五千万。一笑倾城的榜一大哥47级,价值67万元,秀才的榜一大姐42级,价值34万元。

也难怪有人说,秀才和一笑倾城一联手,轻轻松松榨干了一个省的退休金。

不过现在秀才早已翻车,违规的他直播间封禁爆上热搜。

但看着这俩人,还是让年轻人很疑惑:

既不是颜值超高的帅哥美女,也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技能,秀才和一笑倾城到底为什么这么火?

展开全文

中老年人的共享情人

秀才的视频有三宝:拳头捂嘴、微笑后退、舔唇撩头发。

大部分视频里,他都穿着立领polo衫或是西服套装,在田间地头对着口型唱歌。

歌单包括但不限于“妹妹你是我的人,我不许你进别人家的门”“小妹妹送情郎,送到了大门东”等等中老年收音机必备。

从选歌到打扮都直白又明确,精准收割受众群体。

“女版秀才”叫做一笑倾城,套路和他差不多。甜美笑容,挤眉弄眼,再配上个不大协调的手势舞。

一样是对口型唱歌,一样站在田间地头,但在大爷们心中的地位堪比年轻人的王冰冰,路过的观众都被这甜甜笑脸迷得七荤八素,甘愿拜倒在石榴裙下,排着队给送钱。

在年轻人的审美里,这两位可能都够不上帅哥美女,但代入大爷大妈们就能想通了。他们对标的,正是中年人们的初代偶像。

秀才的长相,三分像靳东,三分像毛宁,还有四分厅局风。

靳东在中年妇女的群体里有多火,想必不用她姐再说,前两年轰轰烈烈的“假靳东”事件足以证明这种风格的影响力。

而相比较AI合成的假靳东,真秀才显然已经是next level。

虽然长相比不上靳东,但流连于田间地头自建房里的秀才显然更具亲和力,穿的是西装革履,走的却是接地气的路子。

再加上一秒二十个假动作的“羞涩温润”,绝对足够吸引大妈们的芳心。

他就像是县城里随处能碰见的风流男人,永远打扮得油头粉面。手上有点小钱,事业不一定成功,但很懂怎么哄女人开心,甜言蜜语一套接一套。

秀才主打一个招蜂引蝶,一笑倾城则讲究一个温柔持家。

和秀才精心搭配的西装不同,一笑倾城的衣服看起来都像是城乡结合部的在售款。

你可以在她身上看到荧光色的连衣裙、黑白格的娃娃领、带大毛领的羽绒服、还有千奇百怪的各种衬衫。

稳稳落后潮流二十年,但一秒就能将大爷们带回到“莫欺少年穷”的青葱岁月。

脸盘丰腴是有福气,眉眼弯弯是看着喜气。看着她的笑容,你就知道她一定勤俭贤淑温柔美丽,会在男人回家时细心地送上醒酒汤。

她也是真的情商高,最近不少年轻人涌入她的直播间看热闹打PK,她拦着大学生不让花钱。

“既逗大学生开心,又满足了中年男人的虚荣心。”

怎么说呢,质疑大爷,理解大爷,成为大爷。面对这种甜姐,年轻人都很难不沦陷。

有网友总结说,看着他俩就能理解中年男女的审美基本盘:

“男的喜欢温柔美丽还能持家的,女的喜欢给油腔滑调的男的当妈。”

不过要我说,也不用急着嘲讽中老年人,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甜妹和男神。

换个思路想想,要是咱们这代人老了之后,在短视频上刷到低配版TFBOYS和刘亦菲迪丽热巴,是不是也得心甘情愿送上养老金?

所以别问秀才和一笑倾城为什么火,只是还没到那把年纪。

年轻人眼里的油腻,在中年男女眼里,全是撩动心房的钥匙。

他们怎么还有这幅面孔?

原本,在这个信息茧房极为厚重的互联网上,秀才和一笑倾城都是中老年群体圈地自萌的狂欢。

但今年五月,一个新闻引发了大众的注意力: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独自乘火车跨越一千多公里,只为了见见心中的男神秀才。

大众这才发现,在不为人知的互联网角落,还有这样一群活跃的中年人,在追自己的“顶流爱豆”。

而最令他们震撼的,还不是两位博主,是中年男女们疯狂而生猛的示爱。

无论是秀才还是一笑倾城,评论里都是各种令年轻人意想不到的虎狼之词。

比较正常的是嘘寒问暖型:少抽烟、照顾好自己、为你着急牵挂、别让姐姐心疼。

大爷们也会关心一笑倾城的一日三餐睡眠质量:不要靠少吃减肥,对你身体更有害。

语气中的殷切真诚,大概率比对自己女儿还上心。

有时候,普通的关心不能完全表达内心澎湃的爱意,大爷们还会纷纷徐志摩上身,给心爱的女神赋诗一首,只为求个回复。

土味情话也是一套接一套,合辙押韵还引经据典,就是最后一句有个错别字。

另外,为了展示自己深沉的爱,他们往往还会渲染场景,讲述自己看一眼男神女神的不易。

刚送完建材的老哥,见到一笑倾城就没有了疲惫。

唠家常的大姐,在高铁上都不忘看直播。

当然,还有直白放肆的,致力于把求爱信号通过网线传播。

总之,年轻人在饭圈常用的那套宝宝老公老婆,放在大爷大妈这儿都不够看,既不真情实感也没有文化底蕴,完全无法传达情意。

只有他们一个字一个字敲下的评论,才配得上心里的男神女神。

中年人追星,评论区就是无人区,用词可以粗陋也可以含蓄,反正全网都没有他们在意的人。

于是,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在这些评论区瞠目结舌:原来中年人还有这幅面孔?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年男女在互联网上都是失声的。

