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精舍

「心山育德薰,流芳万由延。哀鸾鸣孤桐,清响彻九天。」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正文

吴译《佛说维摩诘经》:「阿閦者汉言无怒。阿维罗提者妙乐也。

一、释佛刹名

(一)释「阿比罗提」义

《佛国经》:「东方去是千佛刹,有世界名阿比罗提。」其中,「阿比罗提」即是梵文 Abhirati (अभिरति) 的音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部分:abhi 和 rati.

Abhi 一词,亦即「阿毗达摩」的「阿毗」,含有许多意思,笔者粗略分为三大类: (1)「对」,包括 ①朝向,②关于; (2)「大」,包括 ③大,④无比,⑤殊妙; (3)「胜」,即觉音尊者的解释,具有 ⑥「超越 (atireka अतिरेक)」和 ⑦「有别于 (viśeṣa विशेष)」二义。

Rati 一词,通常翻译为「喜」或「乐」,主要也有三类含义: (a)欲乐:性爱,欢愉,爱情,女根,淫舍; (b)休息; (c)法乐。

由此,「阿比罗提」一词也可以有三种理解: (3-a)超越欲乐,有别于欲乐,如经:「无有淫欲相应」; (3-b)不休息,如经:「被精进甲」; (1-c & 2-c)朝向/关于法乐,殊妙无比的法乐——即对应常见的意译「妙喜」或「妙乐」,如经:「彼诸人等唯受法乐」。

值得注意的是,「阿比罗提」并非简单的对欲乐的否定,而是超越。即如《维摩诘经》所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在欲而行禅」等,又如《理趣经》所说:「大欲得清净」等。

(二)与「极乐世界」之「乐」的对比

另一经中常见的佛刹名「极乐」,对应梵文 Sukhāvatī (सुखावती),直译为「愉快充满」,即指此世界遍满安乐,是肯定式的表述,不像「妙喜」的 3-a 和 3-b 的含义为否定式的表述。

二、释佛名

(一)释「阿閦」义

「阿閦」即是梵文 Akṣobhya (अक्षोभ्य) 的音译,为否定前缀 a- 加上 kṣobha 的形容词形式 kṣobhya 构成。

Kṣobha 含有两层含义,即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动摇。 (1)物理上:颤抖,摇晃,颠簸; (2)心理上:恼怒,焦虑,不安。

因此,古德将 Akṣobhya 这一名号翻译为「不动」、「无动」、「无怒」,对应经中所描述的:「不为瞋等之所摇动」,「身心不动」,「有大势力,不可摇动,永无退转」等。

(二)与「不动明王」之「不动」的对比

另一常见的「不动」名号,是不动明王,对应梵文 Acala (अचल)。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词)稳定的,固定的,恒定的,不可移动的;(名词)石,山,静止。亦即,「不动如来」是「不摇动」的、古井无波的、海不扬波的;「不动明王」则是「不移动」的、巍然屹立的。《大日经》中描述不动明王的形象,有「坐于石上」一句,亦与 Acala 一词的「石头」的含义巧妙呼应。《大日经疏》解释道:「镇其重障盘石使不复动。成净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盘石也。

回向

大圣涅槃三千载,结集传译流布难;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我今思惟、流通,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

#妙喜法门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今考诸藏正字义,溯流徂源期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惟愿慈悲垂加护。

凡例

 —以下将以 CBETA 已完成的校勘为基础,以房山隋唐刻经、金藏、及诸家注疏的相关部分对校。

 —本次校勘不考虑明代及之后的藏经。

 —缩写说明: 【隋】房山隋刻经(经号2,隋唐时期,有残缺) 【唐】房山唐刻经(经号136,唐开成元年(836年),有残缺) 【圣】日本正仓院圣语藏(天平写经,729-768年); 【宋】南宋思溪藏(南方系,1126-1250年); 【金】金藏(广胜寺本,中原系,1149-1173年); 【丽】再雕高丽藏(以北方系契丹藏对校中原系开宝藏,1236-1251年); 【元】元普宁藏(1277-1290年);

【注宽】注维摩诘经,关河,宽永十八年(1642年)刊,宗教大学藏本,底本为宋淳化四年(993年)付梓; 【注平】注维摩诘经,关河,平安时代(794-1192年)写,大和多武峯谈山神社藏本,题名维摩经集解; 【略元】维摩诘经略疏,天台,元和二年(1616年)刊,大谷大学藏本; 【略宽】维摩诘经略疏,天台,宽文九年(1670年)刊,宗教大学藏本; 【义记】维摩义记,慧远撰,正德三年(1713年)刊,宗教大学藏本; 【关中】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佛兰西国民图书馆藏炖煌本, P. 2188; 【残疏】维摩经疏,残卷,佛兰西国民图书馆藏炖煌本, P.2040;

【正】校正结果。

正文

【圣】前際不,後際不 【余】前際不,後際不 【正】前際不,後際不

【金】【丽】【元】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余】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 【正】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

【圣】同際,等法性 【余】同際,等法性 【正】同際,等法性

【注宽】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 【残疏】一切無失無惱 【余】一切無失無濁無惱 【正】一切無失無濁無惱

【隋】【丽】【宋】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唐】【金】無生無滅,無怖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余】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正】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参考:唐译《说无垢称经》:「無怖無染,無憂無喜,無厭無欣。」 宋《宗镜录》:「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 黄宝生译自梵本:「無恐懼,無煩惱,無憂愁,無喜悅,無懊惱。」

按:注疏均无「無著」。「無怖」也只出现在房山唐刻本和金藏广胜寺本中。今准诸家注疏,不取「無著」、「無怖」。

【隋】(闕) 【金】【丽】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 【余】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 【正】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

【隋】(闕) 【唐】雖生不淨佛土,為教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 【麗】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 【余】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 【正】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

参考:唐译《说无垢称经》:「為度有情,生穢佛土。」 按:注疏均作「為化眾生」。今准诸家注疏,不取「教」、「故」。

【宋】【元】上至阿迦吒天 【余】上至阿迦吒天 【正】上至阿迦吒天

【隋】斯人則為一切智 【宋】【元】【残疏】斯人即為趣一切智 【金】斯人即為取一切智 【余】斯人則為取一切智 【正】斯人則為取一切智

回向

大圣涅槃三千载,结集传译流布难;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我今思惟、校正、流通经文,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

#妙喜法门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今采经论会诸文,通法济生令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不动如来应正等觉,甚为希有! 南无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善能说彼称赞法门!

引言

世尊在《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中提到,妙喜世界的菩萨们具足殊胜的功德,仅仅听闻其名号,即能成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色类菩萨名者,于彼佛刹当得受生。」有鉴于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妙喜相关的菩萨,俾诸见闻随愿当生净佛国土。

正文将分为四个部分: 一、常住妙喜的上首菩萨; 二、来娑婆度生的菩萨; 三、从娑婆往生到妙喜的菩萨 四、其他。

正文

一、妙喜的上首菩萨

以下介绍四位:香象菩萨、宝幢菩萨、白香象菩萨、尸弃菩萨。

(一)香象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Gandhahastin, 音译为「乾陀诃提」(《佛说阿弥陀经》),意译为「香象」、「香手」、「香首」等。其中 hastin 同时具有「手」、「象」二义。据传说,古印度的先民看见象能灵活地使用象鼻,就好像人灵巧的手一样,故称呼其为「有手的兽」,后乃略称象为「手」。中文「手」、「首」有时互通,如《华(花)首经》亦写作《华手经》。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香象菩萨在宝藏如来的面前发菩提心时,曾立大愿,与不动菩萨(因地的不动如来)相仿;此外,又愿令一切众生皆得念佛功德,及手中自然有妙香以供养诸佛。宝藏如来肯定了这位菩萨的大愿,并赐名「香手」。鸠摩罗什三藏解释道:「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也。」(《注维摩诘经》)菩萨的身香,胜过世间的香;又具足戒香,遍闻十方,而为香中上首——从这个角度来说,「香首」也是很贴切的翻译了。

  • 一生补处
根据《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和《悲华经》的记载,香象菩萨是「一生补处」——在不动如来涅槃、正法隐没之后,将会次第成佛,号「金莲如来」。「金莲」对应的梵文为 Suvarṇapadma, 在《阿閦佛国经·佛般泥洹品》中保留了音译:「羞洹那洹波头摩(汉言金色莲花)。

  • 胜妙功德
香象菩萨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经中多有赞叹。兹摘录五则。

《大般若经·第四分·散花品》(卷第五百五十四):

如香象菩萨摩诃萨,常能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般若波罗蜜多;忆念思惟诸佛功德,常不舍离。是菩萨摩诃萨今在不动如来应正等觉所,修行梵行。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笔者注:此与白香象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共,后当说。)

《无量义经·德行品》:

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静寂清澄,志玄虚寞,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晓了、分别性相、真实,有无、长短,明现显白。又善能知诸根性欲,以陀罗尼无碍辩才,诸佛法轮随顺能转——微滴先堕,以淹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恼热,致法清凉;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然苦聚日光;尔乃洪注无上大乘,润渍众生诸有善根,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时节,扶踈增长大乘事业,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住快乐微妙真实。无量大悲救苦众生,是诸众生真善知识,是诸众生大良福田,是诸众生不请之师,是诸众生安隐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处处为众作大良导;导师、大导师,能为生盲而作眼目,聋劓哑者作耳鼻舌,诸根毁缺能令具足,颠狂荒乱作大正念;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度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师子勇猛威伏众兽,难可沮坏。游戏菩萨诸波罗蜜,于如来地坚固不动,安住愿力,广净佛国,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斯不思议德 。

(笔者注:此与白香象菩萨共,后当说。)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咸共遵修普贤之道,满足菩萨一切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到诸佛法究竟彼岸。

(中略)譬如幻师善知幻术,而能示现男女等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如是如是,诸菩萨等善学无边幻术功德,故能示现变化相应,能善了知变化之道故,示诸佛土现大慈悲,一切群生普皆饶益。菩萨愿行成就无疆,无量义门通达平等,一切善法具足修成,诸佛刹中平等趣入,常为诸佛劝进加威,一切如来识知印可,为教菩萨作阿闍梨。常习相应无边诸行,通达一切法界所行,能善了知有情及土,亦常发趣供诸如来,现种种身犹如影像。善学因陀罗网能破魔网,坏诸见网入有情网,能超烦恼眷属及魔侣魔人。远出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而能安住方便善巧,初不乐入二乘涅槃,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广大诸根辩才决定,于菩萨藏法善能了知,佛华三昧随时悟入,具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诸佛皆悉现前,于一念中遍游佛土,周旋往返不异其时。于难非难边能了诸边,敷演实际差别善知,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超过世间一切之法,善知一切出世间法,得资具自在波罗蜜多,荷担有情为不请友,能持一切如来法藏,安住不断一切佛种,哀悯有情能开法眼,闭诸恶趣开善趣门,普观有情能作父母兄弟之想,又观众生如己身想,证得一切赞叹功德,波罗蜜多能善了知,赞叹如来一切功德,及余称赞诸功德法。

(笔者注:此与宝幢菩萨共,后当说。)

  • 演说妙法
以香象菩萨为代表的妙喜菩萨们,常常去十方世界——包括娑婆世界——聆听诸佛说法。香象菩萨参与了世尊当年的许多法会,有时也会参与发言。兹举二则。

《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

尔时,香象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性弱、畏甚深法者,则魔得其便。若勇健菩萨,善能通达三解脱门,于甚深法不惊不畏,以能现前证知诸法实性故,是为菩萨能过魔界。」

异译本《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第七:

香象菩萨曰:「无力者,魔得其便;有力者,魔不得便。无力者,谓于三解脱门闻生惊怖;有力者,于三解脱门闻不惊怖。何以故?若证解脱则不惊怖,通达此者不生惊怖,善修行者亦不惊怖,无惊怖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最胜问菩萨十住断结经(十千日光三昧定经)·身口意品》:

香首菩萨曰:「一一毛孔出无量香,一一香者出无量教,济度众生无有穷极,神足威神巍巍无量,皆使众生发无量道意。其中错误众生不应正真道者,或成缘觉声闻之道,或生天上还复人身,心不怀恨。大道可贵,亦不侠耻度于小者,于中净身口意,是谓菩萨慧。」

(二)宝幢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Ratnaketu, 一般译为「宝幢」或「宝相」,早期也有译为「宝英」的(《阿閦佛国经》、《无量寿经》康译)。根据《悲华经》的记载,宝幢菩萨曾在宝藏如来的面前发菩提心,立下大愿,与香象菩萨相仿;此外,又以宝幢供养宝藏如来,故得此名。

菩萨名号中的「计都 (ketu)」一词,意为「相幢」、「〔旌〕旗」。此外,「计都」也是一个星象学的名词,在古印度是「九曜」之一;在我国是「七正四余」系统中属于「四余」的一个「虚星」。星象学上对「计都」这一名词的使用和解读,与宝幢菩萨无关,望勿混淆。

  • 二生补处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宝幢菩萨是「二生补处」——在金莲如来涅槃、正法隐没之后,将会次第成佛,号「龙自在尊音王如来」,又译为「自在龙雷音如来」。这个名号对应的梵文为 Nāgavinarditeśvaraghoṣa. 这个组合词有些复杂,两个古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结合直译与意译。以下略作浅释。

Nāga 有多个含义,根据语境,可能指:龙、象、大蟒、或象征具有大威力的人等。Vinardit[a] 意为「发出吼声的」。[I]śvara 本义为「主宰」,常用的引申义为「自在」,如观自在菩萨的名号中就有这个词根。Ghoṣa 音译为「瞿沙」,泛指大声;然根据语境,存在相当多的用法,包括:雷声、鼓声、兽吼、战歌、朗诵祈祷文之声、不可分辨的噪声、正式宣布等。在佛经中出现过的翻译包括:「雷音」、「鼓音」、「妙音」、「声王」等。笔者倾向于「妙音」的翻译。

  • 胜妙功德
宝幢菩萨和香象菩萨一样,都常常修习念佛三昧及普贤菩萨的无尽愿海,与诸波罗蜜多相应,因而名列「十六正士」。宝幢菩萨以精进闻名;虽然不如不动如来在因地时的精进程度,但也算是拔尖的水平了。

《大般若经·第三分·见不动品》(卷第五百二十二)中,世尊称扬赞叹了宝幢菩萨的不共功德:

「善现当知!如我今者为众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在大众中自然欢喜称扬赞叹宝幢菩萨摩诃萨、尸弃菩萨摩诃萨等诸菩萨摩诃萨,及余现住不动佛所、净修梵行、住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名字、种姓、及诸功德——所谓安住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真净功德。」

(中略)佛告善现:「有菩萨摩诃萨随不动佛为菩萨时所修而学,已得安住不退转位,是菩萨摩诃萨蒙佛世尊在大众中自然欢喜称扬赞叹,名字、种姓、及诸功德。复有菩萨摩诃萨随宝幢菩萨摩诃萨、尸弃菩萨摩诃萨等所修而学,是菩萨摩诃萨虽未受记,而勤精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亦蒙诸佛在大众中自然欢喜称扬赞叹,名字、种姓、及诸功德。」

(笔者注:此与尸弃菩萨共,后当说。)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九)解释道:

是二菩萨未得无生忍法、而能似无生忍法行,必有此事,一切魔民所不能坏,是故佛叹希有。

复次,是二菩萨清净大愿行、深大慈悲心,不期疾作佛,为度众生故。有如是等功德,故佛称赞。

复次,遍吉、观世音菩萨等,功德极大,人皆知;是二菩萨,人未知,故称扬。

阿閦佛世界菩萨皆效阿閦佛,初发心来,行清净、不杂行;生彼菩萨皆效其行。是故说阿閦佛世界菩萨,称誉其德。

  • 演说妙法
《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
宝幢菩萨言:「世尊!若见有法、非法二相,不能护法。我无二相,故能护法。」

(三)白香象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Gandhakuñjaranāga, 直译为「象中香象」(《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意译为「白香象」、「大香象」、「妙香象」,及「众香首/手」等。鸠摩罗什三藏解释道:「其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也。」(《注维摩诘经》)

有关这位菩萨名号的翻译,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细节。首先,上面提到的香象菩萨,在少量早期经典中也被翻译为「众香首/手菩萨」(《阿閦佛国经》、《济诸方等学经》等),可能引起误会。其次,纵观诸经,「白香象」与「大香象」应为同一名号的不同意译。然《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言:「复应忆念诸大菩萨:……香象菩萨、大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皆应忆念、恭敬礼拜,求阿惟越致地。」准此,似乎有两尊不同的菩萨,分别名为「大香象」与「白香象」。可惜去圣遥远,有关这二位菩萨的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 胜妙功德
此菩萨的功德,如上香象菩萨中说。

  • 演说妙法
《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悉有重担,所谓五阴。若有能知五阴真实,为坏阴见弃捐重担,而于诸法亦无担想,名如法住。」

(四)尸弃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Śikhin, 与过去七佛之第二尊、亦即庄严劫倒数第二尊出世的佛同名。「尸弃」含有多义,常见的翻译是「顶髻」,此外也有「大山」、「火焰」、「灯明」、「彗星」、「乞士」、「一切智者」等义。对这位菩萨的名号保留音译,属于「五不翻」之一的「多含故不翻」的处理办法。

  • 胜妙功德
此菩萨的功德,如上宝幢菩萨中说。

二、从妙喜来娑婆的菩萨

以下介绍六位。其中,主要来度众生的四位:维摩诘菩萨、现意菩萨(天子)、转女菩萨、定自在王菩萨;主要来听法的两位:贤德菩萨(天子)、贤王菩萨(天子)。

(一)维摩诘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Vimalakīrti, 具足音译为「毗摩罗诘栗致」,略作「毗摩罗诘」、「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离垢称」。

「诘」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常见发音为 jié, 但在此处似应读作 jí. 理由有二。首先,此字对应梵文的 kī, 而 jí 比 jié 更贴近梵语发音。其次,参考古时的韵书,如《说文》:「问也。从言,吉声。去吉切。」《唐韵》:「去吉切。」故知此字的韵母,在古时即与「吉」字相同。

  • 胜妙功德
维摩诘菩萨的功德,在《维摩诘经》中有大量描述,以下仅略摘一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经典原文。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 随方示现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经》中提到,维摩诘菩萨是他方某位如来化现的。
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萨、灭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相传这位如来的名号是「金粟」。这个传言在隋朝之前就广为流传了,可惜没有明确的经典出处存世。隋朝吉藏法师《维摩经义疏·释名》提到:「有人言:(中略)净名即是金栗如来。相传云:金栗如来,出《思惟三昧经》。今未见本。」唐朝复礼法师《十门辩惑论·通力上感门》也提到:「今捡诸经目录,无此经名。窃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者矣。」

另一方面,《大方等大集日藏经·陀罗尼品》中提到,在娑婆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无尽德世界,那里有一位日行藏菩萨,即是维摩诘菩萨。

尔时,瞻波迦花色佛告日行藏菩萨言:「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大集众中,有一优婆塞名毗摩罗诘,是汝身不?」

时,日行藏菩萨默然不答。尔时,世尊复更问言:「善男子!何故默然?」

如是三问,然后乃答,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我于彼刹为欲教化诸众生故,名毗摩罗诘;彼诸众生皆谓我是优婆塞毗摩罗诘。世尊!我于无量阿僧祇诸佛刹中,为化众生作种种身,或于余刹作梵王身,或作帝释,或作炎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王等身。复于余刹,或作龙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王,如是等身。复于余刹,或作声闻辟支佛身,或作人王、刹利等身、婆罗门身、长者身、女人身、童男身、童女身。复于余刹,或作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

