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pedigree

01

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很火:

《被我妈的自我感动式付出搞到情绪崩溃,连班都没法上了》。

发帖人的妈妈奇葩到什么程度呢?

她要去女儿所在的城市看她,问要不要从家里带点猪肉过去。

女儿明确拒绝了,说这里有很多卖猪肉的店,而且她的工资也买得起猪肉,妈妈也同意了。

第二天,妈妈说已经从菜市场买了10斤猪肉冻冰箱了,女儿再次表示不要带过来。

临行前一天晚上,妈妈又问女儿,猪肉放在行李箱里会不会超重。

女儿再次强调千万不要带,这么长的飞行时间,飞过来后肉会坏掉的,妈妈又答应了。

结果出行那天,妈妈托运完行李给女儿打电话,说:一切顺利,行李没超重,她带了15斤猪肉都没超重。

那一刻,女儿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自己脑子里炸开了,很痛苦。

展开全文

因为她人生20多年,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她妈妈的窒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

给女儿报10个补习班,然后骂她浪费钱,但女儿根本就不想上补习班,学生时代没睡过一次好觉;

女儿说想吃素包子,妈妈答应了,结果女儿放学回家,一咬包子满嘴都是僵尸肉的腥膻,妈妈还振振有词:我这是为你好,你长身体应该多吃肉;

女儿想吃番茄打卤面,妈妈问要不要放一勺牛肉汤进去,还是冷冻僵尸肉那种,女儿拒绝了,但妈妈还是放了;

妈妈问女儿,要不要给她寄点牛肉,女儿说不需要。

结果过了一星期还是寄来了一箱冷冻僵尸肉,重量差不多40kg,女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拖到楼下垃圾桶里。

评论区里,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位妈妈的问题所在:

“她的付出很多都不是你需要的,是她以为你需要的,而且她要你配合她接受这些,你不接受她还要骂你。

表面上她是付出方,你是接收方,实际上她像是过家家,而你是那个被摆布的布娃娃。”

02

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像这样听不懂人话、无法沟通、沉浸在自我感动、喜欢操纵孩子的家长,实在太多太多。

比如,自己在网上买了筋膜枪,结果快递到了之后被妈妈擅自拆开,以为是某种小玩具。

女儿无论怎么解释,她妈妈都不相信她的话,还把她打了一顿,关键是,她都已经26岁了。

比如,在奶奶家冰柜里放了一块上等的和牛,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动。

结果爷爷奶奶直接把和牛给炖了,端到他面前,他血压瞬间都高了。

比如,原本调试好的烤箱按钮,正在烤可露丽呢,结果妈妈不管不顾地开始擦烤箱。

上下管都烤被调成了只烤上管,导致女儿烤坏了3盘,36个可露丽只能扔进垃圾桶里。

还有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妈妈偷走女儿的录取通知书事件。

女儿考上了中戏,妈妈却不想让她去读,因为觉得离家太远、无法接受,要她去读师范。

还把她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现金、手机都带走了,只留下一张写有“对不起”的纸条,怎么都联系不上。

好在女儿最后凑齐了学费和住宿费,跟学校联系后得到回复,不需要通知书,开学人到了就可以。

03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

7982个回答里,藏着一群正在遭受精神虐待的年轻人,忍无可忍、又无处发泄的无奈。

比如这样一个点赞很高的回答,是答主和妈妈在厨房里的真实对话。

妈妈说,她烧了鱼,问女儿爱不爱吃鱼,女儿说自己不爱吃。

妈妈却反复劝说女儿吃鱼:“这是鲔鱼呀”“我加了芹菜”“吃鱼很健康”;

“很多文明国家的人,都是以鱼为主食的”“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会不喜欢呢?”

女儿在拒绝了10086次后,终于熬不住,尝了一点点。

妈妈问她好吃吗,女儿再次强调自己真的不爱吃鱼,妈妈就让她下次试试其他鱼。

要出门的时候,母女俩又进行了一次类似的对话,妈妈反复劝说女儿:

“你不多穿点衣服?”“你加件外套吧”“你再考虑下”“我帮你拿一件?”

女儿重复了无数次:“外面真的不冷,我刚出去过,真的一点也不冷”。

但妈妈仍然坚持己见,反复让女儿多穿件外套。

04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与父母无法沟通”这件事的本质:

“实际上你父母,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非常能沟通,不然他们在社会上根本生存不了。

他们只是在家里才那么横,听不懂人话。”

是啊,这种自作主张、总觉得自己才是对的,以爱之名想操纵孩子所有决定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服从性测试。

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延伸和附属品,不能接受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恨不得在细节上也能控制孩子的一切。

看似关于爱,其实只是关于掌控与服从。

通过掌控最容易掌控的人,来填补自己的匮乏和存在感,变相地满足自己享受权力的滋味。

《原生家庭》一书中,就列出了这类操控型父母所具有的特征,比如:

1、间接控制,经常会把操控伪装成关心,说些类似于“这都是为了你好”、“因为爱你才......”这样的话;

2、直接控制,经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孩子的意见毫无价值,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无关紧要;

3、只要成年的子女试图把握自己的生活,他们就必须付出代价,从此生活在内疚、沮丧、愤怒以及深深的负罪感中;

4、为了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会把子女当作能力不足,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小孩子来对待;

5、善于制造内疚,为了避免直接冲突,会在其他人面前摆出楚楚可怜的样子,让别人替自己声讨。

05

也许是时候,做出改变,重新掌握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了。

挣脱原生家庭的桎梏,摆脱控制型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自己为此负责。

2条建议,想要送给你:

1,学会如何与父母对峙

对峙并不是要报复父母,而是敢于直面他们, 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以及为日后的关系定位,下定决心怎样与父母相处。

你必须坚强得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以及其他消极情绪。

你可以将想说的内容,事先写成书面形式并加以演练,练习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正如苏珊·福沃德所说:“对峙是通往独立自主道路上最激动人心的阶段。无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2,打破旧的家庭模式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有毒的行为模式会在连续好几代人之间传递。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猛然意识到,自己刚刚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与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一模一样。

就像苏珊·福沃德所说:

“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所以,我们必须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打破旧模式的循环,学会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不去试图控制一段亲密关系。

要知道,“不管过去的你经历了什么,那都是过去。能定义你未来的,只有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共勉。

  • END -

前两天收到一位粉丝留言说:那些动不动就宣扬“父母的爱一辈报答不完”的言论让人觉得很不适,难道就因为他们生下了孩子就恩大于天了吗?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都可以一笔勾销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有这么多自恋的父母拿着这些言论要求子女,把自己的幸福寄生在子女身上。

01 归因 与 归责

老读者都知道,在通往幸福之路上,我从来不会讲谁谁谁对你是否幸福负有责任 —— 归因与归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非常自恋的父母,他们会习惯性的玩归责游戏。

工作受挫了,回来骂孩子出气;婚姻有问题,就对孩子说“都是为了你”……当自己遭遇了挫败的时候,就会在身边找个能控制的人去怪罪,把自己内心的挫败痛苦投射出去“要不是因为他”“都是因为他害的”。把问题说成是这个身边人所导致的,自己就可以依然维持着完美的自恋感了。

