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精舍

称赞经随想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缘起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第六》,为不动如来法门/妙喜法门最根本的经典。经中对此法门的正式称呼为「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故此经又可称为《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经》,简称《称赞经》。

本系列是笔者基于读经时一些细节处的随想与联想,略略翻查资料而作,并非严谨的论文。若少参圣旨,则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请冥加授。

正文

阿閦佛及其相关的法门,特别注重「出家」——这是阿閦菩萨的代表性愿行。以下举几个例子。

1. 阿閦菩萨往昔的愿行

世尊!我今如是发心回向,乃至未证无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则为违背一切诸佛

世尊!我今发此一切智心,乃至未得无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不节减食、再食不食、不持三衣、不着粪扫衣、不随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兰若、不安止树下、不露坐、不住冢间,则为欺诳一切诸佛。

——《称赞经》

2. 妙喜世界现在的情况

彼佛刹中诸菩萨众,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于彼如来说法之时,诸魔眷属常预听闻;闻已心净,于声闻众而生爱乐:『云何当得住于寂静、少欲、知足? 』彼诸魔众常起出家之心,而无障碍之想。

——《称赞经》

3. 释尊教导菩萨随学

佛告舍利弗:「菩萨复有一法不失所愿?何谓为一?于是开士当学追慕阿閦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志愿出家乐沙门行,世世所生不违本誓,乃能进至得如来号无所从生,是则菩萨第一之利用,舍家故得致十德:一者、无有贪欲放逸之态;二者、常好闲居不习愦閙;三者、常奉佛行舍远小节;四者、弃捐痴冥无益之法;五者、不慕妻子家居恩爱;六者、释置恶趣非法之患;七者、摄取安乐天上善处;八者、未曾违失宿命本德;九者、诸天爱敬常恋侍卫;十者、诸龙神王常拥护之,是为十德。若有菩萨不舍大乘、慕度众生,常当追乐出家之业,是为一法不失所愿,随志所好致何佛土,如意辄成严净佛国,是则菩萨第一善利。」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注:异译本《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4. 古德倡导随学

生生世世,凡见三有,皆生无益之心;而于解脱功德,即起夺意之念;在诸佛律中,愿得出家。既出家之时,于诸恶堕毫无所染,圆守禁戒,行至无极门中,得大菩提——愿如大比丘阿閦佛

——《极乐愿文》

5. 秘密教中的形象

东面阿閦如来,左手覆伸脐下把袈裟角外垂,右手扬掌,结加趺坐。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九

问: 何故说密教形象,不说显教? 答: 显教中阿閦佛的形象,即是一般的佛像,常见故,人易解故,无需多言。密教之中,虽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形象,然往往注重其身着「袈裟」这一细节,甚至以左手执袈裟角这一手势来突显其重要性,因为这是出家的标志、是三世诸佛的福田衣。(据说,藏传《瑜伽母密续》亦有类似的描述。)

6. 我国历史上往生妙喜的代表,即是出家比丘

隋开皇中,有释双惠,不知何处人,一生期不退转位。图阿閦佛像一十体;又造同像一十二体,长三尺,立像。专心祈请感应。梦感二人僧,一人自称日光、一人自称喜臂:『汝识阿閦佛本愿不?』答:『粗知。』二僧欢喜曰:『善哉如汝!在浊恶世中,归依阿閦佛。于一生中,入不退位,得生欢喜。』觉已弥念。临终启众曰:『我今往生欢喜国矣。』」

——《三宝感应略要录》卷第九

回向

我今思惟、流通,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

#妙喜法门 #称赞经随想

归敬

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 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

缘起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第六》,为不动如来法门/妙喜法门最根本的经典。经中对此法门的正式称呼为「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故此经又可称为《称赞不动如来功德法门经》,简称《称赞经》。

本系列是笔者基于读经时一些细节处的随想与联想,略略翻查资料而作,并非严谨的论文。若少参圣旨,则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请冥加授。

正文

吴译《佛说维摩诘经》:「阿閦者汉言无怒。阿维罗提者妙乐也。

一、释佛刹名

(一)释「阿比罗提」义

《佛国经》:「东方去是千佛刹,有世界名阿比罗提。」其中,「阿比罗提」即是梵文 Abhirati (अभिरति) 的音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部分:abhi 和 rati.

Abhi 一词,亦即「阿毗达摩」的「阿毗」,含有许多意思,笔者粗略分为三大类: (1)「对」,包括 ①朝向,②关于; (2)「大」,包括 ③大,④无比,⑤殊妙; (3)「胜」,即觉音尊者的解释,具有 ⑥「超越 (atireka अतिरेक)」和 ⑦「有别于 (viśeṣa विशेष)」二义。

Rati 一词,通常翻译为「喜」或「乐」,主要也有三类含义: (a)欲乐:性爱,欢愉,爱情,女根,淫舍; (b)休息; (c)法乐。

由此,「阿比罗提」一词也可以有三种理解: (3-a)超越欲乐,有别于欲乐,如经:「无有淫欲相应」; (3-b)不休息,如经:「被精进甲」; (1-c & 2-c)朝向/关于法乐,殊妙无比的法乐——即对应常见的意译「妙喜」或「妙乐」,如经:「彼诸人等唯受法乐」。

值得注意的是,「阿比罗提」并非简单的对欲乐的否定,而是超越。即如《维摩诘经》所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在欲而行禅」等,又如《理趣经》所说:「大欲得清净」等。