  • 演说妙法
除了《维摩诘经》之外,《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记载:
维摩诘菩萨言:「世尊!不观于二,名如法住;若于法界不坏不别,名如法住。」

(二)现意菩萨(天子)

  • 名号因缘
梵文名号不详。有关此菩萨的事迹,主要出自《首楞严三昧经》,而此经的梵本和其余六个汉译本均已佚失。

  • 当来成佛
现意菩萨在妙喜世界修行,在彼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宣说首楞严三昧;同时也在娑婆世界化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宣说《首楞严三昧经》时,这位菩萨现天身前来听法。世尊授记,将来六十二大劫之后,现意菩萨会在娑婆世界成佛,名为净光称王如来。彼时,娑婆世界将更名为净见世界。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是现意天子从阿閦佛妙喜世界来至于此。是人于彼,常说首楞严三昧。坚意!一切诸佛无有不说首楞严三昧者。坚意!是现意天子于此娑婆世界当得成佛。是人欲断此五浊恶,取净佛土,教化众生,修习增长首楞严故,来至于此。

(中略)是天子者,过是贤劫、千佛灭已,六十二劫无复有佛,中间但有百千万亿辟支佛出,其中众生得种善根。过是劫已,当得成佛,号净光称王如来。世界尔时名为净见。于时净光称王如来,能令众生心得清净,世界众生不为贪欲、瞋恚、愚痴所覆,得法净信,皆行善法。坚意!是净光称王佛寿十小劫,以三乘法度脱众生,其中无量无边菩萨得首楞严三昧,于诸法中得自在力。尔时魔若魔民,皆修大乘,慈悯众生。其佛国土无三恶道及诸难处,庄严清净如郁单越,无众魔事离诸邪见。佛灭度后,法住千万亿岁。坚意!是天子者,当于如是清净国土而成佛道。」

  • 演说妙法
《首楞严三昧经》中记载了现意菩萨的许多精彩发言,此处仅举一例。
「菩萨不以我相、不以彼相、不以法相而有所说,是名具足乐说辩才。随所说法,文字相不尽、法相亦不尽。如是说者不以二说,是名具足乐说辩才。又,善男子!若菩萨不舍诸法幻相,于诸音声不舍响相,是名具足乐说辩才。又如诸文字音声语言,无处、无方、无内、无外,无有所住,从众缘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处、无方、无内、无外,亦无所住,非是过去未来现在,不为文字言辞所表,内自通达而有所说,是名具足乐说辩才。譬喻如响,一切音声皆随响相而有所说。 」

(三)转女身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Strīvivarta, strī 意为「女人」,vivarta 意为「旋转;转型;改变;幻相」等。又译为「转女菩萨」、「舍女饰菩萨」。未来成佛,号「功德光王」,一作「光明重王」,藏文作「方便功德王」(yon tan gyi rgyal po spobs pa can)。

这位菩萨示现女身,破除人们的偏见,而劝发菩提心;开示大乘,引导众生悟入无男女相的不二法门。

  • 胜妙功德
《如幻三昧经》中提到,这位菩萨所具足的功德,与文殊菩萨相等。
溥首童真之等类也。

《大方等如来藏经》中提到,这位菩萨能令众生立不退转。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法轮;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顺权方便经》中提到,这位菩萨度人无量。

彼时世尊告舍利弗:「斯则菩萨名曰转女,从阿閦佛所妙乐世界没来生此,欲以开化一切众生,顺权方便现女人身。是转女菩萨,前后劝导无央数不可计限众生之类,使发无上正真道意。」

异译本《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则举了一个譬喻,说这位菩萨所化众生的数量,比一千万斗芥子的数量还要多。(笔者注:据《翻译名义集》,「佉卢」即斗,「佉利」即斛。)

佛言:「须菩提!是菩萨名转女身菩萨摩诃萨,以乐庄严方便教化众生。如摩伽陀国,十佉卢为一佉利,千佉利为一车,凡有如是千车芥子,有人能数得其边际;不能数知此转女身菩萨摩诃萨,以乐庄严方便于娑婆世界所化众生,令诸人天发于无上正真道心者。」

  • 当来成佛
《顺权方便经》:
佛言:「此转女菩萨,已越诸劫数,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号曰光明重王,当以成佛道。(中略)光明重王如来佛土,丰炽太平,五谷极贱,安隐快乐;人民滋茂,天人充备;居宅、宫殿、饮食自然化生,犹兜术天。其佛国土无女人名,况复有形乎?诸菩萨众皆当化生,七宝莲华自然而坐,净修梵行。以是八法,庄严其身。」

  • 演说妙法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女言:「大德!若不断圣种,是名为圣。若不断佛种法种僧种,是名为圣。若行悲心,欲令一切非圣解脱,是名为圣。大德舍利弗!宁为女人,种种璎珞而自严饰,着瞻卜花鬘,受五欲乐,不离无上正真道心,增长于圣;胜阿罗汉修八解脱、寂静诸漏。」

(中略)女言:「大德舍利弗!菩萨庄严八种璎珞;若庄严已,得于菩萨无碍之辩。何等八?不失菩提心,璎珞庄严;住于究竟大悲之心,璎珞庄严;一切众生无有碍心,璎珞庄严;进求多闻无有厌足,璎珞庄严;善能观察如所闻法,璎珞庄严;化诸众生,亦不见于一切诸法,璎珞庄严;善知方便分别甚深缘合生法,善知一切众生诸根,璎珞庄严;诸佛受持,善知方便,璎珞庄严。大德舍利弗!是名八种璎珞庄严。若有菩萨以是璎珞自庄严已,得无碍辩。」

(四)定自在王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不确定。根据《维摩诘经》现存的梵本,推测为 Samādhivikurvitarāja, 又译为「定神变王」、「定化王」;然不能确定此与余经中的「定自在王菩萨」是否为同一位,以彼等梵本今不存故。鸠摩罗什三藏解释道:「于诸定中得自在也。」(《注维摩诘经》)这个名号由三个部分组成: samādhi 即「三昧」; vikurvita 属佛教混合梵文,大意为「能变为种种形的」; rāja 即「王」。

  • 胜妙功德
此菩萨的功德,如上香象菩萨中说。

  • 演说妙法
《七佛所说神咒经》中记载,这位菩萨为娑婆世界想要修习禅定而遇到种种障碍的人,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
我定自在王菩萨,今从妙乐世界来,为此娑婆世界五浊众生故。为除禅定障,拔其无明暗,开其慧眼目,赐其禅定水,荡涤心垢障,种以菩提芽,渐渐郁茂长,开阐三乘门,示其果实相。有咒名求稚兜(晋言名招明却黑暗罪除慧眼垢)。

(笔者注:咒及行法略。)

  • 广宣法化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中,这位菩萨向佛请问,地藏菩萨过去都发了怎样的大愿,而蒙佛称赞呢?佛即说了两段因缘,并劝助流通。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五)贤德菩萨(天子)

  • 名号因缘
梵文名号不详。有关此菩萨的事迹,主要出自《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现化品》(异译本《大般若经·第六分·现化品》),而此经现不存梵本或藏文本。

  • 胜妙功德
《大般若经·第六分·现化品》(卷第五百七十二):
善思菩萨即白佛言:「甚奇,世尊!贤德天子实为希有,乃能通达甚深之法,辩才无尽。」

佛告善思:「贤德天子从妙喜界不动佛所,而来至此堪忍世界,听深般若波罗蜜多。汝等当知!贤德天子已于无量百千亿劫,修习希有陀罗尼门,经劫说法亦不穷尽。」

善思菩萨复白佛言:「何谓希有陀罗尼门?」

佛言:「善思!此希有者,名众法不入陀罗尼门。此陀罗尼门过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内外法中皆不可得。(后略)」

  • 演说妙法
《大般若经·第六分·现化品》(卷第五百七十二):
善思菩萨问贤德天子言:「云何无生法中以辩才说?」

贤德天子答善思言:「若菩萨摩诃萨不住无生无灭法者,则无辩才说甚深法。何以故?远离戏论,不见所缘,不见能缘,心无所住,是故能说。不住我法,不住此彼,唯住清净胜义谛中,是故能说。」

(六)贤王菩萨(天子)

  • 名号因缘
梵文 Bhadrarāja. 主要事迹出自《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异译本《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贤王天子品》)。

  • 胜妙功德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贤王天子品》:
尔时,寂慧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此贤王天子具大辩才。」

佛言:「寂慧!此贤王天子从极乐世界阿閦佛刹中而来至此,欲听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宣说如来秘密正法。又此天子已得随入一切法相陀罗尼故,于百劫中无所愿求,自然获得无碍辩才,随所宣说辩才无碍。」

(中略)「寂慧!得陀罗尼菩萨,其心离垢,意乐清净,正行洁白;其心高胜,所行善住,妙慧最上;而获神通,坚固圆满;不为魔军之所破坏,降伏外道,制诸烦恼,解除怨结;身有力势,心无疲倦;辩才无尽,演法无边,善说无际,胜智无碍,具深妙慧,善说深法;多闻如海,住三摩地如须弥山,所有众会如师子王,世法清净如彼莲花,长养众生如其大地,息烦恼爱犹如大水,成熟众生犹如大火,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犹如妙月,破烦恼痴暗犹如大日,除烦恼怨如勇力者,心善调伏犹如大龙,高振法音如大云吼,普施法雨如澍大雨,疗治众生诸烦恼病如大医王,作大法王如王自在,善护世法如护世天,善观天人如帝释天主,心得自在具增上力犹如梵王,无所系着犹如飞鸟,怖诸愦閙犹如猴鹿,于一切众生忍伏诸恶犹如慈母,教授艺能开诸学门犹如慈父,施诸法宝流注无尽如毗沙门天王;得福庄严具诸相好,人所乐观见者欢喜,具七珍财无贫乏苦,摄诸无智称赞智者,具智慧故离诸过失;善护诸天善护诸龙及夜叉等,说法自在神通无碍,了知一切众生意乐,随入一切众生根性;听法无厌,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说法无吝,无染着故;具戒清净,无怨害故;忍力清净,善能成办诸事业故;精进清净,得自在故;禅定清净,洁白智故;胜慧清净,梵行最上故;具四无量,善修出世静虑等持,成就无上菩提圣道——以具如是诸相功德故,当得无上法王灌顶。寂慧当知!得陀罗尼菩萨尚获如是无量功德;若复如来神力加持,诸有事业皆得陀罗尼菩萨功德,经百千岁称赞譬喻而不能尽。」

  • 演说妙法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贤王天子品》:
尔时,贤王天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无摄受、无我、无取、无续、无断,然以方便随宜所作。诸勤行者,以正方便现前得法。世尊!譬如大水积于地下,须假人力勤行施作,或开以坑或凿以井,由勤力故方获其水;若无坑井水乃何得?勤行方便之者亦复如是,以勤力故于一切处胜智通达;若无勤力智从何得?是故,求菩提者,常勤方便发起精进,即能现前获得圣法。又如世间生盲之人,所生色象而不能见。众生烦恼暗蔽亦然,于所生法而不能见。又如世间有目之人于黑暗中,若无明炬即不能见一切色象,修天眼者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说法教导,不能于法而生信解。又如已具净天眼者,不假世间光明所照。菩萨亦复如是,所作已办者,不假他人而为教导。又如世人处胎藏者都无所见,亦复不见有所增长。发起精进菩萨亦复如是,虽修佛法亦不见菩提有所增长。又如大雪山王所有诸树依之而生,诸树必无中有破坏及彼焦枯。菩萨亦复如是,勤行方便修诸正法依智所生,亦不于中破坏减失。又如转轮圣王出于世间七宝随出,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神宝、主兵神宝等。菩萨亦复如是,若发菩提心,七宝亦随出,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方便等。又如转轮圣王统行四大洲界,于诸众生平等爱念而无异想。菩萨亦复如是,以四摄法普摄众生而无异想,四摄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又如转轮圣王行王法化,一切悉无斗战争讼。菩萨亦复如是,安居说法,悉无一切邪外战讼。又如三千大千世界,最初成立大须弥山及彼大海。菩萨亦复如是,初发菩提心,先以深固大悲建立。又如世间,日光出时先照高山。菩萨亦复如是,最初发起大智光明,令诸众生发起善根得智光照。又如大地受诸种子,而彼一切草木丛林依地而生平等滋长。得陀罗尼菩萨亦复如是,以无着心于一切众生平等与法而无弃舍。」

三、往生妙喜的菩萨

以下介绍七例。其中,过去往生的一例:贤天菩萨(现名德藏菩萨);现在(指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往生的四例:最胜菩萨、恒伽提婆菩萨(天女,现名金花菩萨)、须赖菩萨、选择菩萨;佛记将来往生的两例:密迹金刚(即金刚手菩萨)、光耀菩萨(海神)。

(一)贤天菩萨(现名德藏菩萨)

梵文名号不详。主要事迹出自《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梵本不存。经中提到,这位菩萨在过去毗婆尸佛的法中,就已经:「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得陀罗尼及无碍辩,获无生忍,有福德威势,少欲少事常乐独处,逮得神通。」后来往生妙喜世界,现名德藏。

(二)最胜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名号不详。主要事迹出自《十住断结经》,梵本不存。

  • 胜妙功德
深不可测,当观如佛。

  • 当来成佛
最胜菩萨非常特殊。《十住断结经》记载,佛在两个场合、因为两种听众的缘故,为最胜菩萨授记了两次——并且不一样!

第一次是在最胜菩萨请问佛,有关八地菩萨的功德时。会中有一些菩萨心想,按佛所说的来比较,这位提问的最胜菩萨至少也是八地了,不知何时会成佛呢?世尊知道这些菩萨的心念,于是授记说,最胜菩萨尽此娑婆报身,将往生妙喜世界;最胜菩萨在妙喜和娑婆间来往度生,并且不久的将来就会在娑婆世界成佛,为贤劫的第一百零一(一说为一百零五,一说为介于一百和两百之间)尊出世的佛,号狮子威如来。

时彼众会有诸菩萨,各心念言:「今日如来颁宣慧业、叹童真行,功德果报亦无等伦。今观最胜大士所修,履童真业亦无差违。假使最胜成最正觉无上之道,得佛道时所号云何?其佛国土功勋严净,为何等类?诸菩萨众成就云何?奉修法律有差别不?」

(中略)佛告来会诸菩萨等:「此贤劫中百佛过去,当有佛出,号师子威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国土名号如今无异。时彼土境国界神妙,五谷卒贱自然无价,人民滋盛,城郭严整,合以七宝——金、银、琉璃、水精、车𤦲、玛瑙、珊瑚、琥珀、及摩尼宝。时彼佛土平正,有八交道,纯以宝成;其地柔软,如天细衣;犹兜术天被服、饮食;宫殿、室宅,园观、浴池、交露、棚阁,巍巍殊妙,其佛国土神德如是。诸天人民自然显发,作倡伎乐,悬诸缯幡,竖立幢盖,烧众名香,雨宝妙华;将护正法,使不缺漏,导利开益无量众生。今此最胜菩萨从此间没,当生无怒佛土、极乐世界。已生彼土时,无怒佛为诸菩萨宣八千四百奇异法门,阐扬道教,归于句义,往返周旋,不断三宝,皆使众生立不退转。」

说是语时,其在会者,咸皆叹曰:「善哉,善哉!最胜大士!以成佛号,何其速耶!愿将来世得生此国,值师子威如来出现世时,遭蒙道教,修童真行,如最胜也。」

第二次则是在最胜菩萨请问佛,有关菩萨的道智时。会中的天、龙、鬼神等心想,不知最胜菩萨何时成佛呢?世尊知道这些八部龙神的心念,于是授记说,将来过无数三百三十阿僧祇劫,最胜菩萨将会成佛,号明慧如来。

尔时众会之中,天、龙、鬼神、干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栴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心自念言:「如来今日为诸大会,演布道智无比之法,满众生愿随其所趣。此最胜菩萨,何时当成最正觉无上道乎?」

佛知诸天龙神心之所念,即告四部之众:「此最胜菩萨,却后无数三百三十阿僧祇劫,当成为佛,号曰明慧至真、如来、等正觉;世界曰无量,劫名清净;其佛如来翼从弟子,九千九百九十二亿;寿百二十小劫。」

(中略)佛告最胜:「汝般泥洹,供养舍利,当经十二中劫,一切众生皆悉奉事,无因缘者为造因缘,无救护者为设救护,无覆盖者为作覆盖。尔时人民之类,皆当供养,华香伎乐,稽首自归。一一舍利皆放光明,神德变化,见者欢喜——皆由弘誓、发愿所致。如佛威神殊特之变,巍巍堂堂靡不照曜,布现无量智慧光明,缘是兴发无上道意。其中众生发意错者,或成缘觉、声闻之法,或生天上、逮得人身。舍利分布八方上下,天、龙、鬼神、干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旃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蚑行喘息、有形之类,皆当供养、五乐自娱。」

佛复告最胜:「汝作佛时,地黄金色,七宝具足——金、银、珍宝、车𤦲、马瑙、珊瑚、虎珀、水精、琉璃。或有众生欲得供养全身舍利,辄如其愿,皆悉从意,数千万亿全身舍利布现于世;经法流布十七中劫。」

这个案例,很好地阐释了经中所说的深理,如:

诸佛世界不可思议,改形变化权现无方。

菩萨现受胞胎、随世权化,在所至到多所饶益。……去此东南七十七亿江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仁贤,佛名善眼,彼无声闻缘觉之道,以无名号、无生灭法而相教授,知解脱空、不计解脱,闻空寻解通利无难,亦无三毒淫怒痴病,总持强记亦不可尽。吾于彼土施为佛事,此彼众生亦不知吾身为所住。是谓菩萨多所润及。

如来出现于世,过去、当来、现在恒沙诸如来等正觉,不取泥洹、亦不永灭。若佛世尊入泥洹者,则非正觉、非具弘誓。……三世诸佛世尊有名号以来,吾未见有入泥洹者。

(三)恒伽提婆菩萨(天女,现名金花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Gaṅgādeva, 音译为「恒伽提婆」。「恒伽」与恒河同名,又译为「怛竭」、「殑伽」、「昂誐」等。「提婆」意为「天」。因此,这位菩萨的名号也被意译为「河天」。至于她在俗世的的身份,主要有两种说法:优婆夷(人)、天女。

  • 胜妙功德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五:
是女人福德因缘,生于富家;闻佛法信乐故,能以金银宝花、金缕织成上下衣、并庄严自身璎珞具,用供养上佛。

  • 当来成佛
金花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有宿世的因缘。往昔,她曾目睹释迦菩萨供养燃灯佛并受大菩提记,遂发菩提心,以金花供养燃灯佛;并发愿说,希望将来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能为我授记。现在,释迦菩萨成佛、并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金花菩萨在会中听法,颇有收获,在佛前立下大愿,并且以金花供养世尊。释迦牟尼佛为她授记,从此往生妙喜世界,勤修梵行,从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不远离诸佛世尊,星宿劫中当成佛道,号金花佛。金花菩萨成佛时,世界清净庄严,无诸过患;无量有情出家学道;金花如来亦当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教化无量菩萨。