他们是年轻人口中扫兴的父母、不解风情的爸妈、被扮演被玩梗的家庭主妇和爹味男。他们有的被解构嘲讽,有的被心疼怜惜。

但无论哪一种,都无法指向关于情欲的表达。

也难怪在评论区逮到自家爸妈的年轻人崩溃捂脸,对他们来说,冲击力可能堪比抓到父母的出轨现场。

而大家更没意识到的是:县城里中年人的欲望,可能真的野多了。

查看秀才和一笑倾城的粉丝画像就会发现,他们的受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聚集在二三线以下城市。

而在这片下沉的土壤中,早就藏了太多不能宣之于口的情欲。

如今,走出家乡的年轻人们回忆起小县城,大概只会想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生活安逸等等。但早早离开的他们或许无法想象,在盘根错节的熟人社会中,还有无数摆不上台面的八卦戏码,在看似平静的小地方暗流涌动。

如今,有人把秀才和一笑倾城的大火归结于陪伴感的缺乏,但我们不妨说得更直白些:

在秀才和一笑倾城身上,堆积的是下沉市场里无处安放的欲望。

最封建,最开放

问答平台上曾经有个问题:“过年期间你从七大姑八大姨那里听来的惊天大八卦有哪些?”

这个问题吸引了2.2万人关注,有三千多个回答。

底下的每一个故事,都令人瞳孔炸裂。

有骗婚的gay为了离婚,引诱妻子出轨的;

有丧偶的男人接连不断地和女护工谈恋爱的;

有情妇与原配共处一室还一块儿干活的......

总之,小地方就像是八卦的培养皿,天然地构建出了各种真真假假的八卦传奇,狗血到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仔细想想,可能电影里也不敢这么演。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里写:

「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

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然而这些所谓的矜持,总会在层层束缚中迸发出更为尖锐的裂口,最终野蛮地倾泄到赛博空间里,诉说成荒诞却直白的渴望。

性学专家马晓年曾把中国的性教育分成三个阶段:

1949-1977年,是性教育禁闭阶段,人们对性的认知仅限于“生育手段”;1978年-1987年,是性教育萌芽阶段,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性除了生育,也可以是追求身心快乐的方式之一;1988年以后,才算是性教育发展阶段。

而这一代老年人,大多出生成长在禁闭阶段、萌芽阶段前期,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所以很多老年人现在就是“性盲”。

没有性,也没有爱。

没有接受,也没有表达。

到最后,通通变成心照不宣的暗流,各玩各的,各自释放。什么婚姻家庭爱情伦理,都可以抛之脑后。

写到这儿,笔者忽然有种极为割裂的矛盾感。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地方最保守,却也最开放。

他们的生活像是被设定好了的程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结婚生子搭伙过日子的KPI,不能容忍你不结婚不生孩子不进体制内,不能容忍因为“一点小事”要离婚,哪怕这件事是出轨家暴没担当。

但他们却可以容忍身边人沾花惹草,也可以轻描淡写地讲出某个人被捉奸在床的八卦。

打赏女主播也好、光顾“洗浴中心”也罢,都可以是小吵怡情,是鸡毛蒜皮,是家长里短。

熟人社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怕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所有人都在自发自觉地维持着秩序,毕竟,“离婚说出去也不好听”。

这样的精神奇观,在县城里比比皆是。

我们也很难说清这种人性的复杂,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秀才也好,一笑倾城也罢,都是这保守表象下的私欲出口,是他们年轻时未曾表露过的炽热爱意。

只不过,看着父母人到中年分床睡、各自抱着手机打赏的年轻人,要怎么相信婚姻,相信爱情,相信那句“天长地久”呢?

前阵子刷抖音看到个视频,讲的是:我们这代人受的不是爱的教育,而是买卖教育、条件教育、交换教育——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共鸣。点开评论区,几条高赞显得尤为扎心。

很明显,在大家的感受里,父母对我们的爱,更像是一种投资,我们觉得自己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资产,价值在于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发展,并在未来给他们带去某种特定性质的回报。

如果“投资”失败,我们就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肯定,甚至可能会被惩罚和抛弃。而就算“投资”成功,我们也感觉不到真正被爱,更不会在其中体会到幸福。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投资型父母对孩子真的是爱吗?投资型教育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以及,真正健康的爱的教育又应当是怎样的。

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

展开全文

养育孩子的两种驱动:利他主义(altruism)和父权主义(paternalism)

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亲子关系理论中,将不同代际父母养育孩子的驱动力分为两种类型:利他主义(altruism)和父权主义(paternalism)(Matthias Doepke & Fabrizio Zilibottiz, 2017)。

大家不妨先通过下面的日常场景,浅浅感受下两种驱动风格的差异:

正在备考的孩子,向父母提出请求说:“最近学习太紧张,周末想去迪士尼玩儿,放松放松。”

通常情况下,他会收到两种回应——

一种:“是个不错的想法,爸爸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去。”

另一种:“这时候去迪士尼只会让你分心,考完试再说。”‍

前者是利他主义——利他主义父母的关键特征在于对孩子充分的同理心(full empathy with the children)。

换句话说,父母愿意接受孩子自己认为的“什么对我来说是有益的”观点或决定,愿意通过孩子的眼睛去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需求及与其他孩子的差异,而非给孩子强加大人的意志,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分享合作、有同理心。

后者是父权主义——相对的,父权主义父母关于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有一套自己的强加于孩子的判断标准。

如果孩子的想法和他们不一致,就会被否定、驳回。相较于利他主义,父权主义父母更注重制定严格的规则准则,强调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指导地位。

同时,父权主义也被称作“家长式作风”——认为孩子的自主权是需要得到约束和限制的。这往往意味着违背或无视一个人意愿所采取的行动,代表一种对他人不尊重的优越态度。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利他主义关心的主体是孩子自身,而父权主义的主体则是家长自己。

尽管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特别是幼儿期),都存在父权主义驱动。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部分父母,可能一生在孩子的生命中都扮演着实打实的「父权主义」家长。

投资型父母,就是其中的一类典型代表。

投资型教育的本质是靠子女牟利,而不是真正的爱

不论哪个年代,相信许多人成长的过程中,恐怕都有过一种被父母“告知”的歉疚感:

“我们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对得起谁?”