而这些看似日常的话语,不论怎样修养的孩子听起来就会受伤,随着你的洞察力增高,你能够精细地看到因果,看到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与你的婚恋、事业如何丝丝入扣地对应,或许也会看到你的伴侣给你造成了多大的伤痛 —— 这是归因。

然而走向幸福的责任人,只有你一个。过去吃的亏受的伤,你只能认了,跟前任或父母较劲,不会给你带来一丁点好处。

展开全文

02 “愚孝”背后的“恨”

和太过自恋的人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这个人还是你的父母。

很多心理咨询师都谈到,在咨询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当咨询师尝试着让父母们理解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有的父母不会去看问题,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作为父母,我没有错”。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之所以问题不断,因为“父母没有错”,那么“错就都在孩子身上”了。

那些愚孝的孩子,那些经常为父母过度付出的孩子,表面上看,他们是特别孝敬父母,特别爱父母。其实他们做这一切牺牲,做这一切付出,内心都是在等着父母对自己说一句“对不起,我们错了。”

但可悲的是愚孝的孩子,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在等父母向自己认错。他们反而会拼命地美化父母,把父母歌颂得很伟大,歌颂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

为什么他们要拼命美化父母呢,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对父母的恨。这样扭曲的结果就是,通过各种无谓的牺牲和付出,让配偶、让孩子等周围所有人都对不起自己,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没有人愿意接近的“怨圣”。

03 什么是真正地与父母和解

初学心理学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要教育或帮助别人,尤其对于自己的亲人。升起这样的念头的时候,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已经100%不再想改变对方了?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说明我们要去教育或帮助别人的冲动,是我们自己内心冲突的投射,是自己“内在剧情”的驱动,而并非对方真实的需要。而且我们这个时候其实是看不见真实的对方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没有一丝一毫想去改造对方。那么,你想帮助对方的感受,则是发自真正的慈悲,这个时候怎么说怎么做,都很好。

面对父母的人生困境,可以承认自己无能为力。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知道自己不是完全无助的,自己总是可以做点什么。

—— 这是成熟的智慧,每个人的人生只能由自己内在开始转变,也必然因为内在转变而转变。

那什么是真正地与父母和解呢?

检验标准如下:

你对待自己和孩子,不再延续父母当年对你的方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孩子或自己及时地回应,痛快地满足。清楚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不再要求自己或孩子成为“更好的人”,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你对待父母,是充分尊重父母的自由。无论他们的选择是幸福还是作死,你都知道那是他们的权利,不是你的责任。

做到这两样,你就百分百完成了与父母的和解,自在丰盛,挡都挡不住。

生而为人,责任有限。

01 孩子体弱多病,或许是爸妈的需要

一位网友从小体弱,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通常是下面这样。

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

孩子:不太好。

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饮食也要规律一些。把身体搞好,妈妈才能放心,知道了吗?

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妈妈关心自己,但又隐隐感到哪里不对劲儿。

可是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你从小就体弱多病,你妈妈照顾你多不容易,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妈妈对你多好!

后来,孩子努力调整作息和饮食,积极调养身体。等妈妈再打电话过来,孩子说自己现在吃营养健康的食物, 做各种运动,身体越来越好,不大生病了。

孩子本以为妈妈会开心, 没想到妈妈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该这么吃、不该那样练,总之全都不对。

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设定好的那个体弱多病的角色了。如果孩子不再继续扮演下去,妈妈还怎么扮演那个为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

—— 孩子不搭戏,妈妈戏演不下去了,妈妈很生气。

通过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剧情里,没有爱。

展开全文

02 我都是为你好

再看看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欢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请你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开除了。

还有的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

在这类剧本里: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则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 不得不承受这种关系模式下的羞耻感与愧疚感。

妈妈为什么要跑到公司找儿子的老板?因为妈妈潜意识里害怕儿子独立起来不再跟自己共生,所以跑去公司找老板,看似要老板照顾儿子,其实是在老板面前羞辱儿子无能,这样老板就会厌恶儿子,儿子在公司得不到发展,就会回到自己身边继续做妈妈的乖宝宝啦。

总结成一句话: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 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

—— 父母这样地“为你好”是一种攻击,不是爱。

03

被迫斤斤计较的女人

男人女人之间有种常见剧情:有些男人不太会捍卫自己的利益,常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女人总是忍不住想去保护男人,替他争取利益。

周围的人,甚至包括这个男人都来指责女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女人自己也很纳闷:本来我是个挺大方的人,为什么结婚之后越来越计较利益?

这是个套路。

表面上看似大方甚至无欲无求的男人,其实并非如此。他的内心可能仍然不成熟,索取感一旦被激发就将铺天盖地、无边无界。

—— 男人特别害怕这种不成熟显现出来,为了防御,反而反向去扮演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心理学上称作 —— 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男人越表现得无欲无求,女人越想帮他捍卫利益,程度上是“对称”的。

04 “好男人“和“泼妇”

还有一个剧情,能涵盖中国至少一半的婚姻关系:男人脾气温和,特别宽容,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意见,怎么着都行。当冲突发生时,男人会回避冲突,沉默不语,而女人脾气则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烈,说话嗓门特别高。

所有人都说女人是悍妇:也就她丈夫脾气那么好才受得了她。

男人也会指责她:你怎么总惹事,总有那么多情绪,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看看,就是你,让我们家矛盾重重,不得安宁。

这个套路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男人的内在有着火山般的愤怒,这种自恋性暴怒无边无际,只要别人稍不合他意就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毁了对方。

这么强的攻击性,一定不能让它显现出来,要拼命地压抑,最后反向形成一个表面温和宽容、对什么都不在乎的人。

然而,女人却把男人的不成熟承接了过来,去扮演它,导致脾气越来越大,为一点小事就争吵计较。

当女人从这个套路中觉醒,重新选择一个真爱自己,又能够捍卫界限的男人,原来的悍妇会秒变得柔情似水。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

所以,我们无须纠结于过去剧本里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被证明,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原谅。

01

近距离观察了一位女士,明白了一位常人眼中的好妈妈,是如何日复一日摧毁孩子的主体性的。

生活中她时刻找机会创造共生关系,挂到别人身上,侵蚀别人的主体性。

吃饭的时候,她眼睛不看自己的饭菜,专盯别人的碗,别人碗里的粥快喝完了,立刻起身要给别人添粥,别人夹了某个菜,她就要把那盘菜推到对方面前,如果某个菜没有动,她则要敦促对方那个菜也吃一些。

她时刻把对方当成高位截瘫或者小婴儿,好让她发挥作用。

同样的,她自己也做婴儿,经常表现出”我啥也不会,这个东西怎么弄”啊,而那个电器是几乎是人看一眼或者摸索两下都会用的,就一个按钮,但是她不会主动去探索一下,而是抓住机会呈现婴儿态,好挂到别人身上。

她做了某个事情,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把一堆纸壳子挪到角落里,她不是自己看一下弄完就行了,而是像小学生请教报告老师一样:你看这样行了吗?关键是那个奶声奶气的音调。。。

一个食品她不知道怎么吃,可包装袋上清楚的写着食用方式,她会再三询问别人这个该怎么吃,语气语调都像一个还不认字的小女孩,对方再三回答看包装,最后她万般无奈才肯去看包装上的说明,然后不出意外的带着想象出来的步骤把食物搞砸。

她时刻需要别人看见她指导她肯定她,好像智力只有三四岁,每个事情都是新鲜的高难度的。自降智商就为了挂到别人身上,黏腻共生。

她买了西瓜,叫楼上的一个小朋友吃。正常人就是喊一句:有西瓜,要吃的话下楼。

而她会不断的喊对方的名字,对方听到了回问”什么事儿”,可她就是不说,继续喊对方的名字,直到对方充满不耐烦地下楼,她才告诉对方:是有西瓜给你吃,我叫你肯定是好事儿,叫你你就应该下楼,乖。

这让人窒息的控制欲啊!