「金花」这个佛号对应梵文 Suvarṇapuṣpa. 关于这个名号,有两个有趣的细节。首先,这一名号,与香象菩萨将来成佛时的名号(金莲,Suvarṇapadma )相近。在现存的《悲华经》的梵本中,香象菩萨将来成佛的名号,就是写作「金花」,而与《阿閦佛国经》中的「金莲」略有出入。为何如此呢?笔者有三种猜测。一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二是从古本(摩揭陀语等)转写为梵文时出现的翻译差别,实际上对应的是同一个词汇。三是香象菩萨与金花菩萨实为一体。可惜去圣遥远,笔者又无神通,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其次,此词若拆成两部分 (suvarṇa + puṣpa) 翻译,其字面意思是「金色的花」无疑;然若作为一个词,却是指千日红(苋科千日红属植物,又名火球花)——这种花的颜色并非金色,而是紫红色。

(四)须赖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 Sūrata 或 Surata, 意为「寂静的」、「慈悲的」、「〔内心〕柔软的」、「趋向〔善〕的」。音译为「须赖」(《佛说须赖经》,曹魏、前凉二本);意译为「善顺」(《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这位菩萨顺善道、趣善果,又能方便教化无量众生入于善法,故得此名。

  • 胜妙功德
《佛说须赖经》(前凉译本)
尔时,城中有极贫者,名曰须赖,信佛法众,奉持五戒,修行十善;奉行慈心终不起心于一切众生,行于悲心志不疲极,行于喜心常乐正法,行于护心苦乐不动;坚固无上正真道心。以方便善,欲度人故,居舍卫城,示现极贫。

于是,释提桓因以天眼净彻视于人,见舍卫城中极贫须赖,执坚固德,善行纯备,心无恚怒,执志坚强,无有瑕秽。坐起经行不失威仪,出入周旋常怀等行,饮食坐卧常怀等心。左右睡寐已皆除尽。少欲知足,易充易可,损于利求,利衰毁誉心不倾动。至心坚固,离于贡高,摄持谦顺,心靖纯淑,质直善说,言信不华,奉八关斋,知节少食。普城所敬,无有厌足,诸造见者与之说事莫不欢喜。食节衣粗,又致供者,让而不受。树叶为器,茅草为席,衣食之余辄以转施,无所藏积。清净洁白,离于求业,于一切生无所志愿。常以昼夜各三诣佛,如来常开闲暇,容其礼拜、供养、咨受法言。若其须赖欲诣佛时,若干百人常从与俱;若其须赖所游居处,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其地界分无有空闲,人众围绕。

  • 将来成佛
经中提到,须赖菩萨从娑婆世界命终,往生妙喜世界阿閦佛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当来成佛,号「世尊王」(一作「光世音王」,藏文 ’jig rten rgyal po dbang phyug ),世界名「善化」(一作「德化」,藏文 legs par sprul pa )。善化世界、世尊王佛,与妙喜世界、阿閦佛,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善化世界清净庄严,就像妙喜世界一样;世尊王佛化度无量无边众生,就像阿閦佛一样;善化世界没有天魔,类似妙喜世界虽有众生受魔身却不作魔业,等等。

(五)选择菩萨

  • 名号因缘
梵文名号不详。主要事迹出自《华首经》(亦作《华手经》),梵本不存,有待考诸藏文本。(笔者注:此经,诸藏之间用字差别颇多,难可细说。以下引用,暂用大正藏本。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自行查阅其余藏本。)

「选(選)」字,高丽藏、大正藏写作「撰」。考诸经,「撰擇」即「選擇」。故此菩萨名号即「选择」无疑。

  • 胜妙功德
《华手经·不退转品》(卷第九):
尔时,会中有七岁童子,名曰选择,从坐而起,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世尊我发心,愿当如法王,  闻不思议法,而发大庄严。  请一切众生,设大法施会,  作是师子吼,如所说能成。  世尊我从今,永不贪家属,  今于佛法中,出家修正道。  出家修进行,及禅定智慧,  故逮是正觉,今我亦修学。  我深生欲乐,愿速听出家,  剃发被法服,常修行上法。  当以知见力,简择是世界,  我当为世尊,唯愿听出家。  我无众生想,无有众生故,  达知是法已,当为众生说。  破魔军众已,恐怖诸外道,  坏裂邪见网,为众作大利。  我行安乐道,能至于涅槃,  是道无生相,故不可思议。  除断我痴冥,法明照于世,  当说如实法,随诸法性相。  得大神通力,现诸希有事,  众生若见者,渐断一切疑。」

(中略)即时,世尊以偈答曰: 「是选择童子,曾于此世界,  从无量诸佛,闻是甚深法。  我知此童子,鸯伽摩伽国,  所闻诸佛法,修行菩萨道。  能明了达知,阴界并诸入,  及知三脱门,是处及非处。  迦尸憍萨罗,此中所闻法,  我皆悉知见,亦如上二国。  是选择童子,已到智彼岸,  善法极增长,故得如是智。  算数诸伎艺,及世界文颂,  如是诸智事,悉皆不忘失。  一切世界智,无不可废忘,  出世之智慧,谓知诸法空。  若人能了达,一切法空相,  经历无量劫,终不失此智。  是名大智慧,能灭诸烦恼,  乐此空智者,于法无恼患。 」

  • 当来成佛
《华手经·不退转品》(卷第九)记载,这位菩萨是「即身成佛」的。从娑婆往生到妙喜世界之后,直到证大菩提、入大涅槃之前,都不再经历生死,而是不断地延续寿命,乃至无量阿僧祇劫。诸波罗蜜圆满时即成佛,号大智选择,世界名常照明。彼时彼界众生,没有胎生的,都是化生,结加趺坐坐在莲花上。

(六)金刚手菩萨(密迹金刚)

  • 名号因缘
梵文 Vajrapāṇi, 直译为「金刚手」、「执金刚」,又译为「秘密主」、「密迹金刚」等。从释迦菩萨在燃灯佛所得受菩提记以来,金刚手菩萨就一直守护着他。此世,这位菩萨示现夜叉身,手持金刚杵,护持三宝。

  • 胜妙功德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提到,金刚手菩萨往昔发大誓愿,守护贤劫菩萨;并且在每位菩萨成佛时,都现夜叉神王身,亲近如来,闻持正法。金刚手菩萨有大神力,在护卫释迦牟尼佛的同时,也现于弥勒菩萨的身后侍卫;乃至贤劫一切菩萨、及每位菩萨神通化现的菩萨,金刚手菩萨都现身侍卫。

  • 当来成佛
经中记载,当贤劫千佛都入涅槃、正法皆已灭尽的时候,金刚手菩萨将往生妙喜世界;并在未来亲近供养无量诸佛,在恒河沙劫中行菩萨道;然后成佛,号金刚步如来,世界名普净,劫名清净。经中这样描述:
寂慧!而彼普净世界金刚步如来刹土之中,安隐丰乐严净可观,天人炽盛菩萨广多,七宝具足殊妙庄严——七宝所谓金、银、瑠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及赤珠宝,彼世界中周遍盈积。可八步量地平如掌,柔软复如迦左邻尼具诸乐触。建妙幡幢宝绳交络,天妙宝花处处垂下,最上精妙众香氛馥,空中自然奏诸音乐,无诸恶趣及众险难,如兜率天最胜受用。又彼世界随意所思,宫殿舍宇园林楼阁、饮食衣服众庄严具,皆悉具足随诸所用,皆与天人受用无异。受诸天人,具大信解深信佛智。又彼世界亦复不闻声闻、缘觉二乘名字,彼佛所说纯一清净大菩萨法。又彼金刚步如来广多百千菩萨眷属。又彼世界不坏律仪、不减寿命、不破戒行、不失正见,亦无颠狂聋痖跛伛謇吃、犷恶鬪竞缺减诸根等者,一切皆具二十八种天人胜相而为庄严。彼佛如来寿八中劫,亦无天人中间夭逝。寂慧当知!彼金刚步如来其如是等及余无量胜功德事。彼佛世尊随欲说法即放光明,彼诸众生见是光已,即知如来宣说妙法。若有众生互起思念,欲诣佛所瞻仰听法,即以彼佛神通智力所加持故寻至佛所,或有以自神力至佛所者,即时天人大众咸来集会。时彼世尊踊身空中高百千多罗树,时四大洲悉见如来广大身相,又十方世界悉闻震发,显示如来清净妙音,一切众生闻者适悦。又复如来为诸菩萨说正法时,无一众生于其如来宣说之法有所违背,彼诸众生皆悉利根开明知解。又彼世界而无王者,唯佛世尊金刚步如来最上法王。又彼世界一切众生无我无执。复次寂慧!又彼金刚步如来,于彼刹中诸天人所欲行乞食,彼时若天若人即见如来圣像住在其前执持应器。彼诸天人见圣像已,各欲奉上如来清净饮食,及随意乐所欲方处座卧之具,百味食等皆悉严备。彼佛知时,随受所施。佛受施已即出其舍,还复如来所止僧坊,诸菩萨众亦复随应入三摩地。寂慧当知!彼佛如来所住世界,具如是等及余无量胜功德事,是故名为普净世界。」

(七)光耀菩萨(海神)

梵文不详,主要事迹出自《佛说海龙王经》,梵本不存。佛入海中,为诸龙等众生说法。在海中说法结束,刚刚回到岸边,光耀海神即现身赞佛,并请佛说法,以法来庄严大海。佛遂为她说法,她即发生菩提心,同时有两万天神也发了菩提心。佛告诉她,你曾亲近供养数以万计的诸佛,并且也将亲近贤劫诸佛,护持正法;千佛灭后,你将往生妙喜世界,那时候阿閦佛会为你授无上菩提记。

四、其他

本部分介绍其余与妙喜相关的菩萨。

(一)诸经中不具名的往生者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往生因缘品》(卷第二十):「佛说此法门时,五百比丘于无漏法心得解脱。五千菩萨、六千比丘尼、八千优婆塞、十千优婆夷,及欲界中无量天子,于彼佛刹皆愿受生。如来是时皆与授记,于彼佛刹当获往生。若余有情当愿生者,如来亦当与记,生彼佛刹。

《大般若经·第三分·舍利子品》(卷第四百八十二):「当佛说此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胜功德时,多百苾刍从座而起,各脱上服以奉世尊,奉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从面门出种种色光。时阿难陀即从座起,偏覆左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言:世尊!何因何缘现此微笑?诸佛现笑非无因缘。』是时,佛告阿难陀曰:『此从座起多百苾刍,从是已后六十一劫星喻劫中,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大幢相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此诸苾刍舍是身已,当生东方不动佛国,于彼佛所修菩萨行。』

《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閦佛品》(卷第三):「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我向说此甚深法时,百千天人皆愿往生阿閦佛国。阿难当知!彼于此终,皆当往生阿閦佛所、妙乐国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得陀罗尼,如说修行;皆当成就不思议慧,于五浊国当得作佛,皆同一号,号甘露音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当知彼天受记莂时,百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广普经·紧陀罗品》(卷第七):「佛告大王:『(中略)此五百人于今世命终,皆当生无怒佛所。彼佛与说生老病死,十二因缘,苦无苦本集灭道果,亦复如是。』佛说是时,王意开解,亦乐欲生无怒佛所。

(二)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北本卷第三):「尔时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觉德,多有徒众、眷属围绕,能师子吼,颁宣广说九部经典,制诸比丘不得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作是说,皆生恶心,执持刀杖,逼是法师。是时国王,名曰有德,闻是事已,为护法故,即便往至说法者所,与是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令说法者得免危害。王于尔时,身被刀剑、箭槊之疮,体无完处如芥子许。尔时觉德寻赞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护正法者。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 』王于是时,得闻法已,心大欢喜,寻即命终,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将从人民眷属,有战斗者、有随喜者,一切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得往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声闻众中第二弟子。若有正法欲灭尽时,应当如是受持拥护。迦叶!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迦叶!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坏身。

(三)其余随学不动如来的菩萨

《大方等无想经》(一名大云经,卷第一):「复有三万六千夜叉神王,其名曰:毗沙门鬼王、虚空鬼王、爱德鬼王、毕施鬼王、大璎珞庄严鬼王、一向视鬼王、动大地鬼王、善毛鬼王、善爱家鬼王、摩尼跋陀鬼王、满城鬼王、莲花光鬼王、车轮台鬼王、大海胜鬼王。如是等夜叉鬼王——随顺阿閦如来道行,为护正法,受持禁戒——亦于晨朝从禅定起,往至佛所,头面作礼,合掌恭敬,右绕三匝,修敬毕已,却坐一面。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第一):「此摧过咎菩萨,却后过于六十二阿僧企耶百千劫,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离热恼劫中,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寂静调伏音声如来、应、正等觉。阿难陀!彼寂静调伏音声如来,佛刹功德庄严,及以声闻、菩萨之众,亦如不动如来妙喜世界,而无异也。」(注:异译本《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翻译差不多;较早期的《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中译为「弃恶菩萨」、「寂化音如来」、「安隐世界」、「离音劫」。)

(四)隋双惠法师、日光菩萨、喜臂菩萨

《三宝感应略要录》记载:「隋开皇中,有释双惠,不知何处人,一生期不退转位。图阿閦佛像一十体;又造同像一十二体,长三尺。立像专心祈请感应。梦感二人僧,一人自称日光、一人自称喜臂:『汝识阿閦佛本愿不?』答:『粗知。』二僧欢喜曰:『善哉如汝!在浊恶世中,归依阿閦佛。于一生中,入不退位,得生欢喜。』觉已弥念。临终启众曰:『我今往生欢喜国矣。』」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种种难行苦行,三世罕闻。世尊说此经时提到,只有八位菩萨勤苦精进和他一样,其中两位就是日光菩萨和喜臂菩萨。未来无量劫之后,在此世界的北方,有世界名灰雾,劫名大乱,五浊恶世,人寿五十,日光菩萨依其本愿,将成佛道,号不思议日光明如来,说法教化十年,入般涅槃,即日法灭。人寿转减,到三十岁时,喜臂菩萨依其本愿成佛,号胜日光明如来,十年说法,入般涅槃,法住七十年。

准《悲华经》现存梵本,日光菩萨的名号对应梵文为 Saṃrocana. 前缀 saṃ- 意思是「与……相关的」; rocana 意思是「照耀」、「闪耀」,同时也有「令人愉悦的」的意思,故在异译本中作「等乐菩萨」。不思议日光明如来的名号,梵文 Acintyarocana. Acintya 的字面意思是「超越思惟与想像」。异译本作「不可思议乐如来」。

喜臂菩萨,梵文 Prahasitabāhu. 胜日光明如来,梵文 Vairocanadharma, 字面意思为「日法」或「照法」。 Vairocana 即常见的「毗卢遮那」,意为「太阳」、「光明遍照」。异译本作「照明伏如来」,也许是参考了 dharma 一词的「轨则」的含义。

称名

三宝弟子某甲,至心归命顶礼: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妙喜世界阿閦如来;

过去广目如来、宝藏如来、迦叶如来;

当来金莲如来、龙自在尊音王如来、师子威如来、(同名)大幢相如来、金花如来、净光称王如来、世尊王如来、功德光王如来、寂静调伏音声如来、大智选择如来、明慧如来、金刚步如来、不思议日光明如来、胜日光明如来、甘露音王如来;

香象菩萨、大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宝幢菩萨、尸弃菩萨、毗摩罗诘菩萨、现意菩萨、转女菩萨、定自在王菩萨、贤德菩萨、贤王菩萨、德藏菩萨、最胜菩萨、金花菩萨、须赖菩萨、摧过咎菩萨、选择菩萨、金刚手菩萨、光耀菩萨、日光菩萨、喜臂菩萨、双惠菩萨。

如是彼佛刹中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我当欲见;此诸菩萨行禅定行,愿当随学;与诸菩萨处处结集,同学、同乘、同俱究竟。愿当会遇欲求圆满大慈悲者,欲求菩提及沙门者,舍离二乘心者,安住真实空性者,于佛如来一切智性及法僧名号念住相续者。

(笔者注:以上名号的排序,主要参考成佛或得受菩提记的先后顺序。)

回向

我今依经申赞扬,于德海中唯一滴, 回斯福聚施群生,皆愿速证菩提果。

南无不动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南无不动如来清净大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妙喜法门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在之前的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佛教的性别平等的观念与实践时,主要关注的方面是:女性乃至一切性别的人,都是并且应当是自主的 (autonomous), 与男性没有差别。此外,前文也涉及到:女性乃至一切性别的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机会(如出家)。一些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们认为,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与权力失衡,亦即结构性压迫。彼等认为,最重要的是根除渗透在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主宰 (domination) 」的思想;及重建社会体系,从而使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够凌驾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及物质欲望之上 (Hooks, 2000). [注1] 佛教思想中,是否有哪些部分可能与这种观点产生共鸣呢?本文将从「社会」和「个人」这两个层面作简要的分析。

(笔者注:下文中将涉及的佛教中「解脱」的概念可近似理解为「解放」,「自在」可近似理解为「自由」。)



正文

一、社会改造

  • 郁单曰洲:更优越的人间社会体系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人道众生主要居住在四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即「四洲」或「四天下」。一般认为,地球属于南洲(其名称音译为阎浮提、瞻部等)。而北洲(其名称音译为郁单越、郁单曰等)属于四洲中最殊胜的地方。那里的居民们具备四洲中最高尚的品质,拥有最发达的文明,享受最舒适的生活条件、最长的寿命。

北洲的社会体系十分松散,人民享受高度的自主与自由,不存在社会阶级,不存在婚姻关系,也不存在「主宰/支配」或「隶属/依从」的思想。如《大楼炭经》这样描述:

北方天下人,在下卧起,男女各异处。……若淫欲意起……至园观入中,共相娱乐,二日三日若至七日,各自随意罢去,不相属也

时北方天下人,悉入贤上园观中,游戏相娱乐,二日三日至七日已后,各自罢去随意,无所系属

无言我妇、无言我子……是故名『郁单曰』。

(笔者注:以上段落出自〈郁单曰品〉,以下出自〈忉利天品〉。)

阎浮利天下人,有三事胜郁单曰天下人。何等为三?一者、意勇猛在住,二者、意勇猛修梵行,三者、有勇猛意趣佛,是为三。

郁单曰天下人,有三事胜阎浮利天下人。何等为三?一者、无所系属,二者、不畜奴婢妇子,三者、寿千岁无所缺减,是为三。


可惜的是,由于四洲之间鲜有互动,北洲先进的思想难以对其余三洲产生有效的影响。并且,由于其余三洲居民的个体平均福报相对较低,其存活与发展不得不依赖某种建立在不公(说得好听一点也只不过是「必要之恶」)之上的社会体系。因此,试图在其余三洲推广北洲的体系几乎是不现实的。

此外,北洲的环境与居民也远非完美。北洲的生活条件优渥、且大家都具备高尚的品质。因此,北洲的生活充满欢乐,居民们很少体验痛苦。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世间的快乐并非绝对的好事、痛苦并非绝对的坏事。太多的快乐会让人不思进取,而适量的痛苦则可以使人警醒。北洲的居民们缺乏痛苦的鞭策,故难以厌离生死、欣求涅槃,难以种下顺解脱分善根、也难以发菩提心——而如果不具备这二者之任一,则往往很快地耗尽福报,然后投生到不那么好的环境中,受环境影响而造恶,再次长久地在三恶道中沉沦。既然北洲并不完美,人间有没有什么比北洲更好的地方呢?