“这么大年纪了,不结婚、不生子,这是不孝。”

“你能有今天的成就,说明我们一辈子的心血没白花。”

这种有意无意之中的言语或观念灌输,其实反映的正是投资型父母的思维底色:生养孩子的过程是一种「人力资源」(Human capital)投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的人力资本能够变现,转换成经济价值并为自己所用。

所谓人力资源,指的是劳动者自身拥有的能够用来创造经济价值和效益的那些资源和资产。比如工人的核心人力资本可能是体力和某项工种技能,医生的核心人力资本是医学学历、知识储备或临床经验等等。

也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驱动,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投入和付出,其实本质上都不能称之为对孩子真正的爱,而更接机于一种利润至上前提下的逐利行为。

进一步来看以下几个显著特征,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投资型的养育不是真爱:

高预期和结果导向:

因为十分看重子女最终是否能够创造价值和实质性回报,投资型父母通常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是从出生起,就围绕学业、职业、兴趣爱好等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的方面,设定非常高的期望并制定明确、严格的目标。

但这些目标以服务他们自身的意志和利益为核心,并不会考虑否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来设定。

高度控制甚至是操纵:

投资型的父母绝不会让孩子脱离自己所设置的发展轨道,这个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他们都会对孩子的选择进行高度的介入跟控制。

为了防止出现偏离轨道的情况,有时候这种控制还会演变成一种更令人窒息的操纵。例如一旦孩子违背了父母的意志,就会被停止给予或得到惩罚。

爱对外吹嘘、对内否定:

对投资型父母来说,向外界吹嘘自己孩子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是一种无法克制的满足自我虚荣感的需求,也是强烈竞争意识的体现。

但在面对孩子时,他们能够给予的肯定却相当有限,更多情况下,是不断地否定、纠正和激励。

忽视或厌恶风险:

尽管在用投资的思维养育孩子,但哪怕和专业的投资人比起来,投资型父母也不会真正做好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准备。毕竟孩子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重仓押宝、孤注一掷的目标常常是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一旦失败,他们就会计算自己的投资成本,并试图从孩子那里“索取”点什么回来。他们与其说是在“投资”,不如说是在“赌博”,且没有愿赌服输的自觉。

自身利益前置:

和一级市场的某些投资人类似,投资型父母常常也宣称自己和孩子是命运共同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和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共赢。但事实上,当孩子的利益和他们们自身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们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

为什么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投资型教育?

过去,我们常常将父母对孩子的爱“神圣化”,认为它是最接近无条件之爱的代表。但如今,这种虚构出来的“爱”在新时代的互联网上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揭露和批判,被控诉为「有毒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皆祸害」。

很可惜这些揭露和批判往往只在道德层面上着手,没有深入到经济领域。这也导致许多人会深深地陷入,对于父母爱恨交织的矛盾旋涡中。如果我们不从经济层面上分析,就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以「爱」的名义、实则有毒的方式养育下一代。

人口学家针对投资型父母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可能是父母被社会环境和趋势异化后的反应:

动机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社会阶级再生产工具(Albertini&Radl, 2012)

近几十年来,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父母保护下一代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Napolitano et al., 2014)。也被视为一种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的方式(Skirbekk, 2008),以及应对地位焦虑的策略(Zuanna, 2007)。

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父母还是大公司都更偏爱“高质量”(即更昂贵)的孩子,而不是“数量多”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被物化为一种理想的消费品或投资商品。并构成了生育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在东亚社会(Anderson & Kohler, 2013)。

动机二,迫于「好父母」的社会规范压力

社会层面关于好父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这些标准涉及父母对孩子进行大量投资(Nomaguchi & Milkie, 2020 ),特别是投入时间和财力来刺激孩子的发展。这些标准在小资产阶级家庭过度竞争中产生,并借由大众传媒进一步灌输到更多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父母脑海中,由此循环,并不断走向极端。

除此之外,伴随新自由主义兴起下所谓“个人责任价值”的上升。曾经由政府承担的公民福祉责任,在过去几十年被转回给个人——更具体地说,“好公民”被视为对自己孩子的成功负责、为他们做出正确选择并听取专家指导的人(Karlsson et al., 2013)。由此家庭承担了过多的抚养责任。

动机三,满足父母自我的扩展需求

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是个人成就和自我成长的源泉(Arendell, 2000)。这意味着,尽管投资育儿所要付出的成本很高,但父母能够从认可此类标准中获得成就和满足感。就好比养育子女的这段经历,可以作为父母录入自己“社会简历”的成功案例。

当然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性,例如东亚父母更加重视教育和努力工作作为成功的方式,而美国父母在较低程度上强调学校的成就。

投资型父母的动机,本质上由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他们的“投资”过程完全是被动参与竞争、内卷,并过度消耗时间精力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错误的、畸形的爱所造成的后果,依然主要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承受: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陷入一种随时会失去父母的爱的不确定感和恐惧中,与父母的关系是紧张、疏离或破裂的。

他们还可能唾弃自己不受(父母)珍视的那部分,并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

同时由于需要回避依附感,他们内心深处抗拒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且由于害怕被抛弃,可能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找到稳定的安全感。