展开全文

02

这位女士,就是常人眼中的好妈妈:对孩子不打不骂,说话柔声细语,照顾孩子尽心尽力。。。

这样的母亲,可想而知把孩子的主体性摧毁成什么样。

如此这般养出来的孩子,工作后不能干干净净地工作,注意力总是纠缠在关系上,时刻上演80集内心剧。

比如老板告诉他,某某数据你要每天告诉我一次。正常人是收到老板的需求,列入每日工作内容。

而他会陷入了巨大的委屈:之前我就经常主动告诉老板这个数据,老板不当回事,现在别人告诉老板这个数据的重要性了,老板就当回事了,我的付出在你老板眼里就一文不值是吗?为什么你不先肯定我的工作,表扬我之前对数据的报告?!你的眼里根本没有我!

他在跟进一批货,老板着急要这批货,怕送到不及时,就问他:货啥时候能到?你问了物流吗?事实是他一直在盯着物流。正常人会回复:我在盯着这批货呢,老板放心,一定第一时间把货接到。

而他呢,内心大戏又上演了:老板控制欲太强了,这么点工作他都要插手,他恨不得在我身上装摄像头吧。在控制欲这么强的人手下工作,真是痛苦压抑,又不能冲老板爆发,人生难啊!

事实仅仅是,老板着急这批货而已,老板哪有兴趣控制他?但他会把别人都投射成时刻要挂在他身上的妈妈,对周围人的言行过度敏感和防备,时刻准备着抵抗别人的”控制”。

所以一天上班下来,他真的特别累,累到瘫倒,心脏都出现了早衰,不知情的朋友都会感叹:你这工作强度也太大了,看把身体都熬坏了。

03

这位女士跟儿子的关系愈发困难,儿子对她时刻粘上来、做出一副啥啥都不懂的样子特别厌烦,质问妈妈:你的脑袋长着从来不用吗?不能自主思考吗?

我也特别好奇她为什么这样。观察发现,当没有别人的时候,她也能自主做事情,不但有主观能动性,而且不怕挫折,做事情能力并不差。

于是我和她交流,告诉她我的观察:我发现你做事情的能力很好,甚至是能独当一面的人,但是你一进入关系,就会表现得弱弱的,好像什么都不懂、事事都要问别人,于是别人会看低你,觉得你不能扛事儿,不敢重用你。

这位女士认真想了一下:我年轻时分明工作能力不差,业绩还比一个女同事好,可是领导却提拔她不提拔我,我当时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今天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正是这个原因。我爸爸是脾气很暴躁的人,动不动骂人,我在他面前大气都不敢出,我从小就害怕他,说话唯唯诺诺的,生怕惹他发脾气。

我说:是呀,唯唯诺诺地说话,曾经是保护你在爸爸身边生存下去的策略,也成了束缚你能力的枷锁,希望现在的你,能自由地活出你喜欢的样子 —— 能力强,做事情干脆利落,被儿子尊重。

我也对她儿子说:你妈妈其实能力很强,只是被困在童年创伤里,你可以积极看见她做得好的地方,鼓励她勇敢地做事情,挣脱内在束缚。

转自:https://bu2021.xyz/t/topic/24250

展开全文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在如今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再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再现和发展,不仅包括基础的生产所有制再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的分离,即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也包括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集中表现为剥削压迫有理,革命造反无理)、分配形式再生产(工人生产的产品由资本家无偿占有),而生产关系再生产又具体表现为阶级意识和阶级的再生产。

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体现

1.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最先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在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阶段,对其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阶级社会,家庭带有阶级的属性,会通过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家庭观念给人打下阶级的烙印,进行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再生产。

孩子不听话你会打孩子吗?一般人的反应是不听话当然要打,也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种说法。打孩子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甚至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认知。但要看到,这种所谓的打孩子为名的棍棒教育实质是是父母对孩子的压迫,尤其是在孩子反抗这种教育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体现的是阶级社会的社会教育,是阶级社会阶级压迫的外化。

在阶级社会,产生于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压迫有理观念伴随着统治阶级千百年来对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敢于反抗统治者的暴动起义都会被统治阶级无情镇压和起义成功后皇帝轮流做的历史现实,这种独立的观念对于被统治阶级,已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文化和观念。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取得优势或者是能够掌控的人,自己的孩子和弱者,就会自然的模仿统治阶级那一套,认为剥削有理,治不了统治阶级还治不了你?斗不过地主资本家还斗不过你?以满足他们的统治阶级的自我代入的幻想。阶级压迫正是反映着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贯彻其统治意志的体现,棍棒教育也正是反映着家长对孩子贯彻自己的意志(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烙印的体现,而孩子长大后在这种教育下也就自然地继续沿用这一观念,这就是基于剥削压迫制度的这种观念的再生产,也即这种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再生产,这正是服从于统治阶级实现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维持统治的目的。

尊老爱幼、尊卑长幼有序,这一套家庭观念历代以来被视作是优秀文化加以传承,但这其中隐藏着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具体表现就是在有长辈的大家庭和宗族中,长辈具有发言权,对宗族家庭大小事件具有决策权,家长对孩子的事务进行包办代替。参考香港富豪的家族以及国内的大小政治家族和家族式企业,在家族事务如继承人选择、财产分配等方面都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日常生活中家长替孩子决策,包办代替也不是个例。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专政,这一家庭观念的历史表现就是强调等级制度的封建宗法制和封建家长制,是封建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的。

不论是棍棒教育还是尊卑有序的家庭观念,都是旧社会剥削阶级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打着阶级压迫的烙印,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和一切被统治阶级。因此当今的家庭教育和观念本质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教育和统治观念,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当下,是资产阶级法权侵蚀的体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社会教育对于人不是采取历史上反动的剥削的统治阶级那样暴力压迫迫使服从的,一棍子打死的野蛮手段,要看到在文革时期,即使是对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头子——刘少奇,也是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思想上认识上的分歧改造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参与劳动改造,在革命的群众运动中改造认识。基于这样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观念因此不再是阶级压迫、剥削有理等反动统治阶级阶级思想的再现,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造就的是一个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群众,而不是贫困化的处于奴役状态的无产阶级。

2.学校

学校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成体系教育的阶段,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大无产阶级接受的是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于张桂梅应该不陌生,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记者采访了张桂梅,写出报道《“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张桂梅想办一所女子高中的梦想被社会广泛所知,一直以来她创办女高让贫困的孩子上学这件事受到社会的赞扬和鼓励。笔者就张桂梅创办教育的事情揭开她的画皮,揭露资产阶级奴化教育的本质。在此进行引用“时隔十六年,又见张桂梅”的文章批判。