  • 庄严净土:菩萨的社会重建之路

佛教中有一种改造社会的方式,其时间与空间的尺度都无比宏大——菩萨的「庄严净土」。般若经中提到菩萨在修行时,目睹并体会到种种社会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而受苦的众生,因而发出种种大愿(即改造的具体方向/目标)。如《大般若经·第二分》提到,菩萨致力于瓦解等级制度、消弭社会阶层、根除社会文化中的主从关系与主从思想,从而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世界:
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有四色类贵贱差别,谓刹帝利、婆罗门等。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无如是贵贱差别?』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得无如是四种色类、贵贱差别;一切有情同一色类,悉皆尊贵人趣所摄。』

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有下、中、上家族差别。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无如是下、中、上品家族差别?』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得无如是下、中、上品家族差别,一切有情皆同上品。』

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系属主宰,诸有所作不得自在。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得自在?』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诸有情类得无主宰,诸有所作皆得自在,乃至不见主宰形像,亦复不闻主宰名字;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以法统摄,名为法王。』


类似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中提到,菩萨希望所有众生:「功德、势力,皆同一类;无有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

上面两则经文,都是从「发心」的角度来描述的;那么,是否存在已经完成的社会改造的「结果」呢?事实上,佛经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案例;下面举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没有贫富、贵贱、种族等的差别;不仅不存在恶道,也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人道或天道。因为没有出生、财富、社会地位等外在的差别,所以不会存在像此世界这样的阶级、主宰等问题。《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提到:「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另一个例子是不动佛的妙喜世界,其中不存在主宰,也不存在某种围绕主宰而建立的社会体系,其社会结构(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与上面提到的北洲类似。在《阿閦佛国经·佛刹善快品》中,佛陀告诉舍利弗尊者:「譬如郁单越天下人民无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刹无有王。


二、个体解放

  • 初果的气势

有关个体解放,佛教提供的最彻底的方案是「证果」。佛教认为,除了外在的权力束缚,每个众生都被内在的烦恼所束缚。众生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将自己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从而永远地从生死轮回、无量苦恼中解放出来。修行是由内而外的过程,途中的副产品就包括个体在世间的阶段性的解放与自由。「果位」即是对修行与解放的量化描述,而「证果」就是指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声闻乘包括四个果位;其中最初的「初果」已能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对解放的需求。

《大庄严论经》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古印度种性制度森严,每个家族都世袭一份工作,这种社会分工几乎无法改变。有一家人,世代都从事刽子手的工作。有一位刽子手,以及他七个孩子中的六人都证得初果,而绝对不会去做杀生等事。哪怕受到国王亲口班宣的命令,哪怕国王以其生命为威胁,这七人都十分坦然地拒绝了杀人的工作,宁折不弯。至于最后一个孩子,由于还是凡夫,而无法承受来自社会、权力、或生命危险的压力。

我昔曾闻:有一罪人应就刑法,时旃陀罗次当刑人。彼旃陀罗是学优婆塞,得见谛道,不肯杀人。典刑戮者极生瞋忿,而语之言:「汝今欲违王宪法耶?」优婆塞语典刑戮者言:「汝甚无智。王今何必苦我杀人?虽复色身属王,作旃陀罗;圣种中生,名曰法身,不属于王,非所制也。

时王语言:「汝若不杀,自命不全。」此优婆塞见谛气势,便于王所抗对不难,而作是言:「此身随王,王于我身极得自在;如我意者,虽帝释教,我犹不随。」王闻此语,极大瞋忿,敕令使杀。彼旃陀罗父、兄弟七人,尽不肯杀。王遂杀之。有二人在。至第六者,敕使杀之,亦不肯杀,王又杀之;至第七者,又不肯杀,王复杀之。

大王应当知,六子皆见谛,悉是佛真子,决定不作恶,是故我不畏。今此第七子,犹是凡夫人,脱为身命逼,造作诸恶业。


气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气魄、气场、底气。世间的人们,往往因为地位、财富、名望、人脉、民族、家庭、美貌、健康、年轻、知识等从外界获取的东西,而产生底气。但这些外在的东西都属于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并不可靠。因此,当情况有变时,人们就会失去底气。另一方面,圣者的底气则是内在的。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任何众生都可以亲眼见证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缘起),从而发生圣智、断除烦恼。这种内在的底气是不会被任何外界的力量所影响的,并且是一旦获取就绝对不会失去的。如《杂阿含经·第八三三经》中,佛说:「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我说彼多闻圣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法蕴论·证净品》也提到:「诸有地界,水、火、风界,是四大种容可改易;若有成就此四证净诸圣弟子,必无改易。

  • 女性的初果者

「证果」对于弱势个体的解放,有独特的意义。例如,古印度的妇女大都从事家庭工作,并受到来自男性家庭成员的禁制/管辖,处处不自在。当一位女性证果时,她就获得了充足的底气与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男性配偶或岳父等都无法影响其决定。以下举两个经典案例。

《贤愚经·摩诃斯那优婆夷品》记载了一位名叫摩诃斯那的在家女性佛教徒,其男性配偶与四个儿子的道德水平都比较低,并且总是试图行使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亲眷的权力。她证果的气势使他们无法影响她。

优婆夷言:「我又更有希有奇特。我有四子,皆恶邪见;我夫恶邪,又亦尤甚,于佛法僧,不识不敬。我若供养三宝,及给贫穷,便生嫉恚,咸言:『我等劳勤家业,而乃作此无益之用。』虽有此说,我于道心、修善布施,终无退缩,亦不恚恨。

舍利弗言:「妇人之法,一切时中,常不自在——少小则父母护,壮时则其夫护,老时则子护。而汝不为夫子所制,随意修善。


《须摩提女经》记载了一位名叫须摩提的女性。她的夫家信奉当地流行的一种宗教。当她的岳父满财在公开场合中命令她向该宗教的神职人员跪拜行礼时,她从容地拒绝了,并且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些尸位素餐的神职人员。

〔满财〕大请群师,宽庭列会,命须摩提女为诸师作礼。须摩提言:「我虽女人,志刚不可屈。此梵志之徒,无异牛犊——丑陋五形,贪嗜美味,无惭无耻,与畜生何别?我宁形毁五兀,不能为是作礼。」


诚然,这些案例的主角们并没有在社会层面消灭「主宰」的思想。尽管如此,在个人层面,证果使她们能够不受任何外在的「主宰」的影响,充分实现了个人的解放与自由。一方面,修行属于一种自我发展的形式;另一方面,修行的阶段性成果也使修行者们能够超脱特定环境中意识形态与财富等的束缚,更加自由地追求自我发展。



脚注

[注1] “Many feminist radicals now know that neither a feminism that focuses on woman as an autonomous human being worthy of personal freedom nor one that focuses on the attainment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with men can rid society of sexism and male domination. Feminism is a struggle to end sexist op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ily a struggle to eradicate the ideology of domination that permeates Western culture on various levels as well as a commitment to reorganizing society so that the self-development of people can take precedence over imperialism, economic expansion, and material desires. Defined in this way, it is unlikely that women would join feminist movement simply because we are biologically the same. A commitment to feminism so defined would demand that each individual participant acquire a critical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ideas and beliefs.”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大楼炭经》,西晋沙门法立共法炬译,CBETA2020.Q4, T01, no. 23.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集,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CBETA2020.Q4, T04, no. 201.
《贤愚经》,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CBETA2020.Q4, T04, no. 202.
《大般若经》(第 401 — 第 600 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07, no. 220.
《阿閦佛国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CBETA2020.Q4, T11, no. 313.

Hooks, B. (2000).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Pluto Press.

#佛法在世间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从古至今,信仰佛教的人中,选择出家的终究是少数。在家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组建家庭。怎样与伴侣相处,可以既承担自身的责任并享受居家的欢愉,同时又符合佛教的精神呢?佛陀在不同场合下对许多人开示过。本文将分析三篇涉及到伴侣相处模式的重要佛教经典。虽然经典受限于时代背景而只提到了传统的「夫妻」,但其中包含的平等、尊重的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多元家庭。

正文将根据这三篇经典而分为三段:
 一、《善生经》——相互的责任;
 二、《玉耶经》——对已婚女子的特殊教导;
 三、《密友书》——对已婚男子的普适教导。



正文

一、《善生经》

  • 背景

王舍城中,有一位名叫「尸迦罗越(意译为『善生』)」的婆罗门。他遵循父亲的遗嘱,每天早上洗漱干净后,向六个方向(东、南、西、北、下、上)跪拜行礼,以此向各个方向的众生展示尊重、并希望受到对方的尊重。有一天,佛陀在城中乞食时,路过礼拜六方的善生,询问他为何这样做。善生回答说,他虽日日礼拜,却不知道这行为背后有什么意义,只是不敢违背父亲的遗嘱;并且请教有智慧的佛陀,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佛陀告诉他,所谓「洗漱干净」,除了个人卫生之外,也是对提升道德修养的隐喻;「六方」代表六种重要的社会关系,「礼拜」代表尊重的精神;「展示尊重、并希望受到对方的尊重」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切实行动才能达到,并非简单的跪拜与口头承诺所能及。佛陀仔细地解释了一番,善生这才恍然大悟。

此经是佛陀对居家生活最全面的开示之一,在佛教中受到高度的重视,历代有多次翻译。现存四个古代的中译本与一个巴利文本。以下将引用其中三个译本的相关段落。一是最古老的《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推测翻译时间在西元 147—171 年之间,较为简略。二是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长部·教授尸伽罗越经》(对应中文《长阿含经·善生经》),部派传承属于分别说部。三是《中阿含经·善生经》(与单本《佛说善生子经》较为接近),部派传承属于说一切有部。


  • 相互的责任

六方中,东方代表亲子关系,南方代表师生关系,西方代表夫妻关系,北方代表朋友关系,下方代表雇佣关系,上方代表出家人与在家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一种关系,佛陀都开示了双方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或者说,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具体到夫妻之间相互的责任,《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样记载:

西向拜者,谓:

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侍御。


《教授尸伽罗越经》这样记载:
居士子!依五理由,夫婿应奉侍西方之妻女:依敬意、依礼仪、依不邪行、依与主权、提供装饰品。

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应依五理由爱护夫婿:妻女应善整理业务、亲切待遇婢仆、贞淑、保护财物、对所应为之事巧妙而勤勉为之。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应依此等五理由爱护夫婿。

如是西方受爱护,安稳而无怖畏。


《中阿含经·善生经》则这样记载: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

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

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待;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

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在措辞和语序等方面,这三段经文有不少出入;尽管如此,具体实行细节都一致地遵循三个方针。

A. 对等。夫妻双方都需要履行义务、理应享受权利。没有任何一方应当只履行义务或只享受权利。三段经文都提到,已婚男子应当尊敬、爱戴其伴侣:「
当敬于妇」、「依敬意、依礼仪」、「怜念妻子……不轻慢」。这样的教诲,在一个普遍视妇女为男子的附属品甚至所有物的父权制社会中,对于塑造平等的性别观,减少家暴,及提高妇女地位等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类似地,现代的慧律法师,常常公开劝阻家暴:「要用柔软心,态度要诚恳……赶快跟老婆说一声对不起。男孩子就是会打老婆是吧?现在不要啦,现在改变一下。」「有一对夫妻,她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直打她……都对她很不好。嫁到这种先生你就很惨了……后来她先生算夭寿早死。常常打太太的人一定早死的。」

B. 分工。必须承认,「男主外、女主内」式的性别分工,是十分保守的。但笔者认为,此经的意图并不在于鼓吹这种保守的性别角色,而是在描述「专务
(specialization)」。同时,经中提到的「当给与金银珠玑……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依与主权」、「于家中得自在……摄持作业」,都很明确地说明了,已婚女性对于家中包括财产的大小事务都应履行充分的、不可侵犯的话语权与决策权。这样的教诲,对于帮助已婚女性掌握财富,锻炼理财与管理等能力,及保障她们的决策权、提高她们的决策参与度等,从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C. 投入 (Commitment). 婚姻是一种牵涉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契约。为了避免财产、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佛陀鼓励所有已婚人士专注维系这段关系,并劝阻婚外情。至于细节,三段经文各有侧重。例如,《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劝阻已婚男性出轨、包养情人、或纳妾:「不得于外邪畜侍御」;《教授尸伽罗越经》劝阻一切不合理的性行为(包括婚内强奸等):「依不邪行」;《中阿含经·善生经》则注重夫妻感情的促进与培养:「念妻亲亲」。


二、《玉耶经》

  • 背景

给孤独长者是佛世时一位重要的居士,为佛陀和僧团布施了「给孤独园」,并且带领了许多人信佛学佛,在佛经中的出镜率很高。他聆听佛陀说法之后,证得三果。(《中阿含经·教化病经》、《杂阿含经》之〈第五九二经〉〈第一〇三〇经〉〈第一二四一经〉)长者有一位名叫「须摩提」的女儿,善根深厚,具有深广的智慧与无碍的辩才,曾以一己之力带动一城之人信奉佛教。(《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经》、《须摩提女经》)另一方面,儿子们却从小骄奢淫逸、作恶多端,让长者很是头疼。后来,长者想了个办法,以千两黄金为奖赏,诱导儿子们归依三宝、受持五戒,逐渐地改往修来,最终都证得初果。(《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虽然儿子们改邪归正了,但儿媳妇仍然让长者操碎了心。有一位名叫「玉耶」的儿媳妇,也是豪贵出身,同样骄奢淫逸;并且因为自己美貌出众而十分傲慢,待人接物很没有礼貌。长者虽然言传身教,但收效甚微。长者心想,如果语言无法教化,人们往往诉诸暴力,但暴力是不对的,家暴对于信佛之人来说是压根不存在的选项;又想,自己虽然没有能力教化,但佛陀一定有办法。于是,长者请佛来家中做客。佛来的时候,长者家中上下都很欢喜,争先恐后地来见佛;唯有玉耶躲在房里不肯见佛。于是佛展现神通,将房舍变得像水精一样透明,又放光明照亮玉耶的房间,玉耶这才不情愿地出来。佛为玉耶说法,先教她俗世间的礼貌与规矩,后讲说四圣谛的妙法。玉耶听了,感到很惭愧,当场洗心革面,并证得初果。——常常被人断章取义用作「女德」教材的一些经文片段,如「
女人身中有十恶事」等,正是出自《玉耶经》中佛对玉耶的因材施教。

有关玉耶的因缘的经文记载及异译本,主要有五种:
 (一)《佛说玉耶女经》,失译,西晋录(中原系统高丽藏本);
 (二)《玉耶女经》,失译,西晋录(南方系统);
 (三)《玉耶经》,东晋译;
 (四)《增一阿含经·非常品·第九经》,东晋译;
 (五)《佛说阿速达经》,刘宋译。


  • 佛对玉耶的独特教导

佛教很重视因材施教,而《玉耶经》正是佛陀对玉耶的独一无二的教诲。此经高度的定制性 (customization) 明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佛陀此次说法的契机,单纯是因为玉耶言行失范、引起家人不满,而与他人无关。其次,佛虽然是在给孤独长者家中半公开地说法,但直接的教化对象仅有玉耶一人;正式说法的全程都只有佛陀和玉耶的对话,没有别人参与。最后,法会的直接效果是,玉耶洗心革面并证得初果,而在场没有余人证果。

佛提到的「
女人初生堕地,父母不喜……常畏夫婿,视其颜色……年老为儿孙所呵——从生至终,不得自在」等「恶事」,也并非出于厌女思想,而是有的放矢。首先,这是在如实、客观地描述当时社会中女性独受的苦。其次,这是在提醒玉耶应当珍惜、感恩——给孤独长者等家人们的性别平等观念是超越时代的,他们虽然对她出格的言行感到不满,但始终待她不薄,连一句重话都没讲过(遑论当时普遍的暴力)。再者,玉耶曾贪恋红尘;而描述世间的苦,则是为了引发玉耶对俗世的「厌心」和「出离心」,为接下来宣说胜法做准备。最后,这是在用严厉的话语折服玉耶的傲慢。这样,在佛陀一步步的教导下,玉耶如实了知了世间的苦,珍惜优渥的生活条件与难得的学习机会,惭愧自己往昔的错误,摆脱傲慢对心灵的强烈负面干扰,厌离俗世,欣慕妙法——最终,她用心地聆听与吸收法义,获得了切实的利益:证果。

  • 玉耶的选择

佛陀向玉耶描述了几种不同的夫妻相处模式:除了伴侣之外,有的更像母子,有的像兄弟姊妹,也有的像朋友等(也有冤家——不过那是反面教材)。[注1] 除了《佛说玉耶女经》(中原系统高丽藏本)之外的四个译本都提到,玉耶最终选择了「婢妇」,即像奴婢侍奉主人一样尊重自己的伴侣。这段记载往往被有心人引用,试图证明女性都应当采用「婢妇」的态度来对待其男性伴侣——而如果一个人仔细地观察这些经文,就会注意到三个重要的细节被忽视了。

首先,玉耶的伴侣,即给孤独长者的儿子之一,在当时已经证果,是一位值得人天尊敬的圣者。如《法蕴论·证净品》提到:「
佛弟子众,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应请、应屈、应恭敬,无上福田、世所应供。 」玉耶之所以选择如同奴婢那样恭敬的态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意识到自己的家人们所具备的德行。虽然圣者不会在意;但对玉耶来说,用粗鲁的态度冒犯圣者是十分不妥的。另一方面,持有「女德」类思想的人所试图教化的女性,她们的男性伴侣们或家人们大都只是凡夫(何况现在是末法时期,证果的比例越来越低)。假如要求她们都采用玉耶的态度,恐怕那些男性不配,即朱子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其次,佛陀提供了多种良性的/有益的伴侣相处模式,供玉耶随意选择。「
婢妇」是玉耶的选择;假如换一个人、换一种情况,恐怕别的选择会更加合适。事实上,《佛说玉耶女经》中记载,除了夫妻相处模式之外,佛陀还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选择:「汝今修行,可得至佛。……大乘教,无男无女;乐闻法者,随愿所得。」佛向玉耶称赞大乘佛法并鼓励她修行,但玉耶的回答却偏向世间层面:「世尊!其善妇者,当得何荣?其恶妇者,当得何咎?」佛陀遂根据她的选择,而开示了相对浅显的有关世间善恶报应的法。假如玉耶的情况足够代表所有女性的话,难道女性都只能学习世间善法,而不能修习大乘吗?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佛教重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用玉耶的选择来规训别的女性,是严重违背佛教的精神的。

此外,经中记载,玉耶闻法修行之后,证得初果。本系列的第九篇提到,证果者是有「
气势」的,可以不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外在权力的影响,而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如果玉耶在证果之后始终坚持「婢妇」的相处模式,那么这是她自主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要求广大未证果的女性都去实行「婢妇」模式,则是一种明显的规训,绝非自主选择。

综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此经中的教诲未必是普适的;而将此经作为某种「女德」的教材、无差别地推广,则更是不恰当的。


三、《密友书》

  • 背景

据义净三藏所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记载,龙树菩萨有一位朋友担任国王。菩萨曾给国王写过一封信,解释佛法的基本道理,俗称《密友书》。龙树菩萨对佛法造诣颇深,《密友书》也广泛引用了许多佛经,故被佛弟子们奉为圭臬,如佛亲口所说无异。此外,菩萨的写作水平也很高超。这份著作因其珍贵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在古印度广为传诵,甚至成为了广大学子的启蒙教材之一,古印度的僧俗都「莫不钦玩,用为师范」,流行的情况就像我国古代的《千字文》一样。