最后,他们需要拼尽全力摆脱父母与社会的经济剥削才能勉强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他们不再有欲望和能力生育下一代。

健康的、爱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

健康的父母之爱,其实是从利他主义和对传统的父权主义批判继承后的产物结合下诞生的。

基于Diana Baumrind的开创性研究,养育方式按「父母对孩子的响应程度(代表关怀和温暖)」和「父母对孩子的干预程度(代表严格和纪律)」两个维度分类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低响应+高干预;

权威型:高响应+高干预

宽容型:高响应+低干预;

忽视型:低响应+低干预

其中,权威型养育方式被研究证明是最为健康的一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最好,包括:

更加快乐和活跃

更独立,有更好的自尊

学业表现更好

有更好的社交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或吸毒和酗酒问题较少

而这主要是因为权威型的父母做对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支持孩子的行动,使他们取得成功。这类父母的一些共有教育特征体现在:

倾听并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鼓励孩子独立

对行为设定限制、期望和后果

更加灵活并根据情况和情况调整他们的反应

制定明确的规则

对孩子抱有很高但合理的期望

换句话说,虽然权威型父母也希望能够影响孩子的人生选择,但他们并非依靠自己想要设定的命令和纪律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引导和尝试塑造属于孩子自己的价值观来实现——这相当于一种理性的利他主义,也是父母之爱的一种现代化诠释。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父母向子女表达爱的方式可能有多种,无论是表达温暖、教导生活,还是提供家庭日常活动,表达爱的首选渠道和方式也可能因传统而异,但爱本身(利他主义的动机),在塑造孩子未来健康和福祉方面的强大力量是普遍且无法被替代的。

如果你现在也成为了父母,或者你还没有放弃自己成为父母的可能性,还是请一定记得:

“帮助他成为健康和快乐的人,尊重他自由的表达和选择,放开他去追求独立与自主。发自内心地、坚定地好好爱他吧。” 图片

以上。

References:

Albertini, M., & Radl, J. (2012).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social class: Inter-vivos transfers as means of status reproduction?. Acta Sociologica, 55(2), 107-123.

Anderson, T., & Kohler, H. P. (2013). Education fever and the East Asian fertility puzzle: A case study of low fertility in South Korea.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9(2), 196-215. Arendell, T. (2000). 'Soccer moms' and the new care work. Berkeley Collection of Working and Occasional Papers, 5. Barr, J., Souza, D., Marian, H., Cathie, H., Brendan, V. V., & Helen, & Saltmarsh, Sue (2012). Parenting the ‘Millennium Child’: Choice, responsibility and playing it safe in uncertain times. Global Studies of Childhood, 2(4), 302–318. Doepke, M., & Zilibotti, F. (2017). Parenting with style: Altruism and paternalism in intergenerational preference transmission. Econometrica, 85(5), 1331-1371. Doepke, M., & Zilibotti, F. (2019).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rlsson, M., Löfdahl, A., & Prieto, H. P. (2013). Morality in parents’ stories of preschool choice: narrating identity positions of good parent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4(2), 208-224. Napolitano, L. J., Pacholok, S., & Furstenberg, F. F. (2014).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expectations, and realities for middle-incom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5(9), 1200-1226. Nomaguchi, K., & Milkie, M. A. (2020). Parenthood and well‐being: A decade in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1), 198-223. Rao, A. H. (2018). Comment: Parenting and inequality in insecure times. Sociologica, 12(3), 59–65. Skirbekk, V. (2008). Fertility trends by social status. Demographic research, 18, 145-180. Zuanna, G. D. (2007). Social mobility and fertility. Demographic Research, 17, 441-464.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后,不少人呼吁女性购买随身防身工具,但不知怎么回事,到后来这些建议被这样一种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言论笼罩了:

女性不要携带防身工具,不然会被犯罪分子抢走,成为攻击女性的工具;同理,女性遇到危险也不要反击,能逃就逃,逃不了也千万不要反击,不然下场更惨,因为男性有着「绝对力量」,哪怕女性有武器、锻炼过,男性也是可以轻松制服女性的。

一直以来,「女性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一问题,就有不少与之类似的建议:穿多点、晚上不要出门、不要惹男人生气、独居女性要假装自己家里有男性存在(比如摆男性拖鞋、故意杜撰自己有个异地男朋友),甚至于,真的找个男朋友住进家里。

但问题是,女性真的如此天生弱小吗?男性真的有绝对力量吗?

展开全文

父权制让女性变得虚弱

新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进入父权制社会前,女性要强壮得多。

有学者研究了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2900年)和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21年)的女性骨架,发现东周的女性的骨架要小得多、骨骼尺寸下降,而且与男性的身高差异变大。

这与东周时期、仰韶时期的女性地位有着极大的关系。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东周时期,中国早已进入父权社会,女性地位显著降低,这也直接反映在饮食上。在东周家庭中,亲人们不再共享食物,而是趋向于「各吃各的」。具体来说,东周的女性更多食用植物蛋白(比如豆类),更少吃到肉;而男性则相反,会更多地吃到对身体力量有重要帮助的肉食。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更依赖人类肌肉力量发展,而男性更容易长肌肉的缘故。也正因为这种处境,东周女性便变得瘦弱了许多。

不仅是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依然存在这种因为男女间营养摄入有差别而导致的体型差异。在我国,虽然随着工业化的实现,食物产量也早已能满足人们的基本营养需要,如今几乎不存在因为性别歧视而让女性吃不饱饭的情况,但极端的「白幼瘦」审美等因素却也起到了让女性变得营养不良而过于瘦弱的作用。

前阵子,网上还兴起过一阵男友捏女性手腕拍照,凸显出巨大的体型差异,好以此「秀恩爱」的潮流,这就是社会对女性与男性身体不同要求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种对极端瘦弱的女性身材的偏好,是造成当今部分女性缺乏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青春期,甚至是更小的时候,就开始因为社会对女性的「白幼瘦」审美规训而节食减肥的女孩们,有获得充足的营养吗?