阳光和煦地照耀在女孩们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上,伴着《红梅赞》《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几百名女孩们挥舞着红色扇子,跳着欢快的舞蹈。随后,课间操在“学习学习再学习,奋斗奋斗再奋斗”的集体口号中结束。这是10月26日9点40分记者走进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见到的一幕。校长张桂梅告诉记者,孩子们每天课间操跳半个小时。舞蹈是学校专门请艺术人员编排的,踏着歌曲的节奏,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把信仰传播进女孩们的心灵。

在资本主义社会,基于私有制观念,奋斗的对象只会是自己,奋斗的目标只是实现更好的生活或是实现所谓的阶层跃迁。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学习只会成为资产阶级奴化教育的工具,每时每刻给人们灌输学习就有工作,就能改变命运,就能过上好生活的资产阶级思想,不断生产出唯利是图、精致利己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奴隶。

“孩子们多数来自大山里,学习基础差,奋斗才有出路。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铁的纪律、铁的信仰、铁的信念、铁的担当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她说。

实行军事化管理,实行四个铁的理念,这和河北的衡水中学何其类似,这种四个铁的理念和军事化管理体现的就是资产阶级要求学生强迫服从和对其进行压迫的体现,而军事化管理更是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实行的劳动纪律一模一样,不过在学校里表现为校规、学习纪律等等。

张桂梅让山里女孩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女子高中成为女孩们梦想升起的地方,2000多名女孩因女高走出了大山,上了大学。张桂梅不看重升学率。她说:“女高最精华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们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力量。让她们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成绩好能干些什么。”“高一新生入学,要抄党章。”张桂梅介绍,“要让学生们知道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每天的课间操除了跳红歌舞,下午第一节课下课时,还要唱红歌。”

不看重升学率,因此张桂梅的女子高中和衡水中学等高考工厂将学生看做商品进行加工生产最后实现盈利有所不同。正如女高最精华的教育理念是让他们有信仰,通过红歌舞、红歌和抄党章等形式强迫学生接受他们定义的所谓“共产党人”,让她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认知,从而培养她们所谓的“信仰”。

而张桂梅为什么不对普通的学生进行这种教育,而要单独开创一所女高进行教育,而且尽是贫困山区的女孩,正如她所说不看中升学率即不看中资本主义教育的盈利性,而看中资本主义教育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在如今资产阶级复辟的当下,她们学习接受的共产党人是要搞资本主义的假共产党,所谓信仰也是服从资产阶级民族伟大复兴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信仰,而形成了这些“信仰”的贫苦女高学生,将是统治阶级最死心塌地的死士和拥护者,不难想象,在这些女学生走上社会后,与广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她们精致利己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思想必将搅乱社会,成为统治阶级掩盖阶级矛盾最好的打手。 将一部分无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的敌人,这就是她的险恶用心。

她组织孩子们走进工厂、走进水电站、走进部队、走进消防队、走进南方电网,看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井底之蛙怎么会有动力?接触社会,让女孩们知道为了什么学习。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滋养着女孩们,让为国作贡献的爱国主义观念悄然住进了孩子们的心灵。张桂梅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我想让所有山里孩子都能走进大学,再回家乡,振兴乡村。”

鼓励学生成为各行各业需要的人,知道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谈奉献精神当然是很难的做到的,所以张桂梅用用振兴乡村的美好幻想和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将女高学生绑架,让她们心甘情愿的为资产阶级的民族伟大复习呕心沥血化作柴薪。而资本主义制度下乡村振兴就是一场幻梦,近年来资本下乡、农管的出现无不是资本对乡村的吸血和破坏性开发,加上三大差别的存在,继农民工成为资本的廉价劳动力后,乡村也会成为资本的所有物。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学校教育就是资产阶级奴化教育,是不断产生新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地方,不断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进行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观念的再生产和资产阶级法权的侵蚀,致使无产阶级最终又回到资本主义生产中,从而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企业

而在现在的企业中,全流程进行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工人参与社会生产,因为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原因,剩余价值和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最后仅能得到工资这一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产物,不仅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和分配形式的再生产,也反映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直接表现为油三代、电三代、官三代、富二代与相对贫困的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

在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上,资本家对工人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呢?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思想和鼓励实现自我价值的画饼,即甜枣加大棒。对于前一种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出于资本增殖的本性,通过各种手段人为造成失业和相对过剩人口压迫逼迫无产阶级被迫参与资本主义生产、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而后一种则是出于蒙蔽无产阶级,混淆他们通过无产阶级实现自我价值而剥削窃取其剩余价值的行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没有所谓的自我价值,资本家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表现为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攫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劳动产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资本家通过所谓的劳动纪律和以压迫为目的上下等级制度的资产阶级观念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再生产,也即资产阶级法权的侵蚀。上下班要打卡、迟到、旷工和请假要扣工资、工作注重仪容仪表,不能随意离开工位等等,这些观念已经成为参加工作的无产阶级的基本认识。对上级和领导要用敬语,上级交办的任务要完成,上级的训斥批评要接受这些企业里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地位深入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而正是上下级的压迫配合资本家人为规定的的劳动纪律,让无产阶级觉得劳动纪律和这种上下级压迫是理所应当的,实现生产关系中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将无产阶级牢牢绑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4.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同资产阶级法权经过家庭、学校、企业(工作)三个阶段,最终集中表现在社会上,并对社会上的人周而复始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和资产阶级法权侵蚀。

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宣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就是资产阶级当权派企图用发展生产力的唯生产力观点合理化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行为。

而在此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复苏,及时行乐和透支未来的消费主义观念、金钱是无所不能的拜金主义日渐盛行,雇佣劳动的观念大行其道,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在社会上的体现。更不用说讲求优胜劣汰,鼓吹社会不平等、阶级对立阶级差距合理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老子英雄而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为代表的唯心血统论的复活,以及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商品交换行为都是其再生产的表现和产物,而这些又将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观念基础和物质基础。

如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卖淫嫖娼吸毒等现象再次回到中国大地上,三座大山又被请回来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又回到了一百年前旧社会被剥削阶级特别是官僚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境地。

三、小结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再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烟;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自资本复辟以来,从无产阶级专政变为名义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又悄然变为实质上资产阶级专政,广大的工农无产阶级从国家的主人再次成为资本家的奴隶,卖淫嫖娼、吸毒等等一切旧社会曾出现过的都在现在再次复活了,而正是资产阶级法权的不断侵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导致的阶级的再生产所造成。

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专政,坚持毛主席的继续革命理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限制并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最终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才能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推翻既往的人剥削人的、人压迫人的历史,才能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的发展,实现人类的解放。

近年来,在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思想,已成为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群体,配合官僚垄断和私人垄断大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一部分正在无产阶级化的小资产阶级的工具。

展开全文

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吹鼓手,打着反抗父权的旗号,却将斗争的矛头实质对准了无权无势,仅仅性别为男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群体。他们宣扬“泛女论”,认为天底下的女人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结构,都受着他们所理解的狭隘的父权压迫,所以理所当然地就是“一家人”,要搞“女性互助”。

每当他们打出泛女论的时候,就会有进步的左派声音指出阶级斗争才是阶级社会最本质的斗争。但这些“思想家”却大言不惭谈着“不要用阶级矛盾取代性别矛盾”,在他们看来仿佛有独立于阶级矛盾存在的性别矛盾,就像那些国家社会主义者所认为的存在独立于阶级矛盾的民族矛盾那样。

性别矛盾并不独立于阶级矛盾当然是对的,可性别矛盾毕竟不能等同于阶级矛盾,性别矛盾最终是如何体现为阶级矛盾的呢?