此文主要有三个中译本存世:
 (一)《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三藏求那跋摩译;
 (二)《劝发诸王要偈》,刘宋三藏僧伽跋摩译;
 (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唐三藏义净译。

此外,还有《宝行王正论》一卷,陈三藏真谛译,意旨与上三种相似,但行文差别较大,暂时不能确定是否为另一种流传的版本,有待进一步研究。


  • 对已婚男子的教导

《密友书》探讨了佛教对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其中明显引用了《善生经》,相对不甚明显地引用了《玉耶经》(或某部意趣相近而已失传的经文)。《书》中面向男性听众,提出应当远离三种无益的伴侣、亲近四种有益的伴侣。

一般认为整体翻译质量最高[注2] 的《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是这么翻译的:

若有妇人怀害心,如此之妻宜远离;
设有贞和爱敬夫,谦卑勤业若婢使,
恒为亲友姊母想,此宜尊敬如宅神。
我所说法正如是,王当日夜勤修行。


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文义更加明朗[注3] 的《龙树菩萨劝诫王颂》这样翻译:

禀性抱怨如杀者,欺轻夫主如男偶,
纵使片物必行偷,宜可弃兹三贼妇。
顺若姊妹慈如母,随从若婢伴犹亲,
如兹四妇宜应供,应知此室号天人。


《劝发诸王要偈》则与上二者略有不同:

自性结恨深,是名怨家妇,
傲慢不承顺,名为轻夫妇,
费用夫主财,是则名贼妇,
慎哉贤丈夫,宜远此三妇。
随顺为姊妹,爱乐为善友,
安慰则为母,随意为婢使,
此四贤良妻,则是夫眷属。


对比这三个译本,我们很容易发现三条规律。

A. 对态度的类比。《玉耶经》和《密友书》都用类比的方式描述了女性对待其男性伴侣的不同态度。对于一位男性而言,其伴侣既非真正的母亲或姊妹,显然也不是、且不应当是真正的奴婢。因此,一位女性如果选择「婢妇」的模式与其男性伴侣相处,或许在她的情况下是恰当的;但他如果因此而真的将她视为奴婢,则是不恰当的。

B. 对男性的教育。此书的受众是男性,并且也很明确地提出了对男性的教育与约束。「此宜尊敬如宅神」、「应知此室号天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者,这是用类比的修辞手法来教育男性:应当像尊敬天神那样尊敬妻子。二者,这不是修辞,而是如实的描述:佛经中提到,行善之人死后将会转生为天神(如《玉耶经》中描述的「善妇」),而男性面对这样的伴侣,应当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意识到她们是未来的天神,以尊敬而谦卑的心态搞好关系、乃至见贤思齐。

C. 对等的责任。就像前文对《善生经》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伴侣之间有对等的责任,任何一方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需要尽相应的责任。《密友书》中的这一段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教育男性善待乃至尊敬伴侣的同时,也指出应当远离那些无益的关系。并且,显然,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女性,即女性绝非天然应当为男性伴侣付出,而是只应当为言行思想配得上这份付出的男性付出,并在同时安心地享受对方的付出。



脚注

[注1] 五个译本对有益和无益的相处模式的描述不尽相同。归纳如下,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佛说玉耶女经》只提到五种有益关系,而没有像其余译本那样提到无益关系。此经很明显地侧重于、或者说鼓励「
夫妇之道」,而不是玉耶最终选择的「婢妇」。
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

「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踈,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之道。」


《玉耶女经》提到七种关系,包括五种有益的和两种无益的。此经的上下文显示,佛陀整体上推荐有益关系、不推荐无益关系;对于几种有益关系,则没有明显的偏好。
佛语玉耶:「世间下有七辈妇,为汝说之,一心善听。一者、母妇,二者、妹妇,三者、知识妇,四者、妇妇,五者、婢妇,六者、怨家妇,七者、夺命妇。汝今解不?」

玉耶答言:「不及此义。」

佛言:「善听,吾今解之。何等母妇?爱念夫主,如母爱子,昼夜长养,不失时宜,心常怜念,无有厌患——念夫如子,是为母妇。何等妹妇?承事夫壻,尽其敬诚,如兄如弟,同气分形,骨血至亲,无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为妹妇。何等知识妇?奉事夫婿,敬顺恳至,依依恋恋,不能相远,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如善知识——是为知识妇。何等妇妇?供养大人,竭情尽行,无有一二,净修妇礼,终不废阙,进不犯义,退不失礼,常和为贵——是名妇妇。何等婢妇?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尽节,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礼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幸,不得憍慢,若得杖捶,敬承奉受,及见骂辱,默然无辞,甘身苦乐,无有二心,募修妇道,不择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毁辱亲里,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妇。何等夺命妇?昼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远离之,欲与毒药,恐人觉之,心外情通,雇人害之,复遣傍夫,伺而贼之,夫死更嫁,适我愿之——是名夺命妇。」


《玉耶经》与《玉耶女经》大同小异。
佛告玉耶:「世间有七辈妇:一、妇如母,二、妇如妹,三、妇如善知识,四、妇如妇,五、妇如婢,六、妇如怨家,七、妇如夺命,是为七辈妇,汝岂解乎?」

玉耶白佛:「不知七妇尽何所施行?愿佛为解之。」

佛告玉耶:「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后略)


《增一阿含经·非常品·第九经》只提到了四种关系,其中三种有益、一种无益。
尔时,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长者女当知,夫为妇人有四事。云何为四?有妇如似母,有妇似亲亲,有妇似贼,有妇似婢。

「汝今当知,妇似母者,随时瞻视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养。尔时,诸天便复将护,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谓,长者女!此名妇人似母者也。

「彼云何有妇似亲亲者?于是,长者妇见夫已,无有增减之心,同其苦乐,是谓其人似亲亲者也。

「彼云何名为妇如似贼?于是,女人若见夫已,便怀瞋恚,憎嫉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礼拜,见辄欲害,心在他所。夫不亲妇,妇不亲夫,不为人所爱敬,诸天不拥护,恶鬼侵害,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谓斯人如似贼也。

「彼云何名为妇人如似婢?于是,贤良之妇见夫主随时瞻视,忍其言语,终不还报;忍其寒苦,恒有慈心,于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以此之事,诸天拥护,若人、非人皆悉爱念,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长者女!有此四妇,汝今为在何条?」

时彼女人闻世尊说此语已,前礼佛足,白世尊言:「唯,世尊!我今改往修来,更不敢为。自今已后,当行礼法,如似婢也。」


《佛说阿速达经》提到七种关系,其中三种无益、四种有益。这样的排列顺序也和其余译本不同。
佛言:「汝为人作妇,用何事夫婿?」

玉耶言:「当以身事夫。」

佛言:「妇人事夫有三恶四善。何等为三恶?一恶者,如与惰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二恶者,如与怨家共居,不持一心向夫,不愿夫善,不愿夫成就,当愿夫死。三恶者,如与偷盗共居,不惜夫物,但念欺夫,常欲自好,不顺子孙,但念淫泆。如是死者,展转恶道中无有出时,是为三恶。

「何等为四善?一善者,妇见夫从外来,当如母见子;夫有急缓,常欲身代之。二善者,妇事夫当如弟见兄,上下相承事,夫恶不以为恶;不念淫泆,常随夫语。三善者,妇事夫当如朋友,相见辄相念;夫从他方来,当如见父兄,心中欢喜,和颜向之,妇持心当如是。四善者,妇事夫当如婢,夫大骂亦不以为恶,捶击亦不以为剧,走使亦不以为劳苦;夫虽恶,常念事善,当顾子孙。如是死者当生天上,亦于天上饶侍者,好衣、珍宝常在身上。」

佛言:「三恶四善,汝欲持何所事夫?」

玉耶言:「妇人事夫不可用三恶;四善者可与共居。从今以去,请如婢事大夫子。」


[注2] 「整体翻译质量最高」这个评价的依据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师编写的《阅藏知津》(卷第一、卷第四十一)。他将《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列为三个译本之首,并说明:「今选取译之巧者,一本为主,其余重译即列于后。俾不能遍阅者,但阅其一,即可得旨。若能遍阅者,连阅多译,便知巧拙之得失也。」义净三藏的译本,对于翻译的目标语言的受众而言,有一个白璧微瑕的方面: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而没有拘泥于每句的字数。求那跋摩的译本通篇七言,僧伽跋摩的译本通篇五言,而义净译本则是「五七言杂」。这样的处理,是义净三藏的翻译特色之一,历代罕见。另一个著名的「五七言杂」的例子是他翻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之中的偈颂。

[注3] 「文义更加明朗」这个评价的依据是义净三藏翻译时添加的脚注。他提到:「此书已先译;神州处藏,人多不见,遂令妙语不得详知。为此更定本文,冀使流通罔滞。」(笔者注:另一种断句方式也说得通:「此书已先译神州,处藏人多不见,遂令妙语不得详知。为此更定本文,冀使流通罔滞。」此处「处藏」即指收录在大藏经——或者其雏形的经录——之中,而没有在坊间流通。)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CBETA2020.Q4, T01, no. 1.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CBETA2020.Q4, T01, no. 16.
《善生子经》,西晋沙门支法度译,CBETA2020.Q4, T01, no. 17.
《中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2020.Q4, T01, no. 26.
《杂阿含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CBETA2020.Q4, T02, no. 99.
《增一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2020.Q4, T02, no. 125.
《须摩提女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CBETA2020.Q4, T02, no. 128a.
《须摩提女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CBETA2020.Q4, T02, no. 128b.
《阿那邠邸化七子》,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CBETA2020.Q4, T02, no. 140.
《佛说阿速达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CBETA2020.Q4, T02, no. 141.
《佛说玉耶女经》,西晋录失译,CBETA2020.Q4, T02, no. 142a.
《玉耶女经》,西晋录失译,CBETA2020.Q4, T02, no. 142b.
《玉耶经》,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CBETA2020.Q4, T02, no. 143.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17, no. 801.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尊者大目乾连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26, no. 1537.
《宝行王正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CBETA2020.Q4, T32, no. 1656.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摩译,CBETA2020.Q4, T32, no. 1672.
《劝发诸王要偈》,刘宋三藏法师僧伽跋摩译,CBETA2020.Q4, T32, no. 1673.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32, no. 1674.
《南海寄归内法传》,唐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CBETA2020.Q4, T54, no. 2125.

《阅藏知津》,明北天目沙门释智旭编次,CBETA2020.Q4, J31–32, no. B271.

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长部经典·教授尸伽罗越经 ([M98] Siṅgālasuttaṃ)

Rev. Punnaji, H. (20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āli “Siṅgālovāda Suttanta” with its Four Chinese Versions. [Master's thesis, Yuan Kuang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佛法在世间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佛教中性别平等的思想与实践。另一方面,佛经中保存着一些对女性的负面评价,如「女身不净」、「女人身中有十恶事」等。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文句呢?

常见的解读可粗略归纳为三类(非穷举)。
  (一)佛教厌女。一些人看见这类文句,即将佛教视为一种「四旧」而加以批判。另一些人则断章取义地引用佛经段落,以支持其「女德」思想。这类解读往往忽视了相关文句的语境等信息,而充满成见。——就像之前的文章中反复说明的那样,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就是平等与尊重。
  (二)时代局限。佛经毕竟是两三千年前的产物了,所记载的思想受到父权制的时代局限影响,似乎在所难免。或者说:虽然佛陀与弟子们并无偏见,甚至佛陀本人是相当反主流的,但组织化的佛教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妥协。
  (三)事实陈述。即相关负面评价如实反应了社会现实,例如《玉耶经》提到:「
女人初生堕地,父母不喜。……常畏夫婿,视其颜色。……年老为儿孙所呵。——从生至终,不得自在。」这些客观的记载本身,并不能说明佛教厌女;恰恰相反,佛教对父权制下女性独受的苦的承认,反映出其至少作为「盟友 (ally)」的同情与支持。

本文试图提供另一个视角:佛教对女性(尤其是女性的身体)的贬抑,是其对男性的约束的尝试的一部分。即,与其说佛教宣扬「女德」,毋宁说其宣扬「男德」。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部分,分析相关的语境与背景。
一、谁、在哪里——佛教教化的对象;
二、做什么——教化的内容与目的;
三、「女垢」——简短的案例分析。



正文

一、谁、在哪里

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佛教的受众往往以男性为主——而这个事实恰恰会导致:佛教所教育甚至规训的目标往往正是男性。例如,基本的五戒、十善中的「不邪淫」,早期曾被翻译为「不犯他妻」(《增一阿含经·非常品·第三经》、《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经·第十七章》等)。诚然,这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同时,这也意味着,男性受到更大的道德压力、一言一行都受到更多的规训——尤其是在认为女性「天性」淫荡(因此这不是她们的错)的文化中。

佛教的说法对象可以简单分为在家和出家这两大类,并进一步分为四类:普通在家人、有权势的在家人、入世的出家人、避世的出家人(非穷举)。以下将对这四类男性进行分类讨论。



二、做什么

许多普通的在家男性,也许不能对女性感同身受,或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佛法首先教导他们善待自己的妻子,并让妻子掌握充分的财物与权力:「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侍御。」(《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处于婚姻中的女性的安全与利益。在此基础之上,再教导他们由己推人,不去侵犯或骚扰别人的妻子(及女儿、姐妹等):「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自护妻室,不应侵他。……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为了更进一步地约束他们,佛法从心性上下手,教导他们:接触女性——尤其是和自己没有关系的女性,且不论什么形式——都会影响自己的善根,并容易造下恶业;因此,最佳策略是对她们敬而远之。例如《大毗婆沙论》卷一:「女是梵行垢,女损害众生。」在这个语境中,佛法随顺世间的说法,方便说女身不净等,恰恰是对女性的保护。最终,尽可能地达到男性「不希他妻,不以染心视他女色」(《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的结果。

对于有权势的在家男性,佛法劝他们用十善等善法来治理国城,即从立法的角度保障女性的权益。另一方面,「远离女性」的思路也在更大范围内保障了女性出家及在家修梵行(包括杜绝性行为——包括拒绝丈夫的性请求)等「反传统」的选择的权力,使她们可以较为平等而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学习知识、探求真理、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等。

对于入世的出家男性,佛法教导他们保持中道。他们肩负说法的责任,并且为了维持生命而乞食,不可能完全远离女性。他们既不可以过于亲近(这往往出于贪心,并且也会助长贪心),也不可以过于疏远(这往往出于瞋心,并且也会助长瞋心)——这二者都对自身、对别人、乃至对佛教的形象没有好处。他们必须有技巧地训练自己的内心,巧妙地保持平衡:「
为女说法,常思惟空。于女人前不露齿笑,不染相动手。」(《大乘悲分陀利经·第九王子授记品》)「心无存淫,口无言调。伪声邪色,一不视听。睹彼妇人,以母、以姊、以妹、以女。宁就燔身,无为淫乱。」(《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如果有女性示爱,宁可就地自杀也坚决不从(具体案例如《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等)。观察女性的「过患」,就是上述训练中常见的一环。[注1]

至于避世的出家男性,平时几乎完全没有接触女性的机会。他们的「不净想」训练,更加无关厌女,而是为了达到解脱。例如,佛教修行中相当基础的「四念住」的第一项就是「观身」,包含观察自身、他身、自他身这三方面。佛教认为我们所有人的色身都是不净的,但是我们往往会产生「净」的错觉。当一位出家人内心产生对女性的贪淫心时,他修习不净想,以除去贪欲。他可以由类比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同样不净:「
如女身不净,自身秽亦尔。」(《宝行王正论》)「若有智者观察女色,见不净相——皮肤、肌肉、筋骨、血脉。见已,心乐修集是想。如女身,男身亦尔;如近,远亦如是;如此,彼亦如是;如他,自亦如是。」(《大方等大集经·日密分·分别品》)这样,他可以断除对身体的执着。他也可以通过观察身体的变迁与朽坏而体悟无常;或观察身中四大、三十六物各别而体悟无我,乃至证入「三解脱门」,等等。

在以上四种情况中,佛教有关所谓的女性的「过患」的教导都实际上是「男德」课程——要么变相地保护女性,要么导向解脱而与具体的女性个体无关。一些人将这些教导断章取义,试图证明女性的「劣等 (inferiority)」,实在是与佛教的精神背道而驰。这个错误,与化用「男性凝视理论 (the male gaze theory)」来规训女性的错误十分相似。


三、案例:「女是梵行垢」

上文中提到,一些人会断章取义地引用佛经文句,试图为彼等既有的厌女思想作合法性的辩解 (justification).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毗婆沙论》卷一的「女是梵行垢,女损害众生」这一句。其实,除了上文提到的解读之外,原文中紧接着就有进一步的解释:

女实非垢。胜义垢者,谓贪瞋痴。然伽他中说女为垢,是垢具故。


女性并不污浊垢秽;真正垢秽的,是人们内心的贪瞋痴这三毒烦恼。之所以称女性为「」,是因为未经训练的男性往往会在接触女性的时候,以女性为对象而生起烦恼、乃至作恶(「垢具」)。这句经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顺性别异性恋的,下同)男性。假如面向女性,恐怕说「男是梵行垢,男损害众生」亦不为过吧。

这段文句很具有代表性——在面向接受程度有限的男性时,佛法采取的策略之一即是将女性作为贪欲的具象化譬喻,藉由令听众远离外在的女性而逐渐远离内在的贪欲。当然了,接受程度更高一些的男性,完全可以直接观察思惟欲望本身的过患。一个例子是《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的医生遮勒的感慨:「
当知爱欲甚不可乐——败德丧身,莫不由之;坏好名闻,污辱梵行。凡夫迷惑,不能舍离;智者了之,观如怨贼。


脚注

[注1] 虽然常见,却非必须,并且往往与别的训练一同进行,因为这是手段而非目的。根据各人情况的不同,修习慈心或空观等训练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大智度论》卷一提到:「云何名『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不净观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这段经文说明,不净观是为了对治贪欲的,就像医生以毒攻毒一样,不可以罔顾实际情况而让所有人都去执着「不净」这个「毒」。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CBETA2020.Q4, T01, no. 16.
《增一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2020.Q4, T02, no. 125.
《玉耶经》,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CBETA2020.Q4, T02, no. 143.
《六度集经》,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CBETA2020.Q4, T03, no. 152.
《大乘悲分陀利经》,失三藏名今附秦录,CBETA2020.Q4, T03, no. 158.
《贤愚经》,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CBETA2020.Q4, T04, no.202.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第十九〉,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CBETA2020.Q4, T11, no. 310, p. 472—480.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CBETA2020.Q4, T12, no. 392.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17, no. 801.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CBETA2020.Q4, T17, no. 829.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CBETA2020.Q4, T25, no. 1509.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26, no. 1545.
《宝行王正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CBETA2020.Q4, T32, no. 1656.
《法华经玄赞摄释》,唐沙门智周撰,CBETA2020.Q4, X34, no. 636.