(二)与「极乐世界」之「乐」的对比

另一经中常见的佛刹名「极乐」,对应梵文 Sukhāvatī (सुखावती),直译为「愉快充满」,即指此世界遍满安乐,是肯定式的表述,不像「妙喜」的 3-a 和 3-b 的含义为否定式的表述。

二、释佛名

(一)释「阿閦」义

「阿閦」即是梵文 Akṣobhya (अक्षोभ्य) 的音译,为否定前缀 a- 加上 kṣobha 的形容词形式 kṣobhya 构成。

Kṣobha 含有两层含义,即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动摇。 (1)物理上:颤抖,摇晃,颠簸; (2)心理上:恼怒,焦虑,不安。

因此,古德将 Akṣobhya 这一名号翻译为「不动」、「无动」、「无怒」,对应经中所描述的:「不为瞋等之所摇动」,「身心不动」,「有大势力,不可摇动,永无退转」等。

(二)与「不动明王」之「不动」的对比

另一常见的「不动」名号,是不动明王,对应梵文 Acala (अचल)。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词)稳定的,固定的,恒定的,不可移动的;(名词)石,山,静止。亦即,「不动如来」是「不摇动」的、古井无波的、海不扬波的;「不动明王」则是「不移动」的、巍然屹立的。《大日经》中描述不动明王的形象,有「坐于石上」一句,亦与 Acala 一词的「石头」的含义巧妙呼应。《大日经疏》解释道:「镇其重障盘石使不复动。成净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盘石也。

回向

大圣涅槃三千载,结集传译流布难; 或有差违是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我今思惟、流通,所有善根,合集校计筹量,普皆施与法界有情,无悔吝心;复共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此善根,愿我当生妙喜世界,与阿閦佛共相会遇。

#妙喜法门 #称赞经随想

「解读佛教的性别观」系列

#佛法在世间

(1) 起源的传说

介绍一个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其中包含着性别平等的隐喻。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1

(7) 女性的能动性与自主权

对 (1) 的补充讨论。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7

(2) 净土与女性

极乐世界和净琉璃世界不存在性别,这是为了避免与性别相关的苦;妙喜世界存在性别,并努力保障女性的权益。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2

(3) 此之谓大丈夫

「丈夫」是一个性别中性的尊称,有关善法,无关性别,不是「男性」的同义词。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3

(4) 女身成佛

佛经中记载的两则女身成佛的典故,以及相关义理——权实、菩提心——的分析。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4

(5) 五障

对《法华经》中有关「五障」的文本正本清源,并厘清一些常见的误会。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5

(6) 跨性别

佛教对跨性别人士的看见、尊重、支持等。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6

(8) 「女德」抑或「男德」

对佛经中保存的一些对女性的负面评价,提供另一种分析视角——对男性的约束的一部分。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8

(9) 翻身,但没有主人

在社会层面根除「主宰」的思想;当大环境无法改变时,在个人层面消除任何外在权力的影响——佛教为女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这两种思路。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9

(10) 夫妻之道

分析《善生经》、《玉耶经》、《密友书》这三部经典(包括各个异译本)中涉及的有关伴侣相处模式的佛教思想,并反驳一些常见的滥用。 https://paper.wf/chintien/buddhism-gender-10

「声闻秘义」系列

#声闻秘义

三净非宜

声闻乘的别解脱律仪虽然不遮止食用三净肉,但圣弟子须知食肉并非善法,应当尽量远离。 https://paper.wf/chintien/sravaka-vegetarianism

辨一佛多佛义

从声闻乘的角度,辨析他方诸佛存在的可能性。 https://paper.wf/chintien/concurrent-buddhas

《一百五十赞佛颂》系列

#一百五十赞

正文

校正完成的文本。 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text

校正记

参考 CBETA 已完成的校勘,以赵城金藏对校,并借助现存梵本以确定一些用字。 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proofread

发隐

参考梵本及义净三藏的其余译作等,对本《赞》作简要的注释。 https://paper.wf/chintien/satapancasatka-annotation

「妙喜法门」系列

#妙喜法门

妙喜十义

以假设二人对话的形式,从十个方面介绍与妙喜世界、不动如来相关的法义。这十个方面是:因机施教、摄受接引、此方因缘、女身成佛、依正庄严、较量善根、积功累德、菩萨游履、法门相应、往生之要。 https://paper.wf/chintien/abhirati-ten-discourses

妙喜菩萨

介绍了二十余位妙喜相关的菩萨,分为四类:妙喜的上首菩萨、从妙喜来娑婆度生的菩萨、从娑婆往生到妙喜的菩萨、其他。 https://paper.wf/chintien/abhirati-bodhisattvas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校正记

参考 CBETA 已完成的校勘,以金藏、房山辽代刻经、明永乐北藏的相关部分对校。 https://paper.wf/chintien/akshobhyavyuha-sutra-proofread

「《称赞经》随想」系列

#妙喜法门 #称赞经随想

(1) 「阿比罗提」、「阿閦」释名

浅释「阿比罗提(妙喜)」、「阿閦(不动)」名称的含义。 https://paper.wf/chintien/akshobhyavyuha-essay-1

(2) 特重出家

阿閦佛及其相关的法门,特别注重「出家」——这是阿閦菩萨的代表性愿行。 https://paper.wf/chintien/akshobhyavyuha-essay-2

(未完待续)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