我们这些资产阶级女权思想家,一提及性别矛盾必称男女生理结构差异,必言“女性”在这个父权制社会受了上万年压迫。他们还指出了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的女性都在受着这种压迫,而男性都是父权制的压迫者。

关于任何阶级的女性都在上万年的父权社会受到了父权制压迫这一点是事实。在漫长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往往充当劳动者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女性则需要呆在家中,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受困于一隅,被当作生育工具,而不是和男人一样的人。

而男性都是父权制的压迫者,这一点却不符合事实。要达成男性都是父权制中的压迫者,必须让他们都有能力组建家庭,都有能力娶妻生子,从而获得父权才行。假如他们中有人没有娶妻生子,而是孤独终老,事实上就不可能有什么父权。正如我们这些女权主义思想家也承认的那样,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也只是一种资源,但是他们这个时候似乎开始有意回避其中的细节问题:整个漫长的私有制社会都是秉持着“赢家通吃”的原则,对于女人这种资源也不例外,达官贵人可以三妻四妾,乃至后宫佳丽三千,而濒临破产的贫雇农甚至连温饱也没法满足,更无闲钱娶妻。被剥削者的单身现象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例,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男性的奴隶、农奴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部分男性无产者一样都将孤独地死去。

这就是女权思想家们憎恶的“压迫者”,生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自己未能得到半分,死后还要背负一个“压迫者”的罪名。这些女权思想家貌似在反抗父权,但却和那些真正享受了父权制的剥削阶级男性一样压榨着被剥削者的男性(并事实上也在压榨被剥削阶级的女性)。这到底是反抗父权还是捍卫父权呢?

而为什么阶级矛盾高于性别矛盾的关键就藏在这些被剥削者男性身上。无论这些女权思想家的声音如何大,他们始终都不愿意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无论如何,他都需要有饭吃,有地方住,保证他能活着,然后才能繁衍后代,才能参与社会生活,乃至构建精神世界。如果没有这些被剥削者男性的辛勤劳作,没有他们用汗水滋养每一寸农田,以血泪换来每一块矿石,也就没有如今在网络上叫嚣的女权思想家——他们都将很有可能不会诞生,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仅凭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动植物,养不活他们这么多闲人。

性别矛盾并不独立于阶级矛盾的关键就在生存先于繁衍。

是的,男女生理结构尽管有别,但有别的主要是生殖系统,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他生理结构上并没有太多差异。我们每个人都要先吃喝住穿才能去从事其他活动。哪怕退一万讲,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就像我们的祖先南方古猿那样),生存也是第一属性,繁殖只是第二属性,在生存之外没有多余的能量,生物便不能正常生息繁衍。

为什么阶级矛盾高于性别矛盾?答案就是生存先于繁衍。

剥削阶级占据几乎全部生产资料,残酷地无偿占有了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的劳动产出,被剥削阶级只能勉强求生。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生存条件完全不同,剥削阶级中的女性和被剥削中的女性就算同样在生育上受到压迫,却也不能抵消他们之间在生存条件上的差异。前者可以锦衣玉食,请全天下最优秀的妇产科医生来接生,不仅成功率高,甚至还能无痛分娩;后者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走“鬼门关”。

我们这些女权主义思想家还喜欢引用马克思同志的搭档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的内容来论证他们的反动观点,这无疑是断章取义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事实上,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道: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是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满足生存需要,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我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辨的高高在上的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思想家们又怎么能理解生产劳动的艰辛呢?又怎么能理解生存的不易呢?

依附于他人,靠剥削他人为生的人,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生存,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阶级矛盾才是私有制社会的本源矛盾。

爹对不愿张嘴测核酸的小女孩说:宝宝,这是甜的。哥哥做的多好呀,一点不痛,该谢谢哥哥;你今天不听话,回家就打你。

短短三句话,寓意很明显,就是在说我被诱骗;被逼着感恩;被威胁恐吓的一生。

曾参与过《爸爸去哪儿》的小朋友天天被曝谈恋爱,然而这一消息却引来了数万条评论,其中有不少评论可以用“评头论足”甚至“网暴”来形容,当然更多的跟帖是善意的。对此,天天的父亲张亮也在微博发文回应,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现象,作为家长会尊重、理解并引导”,同时对网暴两位未成年人的做法予以谴责。

对于青春期孩子浪漫感情的反感,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要展示的性感,不少为人父母者会惶惶不安。但是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绝大多数时候,青春期的男性女性已经结婚生子,成年之前的性是最正当不过的事情。在工业文明之后,青春期的性和教育才发生了冲突,青春期的性和浪漫爱情才变得“不那么正当”了。

展开全文

正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观察的,文明对性有着严格的约束并从中获益。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滥觞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高度重合。弗洛伊德发展精神分析学是站在一个这样的立场上:我们对于性和性压抑都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承认它们各自的价值,而不是在冲突中消耗自己,把对方妖魔化。

01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青春期的发展围绕着一个主题,即“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这个现象。直白地说,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在青春期这个阶段,青少年纠结于“我是谁”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在身份认同方面的追问和探索。

如果我们去问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你是谁?”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叫什么名字,他是谁的孩子。如果去问一个处于青春期之前的小学生,他不单会告诉你他是谁的孩子,还会告诉你他是哪个学校的学生,他几年级了。

而如果你去问一个青春期的年轻人,他可能除了自己名字之外,犹犹豫豫地不知道怎么去定义自己。他是谁的孩子?他也许觉得父母想法老套自以为是,作为他们的孩子并没有自豪感。他是哪个学校的?重点学校的孩子也许会觉得同学和老师也不过如此,非重点学校的孩子也许会羞于承认自己属于一家“普通的中学”。甚至于“我是个男孩还是女孩”“我是想和男性恋爱还是和女性恋爱”,也都可能一度令其困惑。

青春期的青少年,“我是谁”这个问题包含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它指向身体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所以青春期的发展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的自我的发展。而为了引导青少年正确建立自我意识,需要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的学校来充分发挥作用。

但很可惜,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承担“社会分层”,而非“教书育人”的功能。十二年的寒窗,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进入大学鄙视链的高端,985、211、一本、二本……最终把成年人送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领域。在求学阶段,尤其是与青春期相重叠的六年中学时期,青少年由于被置于无休止的成绩竞争之中,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经常被推迟到大学阶段甚至更晚的时期。在大学里做心理咨询师的临床工作者,可以碰到很多在身体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刚开始探索的学生,迷茫于这“迟来的青春期”。

中学阶段的年轻人被迫把主要的经历放在成绩竞争上,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被看成次要的。对身体和心理的关注如果不是更有利于成绩的提升,经常被看成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因谈恋爱而耽误了学习,多数家长一定会觉得他“不务正业”。他们希望孩子把这方面的兴趣推迟到大学二年级以后,但又最好不要迟于25岁。