不仅仅是中国,在现代西方社会,大约20%的身高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在那些社会经济条件更糟糕的国家,这个比例可能更大,这也很好理解,在一个连基本的营养条件都无法保证的环境中,哪怕按遗传来说本应该很高,但是并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来支持身体长到这一身高。比如,在孟加拉国 Matlab 地区,由于食物分配中的性别偏见现象,相较于男童,这里的女童营养不良率更高,这使得她们变得更容易生病、死亡;在苏丹,每10位女性里,只有1位女性的饮食能满足最低程度的饮食标准……

在这个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全球青少年女性营养不良率却飙升到了25%。

在男孩们被鼓励去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时候,女孩们因为怕被晒黑躲在家里,饿着肚子想让正常的BMI变成「偏瘦」;更有甚者,会通过催吐来让自己尽可能少地摄入营养,哪怕她们的身体已经虚弱至极。

当今社会的女性较男性体力弱小,与这千百年来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不无相关。

男性真的有「绝对力量」?

诚然,在不存在营养差异的情况下,整体而言,男性的肌肉可能也会比女性更发达,这是因为他们的睾酮水平较高,而睾酮多会让肌肉体积更大。

但这种差异在个体间十分有限,睾酮激素的差异让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在摄入的营养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会让男性长出更多肌肉,但这种体力差异还不足以导致这名女性面对这名男性的肢体攻击时,毫无还手之力。

更何况,女性与男性的力量差异确实有,但并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么极端,靠锻炼和使用工具可以达到有力制衡。

只能说在过去生产力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开辟农田,开采矿山,出海打渔这些劳动要比今天更需要人类的肌肉力量,让男性摄入更多蛋白质,生长出更多肌肉,以此扩大性别体力差距是当时的必然选择。而如今随着机械化工业化的推进,比人类肌肉有力量无数倍的大机器早已取代人类肌肉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男女体型差异虽然仍然较大,但早已不如手工业、农业时代。

罗翔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有4个男歹徒凌晨闯入女生宿舍,破门而入,把一个女孩从床上拖了下来,女孩的上衣几乎都被扯掉,近乎赤裸。这时,她的舍友吴某冷静勇敢地拿哑铃反击,将一犯罪分子当场打死,而他的犯罪同伙见了,都被吓得惊慌逃走了。

健身用的哑铃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更有威慑力的电锯、枪支——这些大工业的产物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人举着哑铃,并不会感到害怕,可是,如果是看到一个人拿着「轰隆隆」响个不停的电锯呢?恐怕就算对方是个小孩子,也没多少人敢赤手空拳去夺吧。大工业的产物更是大大缩减了男女体力差异对他们自保能力的影响。

能空手夺刀者只是少数,但大众传媒却偏爱那些极端个例,将电影中的终结者、蓝波等同于现实中的普通男性,营造出一种男人均能以一敌百的假象(如果人人都能以一敌百,那么谁又是一,谁又是百呢?)。

女性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潜移默化的宣传中,许多男性往往会确信自己一定比女性强壮,哪怕他从来不锻炼、十分瘦弱或虚胖。各类影视作品也塑造了一些「我从来不打女人」的角色,而很多男性从小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导。

当然,禁止肢体攻击是好事,但人们无意中造成了一种这样的社会群体潜意识:某些男性认为自己殴打女性的代价仅仅是道德负担,而不包括女性的有效反击——他们可以家暴、可以对街上的陌生女性大打出手,而自己几乎完全不必担心被反击。毕竟,「女人怎么能打得过男人呢!」而建议女性遇到危险不要反击的风气,也会助长这些潜在犯罪分子的犯罪可能性。

大工业的力量本足以让人类社会变得足够文明,脱离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阶段,但是无数的社会事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还有没有那么文明,我们仍然需要身体上的健壮。

而且,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只有瘦弱无力的身体,给人思想上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女性在加强锻炼、拥有武器后,她们在设想一些有人强行闯入室内、与人有冲突矛盾乃至上升到肢体冲突等情景时,脑海中的画面可能就不是自己如何抱头蜷缩在墙角,也不是用斯德哥尔摩式心理给自己洗脑,而是会反击,强硬地反击,想到的是如何痛击对方、给他造成伤害——她们越是能这么思考问题,就越是拥有更多人身自由。

但我们女性,在社会长久的「洗脑」中丧失了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各种媒体信息、社会舆论等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男性力量天生比女性强,且这种鸿沟极难跨越」的印象,使得女性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转而从男性群体中寻求保护者来作为对抗男性施暴者的仅有手段。许多女孩子明明已经很瘦,甚至瘦到了营养不良的程度,却依然受某些言论影响,觉得自己「太壮」「太胖」,想尽办法用各种极端的、不健康的方式减肥,并希望能以此吸引到一个强壮的男朋友保护自己。但是这却有着巨大的风险,你无法确定对方的力量会用来保护自己还是伤害自己,比如家暴。你们的权责是不对等的,你只能寄希望于受到保护而不是侵害,不能主动应对自己面对的风险。

事实上,只有你的敌人才希望你瘦弱,同为女性,我希望你充满力量,可以肆意而张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必害怕退缩。

尽管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人类肌肉力量对生产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父权也是没法克服的,但如今已经到了大工业的时代,父权作为一种权力已经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如果它仍然试图统治女性,将只会是螳臂当车的。而我们女性可以利用大工业的力量,向着腐朽没落的父权制发起进攻,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的力量,找回自己的攻击性,找回自己的自信。

是时候改变了。

-喋喋不羞-

一起发声,一起让更多的女性重拾力量!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我爱这个世界。

REFERENCE

[1] Batrinos M. L. (2012). Testosteron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0(3), 563–568.