Mulvey, L. (1989).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pp. 14-26).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佛法在世间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引言

本文是对本系列第一篇〈起源的传说〉的补充讨论。

本文中的「能动性
(agency)」指具有主观意识,及可以积极地作出选择、可以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自主权 (autonomy)」指具有主体性,及独立地作出决定的自由;尤指身体自主,即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享有充分的主权与决定权。


正文

一、能动性

  • 平等

佛陀时代,社会中普遍认为,人的出生对于其能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婆罗门可以获得解脱而首陀罗不能,男性可以修行圣道而女性不能,等等。佛教对这类见解有明确的批评,并指出:人虽有外表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故任何人都有充足的能力去作决定——不论善恶。

例如,南传《中部·婆私吒经》提到:
如是情状在人类,形相由生无种种。虽依于发或依头,虽依于耳或依眼……虽依于臀或依胸,虽依阴部或行淫……虽依于色或依声……人各于己身体中,各自人中无别异。


菩提比丘 (Bhikku Bodhi) 对这一段巴利经文的英译似乎更明确地展现了原文的含义:
With humans no differences of birth make a distinctive mark in them. Nor in the hair nor in the head, nor in the ears nor in the eyes, [...] nor in the buttocks or the breast, nor in the genitals or ways of mating, [...] nor in their color or voice. [...] In human bodies in themselves, nothing distinctive can be found. Distinction among human beings are purely verbal designations.


  • 作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记载了一个诸天出于感慨而作的偈颂:
未必诸事业,男子悉能为;
虽复是女人,有智驱狮子。


《大庄严论经》则记载,曾有一位宫女听闻比丘说法而证得初果。当时的国王听说后,深加赞赏。
王闻是已,于佛法中倍生敬心,而作是言:「呜呼佛法!大力世尊厌生死道。呜呼佛法!有信向者皆得解脱。何以知之?女人浅智,尚能解悟,过六师故。我今向阿耨多罗调御丈夫坊处,生归依心。南无救一切众生大悲者,开甘露法,男女长幼等同修行。」


  • 作恶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五则在对「断善根」的探讨中涉及了能动性,并且反驳了一种流行的观点:「男子造业胜,非女人;男子练根胜,非女人;男子意乐胜,非女人。——故知女人不能断善。
见行者,意乐坚固,于善恶业所作猛利。……于见行中,男子、女人俱能断善。……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栴酌迦婆罗门女,恶心谤佛,过诸丈夫。


肯定女性造作恶业的能动性,即是承认女性与男性无别的复杂性。这样的承认,避免了「神圣化」女性的过失,对于破除性别刻板印象、推广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自主权

另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女性依附于男性,而不能独立存在。这样的观点固然是基于对部分社会现状的观察,却并非固有的真理。亦即,是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不得不作为男性的附庸而生存;但这个现象并不意味着女性自然应当成为男性的附庸,或男性天然地应当享有女性。

《大毗婆沙论》卷九就记载了两个这种常见观点的形式,并将之斥为「欲邪行从痴生」,即由愚痴而导致男性对女性的性剥削。
云何〔欲邪行〕从痴生?谓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诸婆罗门应畜四妇,剎帝力三,吠舍应二,戍达罗一。婆罗门等数若未满,淫他妻室亦无有罪。」然彼淫时,起属他想。

又此西方有蔑戾车,名曰目迦,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母邑,皆如熟果、已办饮食、道路、桥、船、阶梯、臼等——法尔有情共所受用,是故于彼行欲无罪。」此等邪行,名从痴生。


由于时代的局限,此处没有明确指出,性剥削的根本在于权力。尽管如此,佛教出于对女性自主权的支持而反对父权制社会中流行的观点与剥削,确实是超越时代的。


回向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参考文献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集,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CBETA2020.Q4, T04, no. 201.
《佛说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17, no. 80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唐三藏法师义净译,CBETA2020.Q4, T23, no. 1442.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CBETA2020.Q4, T26, no. 1545.

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中部经典·婆私吒经([M98] Vāseṭṭhasutta)》
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经藏·小部经典·经集·婆私吒经([Sn3:9] Vāseṭṭhasutta)》

Nanamoli, Bhikkhu, and Bhikkhu Bodhi.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5): 499.

#佛法在世间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今考诸藏正字义,溯流徂源期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惟愿慈悲垂加护。


凡例

 —以下将以
CBETA 已完成的校勘为基础,以金藏、房山辽代刻经、明永乐北藏的相关部分对校。

 —校正的基本原则:
 (一)年代越早,参考价值越高。用字以正仓院圣语藏本为准,除非与辽代刻经不一致——在此情况下从众(指藏经系统)。有争议的地方用红色标出,对应其余藏经的不同之处用蓝色橙色标出。如果这一条原则必须违背,则要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对菩提流志三藏的用字习惯的判断,即以《大宝积经》为参考,辅以三藏的其余译作。
 (三)义理方面参考《阿閦佛国经》,及《悲华经》和《大乘悲分陀利经》的相关部分。

 —缩写说明:
【圣】日本正仓院圣语藏(天平写经,729-768年);
【辽】房山石经辽代刻经(火字函;北方系,1042-1056年);
【宫】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南方系,1104-1148年);
【宋】南宋思溪藏(南方系,1126-1250年);
【金】金藏(大宝集寺本,仅存上卷;中原系,1149-1173年);
【丽】再雕高丽藏(以北方系契丹藏对校中原系开宝藏,1236-1251年);
【元】元普宁藏(1277-1290年)
【北】明永乐北藏(南方系,1419-1440年);
【径】明径山藏(即嘉兴藏,南方系,1589-年);
【明】二种明刻本;
【余】其余诸本;
【正】校正结果。


正文

【余】大唐三藏菩提流志 【明】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 【正】大唐三藏菩提流志

【圣】【辽】【宫】奉譯 【宋】【金】【丽】【元】【北】【径】奉譯 【正】奉

第一品

【圣】【金】【丽】隨喜善 【宫】【宋】【元】【径】隨喜善 【辽】(缺) 【北】隨喜善 【正】隨喜

【圣】【丽】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 【辽】【宫】【宋】【金】【元】【北】【径】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 【正】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 按:「想」字是从「相」字衍生而来的,故古本但作「相」。今据二字义已别,故取「想」字。下同。

【圣】【辽】【宫】【宋】【元】【北】【径】此大千界六震動 【金】【丽】此大千界六震動 【正】此大千界六震動

【余】於彼時一切眾生無橫死者 【宋】於彼時一切眾生無橫死者 【正】於彼時一切眾生無橫死者 按:即上文所谓「彼不動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廣目如來應正等覺授菩提記」此二时。

【圣】【宫】【宋】【径】(不详) 【辽】【元】【北】名……優鉢羅 【金】【丽】名……優鉢羅 【正】名……優鉢羅 按:「花」为「華」的俗字。今将「花」字一律改正为「華」字。

【圣】【宫】【宋】【金】【丽】【元】陀利華遍滿大地 【辽】【北】【径】陀利華遍滿大地 【正】陀利華遍滿大地 按:考流志三藏其余译作,全用「芬」字。

【圣】【宫】【宋】【金】【径】發如是願我成佛於彼剎中一切菩薩 【辽】【丽】發如是願願我成佛於彼剎中一切菩薩 【元】【北】發如是願我成佛時於彼剎中一切菩薩 【正】發如是願願我成佛於彼剎中一切菩薩 按:如是取舍,原因有二。一者,「我成佛」三字,于文义有缺;且不符四字格的基本格式,似为脱漏——流志三藏的译经风格之一即是在条件允许时尽量使用四字格,除呼语外鲜用三字句。二者,本经第四品中,存在类似句式,使用的就是「願我成佛」,诸本一致。

【圣】【宫】【宋】【金】【丽】【元】若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辽】(缺) 【北】【径】若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正】若從兜率天降神母胎

第二品

【圣】【辽】【金】【丽】世界之中所有眾生欲界天 【宫】【宋】【元】【北】【径】世界之中所有眾生及以欲界天 【正】世界之中所有眾生欲界天

【圣】【辽】【金】【丽】能令無數百千眾生諸善本 【宫】【宋】【元】【北】【径】能令無數百千眾生諸善本 【正】能令無數百千眾生諸善本 按:「殖」同「植」,此处为栽种义。观历代译经,早期多用前者,晚期多用后者。唐时二者混用。如本经第六品有「植眾德本」一句,诸本皆同。考虑到「生殖」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可能干扰读者对文言经文的理解,采用「植」字,义无别故。

【余】魔王界 【明】魔王界 【正】魔王界

【圣】【宫】其地柔軟如兜羅 【辽】【金】其地柔軟如兜羅綿枕 【宋】【丽】【元】【北】【径】其地柔軟如兜羅綿 【正】其地柔軟如兜羅綿 按:考流志三藏其余译作,多用「如兜羅綿」。又考大藏诸经,皆是以绵喻地,没有以枕喻地的。

【余】譬如欝單越人無別者 【宫】譬如欝單越人無別者 【正】譬如欝單越人無別

【圣】【宫】【宋】【丽】【元】有清淨池應念而 【辽】【金】【北】【径】有清淨池應念而 【正】有清淨池應念而 按:「見」字古同「現」字。今为存二义故,取「見」字。

【余】有不樂者即便不 【辽】有不樂者即便不 【正】有不樂者即便不 按:同上。

【余】不如此界諸等 【辽】不如此界諸女人等 【正】不如此界諸女人等 按:上句言「彼國女人」。又为四字格故。

【圣】【辽】【宋】【金】【丽】【元】【径】雖經晝夜常覩光耀 【宫】【北】雖經晝夜常覩光 【正】雖經晝夜常覩光耀

【余】大樓閣者方妙喜世界 【明】大樓閣者方妙喜世界 【正】大樓閣者方妙喜世界

【圣】【辽】【宫】【元】此不動如來……佛光明 【宋】【金】【丽】【北】【径】此不動如來……佛光明 【正】此不動如來……佛光明 按:「諭」字古同「喻」字。今据二字义已别,故取「喻」字。

【余】此亦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殊勝願力之所成就 【丽】此亦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殊勝之所成就 【正】此亦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殊勝願力之所成就

【余】又如來 【丽】又如來 【正】又如來

【聖】隨所化見 【辽】【宋】【金】【丽】【元】【北】【径】隨所化現 【宫】隨所他現 【正】隨所化現

第三品

【圣】【辽】【金】【丽】皆令證阿羅漢果 【宫】【宋】【元】【北】【径】皆令證阿羅漢果 【正】皆令證阿羅漢果 按:即「現見、內證」之略称。

【圣】【辽】【宫】【宋】【元】【径】頻羅 【金】【丽】【北】頻羅 【正】頻

【圣】【宫】【宋】【元】【北】【径】懈怠預流果 【辽】【金】【丽】懈怠預流果 【正】懈怠預流果 按:形讹。

【余】此諸人等非一定得盡諸漏 【明】此諸人等非一定得盡諸漏 【正】此諸人等非一定得盡諸漏

【圣】【辽】【金】名惰人 【宫】【宋】【丽】【元】【北】【径】名惰人 【正】名惰人 按:「嬾」字古同「懶」字。今据懈怠在心而不在身,取「懶」字。

【圣】【辽】【宫】【宋】【元】【北】【径】如此界 【金】【丽】如此界 【正】如此界

【余】不還來此名阿那 【径】不還來此名阿那 【正】不還來此名阿那

【余】舍利此是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假名建立 【元】舍利此是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假名建立 【正】舍利此是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假名建立 按:准上下文,此经通篇都用「舍利弗」,唯此作「舍利子」,故取「弗」字。又,考流志三藏其余译作,如〈大神变会〉中亦有同样的现象:通篇都是「舍利弗」,而掺杂一二处「舍利子」。未审何缘。

【圣】【辽】【宫】【宋】【金】【丽】若天者 【元】【北】【径】若天者 【正】若天者

第四品

【余】若當生不動如來佛剎者 【明】若當生不動如來佛剎者 【正】若當生不動如來佛剎

【余】由不動如來往菩薩行時 【辽】由不動如來往菩薩行時 【正】由不動如來往菩薩行時

【圣】【辽】【宋】【丽】【元】持用布施由茲善往生彼國 【宫】【北】【径】持用布施由茲善往生彼國 【正】持用布施由茲善往生彼國

【余】譬如金 【明】譬如金 【正】譬如金

【圣】【丽】於菩薩行人為障礙 【辽】(缺) 【宫】【宋】【元】【北】【径】於菩薩行人為障礙 【正】於菩薩行人為障礙

【余】由茲善彼諸菩薩善得往生 【明】由茲善彼諸菩薩善得往生 【正】由茲善彼諸菩薩善得往生

【圣】【辽】【宫】【宋】【丽】若已生現生當亦皆斷諸惡趣 【元】【北】【径】若已生現生當生生亦皆斷諸惡趣 【正】若已生現生當亦皆斷諸惡趣

【圣】【丽】至未證無上菩提從一佛土至一佛土 【辽】【宫】【宋】【元】【北】【径】至未證無上菩提從一佛土至一佛土 【正】至未證無上菩提從一佛土至一佛土 按:形讹。

第五品

【圣】【辽】【丽】涅槃功德品 【宫】【宋】【元】【北】【径】涅槃功德莊嚴品 【正】涅槃功德品 按:准《佛国经》,题为「佛般泥洹品」,诸本皆同。

【余】諸天人經七晝夜心懷悲惱 【宋】諸天人經七晝夜心懷悲惱 【正】諸天人經七晝夜心懷悲惱

【余】取滅度一何速哉 【宋】取滅度一何速哉 【正】取滅度一何速哉

【余】彼佛剎中所生菩薩摩訶薩亦當其數 【宫】彼佛剎中所生菩薩摩訶薩亦當其數 【正】彼佛剎中所生菩薩摩訶薩亦當其數

第六品

【圣】【辽】【丽】於彼彼佛剎隨樂受生 【宫】【宋】【元】【北】【径】於佛剎隨樂受生 【正】於彼彼佛剎隨樂受生 按:彼彼,意为〔其中的〕每一个,即指前文提及的「東方無量世界」。

【余】餘世界中諸菩薩眾所有形等色皆悉能見 【宫】餘世界中諸菩薩眾所有形等色皆悉能見 【正】餘世界中諸菩薩眾所有形等色皆悉能見

【圣】【辽】【丽】假使有人以金寶滿閻浮提 【宫】【宋】【元】【北】【径】假使有人以金寶滿閻浮提 【正】假使有人以金寶滿閻浮提 按:考流志三藏其余译作,没有「終以」的表述,恐为形讹。

【圣】【辽】【宫】【宋】【丽】汝當斷 【元】【北】【径】汝當斷 【正】汝當斷

【圣】或使經行若坐若立立等 【辽】【宫】【宋】【丽】【元】或使經行若坐若立等 【北】【径】或使經行若坐若立汝等 【正】或使經行若坐若立等

【圣】【宫】【宋】【元】【北】【径】不應生於退轉之 【辽】【丽】不應生於退轉之 【正】不應生於退轉之

【圣】【辽】稱彼名號憂患自 【宫】【宋】【丽】【元】【北】【径】稱彼名號憂患自 【正】稱彼名號憂患自 按:此处「清」字为净尽义,用法如「清除」、「肃清」。

【圣】【丽】結趺坐安處虛空 【辽】【宫】【宋】【元】【北】【径】結趺坐安處虛空 【正】結趺坐安處虛空 按:据《慧琳音义》:「結加趺坐者。加字只合單作加。」「有從足作跏。文字所無者也。」考流志三藏其余译作,但用「加」字。

【圣】終以後 【余】終以後 【正】終以後 按:讹误。

回向

大圣涅槃三千载,结集传译流布难,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我今思惟、校正、流通经文,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

#妙喜法门

前言

尊者摩咥里制吒所造的《一百五十赞佛颂》是佛教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部赞颂,并对古印度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尊者摩咥里制吒在佛世时曾是一只鸟,看见佛相好光明,不禁鸣叫赞叹。佛授记说,以此善根,此鸟会在佛灭度后不久,转生为人,辩才无碍,作颂赞佛。转生为人的尊者,一开始信仰大自在天;后来看见佛法中对自己的悬记,就转而在世尊的善说法律中出家,并作了两首著名的赞佛颂,分别有一百五十颂(即本赞)和四百颂(已佚)。

据记载,当时的许多佛教大德都曾为这两部赞颂作过注释或发扬。大众集会时,也常常请声音洪亮动听的人诵此二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刚出家未久,才学习完十戒,就要学此二赞。

学习、读诵这些赞颂,有六种利益:
(一)能知道佛具备深远的功德;
(二)能体会写作文章的框架、脉络、思路;
(三)能令舌根清净;
(四)能令呼吸顺畅;
(五)(因为归依佛陀、说诚实语而)能安处于众会之中,不会恐惧、担忧、或惊慌失措;
(六)能健康长寿。

可惜的是,《一百五十赞佛颂》只有唐朝义净三藏的一个中文译本,且没有任何中文注释等传世。以下将参考现存的梵本等,为此赞划分章节,并对文义不甚明朗之处作简要的解释。

本文有关此《赞》的文句义理的参考资料主要有三种。学术上,参考
The Śatapañcāśatka of Mātṛceṭa: Sanskrit Text, Tibetan Translation & Commentary,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D. R. Shackleton-Bailey, 1951) 一书——此书含有现存梵本、藏译本与注释、及英文注解。信仰上,参考 Mātṛceṭa's Hymn to the Buddha: an English Rendering of the Śatapañcāśatka (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 1995) 一书——此书是对梵本的意译,由两位斯里兰卡的法师(其中一位为澳大利亚裔)完成。此外,本文参考了义净三藏的其余译作,以确定一些用字、及典故的来源等。

义净三藏的翻译中,有些地方比现存梵本有更多或更深的含义,可能是因为参考了现已不存的《杂赞》、《糅杂赞》、及《四百赞》等。

我今发隐,若少参圣旨,则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请冥加授。



正文


序章 (一至九颂)


 世尊最殊勝,善斷諸惑種,
 無量勝功德,總集如來身。

 唯佛可歸依,可讚可承事,
 如理思惟者,宜應住此教。

 諸惡煩惱習,護世者已除,
 福智二俱圓,唯尊不退沒。

 縱生惡見者,於尊起嫌恨,
 伺求身語業,無能得瑕隙。

 記我得人身,聞法生歡喜,
 譬如巨海內,盲龜遇楂穴。

【注】楂
(chá): 水中的浮木。楂穴:木板上的孔洞。佛陀曾说了这么一个譬喻,说大海中有一只瞎眼的龟,与一块随处漂浮的木头。这龟每一百年探头一次。龟探出头,正好钻进木头上的小孔,这样渺茫的概率,却比众生死后能(再次)获得人身的概率更高。因此,经中说:「诸凡夫人,常开三恶道门;于三善道为客,于三恶处为家。

 忘念恒隨逐,惑業墮深坑,
 故我以言詞,歎佛實功德。

【注】上二颂义相连。此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受佛悬记、人身难得今已得的欢喜;二是对诸行无常的慨叹。出于这两种情感,作者决定珍惜并好好利用人身,作颂赞佛。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知道,凡是在五浊末法能够有幸接触到佛法、能生起信心、能尝试修行的人,一定都曾在过去生中见过佛并种过善根。换言之,我们都是符合「記我得人身,聞法生歡喜」的,应自庆慰、感恩、珍惜、精进。

 牟尼無量境,聖德無邊際,
 為求自利故,我今讚少分。

 敬禮無師智,希有眾事性,
 福慧及威光,誰能知數量。

【注】第二句指佛所成就的事业是〔质量〕希有而〔数量〕众多的。

 如來德無限,無等無能說,
 我今求福利,假讚以名言。


胜因赞第一 (一〇至二六颂)