然而随着生理上的性成熟,爱恋的情感必然发生。它不会因为被贴上了“早恋”的标签就主动消失不见。这种情感无非从公开转入地下,从实际的恋爱转成单恋、暗恋,或者更为奇特的方式。此时的父母,不仅担忧于“早恋”,甚至对孩子性意识的萌动、对孩子的单恋和暗恋都忧心忡忡。从孩子抽屉里搜出的一张来自异性同学的小纸条,就足以让一位父亲或者母亲内心崩溃。此时的父母大概希望孩子最好像没有性别的婴儿一般,两耳不闻窗外事。

除了没有性别意识,也不要关心生活、政治、宗教、内心的感受,最好是一架学习机器、人工智能,让属于人性的那部分的发展以后再说。

在害怕“耽误学习”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父母对孩子“早恋”的慌张还有一个微妙的心理原因:孩子的性成熟最尖锐地宣告,他就要在身体上和情感上独立于父母,他正在迅速地变成一个成年人,将会建立自己的新的亲密关系并在精神上离开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很快就要变作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子女即将脱离他们的掌控,这个变化每每让父母感到失落惆怅。

也有一些父母,自己在青春期遭遇过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挫折,当孩子也来到了这个阶段,就变得格外焦虑,生怕孩子“重蹈覆辙”,总要防患于未然,把自己的焦虑强加给子女。其实这把情况弄得更加复杂。这个孩子很难理解普普通通的异性交往为什么在父母眼中仿佛失足一般。

02

青春期性意识和浪漫情感的萌动,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像一些父母们担心的那么猛烈。当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里获得了正常的爱和关心,他在青春期阶段的恋爱经历往往和风细雨,很少陷入轰轰烈烈、朝思暮想的情感纠葛之中。

而且,由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这个时期的爱情带有强烈的自恋色彩,“爱人”往往是他们在内心里创造出来的假想他者。把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附着在他者身上,在实际的接触中,难免经常体验到不完美但真实的他人带给他的失望。青春期的爱情神话易损易破,概因如此,乃能有效“医治”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促进青春期个体的社会性的发展,为将来的基于真实和现实的亲密关系做准备。那些在青春期从来没有情感经验的青少年,在大学或者更迟的成人阶段开始尝试寻求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持这种关系时显得十分笨拙,甚至在进入婚姻生活之后依旧如此。

笔者并不想过分强调青春期的恋爱经历,对于一个年轻人在成年早期的恋爱及后来的伴侣关系的重要性,那毕竟只是一个手忙脚乱的尝试阶段,很多人成年后回想这一段时间的经历都是充满着遗憾的。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简单的禁止,贴上“早恋”的标签,让这个时期以压抑或者暗恋的方式度过,就更有利于一个青少年的发展。原本存在的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消失,甚至有可能在压制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难以处理。

不过在青春期也有一些青少年,在恋爱方面“轰轰烈烈”,或陷入难以自拔的暗恋之中。如果了解这些青少年的过往经历,多数情况下就会发现他们在过去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未能获得足够好的关系。有的从很小的年纪就和父母、尤其是母亲长期分离,孤独地度过童年。有的因为长辈们的重男轻女(当然也有重女轻男的相反的情况),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多余的。有的因为成绩平平而被家长、老师或同学们轻视嘲笑。也有的遭遇过朋辈们的孤立甚至霸凌。青春期的爱恋,可以变成一种补偿,填补缺失的亲情、友谊和成就感。若是这种情感被禁止,它甚至可以成为反叛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种补偿往往带来新的创伤——恋爱关系也是一种依恋关系,如果青少年不曾体验过与父母的足够好的亲情依恋关系,反而要用这种新的关系疗愈过往的依恋创伤,他就会给恋爱中的另外一个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毕竟一个同龄人无论多么富有热情和同情心,都难以同时扮演另一个同龄人的爱人加心理治疗师的角色。

青春期也许是人一生中最为风云激荡的时期,在这之前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埋下的问题、留下的缺失,都可能在这个时期被再度激活。青春期的叛逆心和强烈的攻击性会放大这些过往议题带来的冲突程度。例如一个在婴幼儿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关爱、或者在幼儿期被过度限制的孩子,到青春期与父母“积怨已久”,有时父母的一句指责就可以让孩子把他们视若路人,断然放弃与他们的交流,这种状态甚至可以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常听到一些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因为早恋而影响了学习”。其实在了解这些孩子的真实体验之后,我们会发现,即使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恋爱上,他们恐怕也会转从其他地方获得情感上的慰藉。也许他无比忠诚于某个另类的小团体,从中找到归属感;也许他爱上了网络游戏,从中得到了同伴的认可和关心;甚至一个看起来很“正统”的学生,他拼命学习,可以是为了满足内心难以填满的被关注和被关心的渴望,以至于考试的失利、升学的挫折,都能变成生死攸关的刺激事件。

理论上讲,为人父母不应该像防范洪水猛兽一般警惕所谓的“早恋”,而不去多多重视和关心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去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困惑。去关心他们的孩子是否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去关心他们的子女能否过好自己的青春期,不论恋爱或者不恋爱,也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所在。但很可惜,如今大多数中国的父母只是把子女当成了他们的实现愿望的道具,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从子女身上获得什么,不关心甚至拒绝关心子女到底希望得到什么。

还应该注意的是,在性心理发育方面,青少年有早熟与晚熟之别,有的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以后才产生比较浓厚的性意识,而有的青少年在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发育得很“成年”。富裕的生活条件让有的青少年在他们的父母辈情窦未开的时候就对性早早地有所神往(这同时也要拜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所赐)。“早熟的孩子”的父母们不能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比别的孩子更有可能关心性话题,甚至尝试性行为。

但是这样的孩子也比其他的孩子可能更早地开始关心经济、政治和人生意义等话题。教科书内的知识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探索欲。对性和亲密的过度关注,恰恰是其他方面的好奇心受挫和受抑制的结果。

另外,青春期是精神障碍的高发时期,性欲和浪漫情感都可能因此而变形。例如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发作时,会出现性欲亢进或者性欲缺失。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青少年在发展浪漫情感关系时,会过分地执着,甚至无法区分单恋和恋爱,也经常把来自异性的正常的关系和交流理解成爱恋。罹患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青少年,则有可能出现钟情妄想和嫉妒妄想……

青春期是一个在心理和生理上活跃到近乎紊乱的成长时期,青春期又是一个面临社会的苛刻挑选和严格塑造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此时面临的压力和内心张力都前所未有。把他们这个阶段的浪漫情感体验贴上“早恋”的标签是容易的,但也是轻率的。如果愿意走入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体验,你会发现那是一个个色彩斑斓、同时又令人迷惑的世界。但很可惜,这对于那些想靠子女来“子子孙孙无穷匮”,来实现“颐养天年”的“小目标”的父母来说,又是毫无意义的。

按:大多数人在描述一件事时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的,再十恶不赦的歹徒也会为自己开脱,更何况芸芸众生。这位高中生的逝世借由其母之口讲述,请各位读者注意这位讲述者的立场。

展开全文

2022年3月8日晚,女高中生黄丽(化名)请假离开学校,在行至广西贺州市贺江灵峰大桥时,她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刚满16岁的生命。