[2]《女性之书》. 娜塔莉 安吉尔. 中信出版社. 2023年.

[3] Gisela Telis. New study highlights the role of testosterone in longevity[EB/OL]. (2012-10-01)[2023-05-0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ealth-science/new-study-highlights-the-role-of-testosterone-in-longevity/2012/10/01/705f9acc-0724-11e2-858a-5311df86ab04_story.html.

[4] Dong, Y., Morgan, C., Chinenov, Y., Zhou, L., Fan, W., Ma, X., & Pechenkina, K. (2017). Shifting diets and the rise of male-biased inequality o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during Eastern Zho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5), 932-937. 

[5] Clinical Review Committee. Athletic Advantages of Women: Data Comparison[EB/OL]. (2019-3-27) [2023-05-07]. https://www.clearvuehealth.com/b/men-women-athletic-performance/#:~:text=However%2C%20exercise%20research%20has%20found,men%20after%20a%20brief%20rest.

[6] Hicks, A. L., Kent-Braun, J., & Ditor, D. S. (2001).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fatigue.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29(3), 109–112. 

[7] 是橙雨伞呀. 【营养危机:全球成年青少年女性营养不良率飙升25%】[EB/OL]. (2023-04-26)[2023-05-07]. https://weibo.com/5939213490/4894793777548200?wm=3333_2001&from=10D43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3113249335_4894793777548200&s_channel=4.

[8] K Silventoinen, Determinants of variation in adult body height. J Biosoc Sci 35, 263–285 (2003). 

[9] LC Chen, E Huq, S D’Souza, Sex bias in the family allocation of food and health care in rural Bangladesh. Popul Dev Rev 7, 55–70 (1981). 

[10] Rodriguez-Martinez, A., Zhou, B., Sophiea, M. K., Bentham, J., Paciorek, C. J., Iurilli, M. L., ... & Boggia, J. G. (2020).Height and body-mass index trajectorie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1985 to 2019 in 20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 pooled analysis of 2181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with 65 million participants. The Lancet, 396(10261), 1511-1524. 

[11] 互动大王. 「舍友被多人强暴,我拿起哑铃把歹徒砸死,竟然要被判死刑?-哔哩哔哩」[EB/OL]. (2020-10-19)[2023-05-07].  https://b23.tv/oy1GTvZ.

[12] 月下大魔王. 姐姐又来了~[EB/OL]. (2023-04-20)[2023-05-07]. http://xhslink.com/JMO4zp. 

-RECOMMENDED-

前段时间,网友们为叶一茜一家操碎了心。

起因是叶一茜在节目上说爸爸田亮更宠女儿Cindy,她解释道:「因为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大家都是女人,我知道你在跟我耍什么心机,在我面前这套没有用,但是爸爸很吃这一套。」

这番发言引发了网友对叶一茜重男轻女、雌竞的讨伐,她仿佛没把女儿当作女儿,而是当成了竞争对手。

我们没法仅凭几句话就断言叶一茜和Cindy的关系,但这次事件的确让我们意识到,母女关系并不总是像常被歌颂的那样无暇,它也有复杂的一面。

「嫉妒」便是母女关系里重要的议题。

展开全文

有多少母亲在和女儿争宠?

打开抖音,搜索「母女争宠」,你会发现叶一茜的发言与眼前的一切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些标题为「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看完你还敢生女儿吗?」的视频,把妈妈和女儿塑造成势不两立的「情敌」,为了获得一个男性的宠爱轮番上演「甄嬛传」。

这类视频里,女儿是「恶女」「绿茶」,想把爸爸据为己有,看到爸爸和妈妈亲热就生气、大哭,说「妈妈走开,爸爸抱我」,在获得爸爸的宠爱后对妈妈炫耀:「你老公又给我洗澡了,不给你洗。」让妈妈不要打扰二人世界:「电灯泡,快出去。」

妈妈则是委屈的「正宫」,控诉女儿抢了自己的男人,又时不时耍点小花招宣誓主权。比如爸爸抱着女儿走路,吃醋的妈妈装作鞋不合脚,终于被爸爸背起来走,露出「老娘赢了」的表情。

有时这些妈妈还会通过故意让女儿「吃醋」来彰显自己被爱。一个视频里,爸爸做出要抱女儿的姿态,女儿跌跌撞撞走来,妈妈抢先一步跳到爸爸怀里,两个人得逞般笑着看跌倒在地的女儿。

看得人皱眉,不禁想问:演的吧?演的吧?如果是演的这很可怕,如果不是演的将更可怕。

她们似乎真的把女儿当成满腹心机的人,真的在与从自己子宫里诞生的女儿争夺丈夫的宠爱。

可是,视频里出现的女儿基本不超过6岁,这么大的孩子大概没有成人肮脏的想法。她们展现出来的对爸爸的偏爱,可能是受家长指导后演戏,也可能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儿童从与母亲一体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将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通常在3~6岁时出现。

这只是儿童性心理发展的一部分,如果顺利度过就会慢慢消退,完全不是看客们想象的故意争风吃醋。

这类视频的本质其实是儿童天然反馈,成年人却恶意解读、大做文章,把未成年的儿童拉入烂俗的言情剧本里,把两性关系模版套用在父亲和女儿身上。

这不仅是恶俗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自尊心和娇妻的宠爱幻想,孩子成了大人秀恩爱的道具,它更是危险的。不少视频里,女儿模仿妈妈叫爸爸「老公」,和妈妈一人一句「这是我老公」争抢着父亲。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里性化儿童,它指向的最暗黑的一面就是乱伦。