 我智力微淺,佛德無涯際,
 唯願大慈悲,拯我無歸處。

【注】此颂前半与上一颂义相连。后半,梵本的字面意思是:佛自度疑惑,覆护苦世间;而义净三藏的翻译带有归依、祈求的意思。

 怨親悉平等,無緣起大悲,
 普於眾生界,恒作真善友。

 內財尚能捨,何況於外財,
 尊無悋惜心,求者滿其願。

 以身護彼身,以命贖他命,
 全軀救一鴿,歡喜無慳悋。

【注】第三句即「割肉喂鹰」的典故。见载于《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萨波达王本生》,及南传《小部·本生经·尸毗王本生谭》等。

 尊不畏惡道,亦不貪善趣,
 但為心澄潔,尸羅由此成。

【注】菩萨持戒是为了自净其意;既不是因为畏惧造恶业堕恶道,也不是因为贪爱善业感得善报。

 常離諸邪曲,恒親質直者,
 諸業本性空,唯居第一義。

 眾苦逼其身,尊能善安慮,
 正智斷諸惑,有過悉興悲。

 殉命濟他難,生無量歡喜,
 如死忽重蘇,此喜過於彼。

 怨對害其身,一切時恒惱,
 不觀其過惡,常起大悲心。

 正遍菩提種,心恒所珍玩,
 大雄難勝智,無有能及者。

 無等菩提果,苦行是其因,
 由此不顧身,勤修諸勝品。

 豪貴與貧賤,等引以大悲,
 於諸差別中,而無高下想。

 勝樂等持果,心無有貪著,
 普濟諸群生,大悲無間斷。

【注】等持,即定,音译为三昧/三摩地。菩萨虽然证得种种殊胜而安乐的禅定境界,但不贪著其中(尤其是不会因此而贪求生于高层天上);因为菩萨有大慈悲,会普遍地去(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帮助众生。

 尊雖遭極苦,於樂不悕求,
 妙智諸功德,殊勝無能共。

 染淨諸雜法,簡偽取其真,
 如清淨鵝王,飲乳棄其水。

【注】前半颂指菩萨透过纷杂的表相而了知实相。后半颂是一个譬喻,指菩萨取善言而舍无益言,行善法而舍非善法等。

 於無量億劫,勇猛趣菩提,
 於彼生生中,喪身求妙法。

 三僧祇數量,精勤無懈惓,
 持此為勝伴,以證妙菩提。



无比赞第二 (二七至四一颂)


 尊無嫉妬心,於劣除輕想,
 平等無乖諍,勝行悉圓成。

 尊唯重因行,非求果位圓,
 遍修諸勝業,眾德自成滿。

 勤修出離法,超昇眾行頂,
 坐臥經行處,無非勝福田。

 拔除眾過染,增長清淨德,
 斯由積行成,唯尊最無上。

 眾福皆圓滿,諸過悉蠲除,
 如來淨法身,塵習皆已斷。

 資糧集更集,功歸調御身,
 欲求於譬類,無能與佛等。

【注】「調御〔丈夫〕」,是佛的称号之一。「调
(tiáo)」指调教、训练;「御」指驾驭。「调御」是一个比喻,将众生的心念比作桀骜不驯的奔马;将佛对众生的教导、以及众生由此而对自己心念的训练比作调教马匹。

 遍觀諸世間,災橫多障惱,
 縱有少分善,易得為比對。

 遠離諸過患,湛然安不動,
 最勝諸善根,無能為譬喻。

【注】上二颂义相连。前一颂是说,世间有为法——包括善法——都是无常的、有限的;众生行有漏善法,其善根与善果也都是无常的、有限的。「易得為比對」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众生行善时总是挑简单的(易得);二是说世间有限的善法是可以描述的、容易以譬喻(比對)说明的。后一颂则是对比说,佛修集圆满无量无限的无漏善根,言辞譬喻说不能尽,一切世间无可比拟。

 如來智深遠,無底無邊際,
 世事喻佛身,牛跡方大海。

【注】「牛跡」,指像牛的脚印那么小的一摊水。

 深仁荷一切,世間無有比,
 大地持重擔,喻此實為輕。

 愚癡闇已除,牟尼光普照,
 世智非能譬,如螢對日光。

 如來三業淨,秋月皎空池,
 世潔喻佛身,俱成塵濁性。

【注】清净明亮的秋月、晴空、清池,用来比喻佛无垢的身业、语业、意业;然而世间清净之物,比起佛的清净,还是显得秽浊了。

 如上諸所引,世中殊勝事,
 佛法逈超過,俗事可哀愍。

【注】逈
(jiǒng): 同「迥」,远。

 聖法珍寶聚,佛最居其頂,
 無上無比中,唯佛與佛等。

 如來聖智海,隨樂歎少分,
 鄙詞讚勝德,對此實多慚。



神迹赞第三 (四二至五一颂)


 時俗覩降魔,一切咸歸伏,
 觀彼同真性,我謂等輕毛。

【注】菩萨将成佛道之前,坐在菩提树下,降服魔王波旬。波旬是欲界最顶层的天王,有很大的神力。一般人看见菩萨降服天魔,都很惊叹,以为是很难得的事情;却不知菩萨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更为难得的。世间看见菩萨降服外在的天魔,却未必能注意到菩萨降服了另外三种更加可怕的魔:烦恼魔、五蕴魔、死魔。

 假令大戰陣,智勇能摧伏,
 聖德超世間,降彼非為喻。

 隣次降魔後,於夜後分中,
 斷諸煩惱習,勝德皆圓滿。

 聖智除眾闇,超過千日光,
 摧伏諸邪宗,希有無能比。

 三善根圓滿,永滅貪恚癡,
 種習悉已除,清淨無能喻。

 妙法尊恒讚,不正法恒非,
 於斯邪正處,心無有憎愛。

 於聖弟子眾,及外道師徒,
 於彼違順中,佛心初無二。

 於德情無著,德者亦非貪,
 善哉極無垢,聖智恒圓潔。

 諸根常湛寂,永離迷妄心,
 於諸境界中,現量由親覩。

【注】众生通过观察佛外在显现的「諸根常湛寂」的状态,即知佛内心清净、「永離迷妄心」。义净三藏翻译的后半颂,似乎还带有这么一层意思:因为佛智清净圆满,所以可以现观诸法而无挂碍。

 念慧窮真際,非凡愚所測,
 善安立語言,證彼亡言處。



妙色赞第四 (五二至五七颂)


 寂靜無礙光,皎潔逾輝映,
 妙色世希有,孰不懷敬心。

 若有暫初觀,或復恒瞻覩,
 妙相曾無二,前後悉同歡。

 最勝威德身,觀者心無厭,
 縱經無量劫,欣仰似初觀。

 所依之德體,能依之德心,
 性相二俱融,能所初無異。

 如斯善逝德,總集如來躬,
 離佛相好身,餘非所安處。

【注】躬,即身体。「善逝」是佛的称号之一。逝,即去;善逝,指佛成就殊胜之法而能很好地前往安隐的涅槃。又指佛善能断除贪瞋痴等烦恼——这些烦恼使人不能前往善处、而是前往恶处。

 我因先世福,幸遇調御師,
 仰讚功德山,遠酬尊所記。


慈悲赞第五 (五八至六六颂)


 一切有情類,皆因煩惱持,
 唯佛能善除,由悲久住世。

【注】一切众生因其烦恼而不断造业、不断轮回;佛菩萨虽久已降服烦恼,但并不早早地入涅槃,而是以大悲心故长久地利益众生。

 誰當先敬禮,唯佛大悲尊,
 聖德超世間,悲願處生死。

【注】此颂的字面意思是:大悲的佛陀呀!我应当先敬礼谁——是先礼佛,还是先礼那令菩萨不厌生死度脱众生的大慈悲心?

 尊居寂靜樂,處濁為群生,
 永劫久精勤,慈心為一切。

 從真還利俗,由悲所引生,
 如呪出潛龍,興雲注甘雨。

【注】就像咒师用神咒将潜龙从深潭中引出,而令其降雨一样;慈悲将佛从寂静远离的安乐中引出,令佛为众生降下甘露法雨。

 恒居勝定位,等觀以怨親,
 兇嶮倡聒人,投身歸聖德。

【注】聒
(guō): 喧哗。倡 (chāng) 聒:指唱歌演戏等的艺人,一说泛指心念散乱、掉举的人。

 神通師子吼,宣言三界尊,
 久已厭名聞,由悲自稱讚。

 常修利他行,曾無自利心,
 慈念遍眾生,於己偏無愛。

 悲願無邊際,逐器化群生,
 隨處皆饒益,猶如散祭食。

 深心念一切,恒不捨須臾,
 利彼反遭辱,由悲非佛咎。

【注】后半颂的意思是:遭到侮辱并非由于佛的恶业(非佛咎),而是因为佛慈悲〔不舍刚强难化的众生〕(由悲)。



梵音赞第六 (六七至八一颂)


 慈音演妙義,誠諦非虛說,
 廣略任機緣,半滿隨時轉。

【注】佛所说的法,兼具内容的深度与修辞的优美。不像世间之人,或谈论深义而晦涩枯燥,或文章锦绣却华而不实。「半满」指声闻教法与菩萨教法。

 若聞尊演說,孰不歎希奇,
 縱令懷惡心,有智咸歸信。

 義詞恒善巧,或復出麁言,
 利益悉不虛,故並成真妙。

【注】此颂与后一颂义相连。柔软,即善业、善报、善趣,正道、涅槃;粗犷,即恶业、恶报、恶趣,邪道、生死。佛因材施教,故号「调御丈夫」。

 柔軟及麁獷,隨事化眾生,
 聖智無礙心,一味皆平等。

【注】「一味」,如《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罗经》言:「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水咸,皆同一味。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是谓我正法律中第四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勝哉無垢業,善巧喻良工,
 成此微妙身,演斯珍寶句。

 覩者皆歡喜,聞說並心開,
 美顏宣妙詞,如月流甘露。

 慈雲灑法雨,能清染欲塵,
 如彼金翅王,吞滅諸龍毒。

 能殄無明闇,喻如千日光,
 摧碎我慢山,譬猶天帝杵。

 現證非虛謬,靜慮除亂心,
 如實善修行,三事皆圓滿。

【注】佛法具备三种功德、远离三种过失。第一、只要如法修行,就可以获得圣智而亲自证明,故无虚妄错谬。第二、以善法对治不善,广说乃至以禅定对治散乱,心得决定,故无疑惑。第三、容易理解、容易修行,谁都可以获得利益。如《法蕴论·证净品》言:「
谓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

 創聞佛所說,心喜已開明,
 從此善思惟,消除諸垢染。

【注】創,即(刚)开始。

 遭苦能安慰,放逸令生怖,
 著樂勸厭心,隨事皆開誘。

 上智證法喜,中根勝解生,
 淺劣發信心,尊言遍饒益。

 善拔諸邪見,引之趣涅槃,
 罪垢能洗除,由尊降法雨。

 一切智無礙,恒住正念中,
 如來所記莂,一向非虛謬。

 無非處非時,亦無非器轉,
 尊言不虛發,聞者悉勤修。



教诫赞第七 (八二至九一颂)


 一路勝方便,無雜可修學,
 初中後盡善,餘教所皆無。

 如斯一向善,狂愚起謗心,
 此教若生嫌,無怨與斯等。

【注】此处「斯」是指邪见。即,邪见的影响会使人不信甚至诽谤究竟圆满的佛法,世间没有比邪见更大的怨家了。

 歷劫為群迷,備經眾苦毒,
 此教縱非善,念佛尚應修。

 況能大饒益,復宣深妙義,
 縱使頭被焚,先應救此教。

【注】前半颂与上一颂义相连。佛为了众生而求正法,故于无量劫难行苦行,难忍能忍。就算此法不圆满,我们念及佛的恩德,尚且应当恭敬听闻〔不要让佛唐捐辛苦〕;何况佛法如此圆满,岂有不闻思修的道理!如《大悲经·以诸譬喻付嘱正法品》所言:「
阿难!若有众生起一念心,悲悯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本昔修行菩萨苦行,作如是言:『为我等故,具受无量种种苦痛、难为之事。』阿难!我说彼等一发心者,必定当得最后涅槃;何况我所种善根者!

 自在菩提樂,聖德恒淡然,
 皆由此教生,證彼亡言處。

 世雄真實教,邪宗聞悉驚,
 魔王懷惱心,人天生勝喜。

 大地無分別,平等普能持,
 聖教利群生,邪正俱蒙益。

 暫聞佛所說,金剛種已成,
 縱未出樊籠,終超死行處。

 聞法方思義,如實善修行,
 次第三慧圓,餘教皆無此。

 唯獨牛王仙,妙契真圓理,
 斯教不勤修,寧有怨過此。



利益赞第八 (九二至一〇一颂)


 暫聞除渴愛,邪見信心生,
 聽者發喜心,依斯具淨戒。

 誕應時咸喜,成長世皆歡,
 大化利群生,示滅興悲感。

 讚詠除眾毒,憶念招欣慶,
 尋求發慧明,解悟心圓潔。

 遇者令尊貴,恭侍勝心生,
 承事感福因,親奉除憂苦。

 尸羅具清潔,靜慮心澄寂,
 般若圓智融,恒沙福所集。

【注】「尸羅
(Śila)」可简单理解为戒,「靜慮 (Dhyāna)」可简单理解为定,「般若 (Prajñā)」可简单理解为慧。

 尊容及尊教,及尊所證法,
 見聞思覺中,此寶最殊勝。

【注】您的容颜是可见的珍宝,您的教诲是可听闻的珍宝,您所证的妙法是可思惟的珍宝;您就像一座矿藏,充满美德的珍宝。

 漂流作洲渚,害己恒為護,
 怖者作歸依,引之令解脫。

【注】渚
(zhǔ): 水中的小块陆地。第二句,梵本的字面意思是:佛为遭难而饱受折磨的众生提供救护。义净三藏采用「害己」的翻译,指明一切业果都是自作自受。

 淨戒成妙器,良田生勝果,
 善友能饒益,慧命由此成。

【注】此颂中的「妙器」、「良田」、「善友」都是指佛。「慧命」是譬喻,意为法身以智慧为寿命。

 行恩及和忍,見者咸欣悅,
 廣集仁慈心,功德無邊際。

 身口無過惡,愛敬由之生,
 吉祥眾義利,咸依善逝德。

【注】佛没有一切过失或罪恶,故被珍惜与怀念;具有殊胜的色身与言教,故可爱乐;促进一切众生的福祉,故富饶;是功德聚,故吉祥。



导师赞第九 (一〇二至一一二颂)


 導師能善誘,墮慢使翹勤,
 等持調曲心,迷途歸正道。

 善根成熟者,駕馭以三乘,
 𢤱悷不調人,由悲故暫捨。

【注】𢤱
(lǒng) 悷:指刚强难化。据萧旭考证,「𢤱悷」为「狼戾」的音转,「狼戾」为「狠戾」的形讹。

 於遭厄能救,安樂勸善修,
 悲愍苦眾生,利樂諸群品。

 違害興慈念,失行者生憂,
 暴虐起悲心,聖德無能讚。

 恩深於罔極,舉世所咸知,
 於此返生怨,尊恒起慈愍。

【注】罔
(wǎng) 極:指〔父母的恩德〕无穷无尽。典出《诗·小雅·蓼莪 (lù é)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亡身救一切,自事不生憂,
 於諸崩墮人,親能為援護。

【注】对于那些徘徊在悬崖边的人、不在乎自身的福祉的人——即是自己的最大的怨敌的人——来说,您是提供安全保障的墙壁。

 二世行恩造,超過諸世間,
 於闇常照明,尊為慧燈炷。

【注】「二世」,一说为人间和天上,一说为今世和后世。

 人天所受用,隨類有差殊,
 唯尊正法味,平等無差別。

 不觀於氏族,色力及年華,
 隨有善根人,求者皆蒙遂。

 廣現諸希有,無緣起大慈,
 聖眾及人天,合掌咸親近。

 嗚呼生死畏,佛出乃光暉,
 饒益諸眾生,皆能滿其願。

【注】梵本的下半颂还有一层意思:佛在人间出生、得道、涅槃等,使诸天神灵羡慕人类。



难行赞第十 (一一三至一二三颂)


 惡人與共處,摧樂取憂危,
 謗惱害其身,猶如受勝德。

【注】佛没有选择独处,而是选择入众说法——处于恶人和愚人之间,却不以为苦。

 為物行勤苦,曾無染著心,
 世尊希有德,難以名言說。

 尊遊嶮惡道,馬麥及牛鏘,
 苦行經六年,安受心無退。

【注】第一句指佛为了众生而不回避吃苦。第二句有两个典故。「馬麥」指佛曾在饮食有限的情况下,于九十日中接受马粮作为食物。当时有出家人具有神通,可以去别的世界采取食物,但佛没有准许。这是因为佛已答应接受马粮的供养;也是为了后世没有神通的出家人在挨饿时不会受人讥笑。鏘
(qiāng): 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牛鏘:指土地坚硬;一说为牛群践踏使土地坚硬硌脚,一说地硬得牛走过去会发出铿锵的声音。佛为度有缘,曾夜宿城外牛鏘之地。注意:此处的「牛鏘」并非「金槍」或「木槍」之误。第三句指菩萨成道之前,曾示现六年苦行,比一切苦行者更精进,以向世间证明单纯的苦行是无益的、并不能导向解脱。

 尊居最勝位,悲愍化群生,
 縱遇輕賤人,身語逾謙敬。

【注】此处「輕賤人」的意思是「輕賤〔佛的〕人」,而不是「〔身份〕輕賤〔之〕人」

 或位尊貴主,曾無憍慢心,
 屈己事眾生,卑恭如僕使。

 機情億萬種,論難百千端,
 如來慈善音,一答疑皆斷。

 恩深過覆載,背德起深怨,
 尊觀怨極境,猶如極重恩。

【注】梵本此颂还有一层意思:佛帮助那些怨憎、敌对、甚至谋害佛的人,比一般人对自己亲友的帮助更多。

 怨於尊轉害,尊於怨轉親,
 彼恒求佛過,佛以彼為恩。

 邪宗妬心請,毒飯與火坑,
 悲願化清池,變毒成甘露。

【注】即德护长者(尸利毱多/尸利掘)缘。见《增一阿含经·马王品·第七经》等。

 以忍調恚怒,真言銷謗毀,
 慈力化魔怨,正智除邪毒。

 群迷從曠劫,習惡以性成,
 唯尊妙行圓,一念翻令善。

【注】如《大集经》:「
百年暗室,一灯能破。」世尊说法,启人智慧,以慧灯照除无始以来无明暗夜,以慧杵破碎身见高山,以慧水洗净烦恼,以慧日枯竭爱河;闭恶趣门、开人天路,乘八正车、至涅槃城。


方便赞第十一 (一二三至一三四颂)


 溫柔降暴虐,惠施破慳貪,
 善語伏麁言,唯尊勝方便。

【注】一方面,佛以温柔应对来者的暴虐;另一方面,佛的教诲使暴虐者变得温柔。第二第三句同理。

 難提摧巨慢,鴦掘起慈心,
 難調能善調,誰不讚希有。

【注】准梵本,此颂中有三缘:一、佛弟难陀
(Nanda) 舍贪爱缘,见《大宝积经·入胎藏会》等;二、憍慢婆罗门 (Mānatthaddha) 舍傲慢缘,见《杂阿含经·第九二经》等;三、指鬘 (Aṅgulimālya) 舍瞋害缘,见《增一阿含经·力品·第六经》等。

 唯尊聖弟子,法味自怡神,
 草座以為安,金床非所貴。

 善知根欲性,攝化任機緣,
 或有待其請,或無問自說。

 初陳施戒等,漸次淨心生,
 後談真實法,究竟令圓證。

【注】佛陀说法总是有一定的次第。如《长阿含经·大本经》提到:「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

 怖畏漂流處,唯佛可歸依,
 勇猛大悲尊,拯濟諸群品。

 身雲遍法界,法雨灑塵方,
 應現各不同,隨機故有異。

 善淨無違諍,唯尊可承奉,
 廣利諸人天,咸應興供養。

 身口無起作,善化遍群方,
 所說妙相應,此德唯尊有。

【注】佛三业纯善,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这是很希有的特质。

 久修三業淨,妙瑞現無邊,
 普觀諸世間,曾無此勝德。

【注】梵本上半颂还有一层意思:以佛久远修行所成的清净三业,足以净化世间。如《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提到,就像太阳照亮昏暗、而不与昏暗合会一样;菩萨出于五浊,灭除众生的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

 況於極惡者,純行最上悲,
 廣利諸眾生,勇猛勤精進。


无债赞第十二 (一三五至一五〇颂)


 聲聞知法者,於尊恒奉事,
 設使證涅槃,終名為負債。

 彼等諸聖眾,為己而修學,
 由捨利生心,不名還債者。

 無明睡已覺,悲觀遍群方,
 荷負起翹勤,聖善宜親近。

【注】上半颂:佛无师自悟,并唤醒沉睡的众生/令众生从无明的昏睡中觉醒。《华严经·净行品》也提到:「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第三句,梵本带有这样一层意思:对于那些不用心的/懈怠的众生来说,佛是精勤而不忘念的益友。

 魔怨興惱害,佛力已能除,
 無畏功德中,斯但顯少分。

【注】净除诸罪障,照破魔妄境,教示生死过,开显无畏城。

 悲心化一切,聖意絕希求,
 利樂無不施,能事斯皆畢。

【注】所有能够广泛地利益众生的方法,都(已经、正在、将要)由佛开示了。假如佛不曾示道,那些出于慈悲而希望为一切众生谋求福祉之人该怎么办呢?