据事发地监控视频显示,当天晚上20时35分,黄丽到达灵峰大桥时,将书包放下便直接纵身跳江。两分钟后,附近群众向贺州市公安部门报警。

黄丽的母亲李女士(化名)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回忆,当晚,女儿打电话来说身体不舒服想请假,班主任遂让一名女同学陪着她就医。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女儿没有消息,班主任却打来了电话。班主任问她有没有联系到黄丽,她说没有,之后,两人尝试给黄丽打电话。“8点半左右,(黄丽手机)就已经关机了。”李女士说,她不停地打电话,后来终于打通了,是派出所的人接的,让他们快点过去,说女儿落水了。

经公安部门法医机构鉴定,黄丽身上无外伤。经进一步尸体检验,结合其他调查,查明其死因为生前溺水,排除他杀可能。

李女士称,女儿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后,公安部门让黄丽的父亲去录口供,并告诉他,这是事件不是案件,不宜立案。

在贺州市教育局的组织下,黄丽家属曾与其生前就读的贺州现代中学进行了多次调解协商,但双方均未达成一致意见。“学校说,出于人道主义,给我们五万。”

李女士告诉九派新闻,女儿的书包里放着一封遗书。据李女士提供的遗书照片显示,黄丽写道,“可能是我的内心不够强大,也可能是因为多次有过这种想法的原因,导致我做出这样的决定。”“上初中开始我就觉得人性是多么的恶心,在厕所被水泼过,被无数人嘲笑,骂……”

此后,黄丽在遗书中提及了8名同校学生,写道,“请你们永远记住,今天我因你们而亡,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你们对我的所有辱骂,所有侮辱,总有一天会得到报复。”“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可是我真的撑不住了。”

李女士表示,自己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是什么导致女儿走上这条绝路的,遗书中提到那几名同学和女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2年5月27日,贺州市教育局发布一则通报。通报内容显示,经调查,3月8日当晚,黄丽与某同学发生口角,未发生肢体冲突,随后称病请假外出。经警方调查,其在校期间未遭受过辱骂、殴打、欺凌等情况。此前,警方未接过该校学生受到欺凌的警情,学校也未曾发现黄丽有遭受欺凌的情况。

事件发生后,教育局多次组织学校与黄丽家属进行调解、协商,但因家属不断提高补偿金额,导致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在3月10日、3月25日、4月17日、4月28日、5月6日等5次调解、协商的基础上,教育局于5月23日再次组织家校双方开展调解,司法、公安等部门及律师共同参与。在调解过程中,由于黄丽家属突然再次大幅提高补偿金额,导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1】遗书:列举八名同学名字

在遗书中,黄丽写道,“在我记事时开始,我就感觉这个世界的不公。”

李女士告诉九派新闻,女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的身世有点特别,她是自己和前夫的孩子。李女士和前夫没有感情,在女儿一岁的时候分开。为了生计,她把女儿托给母亲照顾,自己一个人去了广东打工。

在女儿四岁的时候,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结婚。现在的丈夫很疼爱女儿。“我老公说,女儿从小没有父爱,他要把全部的爱给她。”李女士说,也因此他们没有再要其他孩子。“她和我老公很亲,就连上学时痛经,她都是打电话给爸爸,叫爸爸带他去看医生。”不仅如此,女儿有时候大大咧咧,回老家不记得自己的月经期,爸爸还会提醒她带好卫生用品。

李女士说,女儿在他们面前报喜不报忧。遗书中,黄丽表示自己自初中开始就有人在厕所里向她泼水,还曾遭受过辱骂。对此,李女士表示,女儿在学校不好的经历,他们都是从学校那边得知的,包括被人在厕所泼水那件事,“每一次我问她,在学校怎么样,她都说,挺好的,不用担心。”

女儿偶尔也会在她面前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她有几次跟我说,想换掉自己的血,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这是她父亲的血,她不想要。”李女士表示很自责,“可能是我灌输了很多她亲生父亲对我不好的事情。”

黄丽轻生后,李女士整理遗物时,在女儿手机的相片中看见了一个截图,显示的是学校对黄丽与某某恋爱的处理通告。这事情发生在2021年10月份,学校打来电话,说让黄丽的家长过去一趟,李女士的丈夫去了。女儿回来后和他们认错,“我跟她说,谈恋爱这种事情对你有害无利,她说知道。”

这之后不久,李女士问女儿有没有再和那个男孩子联系,女儿回答说没有了。“但是今年她过生日,我看她发的视频,那个男孩子给她买了蛋糕,陪着她过。”李女士和丈夫在贺州昭平县务工,不在贺州市区,平常女儿寄宿在学校。“她的最后一次生日,我没有给她过。”李女士表示很遗憾。

女儿出事后,李女士看到有一个账号一直给女儿的手机发信息,就是那个男生。他还用别人的账号给李女士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自称是黄丽的同学,问黄丽怎么样了,有没有好一点。李女士联系上他,告诉他黄丽出事了。

他告诉李女士,出事之前,他看见黄丽在座位上哭。他问黄丽为什么哭,她没有告诉他,只是哭。男生说,想看黄丽最后一眼。在征得父母同意后,他的母亲和妹妹同他一起陪了李女士两天。

李女士问那个男生,知不知道黄丽为什么事情走上这条路,在学校有没有受到什么欺负?他回答说不知道。

【2】母亲:女儿体贴懂事热爱运动

在李女士的描述中,黄丽是一个“不可能会突然轻生”的小孩。

她热爱运动,尤其喜欢篮球和田径。上学时,曾在校级运动会上得过许多田径项目第一名的奖状。加入学校篮球队没多久,她就成为了队长。星期五和星期六不用上晚自习的时候,她经常和同学约着出去打球。“那个队伍还去南宁参加比赛,比赛的时候她还扭到脚了。”李女士回忆。

初中时,周六周日没有早自习,黄丽会早起跑步。李女士和丈夫上班的工厂旁边有一个体育场,“我们还没起床,她就去跑步,绕着那个体育场转圈。等到我们准备出门上班,就看到她一身的汗在往回走。”李女士说,她和丈夫是7点半去上班,估摸着黄丽是6点左右起床去跑步的。这样的习惯她坚持了整个初中。

李女士称,女儿体贴懂事。小时候黄丽由外婆带大,“我们老家那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想买一点东西要走好远。下雨天的时候她会自己拿一个大雨伞走在前面,遇到有水坑的时候,她都会说,外婆你小心一点,这里有水坑,别摔跤了。”李女士说,那个时候的黄丽还不到四岁。

知道爸妈上班很辛苦,黄丽会在家做好饭菜等他们回来吃。快下班的时候,女儿总是会打电话来问,妈妈今天想吃什么菜?妈妈,你要什么时候回来?“现在我们永远也接不到这样的电话了。”李女士声音有点哽咽。

黄丽在父母身边总是有很多话要说,上初中后,还经常抱着被子来爸妈的房间,想和他们一起躺在床上看电视,说自己不想一个人睡。她尤其和父亲有说不完的话。自从黄丽去世后,李女士有时看到丈夫来到女儿的房间,蹲在地上抽烟,边抽边掉眼泪,吃到女儿喜欢吃的菜,他也会落泪。李女士则是整宿地睡不着,夫妻俩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天晚上聊天还正常的女儿会突然轻生。