儿童应该被隔绝在任何两性关系之外,得到最大的保护,他们不是小情人,更不是谁的情敌。

话说回来,这些视频可能是演的,但评论区却在真情实感控诉,让该现象的可怕程度更上一层楼。

男人们在感叹生女儿真好,「我也想要个这样的小情人」,女人们则是在生气,「生女儿只会跟我争宠,还是生男孩好」。

视频的评论区宛如娇妻开会现场,她们大骂视频里的女儿「心机」「小妖精」「让人讨厌」,放言如果生了这样的女儿就要把她扔掉;当视频里妈妈争宠成功时,她们则拍手喊好,认为就该这样立规矩。

这些发言让人不敢相信双方是妈妈和女儿,那恶狠狠的语气仿佛是偶像剧里的女主和第三者,彰显着女性间的勾心斗角和被她们争抢的男人的伟大。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女儿的嫉妒和嫌恶并不罕见,事实上它常存在于母女关系里。

母女间的雌竞和厌女

这类视频里,母亲之所以会嫉妒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是因为她陷入了父权文化营造的陷阱里,才会将任何一个女性当作假想敌,甚至包括自己的女儿。用流行的一个词来解释,这是「雌竞」在母女间的表现。

雌竞即雌性竞争,对应着自然界的雄性竞争,比如在羚羊之类的食草动物中,雄性为了获得交配权而进行争偶竞争。而在人类社会的富贵人家里(贫穷的鳏夫会孤独终老)情况却反了过来,三妻和四妾之间争权夺利,男主人反而成为了被争夺的对象,这是父权制导致的。

在漫长的历史上,极少数男性占据着大部分生存资源,塑造着厌女文化,从而让大部分女性的生存变得依附于他们,而让大部分男性孤独终老。他们掌控的女性之间也争权夺利。

它主要表现为迎合男主人的喜好,将满足男主人需求、成为男主人心中理想的女性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以男权标准要求其他女性,贬低不符合要求的女性,有时还会为了竞争成功而迫害其他女性。最终结果是那些尚未被这极少数男性掌控的女性也被迫卷入雌竞之中,而绝大部分男性也没有动力主动推翻这一切,甚至还满足了他们对父权制的幻想。

雌竞是父权社会的产物,是针对女性的圈套,也是针对绝对部分男性的骗局,它让女性围绕社会上极少数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男性进行无谓的斗争、内耗,女性群体被分化,女性力量被削弱,而绝大部分男性仿佛置身事外的看客,最终结果是极少数男性的中心地位得以一直稳固下去。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男女关系上,在其他方面母亲也将女儿视为竞争对手。

外表上,母亲可能既嫌弃女儿丑、胖、不打扮,但当女儿变身成大美女后,她们又会因此产生危机感,对性感漂亮的女儿进行荡妇羞辱,「打扮得这么漂亮想勾引谁啊」「你看起来像个荡妇」。她们希望女儿漂亮,但不要太漂亮。

当女儿取得成就时,嫉妒型母亲往往不会由衷为女儿欢呼雀跃,而是表现得心不在焉,她们的冷漠是浇向女儿头上的冷水。有研究表明,当儿子超越了母亲的成功水平时,母亲感觉更好,但是当女儿超越时,母亲感觉更差。

她们爱强调女儿的缺点,打击女儿的自信,当女儿受挫时,她们甚至可能窃喜。

嫉妒型母亲对女儿和异性的关系总是阴阳怪气,当她们感到女儿受异性(男朋友、父亲)欢迎时,可能会故意贬低女儿形象,讽刺女儿不检点。

母亲与女儿的嫉妒仍然源于父权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专门用一章节进行了分析:

「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母亲通过厌恶女儿的『女人味』而在女儿心中根植自我厌恶的意识,女儿则通过目睹母亲的不满足、不如意而轻蔑母亲。」

「母亲一方面期待着女儿,可当女儿真的实现了自己未能达成的欲求,却又不会只是单纯的高兴,而会怀有更复杂的心情。儿子无论实现了什么,母亲都无需与他竞争,性别在这种时候起到了便利的缓冲作用。但女儿不同。因为同为女性,母亲无法为自己找到借口。」

「女儿越幸福,母亲心中的滋味就越复杂,还伴随着女儿被别的男人夺走的丧失感。我毫不怀疑,对离婚后回到娘家的女儿,母亲在心中是暗暗欢迎的。」

嫉妒女儿的母亲一方面通过打压女儿来加强对女儿的控制,强化她作为母亲从父权制中分到的权力,是逼迫女儿服从父权制的「加害者」,但她也是「受害者」,她不会生来就厌女——因为她也曾经只是女儿,不是母亲。她的厌女症是父权制规训根植在她心中的,而她在打压女儿的过程中又在不断强化她心中的这一规训——她也成为了既得利益者。

母亲的嫉妒、厌女也是深深的自厌,婚姻和生育让她失去了很多东西,换来的是她的那份“夫妻共同财产”。她渴望自由,渴望更大的权力,女儿的生活更让她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遗憾,只好用发泄不满来填补内心的洞,这个过程中试图控制女儿。

母亲对女儿的嫉妒还可能与个人性格有关,有自恋型人格的人更可能嫉妒别人。

母亲也可能因为处于绝望的状态而向外释放恶意。比如更年期,身体上女性特征的改变让她充满失落感,可能因此嫉妒正「女人味」十足的女儿。

以往我们看到的宣传中的母亲形象只为了牺牲和奉献而存在,但在现实里,妈妈也是人,她也经历着痛苦和困惑,也会自伤和伤害孩子,任何“牺牲和奉献”都不可能是无条件的,如果她们的付出没有换来更大的回报,即使她们主观上试图不求回报,她们的潜意识也一定诱导着她们向她们的子女索取更多。

女儿如何逃离?