 如來勝妙法,若或可遷移,
 調達與善星,不應投此教。

【注】第四句的「投」字,此处意为抛弃,用法如「投笔从戎」、「停杯投箸不能食」。此颂是说,如果佛所证的妙法是可以直接转移的话,佛早就同一切众生分享了——包括破僧的提婆达多与谤法的善星。可惜,修行是各自的事情,不可替代、不可转移。

 無始流轉中,互為不饒益,
 由斯佛出世,開示化眾生。

【注】业果是自作自受的,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众生不理解业果运转的规律,无始轮回中互相伤害,沉沦无期。因此,佛出世说法教化。

 鹿苑度俱隣,堅林化須跋,
 此土根緣盡,更無餘債牽。

【注】「俱隣」即阿若憍陈如,五比丘之一,最先闻佛说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圣者。「須跋」则是佛涅槃之前,在双林树下化度的最后一位阿罗汉弟子。《佛临涅槃记法住经》等经中,佛自说:「
若诸有情我应度者,皆已度讫;诸未度者,皆亦为作得度因缘。

 法輪久已轉,覺悟諸群迷,
 恒沙受學人,皆能利三有。

【注】梵本上二颂位置相反。据理无妨。梵本的逻辑是,佛已说法化度了所有有缘的众生,没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了,故入涅槃。中译本的逻辑是,佛陀为世间留下微妙的法与律,以及靠谱的僧团,使一切众生能依之修习、辗转开化。这样留下保障后,佛才入涅槃。

 以勝金剛定,自碎堅牢身,
 不捨於大悲,自化猶分布。

【注】佛的法身与色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存在的。佛弟子闻法获益,辗转开化,代代流传,则是法身不断、令众生离苦得乐。佛就算入涅槃,也要碎金刚身为八万四千舍利,留住世间,令众生供养获福。《大庄严论》中记载了这么一个譬喻。说过去有一位比丘,得到国王的敬重。比丘向国王乞求一块地,用来建造僧坊。国王答应了,说你尽管往外走,能走多远走多远,所走过的地方我全都布施给僧众。于是,这位比丘拼命地行走,哪怕很疲惫也绝不休息。后来,他实在走不动了,倒在地上,但仍然挣扎着向前爬。再过一会儿,连爬都爬不动了,他就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前掷出手中的拐杖,说:「乃至这根拐杖所到的地方,都是我为僧众争取来的国王的布施。」就像这位比丘,虽疲劳而行走不止;佛陀不顾疲倦地说法度生。就像比丘累得倒在地上;佛陀度众生已,卧在娑罗双树间。就像比丘哪怕倒在地上也要向前爬;佛陀哪怕卧在涅槃处,也还要为拘尸罗城的力士们,及须跋等人说法。就像比丘到爬不动时,用尽力气掷出拐杖;佛陀说法完毕,入般涅槃,也还要留下碎身舍利,令后世的一切众生瞻礼获福、乃至起顺解脱分善根。

 二利行已滿,色法兩身圓,
 救攝一闡提,雙林顯佛性。

 悲心貫三有,色像應群方,
 粟粒以分身,爾乃居圓寂。

 善哉奇特行,希有功德身,
 大覺諸法門,世所未曾有。

 流恩遍含識,身語恒寂然,
 凡愚背聖恩,於尊興謗怒。

【注】就算是三业清净、普度众生、与世无争的佛陀,也会有人对其怀有敌意。看啊(注意/警惕/可叹的意思)!这刚强猛烈的愚痴!

 法聚寶藏真無際,德源福海實難量,
 若有眾生曾禮尊,禮彼亦名為善禮。

 聖德神功無有盡,我今智劣喻微塵,
 欲讚如來功德山,望崖怯退由斯止。

【注】您的德行是无尽的,我的辩才却是有限的。我虽然还想继续赞叹,可惜力有未逮。

 無量無數無邊境,難思難見難證理,
 唯佛聖智獨了知,豈是凡愚所能讚。

 一毫一相充法界,一行一德遍心源,
 清淨廣大喻芳池,能療眾生煩惱渴。

【注】我尚且没有赞叹出您功德的一小部分,而我的内心已经充满喜悦。就像一座巨大的湖泊,取用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些水,就足以解除众生的热渴。


 我讚牟尼功德海,憑斯善業趣菩提,
 普願含生發勝心,永離凡愚虛妄識。



回向

佛德深广叹无穷,尊者造颂传有年,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如来智海无边际,一切人天共测量,
假使千万亿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
我今略赞佛功德,于德海中唯一滴,
回斯福聚施群生,皆愿速证菩提果。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备注

三宝弟子親天校正
校正記:
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proofread
全文: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text


鸣谢

感谢鳗鱼朋友找到 The Śatapañcāśatka of Mātṛceṭa 一书的电子版,促进本文的完成。谨与彼分享此文的功德,愿彼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乃至究竟解脱。

#一百五十赞

尊者摩咥里制吒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於那爛陀寺譯

世尊最殊勝,善斷諸惑種,無量勝功德,總集如來身。
唯佛可歸依,可讚可承事,如理思惟者,宜應住此教。
諸惡煩惱習,護世者已除,福智二俱圓,唯尊不退沒。
縱生惡見者,於尊起嫌恨,伺求身語業,無能得瑕隙。
記我得人身,聞法生歡喜,譬如巨海內,盲龜遇楂穴。
忘念恒隨逐,惑業墮深坑,故我以言詞,歎佛實功德。
牟尼無量境,聖德無邊際,為求自利故,我今讚少分。
敬禮無師智,希有眾事性,福慧及威光,誰能知數量。
如來德無限,無等無能說,我今求福利,假讚以名言。
我智力微淺,佛德無涯際,唯願大慈悲,拯我無歸處。
怨親悉平等,無緣起大悲,普於眾生界,恒作真善友。
內財尚能捨,何況於外財,尊無悋惜心,求者滿其願。
以身護彼身,以命贖他命,全軀救一鴿,歡喜無慳悋。
尊不畏惡道,亦不貪善趣,但為心澄潔,尸羅由此成。
常離諸邪曲,恒親質直者,諸業本性空,唯居第一義。
眾苦逼其身,尊能善安慮,正智斷諸惑,有過悉興悲。
殉命濟他難,生無量歡喜,如死忽重蘇,此喜過於彼。
怨對害其身,一切時恒惱,不觀其過惡,常起大悲心。
正遍菩提種,心恒所珍玩,大雄難勝智,無有能及者。
無等菩提果,苦行是其因,由此不顧身,勤修諸勝品。
豪貴與貧賤,等引以大悲,於諸差別中,而無高下想。
勝樂等持果,心無有貪著,普濟諸群生,大悲無間斷。
尊雖遭極苦,於樂不悕求,妙智諸功德,殊勝無能共。
染淨諸雜法,簡偽取其真,如清淨鵝王,飲乳棄其水。
於無量億劫,勇猛趣菩提,於彼生生中,喪身求妙法。
三僧祇數量,精勤無懈惓,持此為勝伴,以證妙菩提。
尊無嫉妬心,於劣除輕想,平等無乖諍,勝行悉圓成。
尊唯重因行,非求果位圓,遍修諸勝業,眾德自成滿。
勤修出離法,超昇眾行頂,坐臥經行處,無非勝福田。
拔除眾過染,增長清淨德,斯由積行成,唯尊最無上。
眾福皆圓滿,諸過悉蠲除,如來淨法身,塵習皆已斷。
資糧集更集,功歸調御身,欲求於譬類,無能與佛等。
遍觀諸世間,災橫多障惱,縱有少分善,易得為比對。
遠離諸過患,湛然安不動,最勝諸善根,無能為譬喻。
如來智深遠,無底無邊際,世事喻佛身,牛跡方大海。
深仁荷一切,世間無有比,大地持重擔,喻此實為輕。
愚癡闇已除,牟尼光普照,世智非能譬,如螢對日光。
如來三業淨,秋月皎空池,世潔喻佛身,俱成塵濁性。
如上諸所引,世中殊勝事,佛法逈超過,俗事可哀愍。
聖法珍寶聚,佛最居其頂,無上無比中,唯佛與佛等。
如來聖智海,隨樂歎少分,鄙詞讚勝德,對此實多慚。
時俗覩降魔,一切咸歸伏,觀彼同真性,我謂等輕毛。
假令大戰陣,智勇能摧伏,聖德超世間,降彼非為喻。
隣次降魔後,於夜後分中,斷諸煩惱習,勝德皆圓滿。
聖智除眾闇,超過千日光,摧伏諸邪宗,希有無能比。
三善根圓滿,永滅貪恚癡,種習悉已除,清淨無能喻。
妙法尊恒讚,不正法恒非,於斯邪正處,心無有憎愛。
於聖弟子眾,及外道師徒,於彼違順中,佛心初無二。
於德情無著,德者亦非貪,善哉極無垢,聖智恒圓潔。
諸根常湛寂,永離迷妄心,於諸境界中,現量由親覩。
念慧窮真際,非凡愚所測,善安立語言,證彼亡言處。
寂靜無礙光,皎潔逾輝映,妙色世希有,孰不懷敬心。
若有暫初觀,或復恒瞻覩,妙相曾無二,前後悉同歡。
最勝威德身,觀者心無厭,縱經無量劫,欣仰似初觀。
所依之德體,能依之德心,性相二俱融,能所初無異。
如斯善逝德,總集如來躬,離佛相好身,餘非所安處。
我因先世福,幸遇調御師,仰讚功德山,遠酬尊所記。
一切有情類,皆因煩惱持,唯佛能善除,由悲久住世。
誰當先敬禮,唯佛大悲尊,聖德超世間,悲願處生死。
尊居寂靜樂,處濁為群生,永劫久精勤,慈心為一切。
從真還利俗,由悲所引生,如呪出潛龍,興雲注甘雨。
恒居勝定位,等觀以怨親,兇嶮倡聒人,投身歸聖德。
神通師子吼,宣言三界尊,久已厭名聞,由悲自稱讚。
常修利他行,曾無自利心,慈念遍眾生,於己偏無愛。
悲願無邊際,逐器化群生,隨處皆饒益,猶如散祭食。
深心念一切,恒不捨須臾,利彼反遭辱,由悲非佛咎。
慈音演妙義,誠諦非虛說,廣略任機緣,半滿隨時轉。
若聞尊演說,孰不歎希奇,縱令懷惡心,有智咸歸信。
義詞恒善巧,或復出麁言,利益悉不虛,故並成真妙。
柔軟及麁獷,隨事化眾生,聖智無礙心,一味皆平等。
勝哉無垢業,善巧喻良工,成此微妙身,演斯珍寶句。
覩者皆歡喜,聞說並心開,美顏宣妙詞,如月流甘露。
慈雲灑法雨,能清染欲塵,如彼金翅王,吞滅諸龍毒。
能殄無明闇,喻如千日光,摧碎我慢山,譬猶天帝杵。
現證非虛謬,靜慮除亂心,如實善修行,三事皆圓滿。
創聞佛所說,心喜已開明,從此善思惟,消除諸垢染。
遭苦能安慰,放逸令生怖,著樂勸厭心,隨事皆開誘。
上智證法喜,中根勝解生,淺劣發信心,尊言遍饒益。
善拔諸邪見,引之趣涅槃,罪垢能洗除,由尊降法雨。
一切智無礙,恒住正念中,如來所記莂,一向非虛謬。
無非處非時,亦無非器轉,尊言不虛發,聞者悉勤修。
一路勝方便,無雜可修學,初中後盡善,餘教所皆無。
如斯一向善,狂愚起謗心,此教若生嫌,無怨與斯等。
歷劫為群迷,備經眾苦毒,此教縱非善,念佛尚應修。
況能大饒益,復宣深妙義,縱使頭被焚,先應救此教。
自在菩提樂,聖德恒淡然,皆由此教生,證彼亡言處。
世雄真實教,邪宗聞悉驚,魔王懷惱心,人天生勝喜。
大地無分別,平等普能持,聖教利群生,邪正俱蒙益。
暫聞佛所說,金剛種已成,縱未出樊籠,終超死行處。
聞法方思義,如實善修行,次第三慧圓,餘教皆無此。
唯獨牛王仙,妙契真圓理,斯教不勤修,寧有怨過此。
暫聞除渴愛,邪見信心生,聽者發喜心,依斯具淨戒。
誕應時咸喜,成長世皆歡,大化利群生,示滅興悲感。
讚詠除眾毒,憶念招欣慶,尋求發慧明,解悟心圓潔。
遇者令尊貴,恭侍勝心生,承事感福因,親奉除憂苦。
尸羅具清潔,靜慮心澄寂,般若圓智融,恒沙福所集。
尊容及尊教,及尊所證法,見聞思覺中,此寶最殊勝。
漂流作洲渚,害己恒為護,怖者作歸依,引之令解脫。
淨戒成妙器,良田生勝果,善友能饒益,慧命由此成。
行恩及和忍,見者咸欣悅,廣集仁慈心,功德無邊際。
身口無過惡,愛敬由之生,吉祥眾義利,咸依善逝德。
導師能善誘,墮慢使翹勤,等持調曲心,迷途歸正道。
善根成熟者,駕馭以三乘,𢤱悷不調人,由悲故暫捨。
於遭厄能救,安樂勸善修,悲愍苦眾生,利樂諸群品。
違害興慈念,失行者生憂,暴虐起悲心,聖德無能讚。
恩深於罔極,舉世所咸知,於此返生怨,尊恒起慈愍。
亡身救一切,自事不生憂,於諸崩墮人,親能為援護。
二世行恩造,超過諸世間,於闇常照明,尊為慧燈炷。
人天所受用,隨類有差殊,唯尊正法味,平等無差別。
不觀於氏族,色力及年華,隨有善根人,求者皆蒙遂。
廣現諸希有,無緣起大慈,聖眾及人天,合掌咸親近。
嗚呼生死畏,佛出乃光暉,饒益諸眾生,皆能滿其願。
惡人與共處,摧樂取憂危,謗惱害其身,猶如受勝德。
為物行勤苦,曾無染著心,世尊希有德,難以名言說。
尊遊嶮惡道,馬麥及牛鏘,苦行經六年,安受心無退。
尊居最勝位,悲愍化群生,縱遇輕賤人,身語逾謙敬。
或位尊貴主,曾無憍慢心,屈己事眾生,卑恭如僕使。
機情億萬種,論難百千端,如來慈善音,一答疑皆斷。
恩深過覆載,背德起深怨,尊觀怨極境,猶如極重恩。
怨於尊轉害,尊於怨轉親,彼恒求佛過,佛以彼為恩。
邪宗妬心請,毒飯與火坑,悲願化清池,變毒成甘露。
以忍調恚怒,真言銷謗毀,慈力化魔怨,正智除邪毒。
群迷從曠劫,習惡以性成,唯尊妙行圓,一念翻令善。
溫柔降暴虐,惠施破慳貪,善語伏麁言,唯尊勝方便。
難提摧巨慢,鴦掘起慈心,難調能善調,誰不讚希有。
唯尊聖弟子,法味自怡神,草座以為安,金床非所貴。
善知根欲性,攝化任機緣,或有待其請,或無問自說。
初陳施戒等,漸次淨心生,後談真實法,究竟令圓證。
怖畏漂流處,唯佛可歸依,勇猛大悲尊,拯濟諸群品。
身雲遍法界,法雨灑塵方,應現各不同,隨機故有異。
善淨無違諍,唯尊可承奉,廣利諸人天,咸應興供養。
身口無起作,善化遍群方,所說妙相應,此德唯尊有。
久修三業淨,妙瑞現無邊,普觀諸世間,曾無此勝德。
況於極惡者,純行最上悲,廣利諸眾生,勇猛勤精進。
聲聞知法者,於尊恒奉事,設使證涅槃,終名為負債。
彼等諸聖眾,為己而修學,由捨利生心,不名還債者。
無明睡已覺,悲觀遍群方,荷負起翹勤,聖善宜親近。
魔怨興惱害,佛力已能除,無畏功德中,斯但顯少分。
悲心化一切,聖意絕希求,利樂無不施,能事斯皆畢。
如來勝妙法,若或可遷移,調達與善星,不應投此教。
無始流轉中,互為不饒益,由斯佛出世,開示化眾生。
法輪久已轉,覺悟諸群迷,恒沙受學人,皆能利三有。
鹿苑度俱隣,堅林化須跋,此土根緣盡,更無餘債牽。
以勝金剛定,自碎堅牢身,不捨於大悲,自化猶分布。
二利行已滿,色法兩身圓,救攝一闡提,雙林顯佛性。
悲心貫三有,色像應群方,粟粒以分身,爾乃居圓寂。
善哉奇特行,希有功德身,大覺諸法門,世所未曾有。
流恩遍含識,身語恒寂然,凡愚背聖恩,於尊興謗怒。

法聚寶藏真無際,德源福海實難量,若有眾生曾禮尊,禮彼亦名為善禮。
聖德神功無有盡,我今智劣喻微塵,欲讚如來功德山,望崖怯退由斯止。
無量無數無邊境,難思難見難證理,唯佛聖智獨了知,豈是凡愚所能讚。
一毫一相充法界,一行一德遍心源,清淨廣大喻芳池,能療眾生煩惱渴。
我讚牟尼功德海,憑斯善業趣菩提,普願含生發勝心,永離凡愚虛妄識。


備註

三寶弟子親天校正
校正記:
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proofread
注解: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annotation

#一百五十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