【3】教育局:对生命逝去深感惋惜

对于此事,派出所的办案民警表示,这件事不属于案件,是事件,不宜立案。如果家属需要文件起诉,他们都按照程序,依法提供。

2022年5月27日,贺州市教育局就此事发布了一则通告。

通告内容显示,2022年3月8日当晚,贺州市某高中一学生黄某在晚自习期间,以脖子过敏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外出就医。班主任在电话征得黄某妈妈同意后,安排同宿舍女同学王某某陪同其到医院看病。黄某和王某某一起于19:52离开学校前往医院。到医院大门口后,黄某称其脖子没事了不用进医院,并以去见一朋友后再返校为由,撇开王某某。20:37,贺州市公安部门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在贺江灵峰桥上跳江,及时出警并组织救援。警方从其现场遗留的遗书中确认黄某身份,通知其所在学校派人到现场参与处置。

关于黄丽跳江及遗书提及的校园暴力问题,教育局回应称,法医鉴定后排除他杀,黄丽的死因为溺水;经调查,学校和警方均没有发现其生前曾遭受过霸凌。

通告显示,经调查,3月8日当晚,黄某因嘲笑某同学,引发两人发生口角,未发生肢体冲突,随后称病请假外出。根据事发地监控视频显示,20:35黄某行至灵峰大桥直接纵身跳江溺水死亡。经警方调查,黄某在校期间未遭受过辱骂、殴打、欺凌等情况。此前,警方也未接到过该校学生受到欺凌的警情,学校方面也没有发现过黄某遭受欺凌的情况。

贺州教育局表示,对该事件发生深感痛心,对生命逝去深感惋惜。下一步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引导黄某家属通过法律途径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相关进展情况会及时发布。

李女士表示,自己和丈夫都已经四十多岁了,自己因为身体原因也不能再生育。

最近读到一组数字很是震惊,是关于科举取士对古代阶级流动的实际影响,读完以后,让我开始思考科举制度存在的真正意义。

展开全文

我的父母都是标准的城市小资产者,我从出生起面对的就是一个攀比严重,内卷化的教育环境。直到现在,幼儿园被逼练琴考级打手心,小学少年宫补习不断的焦虑依然令我印象深刻。虽然自小学起,国家就一直在鼓吹素质教育,但实际,奥数和钢琴加分的压力恰如一片乌云,始终是悬挂在头顶的阴影。因为画画中考不加分,所以即便我从小学起就拿了不少全国性大奖,在校有名,可父母也并没有因为我而感到十分骄傲,相反,他们总提醒我,画画不能当饭吃,奥数英语的排名才真正影响我的中考前途。上了初中高中,就更是露骨了,连老师都渲染,如果排名靠后去不了好大学,人这一生就会步步落后最终毁掉,丧失尊严。

一时没收住,说的有点多,但主要是想表达,我从小就是在这样极度强调成绩排名,高考(现代科举)对人生无比重要的叮咛中长大。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科举存在的真正意义,就像在历史课上我接受老师说“科举是中国历朝所有制度改革里最伟大的发明,它实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间的流动,它给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有尊严的机会”的宣讲一样自然……直到,我上了大学,直到,我进入了社会。

因为一些人生际遇,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特权阶级,尤其在参加工作与日常社交后,我更是感到高考的意义在中国,实在被夸张的很厉害。所以今天,当我读到历史有关科举取士对古代官僚制度实际影响的真实数据时,我才恍然大悟,纵使上千年过去了,这片土地的内核和运行逻辑从来没有变,包括它的宣传手段。而改变的,仅仅是它因为现代文明,而借的壳。

谌旭斌老师曾经提过,秦代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千年以来进化打补丁无外乎两种重要目的:1-完善统治基础(官僚系统)原子化,扁平化的控制 2-寻求更高效的汲取人力物力的资源用于集权统治。 而比分封制度,贵族豪强拥有和皇权分庭抗礼的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能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对官僚系统的选拔而发明的科举制度的绝对是一个最成功也最重要的进化。它只吸收极少数贫寒子弟进入统治阶级,却给了大部分贫寒子弟一个上升渠道永不关闭,阶级跃升永远可及的幻象。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它安排的运转规则里,人人安于此道,也不反思了,也不反抗了,所有人纷纷加入“如果你觉得这个国家不好,那么就去建设它改变它”的逻辑体系里。所以,假如你没有通过选拔,被系统排出,那也是你技不如人,才疏学浅,不懂现实,没有慧根,要怪怪你自己怨不得任何人。不得不承认,这套社会共识和集体默认,真的非常洗脑。

我最近在读汉史,知道了汉朝官僚制度的选拔,明面上是通过举荐和察举来完成。但实际,因为大儒董仲舒的而推行的乡举礼选,虽然不可否认初期的举孝廉对社会风俗培养有着正面的引导,但最后那也变成了任人唯亲和愚孝作秀的闹剧。更何况,实际它的选拔从始到终还是掌握在豪强们的手里。随着东汉皇帝对人事权力的收紧,举荐和察举更是成为了宦官们卖官鬻爵,收敛民财的手段工具。最终汉末的九品中正制也同样是权力寻租的手段罢了。这是汉,而秦除了少量统治阶级内部的宗室继承,阶级跃迁主要还是靠恐怖的首功制,靠大屠杀抢人头来达成的。具体就不多言了,毕竟之前商君书的阅读分享已聊过太多。

可你以为,隋之后伴随科举制度的发明,这些现实问题就可以改观,普通人只要通过当好一个称职的做题家,就可以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了么?根据谌老师对于包括《枳室史稿》《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等书考古数据的引用:唐代官僚集团80%以上都是非科举出身。如果将胥吏(基层的办事人员)包括在内,则科举出身的连1%也不到;元代立国近一个世纪,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官员总数的比例不超过3.88%;明朝洪武至景泰间,‘七卿’中的57.6%来源于以荐举为主的非科举出身者,清朝在1871年七品至四品的地方官中有51.2%是捐的官,针对湖北和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的统计显示,只有3%—4%的“士”(生员)能通过科举取士完成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等等诸如此类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真的很震惊。也就是说,科举能够改变命运真的是最大的骗局,十足的安慰剂效应。历史上官僚集团真正的选拔和构成还是靠宗室继承,裙带关系,权力寻租,财产捐官,学阀推举和军功赫利。对比之下,似乎优越感十足的科举制度并没有比汉朝的举荐和察举好太多吧?何况汉朝那会,人还能通过类似东方朔那样的杂途技艺在官僚场上露个脸博个名。

所以,科举制的主要作用真的不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从韭菜进入统治集团当主子的梦想而设立的。它存在的真正用途,是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权稳定,为了给不明真相看不到全局,鼠目寸光的韭菜们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和一个力出一孔,枉顾个人天才,做不到你就责怪自己贬斥自己用来转移矛盾洗脑问题而存在的,是为了重塑官僚集团,约束政治权力和封建统治,以及一切可能对中央集权挑战的力量而存在的。

与其拼死拼活做题家里留个脸,在学校,除了一些基本的通识学习,常识学习,还真不如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发展个人专长接纳自己的能力,察言观色权力系统游刃有余,长袖善舞的能力,哄人开心的能力,或者信息收集的能力,逻辑思考和思想启蒙,自主自学的能力等等。毕竟,作为当年学了那么多深受教育内卷其害的我来说,那些挑灯夜读挠破头皮的岁月,初恋错过了不说,如今连 log 是什么,也都还给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