竞争关系出现在母亲和女儿之中,会格外让人痛苦和迷茫。我们大都希望获得母亲的肯定,并认为母女之间是一种充满爱与支持的关系,当母亲把女儿当作竞争对手看待,女儿的认知就会失调。

女儿往往不会指责羞辱她的母亲,她很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母亲在嫉妒,而是开始自我质疑和批评,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她们会内化母亲对自己的贬低,变得低自尊,丧失安全感,留下不被爱的孤独的疤痕,并在漫长的成人生活中持续与严重的自我怀疑作斗争。

竞争型母女关系当然是有害的,有时它还会导致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出现扭曲。孩子只是希望父母都爱自己,母亲却因此吃醋,嫉妒打压女儿,最终女儿童年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让她们与他人的交往出现问题,她们可能不自信,也不认为自己是会被爱的。

父权制背景下,一切女人都围绕着极少数男性展开竞争,母亲在父权制中分了一杯羹还帮着父权制的代表——父亲去打压女儿,真要说她们之间存在雌竞,也只能说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

甚至可以说在这种竞争开始的时候,女儿相对于母亲在体力上都是具有极大劣势的。英国《镜报》曾报道,一位乌克兰丈夫太爱五个月大的女儿,母亲心生怨恨,趁丈夫下楼倒垃圾的时候用菜刀割开了女儿的喉咙。虽然大部分母亲都没有残忍到杀害自己的女儿的地步,但面对一个柔弱不堪的婴儿,任何一个母亲都能轻易杀害。

对于女儿来说,只有跳出雌竞,然后打破腐朽不堪的父权制才能获得解放。而这一切就要从反抗你的雌竞妈妈那里开始。

如果你有这样的嫉妒型的雌竞的母亲,你需要反抗她,不能因为她生了你,你该决定你的一切,就能无心理负担地辱骂你,奴役你。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母亲对你的打压是她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母亲曾对你的贬低、指责都是夸大其词的。

你自身的确可能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它们很有可能只是像你这么大的年轻女性所普遍具有的,甚至年轻男性也不例外。她没有理由用这种问题打压你。

如果你能和母亲谈谈,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行不通,不必再因此又给自己增加烦恼,不要把改变父母当成自己的责任——他们早已成为父权制的既得利益者,陷入了怪圈不能自拔。

如果父母非常执拗,不要与之纠缠,可以选择切断关系。

如果你的父母的确对你迫害太深的话,切断关系可以是切断一切联系,老死不相往来。

你已经是成年人,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可以自主建立、选择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在你的治愈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你需要稳固的、让你舒适的人际关系网,他们会给你提供爱和支持。

最后,别让原生家庭的伤疤定义你,你不会变成伤害你的人的样子,你会比他们更好,享受充满爱意的人生。

-喋喋不羞-

嫉妒、嫌恶女儿的母亲是父权的受害者,也是女儿的加害者,厌女症的伤害将会以代际方式循环下去。作为新一代女性,我们有必要让这伤害就此停止。

曾经为了活下去,女性之间不得不为博取极少数男性欢心展开竞争;但现在,我们逐渐有条件去改变这一切。

将厌女转变为「爱女」,我们都该多爱女性,这也是多爱自己。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我爱这个世界。

REFERENCE

[1] 上野千鹤子. 厌女[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2] 女孩别怕. 女儿出生是为了“勾引”爸爸?她们把日子过成宫斗剧[EB/OL]. (2022-06-10)[2023-04-24].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62a2c2126122ad512efa6293.

[3] 壹心理. 抢衣服、抢男人,竞争型母亲有多可怕?[EB/OL]. (2020-10-25)[2023-04-2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49723.

[4] 塔门. “雌性竞争”如何伤害女性?我们总结了它的18种形式[EB/OL]. (2021-04-27)[2023-04-24].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4564.html.

[5] Psychology Today. Mothers Who Are Jealous of Their Daughters[EB/OL]. (2013-10-21)[2023-04-24].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legacy-distorted-love/201310/mothers-who-are-jealous-their-daughters.

[6] We have kids. 5 Reasons Moms Get Jealous of Their Daughters (and Is It Okay?)[EB/OL]. (2023-04-04)[2023-04-24]. https://wehavekids.com/family-relationships/Why-Some-Moms-Get-Jealous-of-Their-Daughters.

[7] Parenting for brain. Toxic Mother Traits and How to Deal With Her in Adulthood[EB/OL]. (2023-03-25)[2023-04-24]. https://www.parentingforbrain.com/toxic-mother/.

-RECOMMENDED-

豆瓣上一个14.7万次浏览的话题,“你遭受过的情感勒索”,话题发起者问:你是否遭遇过周围亲人,朋友和恋人带给你的“情感勒索”?这样的话题,参与者十几万人,发文者就有超过一百篇。无数的人在下面控诉自己遭受的情感勒索,和身边人的经历。以及因为情绪操控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

的确,我们在年纪尚幼时,没有相对独立的是非判断标准,只能听从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教诲”,分不清什么是“爱的状态”和“爱的行为”时,很难将“爱”与“情绪操控”分开看待,盲目的认为只要是这些和我们关系亲近的人提出的,带给我们一定物质利益的就是“爱”。而随着眼界的开阔,世界观的建立,很多人认识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欺瞒,认识到了他们的行为中没有“爱”,并开始反抗他们。但我们和其他人的交流模式也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我们会不自觉得用他们对待我们的方法对待其他人,并由此让其他人反感我们。为此痛苦不已的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行为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